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中国近现代的人文护理

19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医护理理念和实践逐渐传入中国,并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特定历史环境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护理。

一、西医护理学传入中国

(一)西医护理在中国萌芽

1884年3月,毕业于费城女子医院护士培训学校的伊丽莎白·麦克奇尼(Elizabeth Mckechnie),应邀请来到上海妇孺医院从事护理工作,成为第一位西方来华的受过专门训练的护士。当时上海妇孺医院正在筹建之中,她克服了重重困难,悉心备置各种医疗护理用具,用火炉自制蒸馏水,供腹部手术之用,还配制各种外用药膏。1887年,麦克奇尼在中国率先开办护士训练班。据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统计,当时大约有140名外籍护士在中国的100多家医院工作。

20世纪后,随着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加速,欧美各国来华的专业护理人员虽然日渐增多,但仍然不能满足需求,急需培养中国本土的护士。中华博医会首任主席嘉·约翰(John G.Kerr)、上海同仁医院首任院长文恒理(Henry W.Boone)都认为,训练中国本土的医生和护士比传教士直接在医院、诊所或是患者的床边照顾患者更有意义。

(二)早期西医护理教育

中国早期的西医护理教育,以传教士开办的护士学校为主,一些有识有志的中国女性也开始参与其中。1900年上海的同仁医院、1901年由美国费城的莱缪尔·科芬(Lemuel Coffin)资助的上圣·卢克医院都开展了护士培训。190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基督教会在岭南大学附设医学系,选派4名医生和1名护理人员来华授课。1905年美以美会在武昌开办护士学校,1906年,英国伦敦会、美国长老会和美以美会三个外国教会在北京联合成立协和护士训练学校,只招收男生,开设了内科学、外科学、五官科学、眼科学、护理学和临床操作等以医院需求为主的课程。同年,中国妇女高氏和美国医生联合创立杭州妇产医院和助产士培训所。1909年,美国雅礼会派盖仪贞(Niaa D.Gage)到湖南长沙,筹建雅礼医学校的护士学校。全国各地开办的护士培训班或护士学校,为中国早期的西医护理学培养了专业护理人才,直到1920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建立,终于迎来了中国早期护理教育的第一座高峰。

协和护士学校的办学方针是高标准、高追求、高质量,来自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的护士沃安娜(Anna Dryden Wolf)担任首任护校校长。协和护士学校要求护校学生必须具备两年的大学预科背景,学生需经1至2年在燕京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或辅仁大学等护理预科学习,然后再到协和护校学习3年,成绩合格者方可获学士学位。学校课程设置全面,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程包括汉语、英语、心理学、社会学、护理伦理学、护病史等;为中国护理事业培养了高级护理人才,推动了护理事业发展。

二、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护理工作

1927—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包括解放区)及人民军队的护理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规范到逐步正规的发展过程。战争时期的护理工作,充满了对战士的人文关怀。

(一)土地革命时期的护理

1930年中央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中,医护有了初步分工,设有看护长。以后逐步从看护班发展到看护排、看护连和看护营。由于红军部队经常处于行军作战中,加之医药物资匮乏,卫生护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看护伤病员,由此制订了医护分工制度、领药服药制度、换药制度、查房制度、医院管理等各级护理相关制度。这时期,医护人员的主要任务是战伤救护。看护的任务如下:一是负责接送、照顾伤员,解决食宿,并进行生活护理,给伤病员喂水、喂饭、擦洗、处理大小便等。二是配合医生进行检伤分类和急救治疗。对伤病员及时检查,按伤情轻、中、重的不同程度进行登记,实施包扎、止血、换药、小手术及抢救工作。三是参加伤员后送工作,即按伤员的按轻重缓急逐级后送,轻伤员留治,中等伤员或重伤员则送到后方医院治疗。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护理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根据地医院建立后,逐步建立护理工作组织系统。条件较好的医院设立护理部。从1943年开始,敌后抗日根据地转入恢复期和发展期。随着医院专科化的出现,医疗护理工作逐步专科化。当时基础护理的主要工作包括为轻伤员换药,注射、发药、灌肠、温水浴、热水浴等一般护理工作,为伤员送水送饭,协助伤病员完成大小便等生活护理和饮食护理,均在护理人员职责之中。各部队创办的卫生学校,如延安的中国医科大学、白求恩护士学校、新四军军医学校等均设有护理专业,开展护理人员培训。各级卫生机构也开办了多种形式的短期训练班、看护训练班、卫生员训练班等,培训了大批护理人员和卫生员。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护理

解放战争时期的护理工作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争取和平民主、应战准备阶段。军队卫生部门开始整顿和扩大医院,接收日伪医院,加强卫生干部培训。第二阶段为内线作战阶段,护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保障战争的医疗救护工作,开展战时护理。第三阶段为外线作战阶段,护理工作除继续加强护理、保健、训练外,各野战军制订了一系列护理工作制度,推广战伤救护的新技术。第四阶段为战略决战阶段,护理工作转入大兵团作战的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等工作中。第五阶段为向全国进军,卫生护理工作既要保障大兵团作战之需,又要协助接管国民党军队的卫生机构,开展新区护理工作。

随着护理工作制度逐步健全,各级护理人员职责日趋明确。各医院相继建立了病房护理工作细则和各项护理常规及制度。专科护理也有发展,制订了瘫痪、尿瘘、粪瘘、脑外伤、骨折等伤员的护理常规,尤其是积累了战伤救护和疾病防护的工作经验。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文护理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护理工作越来越重视,尤其是慢性病时代和老年社会的到来,需要各类专业护理人才应对社会现实之需,也使中国的人文护理面临挑战。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培育护理专业人才,促进中医护理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政府大力开展中等护理教育事业。中等护理教育执行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使用统编教材,招收初中毕业生并执行严格的入学考试制度。

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上提出:医学教育实行高、中、初三级制,以发展中级医学教育为主。1952年国家把中等医学教育纳入国家计划,护理教育从此走上全国统一规范的轨道。1954年卫生部颁发了医士、护士、助产士、保育护士等8个专业的试行教学计划。中等医药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专业分为护士及保育护理员,学制三年。参照苏联模式进行护理教学改革,引进翻译了数十种苏联中等护理教材,主要在东北、华北地区使用,这种教育改革满足了中国的一时之需,但限制了我国高等卫生护理人才的培养。

为解决医院对护理人员的急需,护校学制一度缩减为两年,削弱了护理理论学习,护理操作能力也有所下降。与此同时,举办了护理员训练班。针对新的教学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955年卫生部修订了护士、医士等6种专业的教学计划,增加了专业课程的时间,增设了中医及军事医学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中国各地大办中等医学教育。中等护校大多由医院兴办,实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教育制度。无经费、无校舍、无设备,更无专业师资,导致护理教学质量普遍下降。1961—1965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中级卫生教育进行调整合并,停办了许多不符合办学条件的护士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保护和发展中医的政策,使中医事业在全国大力发展,中医护理也随之发展起来。中医护理工作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第一,初步培养了一支中医护理专业队伍。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我国有8万余人从事中医护理工作。第二,初步形成中医护理理论体系。各地开展中医古医籍中的护理内容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陆续编写出版了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护理专著。如1958年江苏率先出版的《中医护病学》,填补了我国中医护理的空白。第三,中医护理形成一门专业学科。随着省、市级中医院中医护理研究室的建立,中医护理科研工作逐渐开展;中医临床护理逐渐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二)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建设专科护士队伍

1980年7月,第一次全国护理教育学术大会召开。与会代表一致建议应开展护理进修教育及高等护理教育。1983年天津医学院开始招收护理专业本科生,率先恢复护理本科教育。1984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等10所医学院校招收护理本科生,学制4~5年,授医学学士学位。199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医科大学为护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2年正式招生。1995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正式成立。该校护理学院开始大规模课程改革,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减少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增加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增设心理学、哲学、美学、逻辑思维与推理、人际沟通交流等课程。1994—2000年,在中华医学基金会的资助下,中国8所卫生部直属重点医科大学护理系/护理学院与泰国清迈大学护理系合办“高等护理教育发展项目”,联合培养护理学硕士。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2004年获得国内首批护理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开始招收中国第一批社区护理研究方向的博士生。

随着医疗分科越来越细化,20世纪70年代专科护理应运而生。中华护理学会根据专科护理发展的情况和趋势,适时扩大并增设了专科护理学术委员会,以加强对相应学科的指导与管理。中国的专科护理取得了很大发展。例如,伴随器官移植手术的开展,手术室护理范围有了很大扩展,使护理科研跃上更高层次。1980年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重症监护病房(ICU),一些术前术后濒危的患者均可在ICU得到专业重病护理。在ICU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也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具有扎实护理理论及丰富护理经验的重症监护人才,拓展了现代护理领域,提高了现代护理水平。

(三)21世纪我国人文护理事业步入快车道

进入21世纪,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方向将进一步以多元化教育和多学科合作为先导,以人的身心健康为中心,以高质量管理为根本,以实证研究为基础,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宗旨,全方位适应社会变革,在专业目标、专业标准、执业认证与资格、临床与社区护理专家、护理伦理与法律及跨国护理援助或合作等,正在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的人文护理学。

至2022年5月,中国注册护士已超过500万人,男性护士比例为3%。近十年来我国护士每年以平均8%的增幅逐年增加,每千人口注册护士人数达到3.56人,全国医护比从2012年的1∶0.9发展到2021年的1∶1.7,扭转了医护比倒置的问题。大专以上学历占80%左右,获得南丁格尔奖章者达80多人,在国际维和、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特别在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的持久抗疫中,她们高扬护理人文精神、不论生死、不计报酬、白衣执甲为苍生,赤胆怀德抗疫来。出现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这样一支优秀强大的中国护理队伍,中国人文护理事业屹立世界护理之林指日可待。

(四)新时期的护理实践呼唤人文

护理是最古老的技艺之一。患者和受伤者需要照顾,婴儿和老人需要照料。用最普遍的母爱般的关怀,施予需要者,这种行为就是最朴素的护理。狭义护理学是指护理人员以照料患者为主的医疗、护理技术工作。广义护理学是在尊重人的需要和权利的基础上,改善、恢复人的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以达到预防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护理职业是充满爱、传播美的职业,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护理知识和精湛的护理技艺,更需要充满博爱的人文素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观念的发展,对护理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护理学更重视患病的人的体验,更加关注人的健康。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理念、业务素质与多元化健康服务需求存在差距,护理的专业化发展滞后于临床医学;多层次的护理教育有待发展;专科护理技术水平尚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技术的需要,整体护理理念尚未很好地落实在实践中;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和护理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均需要提高。

进入21世纪,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观念的更新,公众对护理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护理工作已从治病护理扩展到防病保健,护理人员逐步深入到临终关怀、老年护理、康复保健、家庭护理及社区护理等领域。传统的单一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逐渐转变到以患者为中心的责任制护理与系统化整体护理,体现了人文护理的内涵,促进了中国护理质量的提高。医学模式的转变丰富了护理工作的内涵,高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护理技术的发展,全球化趋势使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对护理服务理念、护理工作内涵、护理未来服务模式以及护理专业人员素质、能力和技术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新挑战。

学习历史是提高人文素养的途径之一,一代又一代的护理人,为中国护理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学习护理前辈的高尚品德,明确护理人员肩负的责任,有利于护理专业的年轻人早日成才。选择了医学就等于选择了奉献。与医生相比,护理人员要奉献更多。现代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的经典名言,“人生要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更是激励了无数护理前辈将生命的力量奉献给崇高的护理事业。护理工作本身凝聚了人文关怀,构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人文护理成为现代护理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甄 橙 潘绍山 张新庆) 4N7QoWLBmHkhH1LIIGYiegW8D1mF2eJHGCaRMzFI0rSUSG2+0PSxb4PC3FZ7u/x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