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是能使受作用物质发生电离现象的辐射,即波长小于100nm的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的种类有很多,如不带电荷却具有波的特性和穿透能力的X射线、γ射线,以及能引起物质电离的粒子型电离辐射的α射线、β射线、中子、质子等。所有类型的电离辐射已于2012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定为Ⅰ类致癌物。
我国放射性矿物主要分布于祁连山、柴达木盆地东北缘、东昆仑山北坡及海东地区。天然放射性元素铀、钍等局部聚集形成矿石的开采(穿孔、爆破、采装等)、运输、选矿(多级破碎、筛分、皮带输送、物料转运)等环节会产生电离辐射。利用放射性矿物原子核辐射及人工制取的放射性同位素,广泛应用于钢铁、机械、仪器、食品工业以及地质勘查、农业、医学等领域。在军事上用来制造核武器或舰艇的燃料。
如稀土矿、钽铌矿、锆英矿、磷酸盐矿、有色金属矿开采过程中,矿山井下工作场所中会存在铀、钍系放射性物质的矿尘、气溶胶,同时在开采过程中还会出现放射性气体氡( 222 Rn)和钍射气( 220 Rn)。因此矿山中的电离辐射的照射途径既有外照射,还有进入体内的含放射性核素的矿尘、气溶胶而产生的内照射。
如核子秤、磨砂浓度测定仪等具有放射性源仪器进行矿石的计量称重、磨矿浓度的测量等。这些仪器都具有高辐射的放射源,并封装在高吸收系数的铅罐中,仪器的工作原理是当具有高辐射的γ射线穿过待检测的物料时,γ射线会随着物料的成分、厚度等参数而衰减。在检测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对γ射线的衰减程度进行计算,就可以得到浓度、流量等工艺参数。
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方式,矿业职业性电离辐射一般情况下接触到的电离辐射均为外辐射,外照射作用于人体,这种电离辐射只要脱离或远离辐射源,辐射作用就会减弱或停止;但如果因防护不当不慎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途径进入人体的话,这种内照射的作用即为内照射,内照射对人体造成的影响比外照射更久也更大,因为这种辐射一直到放射性核素彻底排除体外,才会停止对人的电离辐射。
放射病(radiation sickness)是指达到致病量的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放射损伤。职业性放射病包括: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内照射放射病、放射性皮肤疾病、放射性肿瘤、放射性骨损伤、放射性甲状腺疾病、放射性性腺疾病、放射性复合伤以及职业性放射性白内障。
不同剂量照射引起的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分为骨髓型(1~10Gy)、肠型(10~50Gy)、脑型(>50Gy)。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病程一般有三个阶段,分别是:初期、假愈期、极期。
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是指人体在短时间内连续受到了很大剂量的电离外照射,照射剂量达到了1Gy或更高后,机体发生的一系列全身性疾病,最常见的如造血功能再生障碍。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是指人体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受到的电离辐射外照射后,照射剂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机体发生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最常见的如神经衰弱综合征。
内照射放射病是指在短时间内有大量放射性核素或长时间内连续性有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这些放射性核素对机体的持续辐射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这种内照射对机体产生的影响病程往往很长。
放射性皮肤疾病是指由于放射线(主要是X射线、β射线、γ射线)照射引起的皮肤损伤。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可出现暂时性炎症反应,按损伤轻重分为4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分为3度:①Ⅰ度为皮肤干燥脱落,发生色素沉着;②Ⅱ度为皮肤过度角化,指甲增厚变形等;③Ⅲ度为皮肤出现坏死、溃疡、指端角化融合、关节变形等。
放射性肿瘤是指由于电离辐射而造成各类原发性肿瘤。放射性肿瘤的发生是与该照射具有病因学联系的。
放射性骨损伤是指人体全身或局部受到一次或短时间内大剂量外照射,或长期的外照射累积到一定当量引起的一系列骨组织代谢和临床病理变化称为放射性骨损伤。
放射性甲状腺疾病是指甲状腺或机体暴露于电离辐射后,发生了甲状腺功能异常或甲状腺器质性病理改变。
放射性性腺疾病是大剂量事故照射、核恐怖袭击以及小剂量职业照射诱发性腺发生的损伤。电离辐射所致的性腺疾病包括放射性不孕症及放射性闭经。
放射性复合伤是指当核事故发生时,人体出现以放射损伤为主的烧伤、吸入性损伤、冲击伤等的复合伤。
放射性白内障是由X射线、γ射线、中子及高能辐射线等电离辐射所致的晶状体的后极后囊下皮质内出现混浊。
(张淼 姚三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