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莱宁格跨文化护理理论

照护是人类生存、发展和面对疾病所必需的。20世纪60年代,马德琳 M.莱宁格(Madeleine M.Leininger)首次将文化引入护理学,提出了跨文化护理(transcultural nursing)理论,各国护理人员和研究者将这一理论不断实践与发展,以期了解和熟悉护理对象的文化照护价值观、表达方式和实践形式,理解照护者和被照护者的期望和需求的差异,为护理对象提供恰当的治疗性护理照护。

一、基本概念和学科发展

(一)基本概念

跨文化护理又称多元文化护理。莱宁格认为,跨文化护理是一个实质性的研究和实践领域,侧重于比较具有相似或不同文化的个人或群体的文化关怀价值观、信念和实践,其目标是提供针对文化差异性和共同性的护理,以促进健康或维持健康,帮助人们以有文化意义的方式面对不利的生存条件、生活或死亡。这一概念强调在护理实践中重视文化对健康的影响,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提供与其文化一致的、安全的和有益的护理保健服务,其核心是为服务对象提供符合个性需要的关怀照护。

(二)学科发展

莱宁格是跨文化护理运动在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的奠基人,多学科教育经历为莱宁格奠定了护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多领域的工作经历是莱宁格跨文化护理理论发展的桥梁。

20世纪50年代中期,莱宁格在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儿童指导之家”工作期间,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对护理人员的干预有不同的反应。在攻读博士期间,她以尼加拉瓜东部高原地区的村民为对象,进行了人种护理学的研究。莱宁格注意到西方文化和非西方文化在健康照护实践方面的差异。正是这些跨文化的实践经验、人类学相关理论的影响及研究实践,为莱宁格构建跨文化护理理论奠定了基础。

1966年,莱宁格在科罗拉多大学开设了第一个跨文化护理课程。1974年,在莱宁格的倡导和组织下成立了跨文化护理学会(Transcultural Nursing Society),为护理人员提供了学习和实践跨文化护理的机会。1970年莱宁格出版了《护理学与人类学:两个世界的融合》,为跨文化护理、莱宁格的跨文化护理理论以及基于文化的健康照护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莱宁格50多年的护理生涯中,共出版了28本专著,丰富和完善了跨文化护理理论。

二、主要内容、特点、适用范围和评价

(一)主要内容

莱宁格用“日升护理模式”对跨文化护理理论进行了系统解释,阐述了在一种文化体系中通过该理论的支持如何实现对个体、家庭和群体的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护理照顾。这一模式包括以下四个层次:

1.世界观、文化与社会结构层

服务对象的社会结构、文化背景、世界观、环境内容等是人类照顾与护理所必须考虑的因素,护理人员应评估和收集宗教、哲学、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社会关系与价值观等有关服务对象所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各方面信息。

2.服务对象层

以健康系统内的服务对象为基础,建立包括个人、家庭、群体和社会文化结构的信息系统,以及与文化有关的照顾和健康的特定意义及表达方式。

3.健康系统层

这一系统融合了专业健康系统、民间健康系统和护理系统等领域的特征和特有的照顾专长,有利于鉴别文化护理照顾的共性和差异。

4.护理照顾决策与行动层

这一层次以最大限度满足服务对象需要为目标,在文化照顾保存/维护、文化照顾调整/协商及文化照顾重建/再定型三种形式为主的护理措施下,完成与文化一致的护理照顾。护理人员的护理反映了服务对象的不同文化需求,而服务对象的社会结构、世界观、各种相关健康系统均可影响护理人员所采用的护理措施,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让阳光升起并普照大地”是对日升护理模式形象地描绘,提示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要采用发散思维方式,综合考虑到护理对象文化的差异,了解护理对象文化和行为对健康的影响,预测不同因素可能改变关怀的含义、类型和模式,指导护理人员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护理对象进行准确的观察、判断,提供适宜的护理文化照护,像阳光普照大地一般温暖每一个被照护者。

(二)特点
1.系统性

跨文化护理理论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认识人、疾病、健康、照护,认为个体对疾病、健康的认识和照护需求既具有某一社会群体的共性,也具有独立个体的特异性,护理人员应该以健康系统内的服务对象为基础,建立包括个人、家庭、群体和社会文化在内的信息系统,系统评估、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提供恰当的照护。

2.多样性

莱宁格从人类学的视角建立的健康信息系统,使护理评估的内容更加广泛,使照护系统更加丰富,使照护决策与行动多样化。

3.动态性

同一类型疾病的服务对象虽然在病理特征上具有相似性,但由于文化不同,对疾病的自我认识和反应具有一定差异性,护理人员应根据服务对象的文化背景,动态地了解服务对象的健康问题,密切注意服务对象对健康的表达方式。

(三)适用范围

多元文化护理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在临床和社区护理实践、护理教育和护理研究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四)理论评价
1.逻辑性

跨文化护理理论以“日升护理模式”为解释性框架,逻辑地构建了一个抽象程度由高到低的四个层次的跨文化理论认知和实践框架。

2.简明性

莱宁格对其理论和模式进行了清晰的解释,说明了各概念与护理核心概念的关联性,从而使该理论易于理解,也使日升护理模式能够较好地推广。

3.实用性

莱宁格构建的理论以文化和照护为核心,制订了护理人员应用“日升护理模式”进行文化评估的基本原则及评估的步骤,从评估内容到护理措施,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健康状态以及如何为服务对象提供需要的健康照护。

三、当代跨文化护理理论的研究现状评述

(一)深入探讨了文化与护理的潜在关系

文化是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一定历史、地域、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真实反应。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即在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上发生、发展的精神文化,包括人们的传统习惯、伦理道德、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受文化差异性的影响,各民族对健康、疾病、护理和保健等的认知和需求亦各不相同,而护理保健服务是没有国界的,其基本任务是维护和促进全人类的健康安适状态。对文化与护理的潜在关系进行探讨能够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和解释照护现象,从而指导护理实践向更广阔、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二)丰富发展了跨文化护理理论的内涵

莱宁格的跨文化护理理论主要是从国家的层面出发,研究对象是不同国籍、种族的患者,而我国患者群体的文化差异表现在生活地域、社会角色、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等方面。因此,有专家指出,多元文化护理既包括适应不同国家和种族的跨文化护理,也包括适应个体文化差异的本土跨文化护理。此外,郑儒君等提出可借鉴国外已得到了实证支持的跨文化评估模式,引导护理人员从相互交流、有效的空间距离、社会组织、时间的适应、环境控制、生物学的多变性等方面进行跨文化评估,从而提高跨文化护理的有效性,拓宽了多元文化护理的应用领域。

四、跨文化护理理论在我国的应用

(一)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1.基于人口流动的跨文化护理

运用跨文化护理理论对外籍肿瘤患者进行个案护理,全面客观地评估患者的世界观、价值观、社会结构、环境背景因素,并作出相应的护理诊断,提供符合服务对象的文化背景的护理照顾,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患者的文化照顾期望得到很好的满足,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的民族文化,各民族由于特殊社会环境造成了受教育平均程度、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的不同。有研究表明,以跨文化护理理论为指导对外科藏族患者提供与其文化相一致的文化照护,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文化需求,能有效稳定患者术前的情绪,促进有效治疗与康复;尝试对维吾尔族机械通气患者进行音乐疗法,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能有效地帮助病人达到生理、心理、情绪的统一和谐。

2.基于特需患者的跨文化护理

慢性疾病和一些康复时间长的患者,常由于病程长、病情重以及其他社会经济因素、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不适,宗教信仰不同的人对疾病和死亡以及对治疗、护理的认识有较大的差异性。针对不同患者的文化背景和心理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跨文化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3.基于照护决策的跨文化护理

跨文化护理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已涉及重症监护室(ICU)、产科、特需病房、老年科、神经内科、急诊以及临终关怀科等多个科室。研究结果证实,跨文化护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能够增强护患沟通,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此外,它在各领域中亦具有独特的意义,如在ICU中实施跨文化护理能够减少ICU综合征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在产科中尊重孕产妇婚姻家庭生活与职业特点的差异,制订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提高孕产妇围产期护理质量;在临终关怀领域中应用跨文化护理,能够提高患者临终前的生活质量等。

(二)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1.跨文化课程设置,奠定认知基础

跨文化护理理论既丰富了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又完善了“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观。通过开设跨文化护理课程或对在职护士进行跨文化护理培训,培养出适应不同文化背景患者需要的优秀护理人员。还可以在跨文化护理教育的同时,将该理论应用到护理科研中或用于指导临床护理研究。而如何完成文化能力教育与现有课程整合,以及辅助教学策略探讨等问题成为跨文化护理教育研究的热点。护理人员跨文化知识的获得,来源于临床实践、自学和在校教育。我国的大多数高等护理院校尚未开设跨文化护理相关课程,课程目标中未提及关于护生多元文化护理的培养要求。

2.多元化教学方法,培养照护技能

培养具备跨文化护理能力的护理人员,不仅要强化其各种技能、知识、观点、态度和实践能力,而且要强化跨文化护理能力,与不同类型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建立积极的治疗性护患关系。张凤等在跨文化护理理论基础上设计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具有跨文化护理意识、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护理人才。跨文化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具备多学科、多层次知识,从多元文化角度出发,为患者提供与其文化背景相符合的照顾。跨文化护理理论教育能够丰富护理理论和实践,增强护理人员的跨文化沟通技能,优化护理质量。

3.开放型教学模式,实现文化交融

护理教育中跨文化护理内容的融入包括对临床护士跨文化护理培训模式的研究和跨文化护理课程的开发。杨丽黎等提出,可尝试应用ASKED模式构建护理人员文化能力培训项目,该培训模式在已经得到了实证支持。ASKED是以文化意识(awareness)、文化技能(skill)、文化知识(knowledge)、文化交流(encounter)和文化渴望(desire)为框架构建文化能力的培训项目。

(三)在护理研究中的应用
1.服务差距模型的研究

彭幼清等应用服务差距模型对外籍患者进行需求调查,针对患者期望和管理部门感知的差距,定期了解患者期望;针对管理部门感知和服务质量期望的差距,选择正确的服务设计和标准;针对服务质量规范和服务交付的差距,实施差距护理措施管理,进行培训和考核,按标准提供服务;针对服务交付和患者的外部沟通的差距,建立并实施服务传递与对外承诺匹配制度。服务差距模型有助于提供更符合患者背景的护理,有效提高了特需护理服务质量。

2.评估测量工具的研究

周红波等研究者应用“日升护理模式”的理论框架介入住院患者护理评估指标设计,根据“日升护理模式”的前3个层次(世界观和文化与社会结构层、服务对象层、保健系统层),设计出三个层次的护理评估指标,并设定出每个指标的预计结果选项,进行整理归类,形成系统的表格式护理评估表单,并应用于临床,从而发现基于跨文化护理理论设计的护理评估指标和所构建的评估表单,可以科学、全面地评估患者的文化背景和健康需要,有利于多元文化护理的推广和个体化整体护理的实施。李小寒等基于跨文化护理理论和国外的测评工具研制出符合我国临床护理特点的“护理人员文化照护能力的测评工具”,从文化照护的意识、知识和技能三个维度拓展多种渠道以使护理人员接触各种文化,增强护理人员的文化敏感性,加大多元文化护理的教育培训力度。

3.文化照护(cultural care)能力的研究

护理作为一门跨文化照顾专业,需要为不同文化的人或人群提供健康照顾,在文化照护的过程中,既要帮助服务对象重塑或重建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要尊重服务对象的文化价值观和信仰。卢志兰等将10例外籍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以“日出护理模式”为核心进行护理,运用外语与患者进行日常沟通、理解患者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心理状态等,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抑郁、焦虑的发生率和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

跨文化护理是“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践行,平等、理解、尊重是跨文化护理的本质,跨文化护理让护理照护更加温暖。

(翟惠敏) np4AHwzBTXdUHz7KiNZNbcKJkmoe20W8WmbEgRsITfrGtE+PF1F2z4lRAaprfwy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