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九节
社会心理因素

一、社会心理因素概述

社会心理因素是社会环境中普遍存在的、能导致人的心理应激从而影响健康的各种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总和。研究表明,与生化、遗传、免疫等因素相同,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的产生、发展、治疗和预防中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社会心理因素是应激反应的主要应激源,尤其是社会文化、社会关系、社会工作及生活环境等,这种变化能导致人们心理应激,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对机体产生作用,当这种心理应激强度和时间达到一定程度,一旦超出机体的调节能力就会导致精神上或躯体上的疾病。

二、矿山行业社会心理因素的来源

矿山行业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行业,涉及地质、采矿、通风、运输、安全、机电、电气、爆破、环境保护及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其工作本身属于高危行业,工作环境复杂,诸多因素会对矿山行业工作人员健康产生损害,尤其是社会心理因素的存在,会使矿山行业工作人员产生巨大精神负担,巨大精神负担下极易产生负面情绪,影响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而人是职业活动中的决定因素,会对外界各种刺激作出反应(包括心理反应),而这种反应必然会对其从事的工作产生影响。当人的内在反应与外部环境相“匹配”时,其行为表现为“正确”,当人的内在反应的某些要素与外部环境的某些要素发生冲突时,其行为表现为“失误”,在遇到突发事件很容易产生应对错误或不当而产生经济和健康的损失(图1-9-1)。

图1-9-1 社会心理因素与突发事件的关系

矿山行业社会心理因素的来源众多,主要归类于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因素

现代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随着时代发展,生活节奏加快,技术更新换代,以及对生活“高层次、高质量”的追求,矿山行业工人的压力逐渐增大。同时,自动化程度大大增强,这种改变让工作变得枯燥单调乏味,很容易产生精神懈怠或者精神压力增加,造成心理应激的出现。另外,如果一味强调“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等一系列不合理的企业文化,导致超时、超强度劳动情况不断发生,矿山行业工人的工作付出长期大于工作回报,也会造成心理应激的出现。

(二)作业因素

矿山行业工人在工作中面临多种恶劣的环境因素,如高温、高湿、噪声、照明不足、通风不畅、粉尘及有害气体等,安全隐患(瓦斯爆炸、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中毒、窒息、火灾、透水、顶板冒落、冲击地压等)发生的概率增加,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的工人生理和心理就会受到压力,对健康产生损害,甚至影响他们的行动与行为,发生工作偏差、工作错误的概率增加。

另外,对于矿山行业工人来说,一般实行“三八”工作制,但是由于其生产的特殊性,比如往返工作界面所需时间较长,以及大量的工作准备时间,矿山行业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在 10~12 小时,甚至部分一线员工的工作时间达到每天 13~14小时以上。再者,大多数矿山行业实行内部市场劳动定额管理,员工的报酬为计量工资,为了取得最大的利益,迫使工人长时间井下作业,甚至超出工人能力生产,同时,工人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从而增加工作时间和单位时间工作量。另外,矿山行业一线员工工作姿势一般是长时间站立,甚至是蹲着,工人体力消耗过大,休息时间不足。

基于以上矿山行业特殊的生产方式和恶劣的作业环境,造就了矿山行业工作人员工作具有劳动强度大、安全系数低、工作时间长的特点。如果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劳动强度过大、单调重复性工作或轮班劳动过于频繁等都会使工人疲劳得不到很好的恢复,尤其是大脑一直处于麻痹或者抑制状态,注意力、肌肉工作能力、动作的正确性以及反应速度都会降低,这些均会导致工人体能消耗过大,心理应激增加,继而出现感知意识降低,行为失调,最终发生错误操作。

(三)家庭因素

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能使人产生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工作起来精力集中,得心应手,如果家庭环境氛围不佳,会带给人精神和身体的创伤,工人工作时由于心灰意冷、漫不经心,也容易酿成事故的发生。

矿山行业工作人员是社会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家庭生活一般有以下特点:年轻人多,处在婚恋期的人多,家庭负担重,夫妻两地分居多,子女多,夫妻感情纠葛、住房、经济等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对于矿山行业一线员工来说,节假日上班是他们的常态,而且矿山大部分处于比较偏远的地区,大多和家人分居两地,能用于婚姻和家庭的时间有限,易造成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再者,职业生活以外的人际关系中所有不和谐的关系,诸如亲友亡故、失恋、家庭闹矛盾,邻里之间不团结等,都很容易催生烦闷、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在生产活动中,就很容易导致心理应激的产生。

(四)个体因素

矿山行业工作人员大多来自农村,为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发展机会,实现自我价值,会不断付出劳动,自发加大工作量,但是一旦努力工作之后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或者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容易产生极大的心理反差;再者,没有处理好人际关系,如同事或上下级之间、工作中受到处分或不公正批评,上下级关系不正常等;同时,矿山行业工作人员大多有喝酒、抽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很容易增加心理和身体双重负担,以上个体因素的存在很容易导致心理应激的产生。

除了以上因素可以对矿山行业工作人员的心理产生影响外,安全立法执法和监察、企业的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管理者的素质和文化氛围、企业和产品的社会声誉、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薪酬分配、生产工艺技术、矿工的学习、发展和晋升机会、矿工的厂服、通勤工具、住宿条件以及其他福利等,也都会对矿山行业工作人员的心理产生影响。

三、矿山行业社会心理因素的危害

作业负荷过重超出个人的能力,或与个人的愿望不相符合,或人际关系差,缺乏社会支持,不能从社会、家庭、同事处得到帮助均可造成心理冲突,另外,来源于家庭生活的刺激,比如家庭生活困难、家庭生活不完美、家庭人际关系不良、家庭成员的生病、亡故等,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变迁过程中,城市人口密度剧增所导致的居住拥挤、交通事故、交通噪声、环境恶化、被迫迁移等问题,均可能给行业工人造成严重的心理负荷,超过人们的承受能力,使人们在生理、心理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甚至造成疾病。主要表现在心理的、生理的和行为的变化及精疲力竭等几个方面。

(一)心理反应

过度心理应激可引起人们的心理异常反应,主要表现在情感和认知方面:如易怒、易疲倦、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满意度下降、感情淡漠、社会退缩,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症状,个体应对能力下降。

(二)生理反应

主要表现为躯体不适,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尿酸增高等。对免疫功能可能有抑制作用,导致血液中游离酸和高血糖素增高。

(三)行为表现

行为异常主要表现在个体和组织两个方面。个体表现主要有食欲缺乏、酗酒、频繁就医、滥用药物、逃避工作(怠工)等;组织上表现为生产能力下降、工作效率低下、事故发生率增高,甚至旷工等。

(四)精疲力竭

精疲力竭又称职业倦怠。有研究认为精疲力竭的发生是心理应激的直接后果,是个体不能应对心理应激的最重要的表现之一。主要包括三个层面:①情绪耗竭:指个体的情绪资源过度消耗,表现为精力丧失、疲乏不堪、体力衰弱和疲劳;②人格解体:是一种自我意识障碍(情感解体),表现为对工作对象的消极、疏离情绪反应以及麻木、冷淡、激惹的态度;③职业效能下降:表现为工作能力与效率降低,工作热情下降,缺勤甚至离职比例增加等。精疲力竭的后果是严重的,不仅会丧失工作能力,也可能危及生命。

四、矿山行业社会心理因素危害的影响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对矿山行业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作用的大小在不同的个体和人群中有差异。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是否产生心理应激状态,是否影响健康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刺激量的大小、持续时间、作用方式等。社会心理因素刺激要达到一定的量,持续一定的时间才可能致病。不同质不同量,或者同质同量的刺激对于不同的个体,其产生的结果也可能完全不同。另一方面,还与个体的身体素质、神经类型、人格特点、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思想修养、伦理道德观、信仰价值观等均有关。这些社会心理因素的刺激所引起的心理反应累积到一定程度,超过自我调节能力时才会导致健康的损害。

(李海斌 姚三巧) 3Giqw70eJWJXd7lAYb57tvikSpKzkxPcSKGjAKPUe32vFrjRXjylcUJFCl77x0w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