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远离心搏骤停请这样做

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主任医师 杨进刚

审核|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 王增武

猝死因何频发?

哪些人是高危人群?

有没有预警信号?

我们又该如何远离呢?

阜外医院一项研究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的总数超过50万人。这个数字可能仍然在快速增长。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肥胖、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广泛流行,冠心病为首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增长,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也会相应增加。二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模式改变和心理压力增加,而自主神经失衡在恶性心律失常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诱发了心脏病乃至心源性猝死。

猝死发生后迅速采取急救措施非常重要,心搏骤停的救治是系统救治工程,我们称之为“生存链”,在救治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一旦有任何一个环节脱节,生命就可能逝去。

生存链主要包括第一目击者能迅速施救(包括呼叫急救人员、现场心肺复苏和使用体外自动除颤器),急救人员到达后快速转运和医院内的高级心肺复苏。

为何“正常人”也可发生意外

虽然在发生意外后,80%的人都能发现冠心病的证据。但相当一部分人在生前是“正常人”,看起来没什么问题,没有冠心病症状,也没有在医院被诊断为冠心病。

为什么这些看起来好好的人,突然就不行了呢?

冠状动脉狭窄或完全堵塞后,心脏表现为心肌缺血或坏死才会有症状,表现为胸闷、胸痛或胸口不适。一般来讲,狭窄的严重程度要在70%以上,才会有症状。但研究发现,在发生心肌梗死时,68%的人在发病时冠状动脉狭窄不足50%,这些人在发病之前不会有症状。

很多中青年人虽然有动脉粥样硬化,但还没有达到狭窄非常严重的地步。可是,斑块表面的纤维帽一旦破裂,此处马上会有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加重狭窄,甚至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发生猝死。

事实上,这种急性冠心病发作不取决于狭窄程度,而取决于纤维帽是否稳定。纤维帽就是冠状动脉狭窄处上面的那层膜,膜下面是斑块,其实就是动脉粥样硬化。膜是否稳定,决定了患者是否发生心肌梗死或者猝死。膜越薄,就越容易破裂。

一旦纤维帽破裂,就会出现心肌坏死,之后可能发生致命性的心律失常,比如室颤。这时心脏跳动的节律完全紊乱,心脏失去了射血功能。

“现在医疗条件好了,到医院不用开刀,放个支架就好了,再严重点可以做搭桥啊。”不少人会抱着这样的想法。殊不知,很多人可能根本就没有机会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预防要趁早

发生心肌梗死并非由心肌缺血引起,而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发。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以减轻心肌缺血,但未能减少心肌梗死或心脏死亡。即使没有心肌缺血,只要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就很高。

因此,认识到冠状动脉存在粥样硬化病变,但还没有造成严重狭窄时,就有发生急性冠脉事件的风险,在此时干预,有可能预防发生心肌梗死,甚至猝死,这是近些年医学界的重要认识。

我国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统计显示,40岁的人已有相当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是无声无息的,一旦急性冠心病发作,就会要人命。这个年纪的人一定要戒烟、适量运动、健康饮食,如果有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就需要控制。这些对于预防心脏性猝死十分重要。

“身心疲惫”的人群要小心

为什么很多工作负荷大、生活压力大、长期劳累的人群发生猝死和心肌梗死的风险较高?这就涉及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的问题。听起来比较复杂,其实说白了就是让人兴奋的神经比较活跃,而让人休息的神经活动较弱,也就是自主神经失衡,包括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和迷走神经功能低下与障碍。其长期存在时有可能发生心源性猝死。

长期压力大、敌意情绪、吸烟、睡眠不足、不健康饮食、体力活动不足等情况也都会增加交感神经兴奋。研究发现,与猝死有关的最主要因素为情绪激动(26%)和劳累(25%),其次为饮酒和过饱。

一般情况下,心率快、肥胖和血压高的人,存在一定的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状态。有这些情况的年轻人,特别需要注意。有研究发现,每天感到身心疲惫的人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危险较高,其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高于血压和吸烟等传统的危险因素。身心疲惫也包括慢性疲劳、易怒和沮丧等。根据我们进行的急性心肌梗死研究,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因素主要是劳累,其次是过度的不良生活方式(比如熬夜、长时间打麻将等)、大量饮酒、情绪激动等。

“身心疲惫”其实就是我们的身体出现了问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每个人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睡眠减少,容易过度疲劳,每个人都应调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节奏,预防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积极的身体活动、充足的睡眠、减重、戒烟、减轻压力和冥想等可减轻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心脏性猝死并非“不可预料”

以往认为,心脏性猝死都是“猝不及防”的。但研究发现并非如此。德国的一项研究发现,3/4的猝死发作前有心绞痛或呼吸困难。还有研究发现,2/3的心脏性猝死发作前,心绞痛或呼吸困难持续时间可超过1小时,发生无脉性电活动之前的症状可持续20分钟,室颤之前的症状可达30分钟。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半数猝死患者有先兆症状,但仅有21%的患者或家属呼叫了救护车。

知晓心脏性猝死的预警症状,就有救治的窗口,这是一个预防猝死的关键环节。

猝死前或心肌梗死的症状常被忽视。最重要的症状是比较严重的胸痛或胸闷,并伴有大汗。胸痛的部位可能是前胸、后背、下颌、胸骨后、上腹部、剑突下、后背等部位。可以是持续性的,也可能是间断性的,性质可以是压榨性、烧灼样、憋闷,有时难以忍受,有濒死感或恐惧感。如果伴有面色苍白、大汗、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更有可能是心肌梗死或猝死前兆。

出现以上这些症状是救治的窗口期,此时呼叫救护车去医院,生存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但实际上,心肌梗死患者仅有15%左右呼叫救护车就诊(随永刚,杨进刚,许海燕等,2019)。因此,知晓心脏猝死的预警症状,就有救治的机会,这比普及心肺复苏还要重要。

参考文献

随永刚,杨进刚,许海燕等. 中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救医疗服务应用情况及对治疗的影响: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研究. 中国循环杂志. 2019,34(2):128-133. 9eGdEgxmjlqSM6090mAAoZifW8h0TAnVolc1w4g2R7uHSe8OdDJyiMLBccvTSx6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