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行肺部手术的患者,肺功能的评估当然是至关重要的。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如术中需要切除整个左肺,这就要求患者健侧肺部术前的肺功能良好;如果患者术前就患有“肺功能不全”病症,那么切除左肺后,右肺无法承担起巨大的工作量,患者的生命将会受到威胁。因此麻醉科医生会根据患者术前的肺功能情况以及要切除的肺组织的体积,进行评估,一般以肺功能检查中的最大自主通气量(MVV)40升或者MVV占预计值的50%~60%作为手术安全的指标,低于50%为低肺功能,低于30%者一般列为手术禁忌证,否则术中的麻醉维持以及术后的恢复都将存在一定困难,甚至会出现低氧血症、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如果患者进行的不是肺部的手术,术前的肺功能情况同样是至关重要的。麻醉科医生术前评估的三大重点:一是患者呼吸系统的情况,尤其是肺功能;二是患者的心血管系统的情况;三是患者的年龄。由此可见,肺功能情况对于麻醉安全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究竟为何如此?首先,最常用的麻醉药是吸入麻醉药物,它的代谢主要依赖于肺的吸收和消除,如果患者的肺功能严重不良,麻醉药物的作用将受到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所有的全身麻醉药物,无论是吸入麻醉药还是静脉麻醉药,都会抑制呼吸,对呼吸道尤其是肺部都有一定抑制作用。通俗地来说,在全身麻醉之前,患者的肺泡本来是一个个张开的小圆球;在全身麻醉后,由于仰卧位以及胸部肌肉力量的消失等种种因素,这些张开的小圆球中有一部分会被压瘪。小圆球一旦被压瘪,就不再能执行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功能了,这样肺功能就受到了损害。麻醉药物的这种副作用不是永久性的,少则持续数小时,多则持续数日,也就是说在手术期间和手术结束后的短时间内,患者的肺功能都可能处于较差的状态。
此外,全身麻醉对肺功能还有一个潜在的不利影响,就是机械通气造成的肺损伤。具体说来就是全身麻醉后,由于麻醉药物存在严重的呼吸抑制,患者将不能主动地进行呼吸了。手术期间,需要麻醉科医生进行气管插管,通过呼吸机帮助患者进行呼吸,也就是机械通气。短时间的机械通气,对绝大多数患者来说是安全的。但是对于肺部存在严重病变的患者来说,还是会造成一定的损害:当患者进行自主呼吸的时候,肺所承受的气体压力是较小的,而呼吸机向肺部吹气所产生的压力是明显升高的,本来就存在病变的肺组织可能无法承受较高的气体压力而产生损伤。
总而言之,全身麻醉对于呼吸系统尤其是肺部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这种影响在绝大多数患者的身上是轻微的,且肺功能恢复很快,不会造成不良后果。但对于术前存在“肺功能不全”的这部分特殊患者来说,术前的肺功能已经处于危险的边缘,即使是轻微的打击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重度的呼吸衰竭可危及生命,需要持续的机械通气支持;这也就意味着患者在手术结束后无法像普通患者那样返回病房,而是需要在重症监护室停留一段时间,待病情稳定脱离危险后才能回到病房。
当然,以上是最为糟糕的情况。在术前,麻醉科医生会详细评估患者肺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为患者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比如,当手术较小时,是否可以考虑局部麻醉;又比如要进行腿部的手术,是否可以考虑椎管内麻醉,仅麻醉下半身就可手术;这些方法都能避免全身麻醉对肺部带来的不利影响。但对于心脏、胸腔内等“大”手术来说,除了全身麻醉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麻醉方式可供选择时,麻醉科医生会权衡利弊,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探讨手术麻醉的风险与收益,做出最佳的选择,并在围术期给予患者最完善的呼吸监护与最佳支持措施,保证术中安全。
当患者被诊断为“肺功能不全”,并在近期内要进行手术的话,医生会尽力帮助其进行术前准备。肺功能不全是存在一部分可逆因素的,所有患者都能通过术前准备使得肺功能得到改善,从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并加速术后的康复过程。
比如,对于近期存在肺部感染的患者来说,医生会建议其推迟手术,先治疗感染,待感染消除后再行手术;对于哮喘控制不良的患者来说,医生会建议加用治疗哮喘的药物,待哮喘病情稳定后再行手术。对于感染、哮喘等这类短期内能有效控制的疾病来说,暂时推迟手术的方案能大大增加患者手术的安全性,对术后的康复也大有裨益。
对于长期吸烟的患者,术前戒烟是很有效的肺部保护措施。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术前戒烟如果能达到2个月以上,可以大大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总体的死亡率。即使戒烟时间不足2个月,戒烟患者的手术安全性也显著高于术前持续吸烟的患者。因此,不管患者距离手术日还有多久,是1个月还是3天,都应该立即戒烟。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如患有慢性梗阻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间质病变等其中一种或是合并多种病变时,除了戒烟之外,术前还可以进行肺功能的锻炼。最简单的就是日常运动,根据患者自身的体力情况每日进行散步、爬楼、跑步、舞蹈、游泳等多种活动。住院患者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展针对呼吸的训练,包括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吹气球及呼吸训练器的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