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应急心理救援常用技术及实施步骤

一、心理急救技术

心理急救技术(psychological first aid supportive method)是在紧急突发情况下最容易开展也最有效果的心理救援技术,旨在稳定患者情绪状态,建立救援者和被救者间基本的沟通和链接,心理急救技术是所有心理救援技术的基础,是心理救援的开始,应融会贯通于所有心理救援技术中,是所有心理救援技术得以良好开展实施的基础,帮助被救援者从突发灾难事件中紧张、不安、彷徨、愤怒、恐慌等不稳定的情绪状态中稳定下来,建立救援者与被救援者之间的沟通和信任、移情与反移情。本节特别介绍应急心理救援中非常具有实用意义的支持性心理干预技术和稳定化技术。

(一)支持性技术

重大灾难后的心理干预,支持性技术(supportive method)是不可缺少的,无论在灾后的早期还是晚期,也无论是个体干预还是团体干预,这项技术的应用价值都得到了广泛的肯定。

支持性技术包括认真地聆听、细心地陪伴、适当地疏导、无条件地接纳、由衷地尊重、深切地理解、充满爱意地同情。这些心理学专业训练的最基本的技能对帮助灾后人们的心理康复很重要。

(二)稳定化技术

重大灾难性事故之后,经常破坏人五个方面的需要,即安全、信任、控制、自尊和人际关系。人们会随时感觉将受到环境和他人的伤害,失去对自己及周围人的基本信任,失去对世界的安全感和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有些人很难接受自己,也很难亲近他人。所以,在创伤治疗的最初阶段,稳定化技术(stabilization)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后续的治疗当中,这种技术也很常用。稳定就是要在一个人的内心创伤和积极体验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稳定化内容包括躯体的稳定化、社会方面的稳定化、心理的稳定化和治疗计划、心理教育等。

1.躯体的稳定化

主要包括识别和处理躯体症状、药物治疗、照顾自己的身体。常用技术包括蝴蝶抱技术、自我安抚技术、现实感练习等。

蝴蝶抱技术是一种双重注意刺激(dual attention stimulation,DAS),由Lucy Artigas开创,也被称为爱自己的拥抱。蝴蝶抱技术可用于帮助人们放松并妥善地处理自己的创伤感受,帮助人们注意力转移,可以将被救援者引入“安全地带”;运用“引导想象”的方法给被救援者积极的感官体验,可以带来积极的情感及认知;可以用来减轻被救援者对初期创伤事件的回忆。被救援者如果在治疗中学习了蝴蝶疗法,可以在烦恼发生时指导自己运用,让自己感觉好过一些,睡觉更容易一些。蝴蝶抱技术的操作如下:

(1)双手交叉放在胸前,中指指尖放在对侧锁骨下方。可以选择闭上眼睛,或者睁开看着自己的鼻尖。

(2)将双手想象成蝴蝶的翅膀,像蝴蝶扇动翅膀一样,缓慢地、有节奏地交替摆动自己的双手,可以先左手后右手。

(3)缓慢地深呼吸,留意思绪和身体的感受。在这一刻,你在想什么?脑海中有什么?听到了什么?

(4)观察你的想法、感受,不去评判它们,只把这些想法看作天空飘过的云彩。一朵云彩来了又去,我们只需要看着它们飘远,不去评价它们的样子、好坏、对错。

2.社会方面的稳定化

主要包括安全保障,严防患者自杀、自伤、伤人、杀人,远离伤人者;恢复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转;增加社会联系,如与家人、朋友、同事之间的联系;与干预者保持治疗关系。常用技术包括日常生活测试、不自杀/不自伤协议、具体生活计划、细节设计、写日记等。

3.心理的稳定化

主要包括自我照顾、自我安抚、提高情绪耐受性、增进情绪调控能力、暂时与创伤刺激隔离。常用的技术包括自我安抚技术,如合上书、安全屋、内心花园等。

合上书也叫关上书,是一种用于帮助被救援者处理及掌控自身创伤性经历的方法,有助于当事人掌控自己的创伤性经历,或有意识地对其进行挤压、排挤、隔离,从而使自己至少是在短时间内从压抑的念头中解放出来。在合上书技术中,要求当事人自行将创伤性材料的内容及所有细节写在笔记本上,然后将笔记本合上,将书收藏到一个只有被救援者自己知道的地方,被救援者和创伤性的材料做一个仪式性的告别,被救援者自己掌管书本收藏的位置,自行决定是否或何时拿出并打开书,来探讨及处理储存起来的创伤性材料。其实合上书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保险箱技术的具体化、行为化的一种操作和延伸。操作如下:

(1)在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下,拿出自己喜欢的一个笔记本及笔。

(2)深呼吸让自己平稳下来,回想创伤事件的内容及细节,用笔将内容记录在笔记本上,尝试想象将自己脑海中的事件也全部附注在一个个字符中写入笔记本里。

(3)平静,并收拾自己的内心,慢慢地合上笔记本,体验创伤性记忆被抽离的感觉。

(4)把笔记本安置到一个自己感觉安全、隐蔽的地方,做一个仪式化的告别,离开收藏笔记本的地方。

二、眼动脱敏治疗技术

(一)背景及概念

1987年,得了癌症的夏皮罗(Francine Shapiro)开始周游美国去寻找、探索不同的治疗方法来缓解自己的心身压力。有一天,她正在公园散步时,偶然发现当自己的双眼球快速向左右运动时,自己的烦恼、压力及一些负性思想与情绪在这短暂的时间内竟烟消云散。为了弄清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她开始到圣地亚哥大学学习并成为一名心理医生。她招募了将近70名志愿者与她一同参加试验。通过试验发现:当专业人员在患者眼前移动手指,同时用提问来引导他们回忆时,可以重新激活大脑修复伤痛的自然机制,把那些沉重打击变成以往经历中的一件平常事,从而减少负面情绪、消极思想和记忆的干扰。心理学家Francine Shapiro将这种疗法称为眼动脱敏治疗技术(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EMDR),也称二指疗法。

EMDR是一种整合的心理治疗方式,能够帮助人们从困扰的生活事件中获得疗愈,减轻症状和情绪的干扰。它整合了生理学、催眠学、心理动力学、行为学和认知行为学等多学科的观点,构建了适应性信息加工模型的理论基础,通过眼动、脱敏和再加工,帮助恢复大脑信息加工系统的平衡。

(二)EMDR的原理机制

当遇到某应激事件时,人脑都有一套适应性信息处理系统调控负性情绪及思维,使人体恢复平静,缓解不良情绪和思维。当经历重大创伤事件,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时,该系统不能有效地处理信息,使那些未被处理的病态应对模式“停留”和“凝固”在发生创伤性事件的时刻(形成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惧症,惊恐障碍等)。一段时间以后,当再次遇到或回想起创伤时,通过感知觉或情绪上的再体验,仍然具有与当时经历创伤时所产生的负性情绪及思维。例如:一个学龄期儿童被成年人欺负伤害,他感到害怕、感觉自身安全受到威胁,当他成年后遇到相似的情境时还会感到和小时候一样的害怕和无助,说明当年经历的创伤事件产生的负性影响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处理。

Shapiro认为,EMDR的治疗目标不仅在于帮助患者减低焦虑,也包括引出正向情绪、唤起自觉、改变不合理认知和行为。它可以激发大脑的自然机制,有学者认为在EMDR疗法中使用的双侧刺激可以引发类似快速眼动的大脑状态,进而促进对创伤记忆的重组来减轻负性情绪、思维及不良认知。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根据治疗者的指示回想自己所经历的创伤画面、影像、痛苦记忆及不适的心身反应。然后睁开双眼,双眼球跟随治疗师移动的手快速向双侧移动15~20秒。完成后,患者说明此时脑中呈现的画面及心身感受,医生鼓励患者将创伤相关的认知和情感语言化。重复上述操作,直至患者的创伤性体验感、负向情绪、情感、不良认知及不适生理反应等逐渐减少。如此反复后可以帮助患者大脑接近和加工创伤记忆,并获得适应性的问题解决。

(三)EMDR的实施阶段

EMDR的操作分为八个步骤,病史采集及制定个案计划、准备阶段、评估阶段、眼动脱敏、输入正向认知、身体扫描、结束、再评估。

1.病史采集及制定个案治疗计划

此阶段,治疗师基于来访者的心理及生理不适,了解应激源、主要不适症状、目前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向患者介绍EDMR的原理、治疗目标。若来访者适用此疗法,再与来访者共同制定双方均能接受的治疗计划。

2.准备阶段

为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此阶段起始治疗师应与来访者建立同盟关系并向其解释EDMR治疗过程和疗效。向来访者说明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因回想创伤画面而引起不良情绪及不适内心体验。解答来访者的疑惑及顾虑,提供及指导来访者使用放松技术缓解压力(如保险箱技术、安全岛技术等)完成想象训练,直到来访者掌握该技能稳定情绪,减轻治疗中产生的压力。

3.评估阶段

治疗师引导来访者回忆并描绘出应激事件或创伤事件中最痛苦的画面、不适体验、不良情绪、躯体反应、不良认知和正向认知,再用有效认知量表(validity of cognition scale,VOC)评估积极认知的可信度,用主观干扰程度量表(subjective unit of disturbance scale,SUDS)评估图像和消极的自我认知带来的负性情绪干扰。SUDS指创伤事件后患者体验的心理痛苦或困扰程度,分为0~10分(没有困扰为0分,最大困扰为10分);VOC是指创伤事件后患者对正性认知的评价,分为1~7分(完全不真实为1分,完全真实为7分)。

4.眼动脱敏

在此阶段,治疗师首先将来访者引入创伤事件本身并保持这种“状态”,再使来访者的双眼球跟随治疗师的手做双侧快速运动以重复双侧注意力刺激。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应让来访者在这特定“状态”下进行重复自我认知评价,再根据来访者的自我评价及反应变化调整治疗进度。最后评估SUDS值,当SUDS值为0分或1分,表明这一阶段的不良信息被清除,再进入下一阶段。

5.输入正向认知

此阶段中,治疗师应着重找出来访者的不良认知及正向认知(positive cognition),通过几组双侧刺激,削弱来访者的负性认知及消极思维、观念等,逐渐强化正向、积极的认知和情绪,使大脑对这一正面信息的记忆储存更加清晰化。最后评估VOC参数,VOC为7分或达到“生态性适宜状态”。

6.身体扫描

此阶段,来访者被要求再次进入创伤画面,但此次将新植入的正向认知和思维带入创伤体验中,在脑海中形成整体,用新的积极认知取代旧的不良认知把全身“扫描”一遍。若来访者扫描后感觉轻松、紧张感消除,说明治疗有效,若来访者仍存在不适,则针对该症状或认知再次进行眼动刺激治疗,直至正向认知能取代负性认知。

7.结束

结束时,治疗者需再次询问来访者是否有未处理完全不适症状、情绪等,并使用放松技术使来访者缓解压力的干扰,确保来访者离开时处于平静状态。治疗者解答来访者的疑问并预约下一次治疗时间,鼓励来访者记录治疗前后感受及反应。

8.再评估

在下次治疗开始时,再次评估来访者的状态,评估来访者的正向认知及积极情绪、思维是否仍保持稳定,是否存在负向信息未被处理或出现新的信息。再用VOC量表和SUD量表评估,进而调整治疗计划。

三、紧急事件应激晤谈技术

(一)紧急事件应激晤谈概述

紧急事件应激晤谈(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CISD)是Mitchell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最基本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是一种系统的通过交谈来减轻压力的团体心理治疗方法。

CISD指灾难发生后,通过干预技术帮助干预对象尽快脱离应激源,在认知和感情上消除创伤体验,最大限度减轻危机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创伤。CISD通常由具有资历和经验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主持实施,指导者必须对应激反应综合征和团体辅导工作有相当的了解。

CISD技术首选应用于缓解参与危机事件急救的消防队员、警察、急诊医务工作者和其他处于危机事件中的人员的应激反应。事实上,除了遭受灾难者有严重的应激反应外,参与救助的人员也会间接地经历应激,高强度的令人精疲力竭的救助行为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应激源。之后CISD也被推广应用于直接暴露于创伤事件中的各种一级受害者,如灾害幸存者、急性应激障碍者等。

(二)紧急晤谈的目标、任务与时限
1.目标

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认知上和感情上消化创伤体验。

2.任务

最大限度减轻危机事件后的心理创伤,恢复当事人的心理健康。

3.时限

一般认为,灾难发生后24~48小时是理想的干预时间,太早不好,6周后效果甚微。

(三)紧急晤谈的过程
1.介绍阶段(introductory phase)

干预者进行自我介绍,介绍CISD的规则,仔细解释保密原则。与心理救援对象建立相互信任关系,回答可能的相关问题,强调CISD不是正式的心理治疗,而是一种减轻创伤事件所致应激反应的服务。同时,小组成员进行自我介绍。

2.事实阶段(fact phase)

请被救援者描述危机事件发生过程中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实际情况,询问参加者在这些严重事件发生过程中的所闻、所见和所为。干预者要打消参加者的顾虑,参加者如果觉得在小组内讲话不舒服,也可以保持沉默。选择沉默也适用于其他阶段。

3.感受阶段(feeling phase)

询问有关感受的问题:事件发生时您有何感受?您目前有何感受?以前您有过类似感受吗?鼓励每个参加者依次描述其对事件的认知反应,表达自己对有关事件最初和最痛苦的想法,让情绪宣泄和表露出来。

4.症状阶段(symptom phase)

请参加者描述自己的应激反应综合征症状,如失眠、食欲缺乏、脑子不停地闪出事件的影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退、易发脾气、易受惊吓等。询问危机事件过程中参加者有何不寻常的体验,目前有何不寻常的体验,事件发生后生活有何改变,请参加者讨论其体验对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和改变。目的是帮助当事人识别和分享自己的应激反应,开始将情感领域引导转向认知领域,以便对事件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5.辅导阶段(teaching phase)

介绍正常的反应;提供准确的信息,讲解事件、应激反应模式、应激反应的常态化;强调适应能力;讨论积极的适应与应对方式;提供有关进一步的服务信息;提醒可能的并存问题(如饮酒);给出减轻应激的策略;自我识别症状。鼓励当事人坚强起来,并努力调动当事人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和自己康复的潜能参与心理重建,同时应教授和提供必要的应激管理技巧和积极应对技巧,以及促进整体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6.恢复阶段(recovery phase)

澄清;总结晤谈过程;回答问题;提供保证,讨论行动计划;重申共同反应;强调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提供可利用的资源;干预者总结。

四、认知行为治疗技术

(一)基本概念与认知模型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目前有证据表明,CBT对治疗焦虑症、抑郁症、失眠症、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等有一定疗效。

认知疗法的基础是蒂姆·贝克(Tim Beck)提出的认知模型,该模型认为不是事件本身影响了行为,而是人对事件本身的想法和解释影响了行为。该模型中存在三个信念及思维,分别为:核心信念、中间信念、自动化思维。①核心信念:是指关于某人自己或其他人,以及从小因家庭、教育等因素影响建立起来的对世界的看法,具有整体、牢固、绝对的特点。②中间信念:处于自动化思维和核心信念之中,是一种比自动化思维更深刻,更不容易被觉察,影响力更大的思维,可表现为规则、态度、假设。③自动化思维:是指遇到某事件时,脑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想法及思维。

(二)CBT基本原理及特点
1.CBT基本原理

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负性情绪和行为。治疗目的在于修正消极的自动化思维和潜在意识或信念的紊乱,从而改变患者对特定问题的行为模式。

2.CBT一般特点

(1)求助者与咨询师之间是协作的关系。

(2)认知行为治疗的一个前提是求助者心理上的痛苦主要由认知过程的紊乱、不合理造成。

(3)咨询师旨在通过改变求助者的认知,改变其情感与行为。

(4)治疗基本上都有明确的、结构化的目标问题,并且是一种有时限的、以教育为导向的治疗过程。

(三)CBT一般步骤

1.建立治疗关系及同盟关系。

2.确定咨询目的及介绍CBT相关理论知识。

3.进行评估,确定需治疗的关键问题(找出核心信念、自动化思维和支持证据)。

4.针对核心信念(正性还是负性)进行诊断验证。

5.制定治疗计划。

6.实施治疗计划

(1)初期:收集个案自动化思维和中介信念,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

(2)中期:纠正中间信念,收集核心信念。

(3)后期:修正核心信念、巩固学习内容,预防复发。

7.在合适的时候结束治疗。

(四)贝克的五种认知治疗技术
1.识别自动思维

帮助咨询者学会发掘和识别自动化思维过程。

2.识别认知性错误

指咨询者在概念和抽象性上常犯的错误,比自动化思维更难识别。

3.真实性验证

这是认知治疗的核心。将咨询者的自动化思维和错误观念视为一种假设,鼓励求助者在严格设计的行为模式或情境中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让咨询者认识到其观念是不合实际的,并能自觉加以改变。

4.去中心化

让咨询者改变行为,然后记录对方不良反应的次数,结果咨询者发现很少有人注意其变化。

5.忧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

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情绪的波动特点,从而增强治疗信心。

应急心理救援的原则和技术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熟练掌握和运用基本原则及常用技术是心理救援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开展心理救援的硬件基础。无论在何种突发公共事件中,无论面对怎样的被救援者,一定要遵循应急心理救援的基本原则,科学灵活使用相关技术,帮助被救援者减少负面情绪,维护其心理健康。 ABsHEx1UdNgxokYMd4Zy7SyF8jsEb4LGDmYp2+YQ6lp3MdGterbEuCPEyVi7vlK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