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救援人员在使用《指南》的过程中,总结了使用《指南》开展应急心理救援时必须注意的事项和要遵循的核心原则。
应急心理救援工作者应当尊重受紧急情况影响的个体人权,促进平等和非歧视。这意味着应急心理救援工作者要实现精神卫生和社会心理支持可获得性和可及性方面的最大公平,使所有受影响的人群,无论性别、年龄、语言群体、种族和地域,根据识别出的需求,平等地获得应急心理救援支持。
虽然《指南》提供了不同场景和对象的救援策略、技术和注意事项,但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应急心理救援工作必须服从整体医疗救援;个体心理救援服从整体心理救援的安排;指南具体技术的使用服从整体核心原则的要求。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首先要明确自身定位,在工作开展和指南使用过程中要有全局观,不能只顾眼前和当下。
应急心理救援属于医疗救援下的心理救援,所有工作和技术的开展都在遵守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进行,被救援者躯体安全的救援优先于心理救援。应急心理救援是在紧急情况下,帮助受影响群体的重要方式,但应急心理救援处理的问题通常较为敏感,援助中有时也可能带来无意伤害。救援工作要注意采取措施减少救助过程中的伤害。例如:参与协调小组的工作应向他人学习,尽可能避免应对措施中的重复和漏洞;在获得充分信息的基础上制定干预措施、开展评估工作,对监督检查和外部评价持开放的态度;建立对干预地区的文化敏感性和能力评估;了解最新干预措施有效性的证据基础等。
应急心理救援活动应该是开放的,帮助被救援者调动当地的、外在的、社区的、家庭的一切救援资源和力量。应急心理救援工作者除了成为一个救助者,很大程度上还应该成为各部门间以及各部门和被救援者之间的纽带和联系。所有受紧急情况影响的群体都拥有支持精神卫生和社会心理健康的资源。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早期阶段,利用当地力量支持自助以及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应急心理救援有步骤、有原则、有技术规范,但在实践的过程中都是灵活多变的,根据救援现场的实际情况以及被救对象的实际情况,灵活、合理地使用指南中的策略和技术,为被救援者制定个性化的救援方案,构建与被救援者间的协助关系,让被救援者也成为自己的救助者,调动被救援者本身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