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心理救援和心理咨询及心理危机干预虽然都是针对被救助者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情绪和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提供帮助的过程,但本质是不一样的。
1.应急心理救援的场所往往是灾难发生的第一现场,工作环境和影响因素更为复杂,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
2.应急心理救援的目的是处理患者在经历突发事件后的情绪波动,降低进一步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更多的要求是追求一种稳定性,帮助被救援者处于身体、心理以及和周围环境的稳定状态。
3.应急心理救援是短程的,在完成对所有被救援者的心理评估和应急处理后,对存在问题的被救援者进行转介处理,不会像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危机干预一样建立长程的救助关系。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助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来访者就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适或心理障碍,通过语言文字等交流媒介,向咨询者进行述说、询问与商讨,在其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共同的讨论找出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进而寻求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对策,以便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的过程。心理咨询大多发生在安全的环境下。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在危机状态下的人,提供心理救援工作,对在灾难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救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更强调危机干预对象所处的心理危机状态。
应急心理救援要求队员听从指挥,服从安排。队员必须经过医疗和心理的基本培训,经过系统和规范的培训,被纳入应急心理救援体系的民间力量才可能参与应急心理救援。普通的群众只能通过红十字会和其他社会公益组织,参与一些救灾中的支援服务工作。
《指南》不只是针对救助者、心理救援工作以及应急心理救援工作者所编写的。个人、团体和社区在学习相关知识后也能有所收益,并在对受灾者的基本社会支持和心理支持方面发挥很好的作用,能帮助了解和评估创伤后人群的心理群体健康状况,识别高危人群,帮助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
1.帮助被救援者联络协调各种资源和支持。
2.帮助记录和掌握被救援者的基本需求和困难。
3.对受灾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掌握被救援者的心理状况,识别可能出现的危险。
4.理解、共情和稳定被救援者的情绪,为被救援者提供心理支持。
5.及时发现应急救援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隐患,及时和救援队伍沟通,消除隐患,确保救援活动有效开展。
应急心理救援通常开始于受灾者遭受灾难事件后的第一时间,在此时间段内受灾者因为各种丧失,情绪处于剧烈波动状态,此时被救援者需要的不是道理,而是简单的理解和支持,心理救援人员要能接受被救援者的痛苦、难过、落泪甚至是歇斯底里,这正是他们对情绪的一种宣泄,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此时需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共情、陪伴和聆听,在确保被救援者身体安全的情况下,静静地陪伴并倾听诉说,适时地给予恰当的回应。理解和共情是一种很有效的心理救援。
经历突发公共事件后的人,因为灾难带来的损失,处于悲伤、紧张和不安的情绪中。在这种状态下,一方面,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具有较高的警觉性,难以相信周围的人,不相信别人能够真正理解和感受自己的痛苦和伤痛,不愿将内心的伤痛再次展现在救助者面前。另一方面,他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损失和躯体伤痛上,很难意识到情绪出现的波动,不会对外寻求此类协助,所以有时会对心理救援表示得不冷不热。在这种情况下,应急心理救援队员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以主动的姿态勤观察、常陪伴、多慰问,取得被救助者的信任。
心理救援的二次伤害是指因施救者经验或理论知识不足,在救助过程中使得被救援者再次遭受到心理伤害。在应急心理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一定要清楚应急心理救援的工作核心是给患者提供基本的生理和心理支持,帮助被救援者建立包括心理、社会以及躯体在内的全面的稳定化。
在应急心理救援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1.救援者应避免使用使被救援者感觉自己有心理疾病的暗示性词语,避免对被救援者标签化。
2.应急心理救援谈话应注意渐进性,避免在第一时间谈论患者家人的生死以及灾害事件本身。
3.不要以拯救者的身份自居,使用一些指令性、空洞的词语。如:你应该坚强、你不要伤心、哭泣之类。
4.不要反复对同一人进行各方面的问卷调查和心理访谈。
5.要学会接受被救援者哭泣或以其他方式释放自己的情绪,耐心陪伴,不要阻止这种情绪的抒发。
应急救援者是在灾难发生后进入救援现场,应急救援过程中救援环境相对安全,虽然他们可能不会在第一时间受到灾害带来的直接伤害,但在高强度、高紧张度的工作状态下,加之目睹大量损毁的建筑物,血肉模糊、肢体残缺的躯体等可能出现的惨烈场面,聆听受灾者讲述的悲惨故事,容易成为“替代性创伤”的受害者。他们在聆听受灾群众哭诉时可能会流更多的眼泪,甚至在夜晚失眠,或一次又一次梦见那些触目惊心的场面。
突发事件心理干预分级处置中,应急救援人员被列为需要得到心理援助的第二级人群,受创伤程度仅次于直接卷入灾难事件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他们很有可能受到替代性创伤,也是应急心理救援的重要对象。特别要提出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人员,往往面临被传染的巨大风险,承受更多更大的心理压力,需要更多的关心与帮助。
《指南》以应急心理救援的基本原则及实施技术为核心,涉及应急心理救援的定位、应急心理救援与应急医学救援的关系、应急心理救援实施组织构架、常用技术、应急心理救援人员的自我关爱,列举了不同灾难场景下的应急心理救援组织构架、应急响应、开展实施、结束撤离、注意事项等众多内容,语言通俗易懂、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不仅是应急心理救援人员必须掌握的工作指南,也适合所有应急救援工作组织领导者以及在前线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学习和掌握,《指南》具有以下深刻意义和作用:
1.帮助灾区一线救援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灾后群众心理、情绪状况,了解灾后群众常见的情绪问题,有利于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救援方案,促进应急救援工作更好地开展,维护受灾区域灾后的稳定。
2.有利于一线救援者更好地理解受灾群众在被救治过程中出现的情绪、认知和行为变化,促进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构建协同共治的良好和谐医患关系,减少不良救援事件的发生,提高应急救援效果。
3.帮助一线救援工作者和组织领导者更好地了解应急心理救援的定位和组织构架,了解应急心理救援能做什么、什么时候、由谁来做、该怎么做等相关内容,使得应急心理救援在应急医疗救援的引导和指挥下最大限度发挥作用,使得一线救援人员保持和谐互补的工作状态,为灾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4.帮助一线救援人员提高心理弹性和适应性,提高应对救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情绪问题的能力,为一线救援人员培养评估、识别自身情绪心理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及时自我调整或寻求帮助,减少可能出现的“替代性创伤”以及不良事件,为灾后应急救援队员提供心理保护。
1.很多灾害,如大型地震、泥石流包括传染性疫情灾后,救援现场环境往往多变复杂,延续性灾害、次生灾害频发,救援者依然处在非常危险的环境中,有组织、听指挥、守纪律地开展救援,确保救援者的安全是救援工作的重中之重。
2.灾难后的受灾群众心理往往呈现群体性,容易受各种消息的引导和暗示,应急心理救援者需要在有序的组织安排下,掌握最新的灾难相关信息,并对灾难的相关信息以统一的口径进行传达,保证信息的准确透明。
3.灾后的应急心理救援工作很多时候并非简单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而是帮助受灾群众解决很多现实社会、家庭、物资等多方面的问题,拥有清晰的组织构架,无异于建立了受灾群众与救援决策者之间联系的纽带,服务于应急救援。
4.灾后应急心理救援需要赴灾区一线开展工作,应急心理救援是不可或缺的,但也必须服从政府指挥和整体应急救援工作的要求和安排。应急心理救援无论在安全,还是后勤、物资供应、与当地医疗卫生系统的交涉、与应急医疗救援队之间的协调,都需要有一套清晰的自上而下的组织系统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