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期在南丁格尔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的护理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同时,人文护理也在医学各分支学科的飞速发展中获取了多学科的理论支持。
1894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率先在医学院下成立护理部;1899年,哥伦比亚教育学院家政系开设了医院经济学课程,培养护理专门人才,该学院毕业生玛丽·纳汀(Mary Adelaide Nutting)成为美国第一位护理专业教师。1901年,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开设护理课程。1909年,明尼苏达大学开设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学护理系课程班,培养专业护士,学制3年,成为现代高等护理教育的开端。1924年,耶鲁大学成立护理学院,开设了以大学为基础的4年制护理本科教育。自此以后,美国的护理教育从职业培训转向高等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导致护理人员极度短缺,出现了准学士教育项目,面向临床培养向各个年龄段的个人、家庭、社会人群提供护理服务的护理专门人才。
20世纪20年代以后,北美护理教育有了正规的护理课程体系,女性获得了正式教育的机会。例如,美国护理联盟(NLN)确定了护理课程,包括医学知识、社会科学和护理操作。护理操作的教学和练习在模拟病房里完成,这种模拟病房被称为护理艺术实验室,后更名为护理技能实验室(nursing skill laboratory)。
20世纪60年代后,护理本科教育逐渐成为欧美国家的主流。专科护理师培训班的培训目标是注册护师、儿科护师、助产护师、家庭护师。70年代,欧美国家逐渐开启了研究生护理教育阶段,培养了大批具有科研能力和博士学位的护理师资人才。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开始了护理博士生培养项目,一类是侧重于护理科研和理论研究的哲学博士学位,另一类是强调实际的护理应用及临床研究的护理学博士学位。
自20世纪50至60年代以来,现代护理学开始在借鉴其他学科的基础上成长。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理论”“成长与发展理论”“应激与适应理论”等社会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内容进入到护理高级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实践证明,护理专业必须拥有独特的、固有的知识基础,建立护理理论体系来指导护理实践。1967年勒万(Levine)的护理实践守恒模式、1970年罗杰斯(Rogers)的同源动态学原理和罗伊(Roy)的适应模式、1971年奥瑞穆(Orem)的自理模式和金(King)的互动结构和达标理论、1972年纽曼(Neuman)的健康照顾系统模式和1980年约翰森(Johnson)的行为系统模式成为重要的护理理论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后是护理理论发展的应用期,护理学转向在实践中检验护理理论,如探讨自理模式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探讨护理理论在临床应用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深入研究护理理论在临床的实用性等。护理理论进入到广泛应用和实践验证时期。
在现代护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护理学不断地吸纳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和内容,催生了诸如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护理社会学、护理哲学等一批新兴交叉学科。
1955年,海尔(L.Hall)率先提出了“护理程序”的概念,要求护理人员奉行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全面应用护理程序,收集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资料,制订并给予患者身心整体护理计划。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目标。护理学的发展由“以病人为中心”明确进入到“以整体人的健康为中心”的高级阶段。护理工作的对象从患者拓展到了有可能生病的人和未患病但有“健康问题”的人。护理人员除了执行医嘱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之外,还要关注心理、精神、社会和文化因素对患者病情转归和健康的影响,让患者达到生理-心理-社会的平衡和适应。护理人员是患者的照顾者、教育者、咨询者和健康管理者。护理的人文特色愈加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