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促进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逐渐确立,反对宗教对科学文化束缚的“人文主义”思潮随之兴起。新兴的资产阶级从古希腊文化遗产中酝酿出人文主义的思想,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主导思想。
17、18世纪的西欧国家,有地位的女性一般都居于家庭中。教育、文秘、文学创作等工作都是男性的专权,那些不适合男性的工作,比如护理,即使女性想从事这份工作,也无权掌控。妇女想要维持生计只能从事一些家庭保姆的服务工作,而护理则被视为家庭服务。那时,处理伤口的工作由包扎员或者外科医生承担,发放药物是医生和药剂师的职责,护理者所要做的只是注意患者的身体需要,观察患者是否得到合理的清洁,而这些工作又被早期的医院认为是不必要的工作。因此,女性是否需要走出家庭?女性是否需要独立参与社会工作?哪些工作适合女性承担?这些带有争论的问题,在18世纪被首次提出。妇女解放运动成为女性争取人权的斗争,并对护理活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060年,意大利的萨勒诺医学校开始招收妇女学习产科,包括医院管理、护理和助产,考试合格后发给证书。13至14世纪,在教会医院里担任护理工作的妇女被称为姊妹,流传至今。17世纪法国由于连年战乱,人民挣扎在贫病之中。1617年,慈善姊妹会成立,其大部分成员是女性,工作均以行善为目的。加入“慈善姊妹会”的妇女经过培训后,可以从事家庭访视工作,来照护和安慰患者。1629年在巴黎创办了以格拉斯为领导、文森特为总指导的慈善姊妹会,制定规章制度,提高看护者的入行标准,加强家庭护理访视工作。慈善姊妹会会员开始在医院附近为患者准备饮食,然后分送到医院的病房中。慈善姊妹会受到患者的普遍欢迎。
1634年,格拉斯和一些慈善姊妹会的会员举行宣誓仪式,立志为护理工作奉献终生。慈善姊妹会的护理活动不断发展,1638年增加护理孤儿的工作,1639年数名修女被请到法国昂热医院工作。修女的食宿由医院供给,但必须接受医院的领导,服从医院在护理方面的指派。1654年修女参加战地救护,1655年修女参与护理精神疾病患者。1660年,护理先驱者文森特和格拉斯先后辞世,但护理事业并未停止,慈善姊妹会在19世纪早期达到鼎盛时期。
公元6世纪以后,西欧开始出现医院。公元542年在法国里昂开始建有医院。医院最初兼作旅馆,是患病的教徒、旅客和香客的求医所和避难所。由于医院需要专人提供照护和帮助,人文护理在医院中应运而生。
按照教会的规定,医院一般位于大教堂附近。医疗机构因目的不同,名称各异。例如,照料患者的地方称为医院,接收患者的地方称为收容院,收容穷人的地方称为济贫院,收容妇女及儿童的地方称为妇婴院。无论名称怎样变化,在这些机构中都有看护者。
11世纪后,欧洲麻风病流行猖獗,欧洲大约设有19 000个麻风病院,仅法国就有2 000个。当时医生对麻风病患者的治疗办法不多,主要是为患者洗涤伤口。12世纪时,收容麻风病患者的机构与收容贫民和老人的机构分离,出现了以医疗为主的医院。第一个正规医院是1204年建成的罗马圣灵医院。14世纪后,欧洲麻风病患者减少,许多麻风病院逐渐改为普通医院。
这时期,医院内的看护者已有一些护理专业知识。关心他人、提供帮助成为看护者的主要职责。
1517年,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点燃了德国宗教改革的烈火。1533年,约翰·加尔文(Jean Calvin)在法国掀起了更深刻的宗教改革运动。这场宗教改革运动使教会的慈善事业中断,进而使教会推动的护理活动陷入低谷。在英国,一段时间内甚至没有给穷人提供医疗服务和照顾的机构。开办医院或成为医院中的一员不会得到尊敬,在医院从事护理工作的人更不会得到尊重。护士长管理护理人员,负责一个病房或病区的护理人员被称为“Sister”。虽然医院内仍有专人从事护理工作,但往日护理工作的高贵和尊严却没能保留下来。从教会丢失了尊严的那一刻起,护理也失去了其社会地位,渐渐沉落为社会底层。1547年伦敦市民请求爱德华六世恢复圣巴瑟罗姆医院、圣托马斯医院和伯利恒医院等一些大型医院的运转。迫于市民的压力,伦敦出现了市立医院。新教会为了减少开支,竭力削减患者的护理费用,致使医院内的护理漏洞越来越多,有才干的护理人员纷纷离开医院。医院内的护理活动倒退回到由仆人护理患者的局面。
市立医院的规模虽然较大,并设有护士长的职位,但当时看护者的工作主要是排列病床,保持病床、地板、通道、楼梯的清洁,保持酒杯、盆碟干净。可以看出,看护者的工作主要是打扫卫生和为患者送饭,不涉及专业护理。看护者不再拥有专门组织,没有社会地位,没人愿意从事护理患者的工作,选择了护理行业意味着堕落的开始,昔日受人尊重的护理活动反而遭人唾弃,此时期甚至任用刑满释放的犯人从事医院的护理工作。医院不设夜间护理,患者死亡率很高。
18世纪是欧美大型医院飞速发展的时期。1713年美国费城教友会教徒建立了一家仅对教友会教徒开放的救济院。1731年费城建立了一所综合救济院,并设有病房。由于收治的患者越来越多,救济院不得不扩大规模。1734年在城外的布洛克里镇建成一幢新楼,用小镇的名字命名了这所救济院,布洛克里救济院逐渐演变为医院,成为费城总医院的前身。1791年纽约医院开始提供正规的医疗服务。医院的瓦伦丁·西曼(Valentine Seaman)医生对看护者提出了系统的要求,这是美国医院护理职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18世纪中叶的英国,医院中的看护者从早晨6点工作到晚上6点,照顾患者、打扫卫生,异常繁忙。18世纪80年代末,法国科学院建议医院应该按照不同的病区划分来实施分区管理,法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逐渐接受了这项建议。丹麦哥本哈根的一家医院率先实行分区管理。按照区域不同,分配工作人员。由于各区之间存在距离,医生和看护者匆匆行走的身影成为医院中一道特殊的风景。
18世纪也是公共卫生学兴起的年代。多数医院开始引进卫生法规,从看护服务到抽水马桶、供暖供水设施等基本都有涉及,但18世纪看护者的专业技能依然有限,人文关怀在护理活动中明显缺失。护理活动从一门照顾患者的活动发展为一门照顾患者的技艺,最终要与治疗患者的医学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文艺复兴到18世纪,医生并不需要看护者提供太多的帮助,因为医生也不知道合格的看护者应该做什么。看护者需要为医院中的患者提供帮助和服务,而自认为拥有医学专业知识的医生不甘于做服务工作。
精神疾病的历史久远,在希波克拉底的著作和《荷马史诗》里都有关于精神疾病的记载。14世纪伦敦已有精神病院。1784年维也纳建有癫狂病院。18世纪资产阶级力量更加壮大,人道主义成为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1792年英国茶叶商威廉·图克(William Tuke)建议对精神疾病患者实施人道主义关怀。次年,法国医生平内尔(P.Pinel)在塞普利泰医院开展了精神病院改革,在他的监督之下精神患者身上的枷锁得以解脱,他写下了著作《精神病治疗哲学》。1838年埃斯基罗尔(J.Esquirol)开始对精神病进行深入考察,写出了《根据卫生学、医学和法律的观点考察精神病》一书。柏林大学的格里辛格(W.Griesinger)教授也提倡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待精神疾病患者,1845年出版了《精神异常之病理及其治疗法》,详细记述了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状及精神疾病与病理解剖学的关系。此后,在人道主义精神的影响下,一些法国学者继续从事精神病学研究。
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英格兰的塞缪尔·图克(Samuel Tuke)以及克奇顿家族的布朗医生,德国医生杰考比(Jacobi)都曾经尝试培训专门照顾精神疾病患者的护士,但并没有成功。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缺乏广泛的公众需求,所以一直发展缓慢。直到1879年爱德华·利斯(Edward Cowles)制订了一项精神疾病护理培训计划,不仅包括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也包括日常护理工作。1882年美国麻省的麦克兰医院成立了第一所精神病院护士培训学校。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缺乏自主行为能力,在精神病学尚未发达之前,对精神疾病患者施以护理人文关怀,尤为彰显出医学的人道主义精神。
加拿大魁北克省乌尔苏拉会的修女被认为是当地最早开展护士培训的人。大约在1640年开始教导土著妇女照顾患者。1798年来自纽约的西曼在美国建立了第一所护士学校,招收了24名学生,课程设置包括解剖学、生理学、儿童护理以及产科课程。西曼一直致力于通过讲座的形式对护士进行常规培训。1821年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创办,但当时医院内护理状况非常糟糕。
1833年德国人弗利德纳(T.Fliedner)与妻子创办了一所收容机构,专门收留那些从监狱释放出来的女囚犯,也收留一些贫穷患者。1836年,夫妻二人创办了一所小医院,并挑选品行好的妇女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习护理知识。1839年约瑟夫·沃林顿(Joseph Warrington)通过费城护理协会开办产科护士培训。护校学生和医学生一起在费城诊所学习课程,包括医学、外科学以及妇产科学课程,并被授予官方证书。护士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妇产科和外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1859年位于麻省波士顿的新英格兰妇幼医院,虽然在妇科主任玛丽·扎卡扎斯卡(Marie Zakrzewska)医生的领导下开展了护士培训工作,但这些护士没有得到毕业证书。因此,护士的合法执业身份未得到承认。1872年,美国女医生苏珊·迪莫克(Susan Dimock)从德国学成返美,成立了迪墨克医院附属护理学校。学校为护士开设12门课程,护理教育为期一年,在学完全部课程之后,由学校颁发毕业证书。
1873年是美国护理教育迅速发展的一年,先后成立了贝尔维尤护士学校、康涅狄格护士学校、波士顿护士学校等多所护士学校。维利(Wylie)医生考察了国外的护理培训情况,拜访南丁格尔,得到了有价值的建议,使贝尔维尤护士学校出现了转机。其间,在舒勒(Schuyler)的领导下,建立了用于护士培训课程的实习室。海伦(Helen)制定了护士学校管理制度,录取受过教育的妇女进行护士培训。1874年琳达(R.Linda)成为夜班主管护士,负责训练护士,记录护理日志。
医院办护校的模式是以优先服务医院为基础的证书教育,这是护理职业教育的早期形式。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种医疗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工作,具备独立护理患者的能力。医院拥有较强的自主权,培养的护士均以满足自身的需求为目标,造成护理教育缺乏统一的规范体系,培训时间、训练方式、毕业待遇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共同的特点是护士拥有执行权,没有主动权。医院护士学校侧重于实用性,强调护理技能训练,忽视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