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是心理活动最重要的器官,由大量神经元组成。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脑与其他器官和组织一样,需要氧气和营养,脑的正常功能取决于足够数量的脑细胞及其合成和分泌的足量神经递质。此外,内分泌系统也会通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来实现对心理与行为的调节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随着健康生活理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大鱼大肉的饮食并不利于身体健康,开始注重饮食营养的均衡性和节制性。
一个物体有它的颜色、形状、温度、气味等属性,但人体没有一个感觉器官可以把这些属性都加以认识,只能通过一个一个感觉器官,分别反映物体的这些属性。眼睛看到了颜色、形状,耳朵听到了声音,鼻子闻到了气味,舌头尝到了滋味,皮肤感知到了物体的温度和光滑程度等等。每个感觉器官对物体一种属性的反应就是一种感觉。
感觉是由物体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的,按照刺激来源于身体外部还是内部,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食物的色泽是引起人们对食物的注意、联想和情绪的先决条件,鲜艳的颜色会让我们对食物产生更加可口的感受。把同样的白葡萄酒放在两个同样颜色、材质、大小的杯子里,并在其中一杯葡萄酒中加入一些红色的食用色素,人们会认为这两杯是完全不同的饮料。带有红色食用色素的白葡萄酒因为颜色的关系,被认为拥有更甜、更圆润的口感。
在饮食行为中,嗅觉往往先于味觉,有时甚至先于视觉。例如,面包店一般都会尽可能让门店散发食物本身的香气,路过的行人就会通过嗅觉关联产生食欲及购买欲。
味觉是直接与食物打交道产生的感觉,味觉的感觉器官是分布在舌表面、咽、颚等处的味蕾,凡是可溶性的有滋味物质作用于味蕾,都可引起味觉。基本味觉包括酸、甜、苦、辣、咸等。
与饮食行为关系密切的触觉是口腔触觉,即人们常说的口感。口感通常被归纳为嫩、老、脆、松、软、酥、糯、爽、滑等。
声音也会影响我们品尝食物的味道。两块相同的巧克力,当你吃其中一块时播放高音调的乐曲,在品尝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它更甜;而在吃另一块的时候播放低音调的乐曲,你有可能会觉得它更苦。适宜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舒畅、轻松愉快,从而影响人们的食欲。
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刺激(机体自身的运动和状态)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包括饥、胀、渴、窒息、恶心、便意和疼痛等感觉。
感觉向机体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对物体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物体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整体的认识,即对这一物体的知觉。知觉来自感觉,但又不同于感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受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全面。显微镜下的血样,正常人无论谁看都是红色的,但医生能看出里边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没有医学知识的人就无法辨识。形容一道菜色香味俱全,这里的色就是视觉,香是嗅觉,味则是味觉,各种感觉综合在一起,完美融合,形成人们对这道菜的知觉,这种知觉会促进人们的食欲,有更多的进食行为。
知觉包含不同种类,如: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及错觉。空间知觉是指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时间知觉是指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运动知觉是指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往往带有固定倾向。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所谓过去的经验是指过去对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某个事件引起的情绪体验,以及进行过的动作操作。这些经验都可以以映像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像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所以,记忆不同于感知觉是反映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人们对食物的记忆很多时候伴随着内心丰富的情感体验,如某道菜的味道会让人们回忆起做菜的人,或与菜有关的事。
记忆可以分成不同种类。根据信息保存时间长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又可以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此外,还有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记忆与其他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在知觉中,人的过去经验有重要作用,没有记忆参与,人就不能分辨和确认周围的事物。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由记忆提供的知识经验,也起着重要作用。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觉察、注意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的一切东西,如对幸福的体验、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对往事的回忆等。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例如,早晨起床后,人在选择穿哪一件衣服时,是受意识支配的,但是穿衣服的动作本身往往是自动化、不受意识控制的。
无意识指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又称潜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弗洛伊德最先提出了无意识有关理论,他指出某些意识经验如此具有威胁性,以至于某些特殊的心理过程将它们一直排除在意识之外。
睡眠是一种与觉醒相对立的意识状态,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活动之一,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正常的睡眠不但有促进生长发育、保护大脑的作用,还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增强机体免疫力。但随着社会及工作压力的增大、夜间生活的增多,人们心理负担逐渐增加,睡眠问题越来越多,失眠人群逐渐扩大。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某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与此同时,人的注意会在他选择的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因为专心于做实验,误将怀表当作鸡蛋扔进锅里煮的故事。爱因斯坦的意识选择了他的实验,而忽略了鸡蛋和怀表。对于前者,他非常清楚实验进行的每一个细节,而对后者的印象则非常模糊,甚至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将怀表误当作鸡蛋扔进了锅里。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作为一种反映形式,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思维的间接性表现在它能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加以认识。例如,下班回家看到厨房垃圾桶里的西瓜皮,判断出家里有人吃西瓜了。尽管没有看到家人吃西瓜的过程,但从眼前的景象可以推断出来,这就是间接的反映。
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它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认识。例如,从众多物体中抽取出它们的数量属性,形成数的概念;把各种水果的共同特点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形成水果的概念。
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汉语、英语、德语、法语、日语等等都是这种符号系统。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言语则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言语有听说读写各种不同的形式,同时也可以分成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大类。用来进行交际的言语称为外部言语,不是用来进行交际的言语称为内部言语。对话言语、独白言语和书面言语都属于外部言语;为了支持思维活动而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称为内部言语。内部言语不像外部言语那样需要表达,所以内部言语比较简短或不完整,是思想的轮廓,只要保证思维沿着正常方向进行就行。
言语要借助语言才能实现,离开了语言人们只能通过表情和动作进行交际,而这种方式的交际所能交流的内容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言语离不开语言,只有借助语言才能实现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语言只有发挥交际工具的功能才有存在的价值,才是活的语言;离开了人们的交际活动,语言也就变成了死的语言,将会被社会淘汰。所以,语言也离不开言语。
人生活在社会上,要维持和发展自己的生命,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来保证,没有这些条件人就不能生存,也不能延续和发展。例如,人饿了得吃饭,渴了得喝水,在社会中生活得有谋生的手段,还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这些条件是不可缺少的,若缺少则会造成人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反映到人的大脑中,就使人产生对所缺少东西的欲望和要求,这种欲望和要求就是人的需要。所以,需要是个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从需要产生的角度可以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自然需要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它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饮食、休息、求偶等。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交往等。社会需要对维系人类社会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有重要作用,它是人所特有的,通过学习得来。
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而言,可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对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而获得满足,如对食物的需要,对工作和生活条件的需要等;精神需要是对各种社会精神产品的需要,如对文化科学知识的需要,对美的欣赏的需要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物质产品的要求不仅要满足人的生理需要,而且还要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吃东西是为了填饱肚子,但选择食物的时候还会注重食物的色香味与营养等。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人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人会被推动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例如,饿时寻找食物并奔向有食物的场所;渴时寻找水源等。这时,需要就成为人活动的动机。
动机包含不同种类,如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等等。不论以哪种方式分类,两类动机都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在推动个体的行为活动中都发挥作用。
由个体生理需要产生的动机称为生理性动机,如吃饭、穿衣、休息、性欲等的动机。以人类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动机属于社会性动机,如交往的需要引起交往动机、成就的需要产生成就动机、权力的需要产生权力动机等。兴趣、爱好等都是人的社会性动机。
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目的的动机称为有意识动机;动机产生时,没有意识到或没有清楚地意识到的动机称为无意识动机。无意识动机在自我意识没有发展起来的婴幼儿身上存在着,在成人身上也存在着,例如定势。
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内在动机,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动机称为外在动机。例如,由于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而努力学习的动机属于内在动机;为获得奖励而学习的动机属于外在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需要层次理论(图2-1)。他认为可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
图2-1 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的需要即人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是维持个体生存和种系发展的需要,在一切需要中它是最优先、最有力量的。
安全的需要是人对生命、财产等的安全、秩序、稳定及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它是在生理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就会没有安全感。
归属和爱的需要是在生理和安全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的需要,隶属于某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其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富有创造性;缺乏自尊会使人感到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也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为区别于认知过程,人们把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称为感情。但是,感情这一概念比较笼统,它难以表达这一心理现象的全部特征。为了区别出感情发生的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体验,人们采用了情绪和情感两个概念。
情绪指的是感情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从这一点来说,情绪这一概念既可以用于人类,也可用于动物。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对美的欣赏,对丑的厌恶等。所以,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即感情的体验和感受。情感通过情绪来表现,离开情绪,情感也就无法表达了。和情绪相比,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是表情。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面部表情是面部肌肉活动所组成的不同模式,它能比较精细地表现出人的不同情绪和情感,是鉴别人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要标志。例如,高兴的时候人的眼是眯着的,嘴角是往上提的;伤心的时候眉头是皱着的,嘴角是向下的;害怕的时候眼是瞪着的,嘴是张开的。身段表情是指情绪发生时身体动作上的变化,包括手势和身体姿势,例如,人在痛苦时捶胸顿足,愤怒时摩拳擦掌等。言语表情是情绪和情感在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方面的表现。例如,高兴的时候说话音调高,说话的速度快;悲伤的时候说话音调低,速度慢,句子之间停顿的时间长等。
表情既有先天的、不学而会的性质,又有后天模仿可学习获得的性质。因此,人类表达情绪的主要方式是一样的,笑都表示快乐,哭都表示悲伤,这不是规定的行为规范,而是全人类不学而会的。但是,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人们表达情绪的方式带有不同的色彩,例如西方民族和东方民族在表达欢迎的方式上就有明显的区别。所以表情又具有后天学习模仿,受社会制约的特性。
情绪和情感会引起一定的生理变化,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的变化,称为生理唤醒。如愉快时面部微血管舒张,脸变红了;害怕时微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减慢,脸变白了。这些变化是通过内分泌腺的作用实现的,认知活动则不伴有这种生理上的变化。
情绪会影响个体的进食量、对食物品种的选择、进食的动机等,甚至还有研究发现情绪能影响到个体进食时咀嚼食物的频率和速度,以及代谢和消化等方面。一项关于情绪对饮食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人会因为焦虑而出现饮食行为的改变,但是这种情绪所导致的饮食行为改变却呈现出不一致性,30%的人饮食行为增加,48%的人食欲降低或饮食行为减少,剩余22%的人没有明显的改变。
意志是指人们有意识地确立目标,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所以,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且行动的目的要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达到。有些行动是习惯性的、无意识的,这样的行动不是意志行动。例如,新生儿的觅食反射,当家长把手指或者乳头伸到宝宝嘴唇周边的时候,宝宝的头会立即转过来,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不属于意志行动。有些行动虽然有意识、有目的,但可以自然而然地完成,没有困难需要克服,比如饿了之后吃一顿饭,这些行动也体现不出人的意志,所以也不算意志行动。只有有目的的,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的,即受意志支配的行动才是意志行动。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人格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人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又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发育成长,因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没有哪两个人的人格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构成了人格的独特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包含在人格中的各种心理特征彼此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格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却表现在行为中,让人的各种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一个整体,体现其独特的精神风貌。
人格对人的行为影响是连贯的,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这就是人格的稳定性。那些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属于一时性的心理特性不能称其为人格特征。例如,性格内向的人因为喝了些酒比较兴奋,一时话多了点,并不表明这个人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
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习的概念进行理解。
首先,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经过学习,个体将出现某些可观察的行为变化,可以完成一些以前无法完成的事情。例如,幼儿看到大人使用勺子吃饭觉得很有意思,自己也尝试着用勺子吃饭,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一技能,出现了从不会使用勺子到会使用勺子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学习。
其次,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无论是外显的行为变化还是行为潜能的变化,只有行为改变的持续时间较长,才可以称为学习。例如,焦虑会导致有些人出现饮食行为上的一些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暂时的,一旦焦虑情绪得到了缓解,饮食行为即可恢复正常,这种暂时的行为改变和学习是有区别的。
最后,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经验有两个涵义,既可以指个体通过活动直接作用于客观现实的过程,也可以指在这一过程中所得到的结果,如个体学会的知识、技能和形成的人生观等。学习是在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个体必须通过练习或经验才能使行为发生改变。有些行为的改变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系统而反复的练习或经验,如学习做一道工序复杂的菜;有些学习事先难以预料,也不需要多次重复,例如,吃过一次辣椒的幼儿被辣哭后,以后再看到有辣椒的菜肴或者听到成人说某道菜里有辣椒就主动回避选择不吃,仅仅一次经历就可以使幼儿学习并记住辣椒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