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全身麻醉】

1.什么是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简称“全麻”),是现在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麻醉方法,几乎能满足任何手术的麻醉需要,也是其他麻醉方法失败的后备方法。我们可以将全麻描述为“全麻药导致的可逆性昏迷”,全麻药作用于大脑,使之不能处理及接受任何信号,这样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就不能感受到疼痛等任何伤害性刺激了。理想的全麻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意识消失(无知觉、入睡和遗忘,也就是不能感觉、听到、看到或记得任何手术过程中的事情)、肌肉松弛无法活动(包括不能呼吸)、身体对手术伤害刺激没有反应(如反应性血压上升、心率增快)和可逆性(停止应用麻醉药后可以苏醒)。全麻药有静脉注射的静脉麻醉药和通过吸入起作用的吸入麻醉药,它们的作用机制很复杂,至今还没有确切的答案。

2.全麻的过程是怎样的

很多有全麻经历的人描述全麻的感受为“大脑一片空白”“睡得特别香”,虽然全麻经常与“睡一觉”联系在一起,但它远比日常“睡一觉”要复杂。我们可以用飞机飞行的过程做比喻来介绍全麻的过程:麻醉前准备(飞行前准备)、麻醉诱导(飞机起飞)、麻醉维持(高空飞行)及麻醉苏醒(飞机着陆)。

(1)麻醉前准备——飞行前准备

正如完善的飞行前准备工作是成功飞行的基础一样,全麻前准备工作也至关重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患者病情及手术情况的评估,制订详细的麻醉方案,这在前面的章节已经详细介绍过;另一方面是对常规仪器设备(麻醉机、监护仪、吸引器、氧气供应、气管插管用具等)和药品(麻醉药物及各类急救药)的准备,以及针对患者的特殊情况准备的一些特殊仪器,如应付困难气管插管的设备、用于心脏或大脑等的特殊监测仪器、应对心脏突发事件的急救设备如除颤仪等。对麻醉机的检查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麻醉机主要用于全麻后帮患者呼吸、传输麻醉气体、吸收二氧化碳,并提供通气指标的监测。一般通过特殊管道与患者相连(详见本书相关章节)。据报道5%~20%的麻醉意外事故与仪器故障有关,但这些意外通过术前仔细检查是能够及时发现并避免的。

通常这些准备工作都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完成。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首先打针建立静脉通道(对于惧怕打针的儿童,可能先会被麻醉,再打针输液),麻醉科医生连接监护仪,采集患者麻醉前的生命参数如血压、心率、血氧等,核对及评估一些重要信息,如最后一次吃东西的时间、是否有药物过敏、交代全麻苏醒过程中的可能有的感受及注意事项。一切准备就绪,飞机即将起飞。

(2)麻醉诱导——飞机起飞

飞机的起飞过程,是航空事故的高发阶段,飞行员需在短期内操控很多事情,一些细节若没有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会导致灾难性后果。麻醉诱导也一样,这个过程是麻醉意外和并发症的高发期。简而言之,麻醉诱导是在短时间内应用强有效的麻醉药使患者从清醒状态进入深昏迷状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患者生理状况急剧变化,对患者和麻醉科医生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们通常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全麻诱导,一种为吸入诱导,即通过吸入麻醉药使患者入睡;另一种为静脉诱导,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使患者入睡。

吸入麻醉的历史悠久。1846年在美国实施的第一例乙醚吸入麻醉是现代麻醉开始的标志,在之后的将近一个世纪,吸入麻醉一直占主导地位。吸入麻醉药常以液态方式贮存,在室温时挥发成气体经麻醉机传输给患者,通过肺吸收后作用到大脑引起感觉的丧失。它的主要优点有:应用方便、麻醉深度易于调控、可通过监测仪器了解患者体内的麻醉药浓度,可通过肺排出而不依赖肝肾排泄。但缺点也很突出,如让患者睡着的过程较慢、入睡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有情绪激动兴奋的表现、部分麻醉药有刺激性气味、个别患者在苏醒的时候容易情绪激动或失控、对手术室环境有一定的污染等。科技的发展使过去常用的乙醚、氯仿等吸入麻醉药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笑气仍被广泛应用并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现今更多起效快、消退快、副作用小的吸入麻醉药如异氟烷、七氟烷、地氟烷等被应用于临床。目前吸入麻醉诱导常应用于儿童,通过带有果香味的面罩吸入,让孩子能几分钟内入睡,然后可进行静脉输液等操作,消除了孩子对打针的恐惧与抵触感。但对成人来说大部分人很难接受吸入诱导,相比而言,静脉诱导更加舒适、方便、快速。

静脉麻醉药的应用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为麻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它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吸入麻醉的不足,如起效迅速、入睡更平稳等,新型的静脉麻醉药更有起效快、消退快、不在体内蓄积、易于调控的优势。静脉麻醉药大多经过肝肾代谢,不能连续监测体内麻醉药的浓度变化,对麻醉深度的评估往往依赖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麻醉科医生的用药经验。

诱导过程中除了应用吸入或静脉全麻药让患者入睡外,还需应用镇静药(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加深睡眠),镇痛药及肌肉松弛药(以下简称“肌松药”)。我们要重点介绍一下肌松药,它的发明及应用也推动了现代麻醉的发展。古时有一种“见血封喉”的毒药,其实就是一种肌松药——箭毒,它是从植物上提取,1942年用于临床,可以保证患者手术过程中肌肉松弛,静止不动。而在这以前,为了确保患者手术过程中不动,麻醉科医生唯一能做的是维持特别深的麻醉,以极大地抑制患者呼吸、循环功能为代价。肌松药主要通过结合到神经肌肉接头的特殊部位,暂时阻止肌肉的正常收缩活动而发挥作用,这些肌肉包括患者可以支配活动的肌肉,但不包括心肌,因此应用肌松剂后,患者除了不能运动,同时也无法呼吸、说话、睁眼,但心脏可保持跳动,“见血封喉”也就是通过肌松作用使受伤者无法呼吸,窒息而亡。目前临床有多种长、中、短效可供使用的肌松药。麻醉中肌松药的应用除了便于麻醉科医生诱导时进行气管插管,还可使患者在相对较浅的麻醉下,达到满意的外科手术要求。但是肌松药没有镇静和镇痛作用,如果应用于麻醉很浅或可能清醒的患者,会让患者经历巨大的心灵创伤。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患者并没有完全睡着,但用了肌松药,他能感受到整个手术过程,能感觉到刀子、钳子、有时甚至能感受到剧烈的疼痛,但却无法动弹、无法睁眼、无法表达,在周围人看来在平静的“睡觉”的患者实际正在经历一次痛苦的煎熬。这在一些病情危重的患者,如休克患者、不能耐受麻醉药(少量的麻醉药即可引起血压的急剧下降)及全麻剖宫产的患者(顾虑麻醉药影响胎儿)中容易发生,但概率相对较低,可通过麻醉科医生严密的监测和调控来及时发现并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通常肌松药慢慢代谢后,它抵抗肌肉收缩的作用也会消退,麻醉科医生可根据其药理学特性或一种特殊的监护仪“神经刺激仪”来评估药物的残留作用,当患者手术结束需要苏醒时,麻醉科医生可以应用一种特殊的解药来消除它的作用。

让患者入睡,肌肉松弛后,患者进入了麻醉状态,没有知觉但同时也不能自己呼吸了,此时麻醉科医生的另一个艰巨的任务是帮助患者呼吸,建立人工的气道。人工气道建立成功与否直接关系患者的生命,任何原因造成的无法有效给患者供氧,都可使患者在几分钟之内心搏骤停或成植物人。为此麻醉科医生对任何一个麻醉患者都要严格地评估气道,在术前让患者张嘴、看牙齿情况、了解颈部活动、了解是否打鼾、有无哮喘史等都与建立气道有关。麻醉科医生首先通过面罩人工给患者供氧,在麻醉到达一定深度时就给患者气管置入特殊的管子,连接麻醉机,麻醉机就如患者平时自己呼吸一样,有节律地通气供氧。这个过程顺利的话几分钟就能完成,但这短短的几分钟经常让麻醉科医生惊心动魄。我们在后面的内容还会详细介绍麻醉过程中气道的管理。

诱导期几乎所有的麻醉药都抑制呼吸循环,使患者的血压心率下降,短时间大量药物同时应用使过敏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增加。在此期间,麻醉科医生在让患者入睡的同时,需要时刻关注并调控患者的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内。顺利完成麻醉诱导,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各方面都平稳了,麻醉科医生就可进行其他一些操作如深静脉置管、动脉穿刺等。

诱导期过程大致如此,但具体实施也是因人而异,比如针对可能建立人工通气有困难的患者,实施不用肌松药、保留患者自己呼吸的诱导方式,因其过程长,称为慢诱导(相对于前面介绍的应用肌松药,诱导迅速而言);针对可能有因呕吐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入肺的患者,实施快速序贯诱导等。虽然实施方法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让患者平稳安全地过渡到麻醉状态。

(3)麻醉维持——高空飞行

很多人以为麻醉科医生让患者睡着了,他们任务也就完成了。其实顺利实施麻醉诱导让患者睡着仅是麻醉科医生工作的开始,接下来麻醉科医生要做的是使患者处于更平稳的麻醉过程中,并应对意外及危急情况。此时,患者的生命就表现为一连串的数据,如心率、血压、血氧、体温、呼吸频率、气道压、出血量、输液量、尿量等,哪个数据偏离了正常,生命就可能出现危机,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判断和解决导致危机的原因,生命可能就会悄无声息地离去。而麻醉科医生正是坚持在整个手术中默默关注并及时调控这些数据的人,这也是有人形容“外科医生治病,麻醉科医生保命”的原因。

麻醉维持过程中麻醉科医生应用静脉麻醉药、吸入麻醉药或两者组合来维持麻醉,根据手术的不同过程来调控麻醉深度,确保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舒适、安全、平稳。手术的不同过程对患者的刺激各不相同,比如切皮、探查等都是刺激非常大的操作,而脑内操作、肠道吻合等则相对刺激较小。麻醉科医生必须了解不同手术的过程及特殊步骤,提前调节好适当的麻醉深度,做到“恰到好处”地麻醉,否则过深的麻醉可能使患者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心脏及脑供血不足;而过浅的麻醉导致血压上升、心率增快等,引起心脏负荷加重,一些有心脏病的患者可能因此诱发心肌梗死。手术过程中麻醉科医生对麻醉深度的判断,除了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和麻醉药理知识,还可应用一些特殊的仪器如脑电图、肌松监测仪等综合评估,适时追加药物,使患者平稳地度过手术期,避免任何术中知晓或应激状态。

除了维持患者“睡着”的状态,麻醉科医生还需关注并积极调控手术过程中一切干扰患者生命体征的特殊情况,如大出血、过敏、心肌梗死、哮喘等。比如对于术中突发的情况,如低血压,麻醉科医生需迅速找出原因(如出血过多?过敏?麻醉过深?心脏功能异常……),做出有针对性的处理。除了麻醉药,手术室需要配备几十种支持各类生命体征的药物,如升血压药、降压药、心肌缺血治疗药物、哮喘治疗药物、抗过敏药等以备麻醉科医生使用。

概括而论,麻醉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的作用是,虽然患者在经历一个大手术和创伤,但麻醉科医生避免使患者的各个器官经历极限运动,确保患者“安静入睡”,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身体的各个器官功能。

(4)麻醉苏醒——飞机着陆

顺利地度过了手术期之后,患者需要从麻醉中苏醒。麻醉科医生可精确计算并调控这个过程,适时停用麻醉药,应用一些药物来对抗及消除麻醉药的作用,给一定的止痛药来应对术后的疼痛,使呼吸、循环等各个系统的功能恢复正常。在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自主呼吸恢复正常,意识有一定程度的清醒,咳嗽反射都恢复良好的前提下,麻醉科医生给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大多数患者在术后恢复室苏醒,我们将在下文详细介绍。

概括而论,全麻通过药物在短时间内使患者从清醒状态到麻醉状态,并在手术过程中保持这个状态,患者没有意识,没有疼痛,没有记忆,没有任何肢体的活动,并保持生命指征尽可能接近正常状态,而一旦手术结束停止或拮抗麻醉药物,能让患者在短期内苏醒。

3.有其他影响意识的麻醉方法吗

如果把全麻理解为“睡觉”,那还有一种麻醉方法值得一提,即镇静麻醉,麻醉科医生应用不同种类及剂量的镇静药让患者处于不同程度的镇静状态。轻度镇静,可缓解焦虑但意识清醒,一般呼吸不受影响;中度镇静患者感觉困倦或入睡,但易被唤醒,但可能不能回忆术中发生的事情,呼吸可能受一定的抑制;深度镇静,就如全麻一样,无意识无记忆不易唤醒,此时经常伴随呼吸抑制,麻醉科医生需严密监视呼吸状况,并适当给患者吸氧或辅助通气。镇静麻醉可单独应用于一些短小、创伤较小的手术,也可辅助神经阻滞或局麻,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

4.全麻有哪些危险

麻醉科医生在术前访视患者的时候,会交代一些与麻醉方法相关的并发症,这并不是吓唬患者及家属,事实上,这些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虽然不高但确实存在,主要与麻醉用药、麻醉操作及术中处理有关。全麻中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恶心呕吐、寒战等,这些都与麻醉药有关,通过处理在短期内都能恢复;与人工气道建立相关的并发症有牙齿损伤、口咽部软组织损伤、咽喉部疼痛等;其他一些较严重的并发症为药物过敏、误吸性肺炎、术中知晓等;最为严重的为脑损伤、心搏骤停,甚至死亡,常与麻醉过程中不能充分供氧、麻醉药过量及失血没有及时纠正有关。当然很多并发症并不仅是麻醉的因素,是麻醉、手术因素及患者的病情的综合影响的结果。随着麻醉科医生水平的提高及监测技术的进步,致命性的麻醉并发症将越来越少,全麻将更安全。

全麻没有绝对的禁忌证,但对一些危重患者全麻药对其心血管系统的干扰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对肺部感染、哮喘、气胸等患者,全麻时气管插管、麻醉正压通气等可能会加重病情发展,此时应权衡利弊,选择更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如区域麻醉,局部麻醉或不进行气管插管的镇静麻醉。 BEzz1Q5WVx9Gn7KSxInan69v4tkGj/AQnsEUYlirWr1/CoNNyITpU2rC0kPoWXM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