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直立时,脊柱从侧面观察有四个生理性弯曲,分别为颈段稍向前凸,胸段稍向后凸,腰椎明显前凸,骶椎明显后凸。从后面观察,脊柱呈一条垂直的直线。让患者取直立位,从侧面观察脊柱是否有前凸或后凸畸形。轻压各脊椎棘突,从后面观察是否有脊柱侧凸畸形。
颈部检查可以通过自然姿势有无异常,如站立位时有无侧偏、过屈、过伸、僵硬感。颈椎侧偏见于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头偏向健侧,患侧胸锁乳突肌隆起。
脊柱过度后弯称为脊柱后凸,也称驼背,多发生于胸段脊柱。脊柱后凸时前胸凹陷,头颈部前倾。脊柱后凸的原因众多,表现也不完全相同。
脊柱过度向前凸出性弯曲称为脊柱前凸,多发生于腰椎部位。患者腹部明显向前突出,臀部明显向后突出,多由晚期分娩、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瘤、第5腰椎向前滑脱、水平骶椎(腰骶角 >34°)、髋关节结核及先天性髋关节后脱位等所致。
脊柱的某一部分偏离后正中线,向左或向右偏移称为脊柱侧凸。侧凸严重时可出现肩部及骨盆畸形。根据发生侧凸的部位不同,分为胸段侧凸、腰段侧凸及胸腰段联合侧凸,并根据病因分为姿势性和器质性两种。
无脊柱结构的异常,姿势性侧凸早期脊柱的弯曲度多不确定,改变体位可纠正侧凸,如平卧位或向前弯腰时,脊柱侧凸可消失。姿势性侧凸的原因有:① 儿童发育期坐、立姿势不良。② 代偿性侧凸,可因一侧下肢明显短于另一侧所致。③ 坐骨神经性侧凸,多因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改变体位,放松对神经根压迫的一种保护性姿势。突出的椎间盘位于神经根外侧,腰椎突向患侧;突出的椎间盘位于神经根内侧,腰椎突向健侧。④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等。
改变体位不能使侧凸得到纠正。病因包括先天性脊柱发育不全、肌肉麻痹、营养不良、慢性胸膜肥厚、胸膜粘连及肩部或胸部畸形等。
正常人脊柱有一定活动度,但各部位活动范围不同,颈椎段及腰椎段的活动范围最大,胸椎段的活动范围小,脊椎和尾椎已融合成骨块状,几乎无活动性。
检查脊柱活动度时,让患者做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等动作,以观察脊柱的活动情况及有无变形。已有脊柱外伤、骨折或关节外伤者应避免脊柱活动,以防脊髓损伤。
脊柱压痛的检查方法是嘱患者取坐位,身体稍向前倾,检查者以右手拇指从枕外隆凸开始自上而下逐个按压脊椎棘突及椎旁肌肉,正常时每个棘突及椎旁肌肉均无压痛。如有压痛,提示压痛部位可能有病变,并以第7颈椎棘突为标志,计数病变椎体的位置。除颈椎外,颈旁组织的压痛也提示相应病变,如:落枕时斜方肌中点有压痛;颈肋综合征及前斜角肌综合征的压痛点在锁骨上窝及颈后三角内;颈部肌纤维组织炎的压痛点在颈肩部,范围比较广泛。胸腰椎病变如结核、腰椎间盘突出及外伤或骨折,均在相应的脊椎棘突有压痛;若椎旁肌肉有压痛,常为腰背肌纤维炎或劳损。
常见的脊柱叩击法有两种。
即用中指或叩诊锤垂直叩击各椎体的棘突,多用于检查胸椎、腰椎及颈椎。但是在颈椎骨关节损伤时,因颈椎位置深,一般不用此法。
患者取坐位,医生将左手掌置于患者头顶,右手半握拳以小鱼际部位叩击左手背,了解患者脊柱各部位有无疼痛。如疼痛阳性,见于脊柱结核、脊椎骨折或椎间盘突出症等。叩击痛的部位多为病变部位。如有颈椎病或颈椎间盘突出症,间接叩诊时可出现上肢的放射性疼痛。
患者取坐位,检查者双手重叠放于其头顶部,向下加压,如患者出现颈痛或上肢放射性痛即为阳性。多见于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
嘱患者头颈部前屈,并左右旋转,如颈椎处感觉疼痛,则属于阳性,多提示颈椎小关节的退行性变。
患者仰卧,检查者以双手指按压患者两侧颈静脉。如颈部及上肢疼痛加重,为颈神经根性颈椎病,此乃因脑脊液回流不畅导致滑膜腔压力增高所致。此试验也常用于下肢坐骨神经痛患者的检查,颈部加压时,若下肢症状加重,则提示其下肢的疼痛症状源于腰椎管内病变,即神经根性坐骨神经痛。
患者取坐位,头略后仰,并自动向左、右旋颈。如患者出现头昏、头痛、视物模糊症状,提示椎动脉型颈椎病,这是因为旋转头部时椎动脉受到扭曲,加重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当头部停止转动,症状随之消失。
双上肢长度可用目测,嘱被检者双上肢向前伸直,手掌并拢,比较其长度,也可用皮尺测量肩峰至桡骨茎突和中指指尖的距离,为全上肢长度,上臂长度则为肩峰至尺骨鹰嘴的距离,前臂长度是测量从鹰嘴突至尺骨茎突的距离,双上肢长度在正常情况下等长。双上肢长度不一,见于先天性短指畸形、骨折重叠移位和关节脱位等,如肩关节脱位时患侧上臂长于健侧,肱骨颈骨折时患侧短于健侧。
充分暴露各个关节,在充分照明的情况下,视诊检查关节的外形,有无局部肿胀或隆起、畸形等。通过受检者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检查关节活动情况。通过触诊检查关节周围皮肤温度、有无肿块、血管搏动、有无压痛、淋巴结情况等。
下肢包括臀、大腿、小腿、踝和足。检查下肢时应充分暴露以上部位,双侧对比。先做一般外形检查,如双下肢长度是否一致,用尺测量或双侧对比。一侧肢体缩短见于先天性短肢畸形、骨折和关节脱位。观察双下肢外形是否对称、有无静脉曲张和肿胀,一侧肢体肿胀见于深层静脉血栓形成肿胀。伴有皮肤灼热、发红、肿胀,见于蜂窝织炎和血管炎。观察双下肢皮肤有无出血点、皮肤溃疡和色素沉着,下肢慢性溃疡时常有皮肤色素沉着。然后做下肢各关节的检查。
髋关节异常的常见步态包括跛行、鸭步、呆步等。
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伸直,使患者髂前上棘连线与躯干正中线保持垂直,腰部放松,腰椎放平贴于床面,观察关节有无下列畸形,如果有多为髋关节脱位、股骨干或股骨头骨折错位。
1)内收畸形:
正常时双下肢可伸直并拢,如一侧下肢超越躯干中线向对侧偏移,而且不能外展为内收畸形。
2)外展畸形:
下肢离开中线,向外侧偏移,不能内收,称为外展畸形。
3)旋转畸形:
仰卧位时正常髌骨及
趾指向上方,若向对外侧偏斜为髋关节内外旋畸形。
腹股沟异常饱满,示髋关节肿胀。观察臀肌是否丰满,如髋关节病变时,臀肌萎缩。臀部皱褶不对称,示一侧髋关节脱位。
注意髋关节周围皮肤有无肿块、窦道和瘢痕,髋关节结核时常有以上改变。
髋关节位置深,只能触诊其体表位置。腹股沟韧带中点后下1cm,再向外1cm,触及此处,有无压痛及波动感,髋关节有积液时有波动感,如此处硬韧饱满,可能为髋关节前脱位,若该处空虚可能为后脱位。
通过受检者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检查髋关节活动度。
患者下肢伸直,医生以叩诊锤叩击足跟,如髋部疼痛则提示髋关节炎或骨折。令患者做屈髋和伸髋动作,可闻及大粗隆部上方有明显的“咯噔”声,系紧张肥厚的阔筋膜张肌与股骨大粗隆的摩擦声。
视诊有无膝外翻、膝内翻、膝反张、肌萎缩等。
膝关节发炎时,双膝眼处压痛。髌骨软骨炎时,髌骨两侧有压痛。膝关节间隙压痛,提示半月板损伤。侧副韧带损伤,压痛点多为韧带上下两端的附着处。胫骨结节骨骺炎时,压痛点位于髌韧带在胫骨的止点处。
对膝关节周围的肿块,应注意大小、硬度、活动度、有无压痛及波动感。胫骨前方肿块,并可触及囊性感,见于髌前滑囊炎。膝关节间隙处可触及肿块,且伸膝时明显,屈膝后消失,见于半月板囊肿。胫前上端或股骨下端有局限性隆起,无压痛,多为骨软骨瘤。腘窝处出现肿块,有囊状感,多为腘窝囊肿,伴有与动脉同步的搏动见于动脉瘤。
医生一手置于患膝前方,另一手握住患者小腿,做膝关节的伸屈动作,如膝部有摩擦感,提示膝关节面不光滑,见于炎症后遗症及创伤性关节炎。推动髌骨做上下左右活动,如有摩擦感,提示髌骨表面不光滑,见于炎症及创伤后遗症的病变。
膝关节屈曲可达120°~150°,伸展5°~10°,内旋10°,外旋20°。
包括浮髌试验、侧方压力试验。
骨关节炎可表现为浮髌试验阳性、关节肌肉萎缩、主动或被动活动时关节可闻及骨擦音,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和肌痉挛,严重时可出现关节畸形。
1)匀称性肿胀:
正常关节两侧可见内、外踝轮廓,跟腱两侧各有一凹陷区,踝关节背伸时可见伸肌腱在皮下走行。踝关节肿胀时前述结构不可见,常见于踝关节扭伤、结核、化脓性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
2)局限性肿胀:
足背或内、外踝下方局限性肿胀,见于腱鞘炎和腱鞘囊肿。跟骨结节处肿胀见于跟腱周围炎,第二、三跖趾关节背侧和跖骨局限性肿胀,可能为跖骨头无菌性坏死或骨折引起。足趾皮肤温度变冷、肿胀,皮肤呈乌黑色,见于缺血性坏死。
足背部骨性隆起,见于外伤、骨质增生或先天性异常。内、外踝明显突出见于胫腓关节分离,内、外踝骨折。踝关节前方隆起见于距骨头骨质增生。
足部常见畸形包括扁平足、弓形足、马蹄足、跟足畸形、足内翻、足外翻等。
内、外踝骨折、跟骨骨折、韧带损伤时,局部均可出现压痛。第二、三跖骨头处压痛见于跖骨头无菌性坏死,第二、三跖骨骨折。跟腱压痛见于跟腱腱鞘炎。足跟内侧压痛,见于跟骨骨赘或跖筋膜炎。
踝足部触诊,应注意跟腱张力、足底内侧跖筋膜有无挛缩、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方法是医生将中指和环指末端指腹并拢,放置于足背第一、二趾长伸肌肌腱间,触及有无波动感。
可令患者主动或在医生检查时做被动活动,踝关节与足的活动范围如下所示。
1)踝关节背伸20°~30°,跖屈40°~50°,距跟关节内、外翻30°。
2)跗骨间关节内收25°,外展25°,跖趾关节跖屈30°~40°,背伸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