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 王 成
审核|北京积水潭医院主任医师 赵 斌
百公里越野赛遭遇极端天气,参赛者中有人因失温症死亡、受伤。
那么,什么是失温症,它是怎么发生的。
失温症主要有什么表现,需要如何救治呢?
失温症又称低体温症,描述当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0℃时的现象(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 ~37℃)。失温症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一个常见原因是人体暴露在极低温的环境中;另一个原因是人体处于任何一种抑制体内产热机制或增加失温速度的情况下。
失温症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期。
第一期(轻度失温):体温降到32℃~35℃。在这一阶段,人体会颤抖、双手麻木、无法完成复杂动作;远端肢体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呼吸快而浅;皮肤上出现“鸡皮疙瘩”,它是尝试使毛发竖立起来形成隔热层。失温者可能感觉疲劳和腹部疼痛、视力困难,有反常的尿多。有时候失温者反而有温暖的感觉,但事实上这是失温症将要发展到第二期的信号。一种测试病情向第二期发展程度的方法是失温者能否让拇指和小指接触。
第二期(中度失温):体温降到28℃~32℃。失温者肌肉不协调更明显,行动更迟缓、困难,伴有步伐不稳、方向感混乱。浅层皮肤血管继续收缩,以保持重要器官的温度。失温者面色苍白,唇、耳、手指和脚趾的颜色可能变蓝。如果失温者出现反常脱衣现象,这是身体自身调节机制失衡,原来始终收缩的周围血管扩张,导致短暂“热起来”的错觉。
第三期(重度失温):体温降至28℃以下。失温者肌肉颤抖通常已停止,说话困难、思维迟钝,暴露的皮肤变蓝,肌肉协调能力几乎完全丧失,不能行走,甚至昏迷。失温者脉搏和呼吸显著减慢,可能发生心率过快或心房纤维性颤动,最终导致心肺衰竭。
一旦遭遇失温,首先要去除导致失温的原因,然后根据失温的不同阶段做不同处理。因为失温跟温度、湿度、风力都有关,所以应该尽快进入能避风避雨的温暖场所,换上干燥衣物。有条件的,应尽快转运至专业医疗救治场所。
复温的处理要遵循分级、温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专业的施救反而可能加重对身体的危害。
轻度失温:将失温者转移到能避风、避雨的安全地带,将人体与地面隔绝开来,更换干燥衣物。要避免按摩失温者周围的肌肉(如手足),因为外周低温的血液回到内脏,会给他们带来更多伤害。可以烤火取暖,或者使用加热毯和其他方法加热,室温推荐保持在28℃。
中度及重度失温:需要对躯体核心区加热复苏,可在颈部、腋窝和腹股沟区给予保温袋加热,如在医疗场所可用温热等渗液体腹腔冲洗。在缺少这些条件时,应尝试可能的其他复温方法,同时尽快实施转运。现场救援主要是做好失温者身体的包裹,用轻柔的手法将其搬运到担架上,转运至专业医疗救治场所。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给中重度的失温者进行四肢加热或者喝热水,因为大量低温血液回到循环,会带来低血压和温度进一步降低,增加失温者死亡的风险。
另外,对于失温患者的抢救,不要轻易放弃。中重度失温对身体组织,尤其是大脑神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会出现类似“假死”的状态:瞳孔放大、没有痛觉、心率和呼吸减慢,但实际上人还活着。只有当失温者的体温接近正常,仍没有生命体征时才可宣告死亡。
失温是严重的急性伤害事件,死亡率高,所以预防很关键。大家不要长时间待在寒冷环境中,确保穿着足够保暖的衣物。被雨雪打湿衣物后,要尽快换下湿衣服。
参加户外越野运动的人们,应当提前熟悉当地的天气情况,根据天气状况做好合适的衣物准备;按照要求携带各种强制安全装备;了解赛道中途的补给点设置和呼叫救援方式;进食、携带足够的高热量食物;遭遇突发恶劣天气,要及时躲避,及时撤离求救,不要凭侥幸一味坚持。
一旦遭遇失温,需要及时到急诊科或烧伤科紧急处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