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约瑟芬·帕特森(Josephine Paterson)和洛雷塔·兹拉德(Loretta Zderad)两人开始反思生活护理经验,发现无法通过实证科学方法传达个人的护理经验与观点,同时她们对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产生了共同兴趣,此后两人共同创立了人性化护理理论。通过亲身护理经验,帕特森和兹拉德发现护理人员最根本的存在方式和内在使命就是分享,真实性对话是护理的核心。
1971年,帕特森和兹拉德成为纽约北港退伍军人管理医院的专职研究人员后,开始着手进行“临床实践、教育和科学提高患者服务质量”的研究。1972年,帕特森和兹拉德在该院合作开设了一门人性化护理课程,采用了综合临床实践、教育和研究三管齐下的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了一种检验经验的方法。1976年正式出版的著作《人性化护理》( Humanistic Nursing )阐述了人性化护理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哲学基础及从日常实践中提炼和综合的经验。
帕特森和兹拉德回归到日常护理活动中寻找护理工作的意义,她们认为这种真实存在的护理关系和共享过程可以帮助患者找到存在感和幸福感。帕特森将护患关系视为一种人际关系,如同护理人员与朋友或亲人等之间的交流。
1988年再版的《人性化护理》突出了人性化护理在护理实践、管理和教育中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对人性化护理实践的内在价值进行检验。该书强调了真实性对话在人性化护理中的重要性,对话的过程包括讨论、质疑、表述、澄清、辩论、反馈。2008年修订版的《人性化护理》进一步阐述了人性化护理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苏珊·克莱曼(Susan Kleiman)对人性化护理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创建了人性化护理理论网站,展示了护理人员之间、护患之间的对话技能,促进了该理论的传播。
人性化护理理论以护患双方的主体间交互为基础,以存在主义为理论架构,以现象学为研究方法,阐述了护理现象的本质和动态发展过程。持该理论的专家认为护理是一种帮助患者挖掘自我、实现最大潜能的过程。该理论提出了一种现象学调查方法,可作为描述日常护理活动本质的工具,帮助护理人员审视和理解其日常护理实践。
人性化护理理论的哲学基础来自人文主义、存在主义、现象学。将护理与人文主义结合的护理理论有很多,如 1846年南丁格尔主张“护理人员的本质在于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1952年赫得嘉·佩普劳(Hildegard Peplau)的人际关系理论主张“护患关系是护理的核心”。可见,以人为本的护理在护理学科发展初期就被认为是护理的本质。但是,帕特森和兹拉德第一次将人文主义概念与存在主义哲学、现象学方法结合起来,回归到日常护理实践过程中寻找护理的本质和意义。
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哲学,肯定了人性和人的价值。人性化护理理论认为人文是护理学科的根本特征之一,并体现了护理学科的艺术性。尽管现在“人文护理”被视为一种特定的护理方法,但人文和护理两者的来源和目标是一致的,生于人归于人。实现护理对象的生存和发展需求是护理的终极目标,而实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也是人文主义所追求的目标。
法国哲学家马塞尔主张:人的存在本身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塑造、自我成就,个体通过不同的生活选择来获得自身的存在意义,是一种理解生活的哲学方法和观点,属于整体性哲学。存在主义强调自我决定、自由选择和自我负责,适用于帮助性职业,其整体框架尤其适用于护理。人性化护理理论认为,患者当前的表现决定了其未来面临选择时的多种可能性,护理人员应该根据双方互动时的实际情况,向患者说明这些选择对其生活的影响和意义,帮助患者达到良好的存在状态。
基于存在主义的人性化护理理论帮助护理人员认识自身的责任所在,通过对患者真实体验的观察和描述,将护理过程作为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事物展开分析和讨论。护理人员需要对护理对象的真实存在持开放态度,主动了解并将其概念化与现象化,帮助患者有意识地了解自身的存在状态。
根据人性化护理理论可以将现象学研究分为五个阶段:①了解自身存在;②通过直观感受了解患者存在;③通过科学的方法了解患者存在;④综合已知的现实情况;⑤反思、分析并扩展现有的关系。人性化护理理论通过现象学方法突出了患者日常感受和主观体验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以护患的治疗关系和互动过程为切入点进行现象学描述,形成了以对话、会面、关联、存在、呼叫和响应为框架的护理过程,实施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
在护理专科化发展的背景下,多样化的角色使得护理人员难以将注意力集中于护理本身。人性化护理理论从护理日常实践本身展开论述,即护理行为最简单最基本的活动——对话。人性化护理理论希望通过现象学方法描述护患双方在当前护理情境中的特异性选择,即患者表达需求与护理人员回应方式的动态变化。人性化护理理论对护理过程进行非评判性的、真实的描述,进而将日常护理过程概念化,指导人性化护理实践。
人性化护理是护患真实性对话的过程,护理工作的核心在于护患的主体间交互。人性化护理过程是对患者需求做出积极反应,使被帮助的人达到良好甚至更佳的健康状态。该理论要求护理人员有意识地将护理作为一种存在体验,通过现象学描述当前的护理情境与过程,并不断反思与改进。帕特森和兹拉德通过长期现象学描述的汇编和补充、综合以构建并明确人性化护理理论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
护理本身是人类对话的一种形式,这种对话不仅指以口头或非口头语言发送和接收消息的过程,更包含了护患双方通过呼叫和响应进行并外显于感官的交流过程,这种过程基于患者的健康需求和护理人员有目的、有意识的回应。通过对话可以了解患者对护理过程的体验,探讨护理行为对患者的实际影响,基于时间和空间属性阐述护理情境中的现象。和对话有关的概念包括会面、关联、存在、呼叫和响应。
(1)会面:
护理人员和患者因为计划或意外在特定护理情境相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持有特定目标,患者抱有一定期望。影响该过程的因素包括护患双方基于护理预期结果各自产生的感情、护理人员和护理对象的独特性、相互坦诚和保密的水平等。
(2)关联:
护理人员与患者存在于共同的护理情境并相互影响的过程称为发生关联。关联的意义在于在不同护理情境中,护患之间建立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内在联系,促进双方健康潜能的发展。关联程度取决于护患双方的开放性,该过程受到护患各自人际关系的影响。
(3)存在:
护患双方开放性的、可接纳的、有准备的、可获得的性质即是存在。护理人员的实践操作和自身的存在状态均会影响到患者的健康水平。
(4)呼叫和响应:
该过程是相互的、连续的、同步的。护理人员和患者以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完成呼叫和响应。通过描述双方讨论、质疑、传达、澄清、争论和反思的过程,总结护患之间的对话并反思护理人员自身响应能力。
(1)抽象性:
护患之间的对话不仅限于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的各项操作,也包含护患之间进行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能够真正影响双方在护理情境中的选择和行为的交流。对护患之间的非语言对话可用于构建呼叫和响应框架,作为护患沟通时的指导和辅助工具。
(2)开放性:
护理人员需要主动了解患者病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包括患者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护理人员需要更多地通过倾听,掌握患者对疾病以及护理的认识和感受,引导患者主动参与健康促进,达到更佳健康状态。
(3)真实性:
保证护患对话的真实性,充分展现双方的真实存在,在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共性——实现患者更佳的健康状态,以实现护患双方的共同成长。护患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治疗关系,护理人员了解并理解患者的真实想法,以便于与患者展开真诚的对话。
(4)普遍性:
不同于其他专科性较强的实践性操作,护患对话发生在所有日常护理过程中,对不同科室或不同类型护士均有指导意义。
(5)时空性:
护患对话发生在特定的护理场景中,以时间和空间作为描述护理过程的背景和基础。同时,不同的时空环境对护患双方对话的可及性和效率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6)独特性:
患者和护理人员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其各自生命轨迹决定了个人选择的可能性和多样性。护理人员有责任了解患者的特异性,在理解尊重患者选择的前提下积极引导患者参与健康计划,使患者主动做出能达到更佳健康状态的选择和行为。
(7)复杂性:
护患对话的真实性受到双方个人、家庭、社区等多层次因素的共同影响。例如护患各自的价值观、家庭关系、人际网络、文化背景等对双方对话质量有重要影响。
(8)实践性:
人性化护理认为护理人员的存在和行为应该对患者健康相关选择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在护理过程中有意识地指导患者做出负责任的选择,使患者达到更佳健康状态。
广义上,人性化护理理论适用于所有日常护理实践过程。但是该理论较为抽象,难以指导实践。护理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经验,以便理解该理论的内涵并将其应用于临床。狭义上,人性化护理理论主要适用于护患接触和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多的情形,如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的健康促进、终末期患者的健康维护。护理人员有时间、条件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治疗关系,双方展开真实性对话的可及性更高,患者的积极参与和责任性选择可以有效帮助其达到自身更佳的健康状态。
帕特森和兹拉德将护理视为一种主体间的对话和交互,涉及与世界上的个体、事物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的相遇、关联和存在。与所有其他人类互动一样,患护之间确定并经历不同的互动关系,二者为了同一个目标而保持良好状态。当护理人员响应患者的健康需求时,护患之间发生有目的的沟通,双方相互依存和了解。互动过程的差异源于很多因素,包括价值观、信仰、情感、经历和期望落差等。因此,人性化护理理论对护理四大核心概念有其独特的界定。
人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与世界上其他的人和物建立普遍联系,具有一定的潜能和局限性。人与人之间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体现了个人在特定生活情境中的选择,影响了人的价值观念和性格特征。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在达到躯体、心理、社会健康良好状态的基础上实现更佳的健康状态。良好健康状态是护理的基本目标,而更佳的健康状态则是人性化护理的目标。通过促进患者参与,提高其做出负责任选择的可能性,帮助患者发展内在潜能,更多地感受到存在感和幸福感。
护理的本质是一种主体间的交互,是患者表达需求与护理人员回应需求、双方进行真实性对话的过程。护理过程是人类之间选择体验中的一种,为护患双方提供了一个体验负责任选择的机会。护理人员在护理环境中发展自身负责任选择的潜力,并从中获得力量感和满足感,这种体验过程可以形成正向反馈,强化护理人员做出负责任选择的习惯和能力。
人性化护理理论中的环境概念指的是护患双方共同存在并进行真实性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节点。护理情境是护患双方生活情境的一部分,因此会受到护患各自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护理情境是将患者从日常生活中剥离,改变了患者的生活环境,患者会产生恐惧、害怕等情绪。护理人员需要理解患者的处境、富有同理心,以适时引导患者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目前不同国家对于人性化护理理论实践研究的关注重点有所不同,北美国家集中于对晚期癌症患者的应用研究;日本老年患者的人性化护理模式较为成熟;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对于护理人员与产妇之间的对话模式研究较多。这种现象可能与每个国家的国情和人群健康需求不同有关。
人性化护理理论的临床实践范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顶层设计: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指导护理实践结构,监督护理实践过程,解释护理实践结果。基于人性化护理理论的整体护理理念应用于各个专科护理实践有利于该理论的发展与拓宽,可利用人性化护理理论解释现有护理实践经验对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的积极改变。②应用拓展:人性化护理实践还包括为患者营造人性化的住院环境,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③多学科参与:护理学和临床医学共同参与对患者的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护理理论的人群应用特点包括:①主要集中于焦虑、恐惧等情绪问题较为突出的患者群体,例如急诊、手术室、产科等患者群体情绪问题对患者健康管理影响较大,人性化护理可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患者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②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参与程度较高,护理人员应该充分尊重患者的个体差异性,重视患者的护理体验,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标,减轻患者对于疾病的未知感和恐惧感;③对于疾病终末期患者,将临终关怀、姑息治疗与人性化护理融合,改善终末期患者的生命质量。
人性化护理理论用于护理教育集中在:①培养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营造公正的人性化护理文化氛围,培养以人为本的价值观;②自我管理,如护理人员礼仪培训、护患沟通技巧应用;③病房管理,人性化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的构建,开展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如读报、故事分享会等,为不同文化背景和兴趣的患者创造交流机会,促进患者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经验丰富的临床护士通过言传身教,与护生就临床常见护理问题进行开放、真实的沟通与探讨,培养人性化临床护理的意识。
帕特森和兹拉德强调了需依靠自身的工作经验和人性化护理的研究进展对人性化护理实践加以完善。护理研究者对人性化护理实践的研究有待于发展具体的护理实践标准和质量管理制度,提高该理论的可及性。因此,通过现象学研究护理现象的标准化描述语言,构建和完善人性化护理理论知识系统。
人性化护理理论应用于护理管理领域具体表现在:①护理管理者创建公正的人性化护理文化,通过人性化管理培养人文护理价值观念,传播人性化护理理念。②培训护理人员的人性化护理意识和能力,率先在特定的护患人际环境中开展人性化护理实践,通过现象学方法描述护患对话。总结实践经验,提高该理论对具体护理实践的指导性。③开发有针对性的人性化护理质量管理和评价标准,提高护理人员的获得感和工作积极性。明确人性化护理责任制度,减轻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
人性化护理理论研究主要包括:①护理实践,主要集中于对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的评价。②护理教育,相关研究仍然以临床培训为主。③护理管理,如以“护理人员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我国学者提出的护理柔性管理即是一种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为人性化护理管理提供了一种客观量化的评价标准。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研究需要考察护理人员生理、心理、社会需求,构建人文护理文化,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
人性化护理理论属于元理论——以最抽象、难以量化测量的术语描述护理过程,阐述护理的本质过程,可以衍生出其他更具体的理论。帕特森和兹拉德通过人性化护理理论回答了下列问题:①患者如何描述自身在各种临床环境中接受护理的经历;②护理人员如何描述护理专业中最佳与最不可取的经历;③在产生积极的护患体验方面,患者认为哪些护理品质最为重要。
护理语言体系与规范的护理程序相兼容,北美护理诊断协会护理诊断(NANDA)分类体系中的每个诊断都可以用于解释护理对象所描述的对不同问题观点的关系。
为护理人员提供了解释护理过程和现象的全新方法,有助于护理人员养成有意识地体验、回忆和反思自身护理实践的习惯。
将人性化护理理念融入护理职业价值观,让护理人员从人性化护理过程中感受到存在感和获得感。
为护理人员提供与患者展开真实性对话的框架与范式。
可以用于解释不同护理情境的护理现象,不受专科护理发展的限制。
人性化护理理论缺乏针对护理实践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推广性有限;难以有效地推广到语言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患者群体中;护理人员与患者对话的有效性容易受外在因素(如工作负荷大)的影响;了解人性化护理理论的概念内涵和对话技术需要护理人员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该理论尚未发展出客观可量化的人性化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有待进一步的实践和逻辑检验。
(胡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