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护理哲学更多的是建构在西方哲学基础上的精神和文化,因此,亟待建立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之魂基础上的护理哲学和关怀文化。以下将以植根于中国传统哲学土壤的仁义礼智信及仁学涵盖的恭宽信敏惠与护理的耦合点举例说明。
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也谓之“五性”,是五行之德。仁在五行为木之神,在人性为仁;义在五行为金之神,在人性为义;礼在五行为火之神,在人性为礼;智在五行为水之神,在人性为智。五性本仅仁义礼智四位,无信位,有了仁义礼智的综合便有了信位。
护患之间应充满仁爱、道义、睿智、尊重、诚信五性。仁爱无疆界,铁肩担道义,礼仪有规范,博习养睿智,慎独铸诚信。仁义礼智信与护理的职业精神存在诸多耦合之处。
仁者,爱人,二人也。护理人员通过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仁爱之心及丰富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尊重他人、彬彬有礼的礼仪修养以及诚信慎独的价值观等内在素养的历练,通过感同身受、和蔼可亲以及润物无声的关怀,充满人道主义的见义勇为的帮助,构建利他之德。
孟子将仁义并举,强调恻隐之心仁之端。护理人员要心系病患、关怀备至、秉持公道、一视同仁。鉴于此,现代意义的“护理”一词即为有心的照护和规范的管理,对于患者而言,护理工作是建立在有心的基础之上的理性判断和仁爱基础之上的关怀道义。
礼者,心之敬。心中有个敬,油然自生便是礼。故濂溪太极图说“仁义中正”,以中字代礼字,尤见亲切。护理人员心中敬畏生命,与病患之间礼节中正、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尤见亲切。护理人员的一举手、一投足,彬彬有礼,相宜和美,形成良好的护理礼仪和文化。
护理人员应修持自己的行为,有礼有节地对待每一位病家,就叫善行。行为有修持,说话有道理,这就是礼节的本质。对不确定或者对患者较为敏感刺激的话题尽量做到小心翼翼,谨言慎行,不信口开河,体现敬畏生命和护理过程的严谨和审慎。
作为护理人员,为了塑造个人和组织的良好形象,注重仪表、仪态、仪容等方面的规范和礼仪。要具备优雅的风度气质,良好的礼仪修养,就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礼不仅表现在外在的仪表规范,客气礼貌的用语,更表现在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自我修行与较高的人文修养,真正做到言行一致。
护理人员面对被疾病折磨和困扰的患者,需要始终记着礼教,更应该在护理的过程中追求“和为贵”的境界,从而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做人做事都应养成技术与艺术兼容并举的行为方式。
护理是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学科,要遵循疾病的发展规律,制订科学的护理程序。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评判性思维,具体包括尊重事实、尊重逻辑、弃旧图新、批判性继承等。
护理专业化过程正是从知识变为智慧、将技能转化为技术的终而成始过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护理人员只有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最终获得治病救人的大智慧。
即不存成见,虚怀若谷。所谓涵者,好比春雨润花,清渠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勃兴。泳者,则好比鱼之游水,人之濯足。护理人员的体察涵泳所体现的正是急患者之急,感同身受。
忠信是就人用工夫上立字。大抵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四位,万善皆从此而生,实为万善之总括,如忠信、孝悌等类,皆在万善之中。
“慎独”(cautiousness)乃儒家的入德之方,护理人员诚信素养的核心之魂。“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定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
守信是传统美德,我们必须重视信用,但并不是毫无原则地守信。在孟子眼里“义”有其重要性。违背了义,单纯地追求守信,就失去了信的价值。遵循是非曲直的原则和标准来行事,如果诺言背离义,虽然是自己与人约定的诺言,也不必履行。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这点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尤为重要。不可因和患者之间的承诺或者为了所谓的信用而违背护理制度、规范和流程。
人的认知会影响态度,而态度又会影响行为。认知的转变比较容易达到,但人的态度转变受感情等因素影响而比知识转变困难些。个人行为和群体行为的转变则比前两者更困难。
阳明先生云:“问君何时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良心即仁义礼智之心,也即良知之心,经宋明理学家的倡导,便成深入人心的道德理念。以良知教育时刻警醒护理人保持道德良知,清白地坚守自我纯净,最终在护理工作中时时促成道德感知。
人之心性,乃“受天地之中,根一心之灵,而不能泯灭。”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以仁义礼智信为至诚不息的人生之路,用诚明之道铸就诚信护德,这恰是护理人员诚信美德之诉求,与护理职业道德相耦合。良好的护理美德源自仁义礼智信的诚明之道,积善成德、厚德载物,这是护理人员需要追求的至高无上的道德境界。
思诚虽有学、问、思、辨、笃行诸多择善固执之功,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段大事。护理工作的诚信、慎独以及对生命的敬畏感正是这个“诚”之极顶也,护理人员学会了思天之诚,便成就了天使的美德和境界。作为护理管理者、教育者和实践者,必须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的思天之诚,以保持护理职业精神的忠诚致信。
思诚并非仅为精神世界的天道,而是集天下之大义而为至诚不息的伟大人生,是获得天理的理性自觉。程子说:“觉悟便是信。”信便是诚,便是觉悟,便是觉悟后的诚信。故程子又说:“诚之之道,在乎信道笃。信道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仁义忠信不离乎心……”护理人员为患者护理的过程、健康教育的过程均需要诚信支持,言谈举止始终以患者的良好结局作为目标,心中有患者、目中有察觉、言中有依据,无论遇到何种情境都忠诚笃信,格物致知、止于至善。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护理人员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培养具有仁义礼智信素养并且付诸实践的卓越护理人才,必先引导其树立感知生命、敬畏生命、守护生命的仁心仁爱和仁术,熟知人文、觉悟诚明;忠实守信、良知笃行;专业至尊、博习致远。
(李惠玲 王方星 朵 冉 廖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