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华中科技大学附属武汉协和医院急诊外科 王德才 赵 刚
审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范西真
无论是年老还是年少,
无论是开车还是坐车,
无论是骑行还是步行,
我们都要了解不同的出行方式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
进而懂得如何规避风险和自我防护!
相关数据显示,每1分钟有1人因交通事故致残,每5分钟有1人因交通事故而死亡。每天至少有19名15岁以下的孩子因道路交通意外而死亡。维护交通安全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
儿童往往面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部分家长监管不力等风险,使他们成为最易受到交通伤害的人群。
学龄前儿童和低年级小学生的身材大多比较矮小,他们的视野不能越过小轿车、长凳或灌木,而他们自己也较难被司机观察到。
儿童骑车安全意识淡薄,加上应变能力不够,遇到紧急情况时往往不能正确处置,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儿童坐私家车出行时,家长要根据儿童年龄、身高和体重合理使用安全座椅,教会孩子正确使用安全带。家长不要让儿童坐副驾驶位置,即便系了安全带,儿童坐副驾驶位也很危险。
老年人交通事故多发主要与道路因素、自身因素、自然因素、意识因素有关。
道路因素:道路越修越宽,各种车辆也越来越多,这使得老年人穿过道路的时间增加。
自身因素:这是老年人交通事故多发的重要因素。老年人步幅和步速明显下降,横穿道路时比年轻人要慢;身体器官功能衰退,尤其是视力的衰退,使他们对来往车辆的车距判断不准;加之听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生理因素,听到喇叭声后往往会心慌意乱,手忙脚乱,自我保护能力较差。
自然因素:从事故多发的时间段可以看出,涉及老年人的交通事故基本发生在晚上、清晨,这与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有关。这段时间光线不太好,而老年人往往又喜欢穿深色衣服,导致驾驶员很难发现,从而引发事故。
意识因素:有的老年人交通安全意识差,随意横穿道路、在机动车道内行走、闯红灯等违法行为时常发生,这也是导致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
驾驶人员导致的交通隐患通常包含以下几点:
少数驾驶员遵纪守法意识淡薄,对一些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经常明知故犯,如行车过程中超速行驶、随意变道、随意停车、疲劳驾车等。有的驾驶员在驾车过程中打电话、吸烟、与同车人员说笑等,这些违章行为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新手驾车时间少,驾驶技术生疏,没有安全行车经验,遇到路况不熟、人多车挤等紧急情况就容易紧张、处置不当,引发交通事故。
车主只会开车不会保养。一些车主片面地认为车辆检修仅是擦擦车身、检检车容、敲敲车胎、踩踩刹车等项目,未对车辆进行定期的制动、转向、灯光系统保养等,积小毛病成大隐患,从而酿成交通事故,追悔莫及。
候车时,站在车道(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上候车。
在车上时,不系安全带、歪着坐、横着躺、车上睡觉。
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将身体某些部位伸出车窗外。
与驾驶员闲谈或妨碍驾驶员操作。
随意开启车门、车厢和车内的应急设施,随意触摸车上控制器,如车门锁等。
在车厢内吸烟,随意走动、打闹。
以上这些都是造成交通事故风险的不良习惯。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主动避险第一条。虽然意外无法掌控,但大家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在出行的时候主动降低“风险系数”。
无论是老人、儿童或是青壮年,机动车驾驶员或是乘车人,骑行或是步行,都应当遵守交通规则。行人走人行道,自行车走非机动车道,机动车行驶在机动车道,做到“各行其道”。
机动车驾驶员要做到主动拒绝酒后驾驶、无证驾驶、疲劳驾驶、超速行驶等危害交通安全的违规违法行为。
骑摩托车或电动车的驾驶员要戴好头盔。
当即将发生不可避免的撞车时,车上的乘客应当双手护头,全身尽可能地放松,并从座位下滑,减少撞击力;汽车翻滚时,坐车者双手应紧紧抓住车的某一部位,身体紧靠在座位上;发生剧烈碰撞的交通事故后,应立即撤离车厢,迅速在就近的安全区域躲避,避免发动机和油箱可能发生的火灾或爆炸。
一旦发生意外伤害,目击者或伤者本人一定要保持冷静,按照以下步骤和方法进行相应的自救、互救:
不要轻易搬动伤员,可原地进行救护。但有些事故现场还有发生再次爆炸、塌方或遭遇车祸的可能,为了确保救护人员和伤员的人身安全,在进行现场救护以前,应迅速观察现场是否安全,如果现场存在以上危险因素,应迅速将伤员转移至相对安全的地点。
先要判断伤员受伤情况:如果伤员出现意识不清或呼吸困难,则说明伤员病情较重;如果伤员意识清醒、呼吸和心跳正常,则说明伤员病情相对较轻。此外,还应确认受伤部位是否有开放性伤口、是否有骨折等。
在拨打“120”急救电话时,要说清伤员的具体位置,比如在某某区、某某路。同时,还需要把伤员年龄、性别,以及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哪个部位受伤、出现了什么情况等信息提供给急救人员。如果身处陌生位置,要报出现场附近显著醒目的地标,以便急救人员能迅速找到伤员。如果发生了群体性意外伤害,同时还要说明伤员的大概数量,以便“120”指挥中心能够调动足够的急救力量。
现场救护的原则:根据伤情,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
如果伤员出现呼吸、心跳骤停,为了挽救伤员的生命,则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如果伤员出现意识不清、出冷汗、脉搏细弱等,有可能是发生了创伤性休克,应及时将伤员放置于头低、脚高的体位。
如果伤员存在外伤,则应对伤口进行初步的止血、包扎,以减少出血。可根据伤口的部位、大小、深浅,以及出血的情况,采用指压止血法、局部加压包扎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纱布或清洁布类填塞止血法等方法止血。包扎可选择绷带或洁净的布类缠绕或覆盖,以减轻伤口的污染。
当出现四肢骨折时,为了减少伤员的痛苦,避免造成血管、神经的二次损伤,应对骨折进行临时固定。如果骨折发生在上肢,可将上肢捆绑于胸腹部,如果骨折发生在下肢,可将下肢捆绑固定于没有骨折的对侧肢体上,也可以将骨折部位捆绑固定在木板或一截直的树枝上。
当出现脊柱骨折时,应尽量避免脊柱的扭转和屈曲,以免造成或加重脊髓的损伤。对于颈部脊柱骨折,应使伤员仰卧位,在头枕部垫一薄枕,使头部成正中位,头部不要前屈或后仰,再在头的两侧各垫枕头或者衣服卷,最后用一条带子通过伤员额部固定头部,限制头部前后左右晃动。
对于胸椎、腰椎骨折,应使伤员平直仰卧在硬质木板上,在伤处垫一个薄枕头,使脊柱稍向前突,然后用几条带子把伤员固定,使伤员不能左右转动。
做完以上处理,可在原地等待“120”急救人员的到来。如果有合适的运送车辆,根据“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可迅速将伤员转运至就近医院,以使伤员得到及时的救治。但应该注意安全地搬运和转运,确保转运途中不会加重伤情。
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伤员,本着挽救生命、“就近就急”的原则,不宜舍近求远,应尽快将伤员送至邻近的医院进行救治。
对于无生命危险的伤员,可将伤员转运至专业的医院进行救治,因为专业医院从保守治疗到手术治疗都有一套完整的救治方案可供选择,有利于伤员的治疗和康复。
有时在进行现场自救、互救时,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因此应向周围大声呼救,请求其他人前来帮忙。
有些伤员需要在医院确认伤情或进行急诊手术,因此在现场暂时不要让伤员喝水、喝饮料和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