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世纪冯特开创现代心理学以来,原本由哲学家与神学家掌握的对人类心理现象与人类行为的研究工作逐渐交接到心理学家手上。1954年马斯洛出版了《动机与人格》一书,标志着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的诞生。他致力于研究人的本性、需求、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及自我实现。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体系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需要层次论、人性论、价值论。马斯洛的出发点在于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或是中性的;人性的恶是由后天环境影响造成的。他在此基础上再来剖析人类行为的动机,发展出需要层次理论。
首先,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以西方人道主义精神为根基的。自文艺复兴时期起,欧洲先哲便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尊重“人性”“自由意志”“尊严”的世界观;此后,人道主义精神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原则。归根结底,西方人道主义精神的精髓在于崇尚人的伟大与不朽,肯定人的尊严与作用。
其次,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性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与华森的行为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人是追求感官快乐的动物,受其动物本能驱动,且与社会功能之间无法协调。因此,弗洛伊德主要研究精神失常的人,发展出自我、本我、超我的概念来诠释人类行为。但马斯洛认为精神病患者群体只是人类的小部分,无法把精神分析推及到全人类,因而他转向研究健康人群,引入“无意识动机”来探索人类行为的内在机制。华森的行为分析称人类的行为是绝对的刺激-反应模式。
在存在主义的影响下,马斯洛关注人和宇宙、自然之间的关系,期望探索人类生存的本真状态,进而探究人类存在的本真意义。马斯洛在研究方法上自然而然地采取了现象学的方法,重视经验与直觉,力图发现人类本真性的存在及其行为本质。此外,马斯洛还吸收了现代整体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学派的精华,兼采东方道教和禅宗,融会贯通而形成了世人所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主要围绕需求与动机展开。在马斯洛看来,驱动人类行为的主要动因分为内部、外部两大类。前者指的是由个体内在需求所驱动,而后者则是个体在与外部世界互动过程中,受到外部压力或要求所产生。在关于动机的研究中马斯洛强调:要在立足于个体需求、阶层发展的基础之上展开研究。马斯洛又将需求具体区分为基本需求与特殊需求两大种类。
从逻辑层次上,基本需求可分为五个不同层次: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与归属的需求(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s)、尊重的需求(esteem needs)、自我实现的需求(needs of self-actualization)。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求若未被满足或者实现,人就不能称为完全的健康人。
生理需求包括衣食住行、睡眠、性等,它是人的第一需求。一个口干舌燥的年轻人,假如在他面前放一杯矿泉水和一场美妙的电影,让他二者之中只能选择其一,毫无疑问他会选择一杯水。因为一个口渴的人,此时最根本的需求是解渴,其他的东西都可以暂时搁置。该层次所派生出的需求主要由个体体质或遗传所决定,属于人类所共有的最基本需求。
安全需求高于生理需求,是在个体满足基本生理需求之后所派生出的基本需求之一。一个人的衣食住行、睡眠等问题解决之后,还得确保处于安全环境中,实现个体机体内部的安全健康以及外在环境的稳定与安全。患者渴望自身是健康无病的,残障人士希望自身“完整无缺、功能健全”。
当一个人在吃得饱穿得暖、安全无虞的情况下,他会主动地关注周边世界,同样也会渐渐地渴望别人接纳他、认可他,尝试与他人建立可持续、和谐的人际关系,甚至进一步拥有爱情与家庭。缺乏爱的个人不仅常会感到孤独与封闭,更有可能压抑个体的成熟与发展。马斯洛曾说:“爱的饥饿是一种缺乏症,就像缺乏盐或者缺乏维生素一样。”
当一个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获得满足之后,他会期望满足自己尊重的需求。人需求自尊与来自他人的尊重。主体对自己的接纳与认可,亦即自尊。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另一主体对自己的认同,亦即尊重。他人的尊重包括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如果一个人的尊重的需求得到满足,他会有自信,有能力去应对人生中的艰难险阻,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反之,他就会产生自卑怯懦的心理。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动机发展的最高层次。人拥有自我发挥与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使其潜力得以完全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实现人的全部潜能。一般来说,“任何一个需求的满足,随着它的逐渐平息,其他潜在的需求就要占据显要的位置,并力求得到满足,需求永不停息,一个需求的满足产生另一个需求”。这些需求是“在一个强度有差异的层级阶序里能动地互相联系在一起的”。诚然,不少个体无法自我实现。
上述五个层次的需求,对于个体来说是都可能直接面对的基本需求。马斯洛还讨论了认知、理解的需求与审美的需求。这两种需求与前五种并非阶次递进关系,而是相互重叠又有所区别。
它具体包括理解、系统化、组织、分析、寻找联系与意义、创立价值系统的欲望。这种需求最明显的体现是好奇心。探究与表达自由也可看作是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一个人如果是在主观上不断获得好奇心的满足,他会在世间找到一种存在感与幸福感。
马斯洛发现,人无论是在生物学意义上还是在社会意义上都有审美的需求。它在最初的每种文明、每个时代里都察觉到了人类审美的冲动。李泽厚在《美的历程》开篇也曾写道:“美是关乎心灵的事情,不可复制,几近于偶尔雪上留痕,一线佛里梵音。所以记录美的历程,实在是吃力不讨好,承载它的除了美自身,更在于后来者审视的心灵敏锐度”。
马斯洛认为后两种需求属于人类所特有的认知需求层次,是相对前面五种基本需求的更加高级的需求。需求层次的顺序是交叠变化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直接关联到人类的动机与行为。人类的价值实现是建立在需求基础之上的一个动态过程。
20世纪以来的护理理论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理论、健康意识扩展论、跨文化护理理论、转变理论、舒适理论等。这些理论论及了护理的本质、任务、目标以及护理人员的角色,产生了侧重点不同的护理模式,比如约翰逊的行为系统模式、奥瑞姆的自护模式、罗杰斯的整体人科学模式以及罗伊的适应模式。
罗伊的适应模式,将人看作一个适应系统,面对内外环境中各种刺激有其应对机制、适应方式与适应过程。虽然以此可以对个体在适应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判断和干预,但它将人看作是一个机械的系统,遵循生物的刺激-反应(stimulus-response,S-R)模式,在操作层面上也是从“疾病/刺激”的角度去审视人的护理过程的,而忽视了人是具有生物、心理、社会属性的整体的人。南丁格尔曾说,护理目的是帮助个体预防疾病或从疾病、伤害中恢复过来。护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于应该更关注护理对象的性别、种族、民族、信仰上的多元,所处的环境又是多维的、动态变化的。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主、独特的个体的价值,深入理解人的独特性与个性化。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框架下,机体通常表现为一个整体,但也会受到一些特殊的、孤立的条件的影响,产生局部的、非整合的反应。对患者的局部的、特殊性的理解将有助于真正的护理实践操作。人本主义从个性化护理的视角出发,有针对性地了解护理对象的各种需求。当身患感冒,一个人可能渴望的是尽快痊愈、无须住院。这时候让他恢复健康,满足他的安全需求就是最紧要的。而一些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之外,可能还会强调爱与自尊的需求,对关注、陪伴、爱的渴望则更为紧迫。
人本护理就是以人为本,对患者实施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与人文关怀。人性化服务更多的是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身体、心理、社会、文化四个方面出发对患者进行护理,以满足患者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是整体护理的体现。人文关怀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格的完整,特别关心人的精神方面的问题。强调人、健康、疾病三者关系时,人是具有人性、人格等方面的需求的主体。这要求护理人员要以人为本,提供人性化服务,及时准确把握患者需求,营造以人为本的医疗环境,实施整体护理服务。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人性化护理服务,需求及时准确地把握患者的各种需求,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质量。
生理需求指的是维持生命体、种族延续的最基本需求,包括水、食物、氧气、休息、活动、性等。生理需求虽优先产生但却有一定限度。当生理需求被满足时,它就不再成为个体行为的动力,人类会自然生成出更高层次的需求。反之,一个人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其他需求会被推到次要地位。然而,疾病常常导致患者各种生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1)氧气:
是需首要满足的生理需求,尤其对于危重患者,必须立即给予,否则会危及生命。常见问题有呼吸困难、呼吸道阻塞等所致的缺氧,护理人员应对住院患者氧气的满足情况做出迅速准确的评估,对患者存在的任何引起呼吸困难或窒息的情况,尽快给予解决。
(2)水:
常见问题有脱水、水肿、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护理人员对有可能出现机体水分不足的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仔细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缺水而造成的征象,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采取各种措施补足水分。
(3)营养:
常见问题有营养失调,不同疾病(如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特殊饮食需求。如疾病导致食欲减退、吸收不良、呕吐、腹泻等可使患者对营养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亦可能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心理因素(厌食症)造成营养不良。不同疾病对营养也有不同的需求,护理人员要及时为患者补充各种营养成分。
(4)排泄:
常见问题有便秘、腹泻、大小便失禁、尿潴留、多尿、少尿/无尿等。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大小便情况以及皮肤情况,做好评估,满足患者排泄的需求。
(5)温度:
包括人体温度和环境温度。护理人员既要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温情况,又要注意为患者提供一个温度适宜的住院环境,让患者感到舒适。如冬天要注意保暖,夏天要注意病房通风透气等。
(6)休息与睡眠:
常见问题有疲劳、各种睡眠型态紊乱等。环境改变、疾病影响或频繁的治疗、护理操作均可干扰患者的睡眠,影响患者睡眠的质量。因此,护理人员应注意全面评估影响患者睡眠的各种因素,尽力排除各种干扰,采取有效措施,满足患者睡眠的需求。
以人为本是提供服务的最高价值要求,也是满足人的需求的最佳方式。人本护理就是在以人为本原则的指导下,以符合患者实际情况和满足患者需求为目标所开展的一系列护理活动。这要求护理人员要尽量满足患者的多层次需求,促进护患和谐,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安全需求是指个体希望受到保护、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安全的需求包括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职业安全等。提高患者安全感的措施应从身、心两方面着手。人在患病期间,由于环境的变化、舒适感改变,安全感会明显降低,会感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他们既渴望医护人员的保护、帮助,又担心会发生医疗失误。较重的医疗经济负担也会影响患者对安全的需求。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的入院介绍和健康教育,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安全感,提高诊疗、护理水平以获取患者的信任。
通常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更高一层的需求才会出现,并逐渐强烈。当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得到满足后,精神的需求随之出现并逐渐强烈。精神的需求包括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其需求的程度和满足方式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1)爱与归属的需求:
指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心的需求。患者住院后,由于与家人分开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爱与归属的需求显得更加强烈,患者更加需求亲人、朋友、同事及医生、护理人员的关怀、理解、支持。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多解释病情及治疗的情况,让患者感到被重视、被关怀。
(2)尊重的需求:
包括自尊和尊重两个方面,是指自尊、自重,或者因为自己的能力和才能而受到他人认同、尊敬、赞赏的需求。患者患病时,能力有限、需求依赖他人照顾、隐私得不到保护、某些疾病导致的形象改变等,会使患者失去自我价值感。护理人员应注意使用礼貌和尊重的称呼,重视和听取患者的意见,尊重患者的个人习惯和宗教信仰,协助患者尽可能达到自理。护理操作时注意遮盖身体的隐私部位,帮助患者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3)自我实现的需求:
指个体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疾病会影响患者各种能力的发挥,尤其是偏瘫、截肢、失语、失明等重要功能丧失的患者。但疾病也会对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有所帮助。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表达感受,发展其潜能,重建积极的人生目标,为自我实现创造条件。
人的基本需求是为了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维持个体身心平衡的所有最基本的需求,包括生理、社会、情绪、智能、精神等方面。护理人员要识别各类人群未满足的需求,有效施护,帮助其满足基本需求,以维持和促进健康。
随着整体化和人性化护理观念的日益深入人心以及社会大众健康需求的不断变化,对护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护理专业学生要强化自身的人文修养和人文精神,顺应当代护理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相促进的趋势。国内各医学高校课程中人文社科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人文社科课程大致可划分为4大类:
(1)哲学类课程:
开设护理辩证思维学。护理辩证思维学属于哲学与护理学的交叉学科,是哲学辩证思维逻辑方法在护理学中的应用。还有高校将护理伦理学设置为必修课程,培养学生哲学辩证思维和生命道德观。
(2)史学类课程:
当前关于护理学史的内容教学主要在护理学导论中讲解,目前我国大陆的护理院系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我国台湾地区的课程标准中规定有护理学史课程。
(3)社科类课程:
这类课程包括文学、艺术等一般人文教育课程和与专业密切结合的课程,如大学语文、名著赏析、艺术概论、护理人文修养、护理管理学、护理礼仪、护理心理学、护理教育学等。这类课程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学习,采用将人文社科知识与专业相结合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
(4)方法类课程:
护理是注重交流沟通的一门专业学科,护患沟通技巧非常重要,部分高校推荐学生阅读《人际沟通与交往艺术》《护患情境精选》等书籍,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使学生在情景模拟中思考和学习。
人文护理教育运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护生学习过程中的需求,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校的人文环境建设。
(1)加强校园物态人文环境建设,满足护生多元需求:
优雅的校园风光,丰富的人文景观,有助于护生舒张性情、陶冶情操、培养人文情怀。教室、实验室保持洁净,舒适清新;窗台角落摆放充满生命活力的绿色植物;墙上张贴美观悦目的图片和催人上进的励志性标语。良好的物态人文环境有利于培养和塑造护生的完美人格,使护生保持活力和学习兴趣。注意教室设施设备的安全放置,做好学生学习、假期时间的安全防范。
(2)加强校园文化人文环境建设,满足护生精神需求:
校园有特色鲜明的校训、办学宗旨、校史馆、英雄模范人物雕像与事迹介绍、座右铭等,护理学院有院训、专业哲理等,营造好学、思辨和积极进取的人文氛围。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培养职业信心,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增强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带教老师情境模拟教学,言传身教,通过模拟现实情境,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操作,培养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能力和感同身受的同理心。
(1)问题式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
是一种以患者的疾病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一种教学和学习方法,是一种以小组形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技能的教学方法,它鼓励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和评判性思维能力。PBL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实现了基础医学各学科间以及基础学科与临床各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和融合,实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有机结合。
(2)团队导向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
20世纪70年代 Michaelsen L.K.提出了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理念。这是一种以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团队意识、创造性、灵活性与实践性为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典型TBL教学包括三个阶段:准备、准备度测试和应用性练习。班里学生分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课前预习,课堂上学生单独完成个人测试,以检测预习效果和知识储备。题目以知识要点为主,教师提供实际案例和相关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确定答案并阐述依据,最终由教师给予指导,师生共同评价学习效果。TBL教学从课前准备到课堂教学,均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团队配合,提升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促进学生人际沟通、自我表达、团队合作及评判地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3)挑战式学习模式(challenge based learning,CBL):
着重让学生发挥创意,主动提出试图探究的课题,从而制订各项针对此课题的挑战,学生经过思考和摸索后,提出实际和有意义的行动去解决挑战,并向其他人展示其学习成果。在CBL 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职责将从教授学习内容转变为教导学生找寻知识,学生根据所提出的主题提出研究问题,利用各种相关资料探索研究的问题,并找出多种解决方法,再选择出最佳方案。不同教学模式的运用应该结合专业、学科、内容的特点、学生和师资以及各院校自己的实际条件而有所选择或者综合运用,促进护理教育多样化发展。
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至60年代在美国兴起。人本主义认为,一切管理均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强调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因此,在护理管理中,应该着重于对人的管理,创建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制度:①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②加强护士与护士、护士与患者、护士与医生之间的沟通,营造平等友爱、相互尊重、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③了解并满足护士的正当合理需求,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
护理人员岗位管理是对所需岗位的类别和结构进行设置,并且按照岗位和聘用合同进行人员管理的过程。分层次的岗位管理与在职教育有助于护理人员实现自我价值,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①制订不同层次护理岗位管理和在职教育目标;②传播先进的护理理念,修炼情怀;③激发护理人员的学习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④按照护理人员的不同层次进行岗位管理并与薪酬激励相结合,完善专科护士的资质准入和薪酬制度,实现分层管理机制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者以护理服务目标为宗旨,合理调整各需求之间的关系,充分开发护理人员优势的管理方法。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导下的护理管理做法如下:①根据护理人员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工,将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②多方位的护理人员素质的培养,提高护理服务的水平。③关心护理人员生活,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积极为护理人员营造轻松的、可自由交流的、可及时解决工作上的苦恼及问题的环境。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马斯洛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求,它是指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达到最大程度,实现自我价值。护理管理者应协助护理人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立一个有成就感的职业目标及实现途径。具体做法如下:①协助护理人员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指导护理人员制订自我实现的职业生涯目标;②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护理人员塑造健全的人格,以应对工作困难;③根据性格特征和个人特长进行分工,为护理人员的自我实现提供更多机会。
(李惠玲 廖 颖 吴燕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