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应急心理救援人员的督导

心理督导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保证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顺利进行起重要作用。但是,应急心理救援并不完全等同于常见的其他心理咨询及治疗过程,它除了需要完成心理危机干预的常规过程外,还需强调现场应急处置的及时性和紧迫性,强调应急心理救援人员与其他应急救援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而且应急心理救援人员在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也更容易出现心理耗竭,所处置的对象也不同于日常心理咨询或治疗过程中所面对的对象,甚至可能需要短时间内处置大量的干预对象。所以,基于这些特殊性,应急心理救援的督导同样也不完全等同于日常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督导过程。

由于目前国内针对应急心理救援督导的表述较少,将参照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分会相关标准,以及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公共卫生事业部编写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教材的心理督导及心理督导师相关标准,结合中国应急心理救援的特殊性进行介绍。

一、应急心理救援督导的定义及目的

(一)心理督导

1.“督导”是从英文“supervision”翻译而来。就词义而言,督导是指在控制情形下去观察、监督并提供指导的活动。心理咨询员培训过程中的督导制度是指学习者在有经验的督导者的指导帮助下,实践咨询技巧,改进咨询工作,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过程。

2.督导是心理治疗师在督导者的帮助下,使自己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治疗师提高自我认识和完善自我构建的过程。目的是促进督导者的专业发展和确保来访者的健康利益。

3.督导是由一个高资历的专业人员向同专业内下级或初级人员提供的一种干预。其目的是提高专业人员的专业能力,监控被督导者向来访者提供的专业服务的质量,并对即将进入本专业的人员进行评价和严格把关。

(二)应急心理救援督导

由于应急心理救援的特殊性,应急心理救援督导除了需要对在应急心理救援过程中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下级或初级人员提供观察、监督、指导外,还需要能对整个应急心理救援过程开展相应的组织管理工作或提供建议。目的是保证应急心理救援人员顺利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解决被督导者工作中的实际难题,稳步提升其技能,提高心理危机干预质量,减少和预防出现心理耗竭,维护其心理健康,并促进应急心理救援整体过程的顺利推进,保障应急心理救援队伍和参与救援的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

二、应急心理救援督导师的标准及其所需具备的能力要求

1.应急心理救援督导师的标准

(1)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分会申请注册心理督导师的申请标准

1)遵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未因专业伦理问题陷入纠纷,无违法记录。

2)申请者是注册心理师,并由2名注册督导师推荐,可申请注册督导师。

3)临床经验:心理师注册登记后,从事临床心理治疗或咨询实践累计至少1 500小时。

4)督导经验:从事督导实习工作至少120小时,且在注册督导师督导下从事督导实习至少60小时。

5)提出督导师注册申请前5年内,曾全程参加以培养督导师为目标的继续教育或再培训项目至少60学时,并在申请前3年内参加临床与咨询心理专业伦理培训累计至少24学时。

6)曾参加《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认可的高级专业继续教育或再培训项目累计至少200小时。

7)注册心理师申请督导师的专家评审要求。

8)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人员申请要求。

9)继续教育要求。

(2)目前国内对于心理督导师的标准要求,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分会所提出的最为完整且细化,因此应急心理救援督导师的标准要求可借鉴以上标准规范。但由于中国应急心理救援体系和人才的建设、应急心理救援督导正在逐渐摸索、发展和完善过程中,而应急心理救援的开展又面临刻不容缓的状态,因此在上述条件不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从实际需要和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由具有应急心理救援督导基本能力的高年资的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学教师担任,并在未来逐步结合应急心理救援的实际需要和特殊性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标准及要求,形成督导专家库。另外,我国的灾后应急心理救援是由政府部门为主导实施开展,所以应急心理救援督导也需符合政府部门对灾后救援整体的需要。

2.应急心理救援督导师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

(1)心理督导能力:参考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分会心理督导师的注册申请标准。包含基本的专业督导能力,并符合伦理要求,但由于应急心理救援督导师为紧缺人才,且心理督导能力只是衡量其能力的一个维度,应急心理救援有其特殊性,因此这部分条件可以相对注册标准适当放宽。

(2)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具备至少1次灾后或突发公共事件后的现场心理应急救援工作经验;长期从事灾难后群体心理危机干预的科研、教学和应用实施工作,或个体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工作。接受过权威机构举办的、系统的群体及个体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培训。

(3)应急心理救援的组织管理能力:包含日常应急救援队伍的组织管理能力、组织队员专业助人能力及自我保障能力、训练能力、现场应急处置的组织管理及安全保障能力。参加过1次以上省级以上权威机构举办的应急救援队伍组织管理、多部门协调、自我保障能力的培训。

(4)与其他现场应急救援单位的协调沟通能力。

(5)与媒体等其他部门的协调沟通能力。

三、应急心理救援督导的方式

1.按督导者与被督导者的关系划分

(1)上级督导:

由具有应急心理督导资格的上级督导师或高资历的专业人员组织开展,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由应急指挥部(中心)指定或由派出单位(机构)指定的具备应急心理救援督导基本能力的高年资的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学教师担任。

(2)同辈督导:

在不具备上级督导师或需督导问题较简单的情况下,开展的一种同辈之间的督导,属于团体督导的一种。通常由相同知识、能力水平和阶段的同专业从业人员组成,是上级督导的一种有益补充形式,也可和上级督导交互进行。

2.按督导对象人数划分

(1)个体督导:

通常由高资历的督导师针对低资历的应急心理救援人员,通过一对一的方式开展。

(2)团体督导:

采用小组形式开展。小组人员由二三个人至七八个人不等组成,原则上人数不宜过多,否则不方便讨论。

3.按地域及通信方式划分

(1)现场督导:

在应急处置现场开展,此形式较常采用,具有及时性、便捷性、针对性。

(2)远程督导:

通过视频或音频方式远程开展督导。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远程督导逐渐被应用于应急救援督导中,特别是在交通受限或一些特殊情况下(如疫情期间)采用。

四、应急心理救援督导的过程及要求

1.督导的时间

(1)团体督导:

到达应急心理救援处置现场,当天开展工作结束后进行1次;实施应急心理救援期间根据现场处置工作进展情况及队员需要以“定期+临时安排”的方式开展;接到上级指令结束应急心理救援处置工作,离开处置现场之前须进行1次;回到原工作生活场所后1周内至少进行1次。有时团队经历了一件比较悲惨的事件或比较残酷的灾难画面,团队中的成员有濒临情绪崩溃的情况下,需要紧急安排团体督导。团体督导时间相对较长,为1.5~2.0小时。

(2)个体督导:

到达应急心理救援处置现场的当天首次团体督导之后,依据队员的具体情况,对有明确需求的队员进行个体督导;在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随时依据队员的需求,安排个体督导;在可能的心理评估之后,依据评估结果进行个体督导。个体督导时间相对较短,为0.5~1.0小时。

2.被督导对象

应急心理救援队所有成员,包含精神卫生工作者、护理人员、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人员、志愿者、行政后勤人员及领导者。每一位队员都必须处于督导范围之内。

3.督导的过程

应急心理救援的督导过程可参照日常心理督导的准备、倾诉、讨论、成长、总结等过程进行。

4.督导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由于应急心理救援的特殊性,督导过程符合一般心理咨询及治疗原则(善行、责任、诚信、公正、尊重、保密等)外,还要特别注意:

(1)给予充分接纳和正常化:

特别是在重大灾难或突发事件后,应急心理救援人员面临着巨大的价值观和心灵的冲击,会出现各种情绪、行为反应和认知上的冲突变化,这都是人在异常极端情况下的正常心理反应。只要没有出现严重的自我伤害或对外攻击,以及严重躯体症状的情况下,应予以充分的理解、接纳和正常化,并争取通过心理督导有效帮助和解决问题,同时需要密切关注、持续评估和陪伴,预防其发展。

(2)保持建立在需要基础上的持续关注和支持:

在应急心理救援工作现场,队员通常异常忙碌,时间紧迫,会有很多临时性和突发性的任务。队员和组织者常常被迫处于两难境地。但由于心理督导的重要性,还是要尽量坚持计划好的督导,或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调整督导计划。

(3)专业督导和组织管理督导兼顾:

应急心理救援的过程不是单纯的心理咨询、治疗过程,也不是单纯的心理危机干预过程。应急心理救援包含了给被救援者心理危机干预和社会支持,还包含了队伍的整体组织协调等部分。因此督导过程要兼顾单纯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层面之外,队员可能遇到的组织协调上的困难的解决,也应通过督导所获得的信息为整个应急心理救援的实施提供组织管理意见。

(4)督导过程尽量保证被督导者的安全感:

重大灾难和突发事件后的现场情况会极大地对人造成冲击和心理的失衡,队员会处在助人情结和无力感的巨大冲突之中,可能会出现应激反应和愧疚感,和其参加救援的初衷,甚至和其日常工作中的身份角色有巨大反差。因此建议不接纳非队伍成员,因为会破坏督导的同质性,增加队员的不安全感。在督导过程中,应避免对被督导者产生情感伤害。被督导者也须提醒自己不可有意伤害他人。督导过程中要反复强调保密原则。

(5)督导问题的设置:

督导问题均应限于应急心理救援相关,而非队员的成长经历或其他未完成事件,或早期的创伤性事件,不涉及人格层面的探讨。这些问题需要在应急心理救援任务结束后另外找时间进行。

(6)尊重理解特殊情况下应急心理救援队员任务的终止:

在一些重大灾难现场,由于心灵受到巨大的冲击,应急心理救援队员可能出现心理耗竭或情绪崩溃的状况。经过心理督导,以上状况如果仍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经过慎重讨论和评估,可以考虑终止其应急心理救援任务。对于这部分队员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但在下次参与应急救援任务前需要充分评估,判断是否适合参与任务。

(7)兼顾多学科联合会诊(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MDT)的需要:

由于灾难现场受灾对象可能会同时面对心理上的冲击和躯体上的创伤,部分人员甚至可能出现精神症状和既往精神疾病的复发或自伤自杀等风险。所以在督导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上情况,并且进行相应的评估和精神科、临床紧急医学等多学科会诊和转介,避免伤害的出现。

应急心理救援督导是一个较新的专业学科,在灾后应急心理救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保证着应急心理救援行动的顺利有效进行,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心理督导过程。随着我国对灾后应急心理救援的重视,应急心理救援督导也得到了更多的实践和完善,国内也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目前对于应急心理救援督导的培养和认证体系尚未建立和规范,是下一步值得关注和完善的重要内容。 Co8DYQagi+rJEZior1Xrzkqsi4p0hMofHP1R5jQn2qyrdQowpR5GoT6XbmwAkrX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