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早期胎儿生长相对缓慢,对能量及各类营养素与未孕前没有太大差别,但是胚胎各器官处在最初的生发阶段,此时的膳食应是营养全面,经过合理调配的平衡膳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孕妇营养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是由于很多孕妇和家庭缺乏对于孕期营养及膳食搭配的正确认知,导致部分无明显早孕反应的孕妇存在早期过度滋补,能量过剩、体重增长过快现象;而约有半数的孕妇在孕早期又会存在食欲下降、进食量减少、挑食、偏食、孕吐反酸等现象,导致体重下降,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的两种极端现象的出现。特别是生育政策调整后,高龄高危孕妇比例增加,孕早期营养管理更加重要。
叶酸对预防神经管的畸形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促进血红蛋白合成和红细胞成熟极为重要。孕期的叶酸应达到每天600μg DFE,孕早期要多吃富含叶酸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蛋类、动物肝脏及坚果等,如果每天能吃到400g蔬菜,其中一半为新鲜绿叶蔬菜的话,可以提供约200μg DFE叶酸(表4-1)。
表4-1 提供200μg DFE叶酸的一天蔬菜类食物搭配举例
叶酸是一种很不稳定的化合物,食物中的叶酸在长期储存后容易损失,所以应尽量避免长期储存蔬菜,最好现买现吃,确保新鲜。此外天然食物中的叶酸是四氢叶酸的衍生物,生物利用率低;烹调时间越长、温度越高,叶酸损失也越多,损失率可高达50%~90%。应在保证卫生的前提下,多吃凉拌菜,同时,蔬菜一定要先洗后切,避免长时间熬煮,也不要在剁馅后将水分挤掉去除。合成的叶酸是氧化型单谷氨酸叶酸,稳定性好,生物利用率高,因此,孕期除了常吃富含叶酸的食物之外,还应该每天补充叶酸400μg,以满足母胎需要。
自孕早期开始孕妇碘的需求量比非孕时增加近1倍(孕前为120μg/d,孕后为230μg/d),食盐加碘是 WHO等国际组织推荐控制碘缺乏病最安全、最有效的措施,即用碘酸钾或碘化钾按一定比例与普通食盐混合而成。孕妇食用加碘盐可确保持续、方便、经济有效地摄入碘。如每天食用6g碘盐,以食盐中加碘量25mg/kg,烹调损失率20%计算,可达到推荐量的50%左右,即120μg。由于碘是一种比较活泼、易于挥发的元素,一般温度越高,加热时间越长,盐中碘损失越高;油炸、干炒等高温烹调方式的碘损失率大于蒸、煮的烹调方式。因此,早孕期烹调方式最好多选择蒸、煮、凉拌等,在保持清淡菜肴风味的同时可以保存更多的碘。另外,建议孕妇每周食用1~2次富含碘的海产品。海带(鲜,100g)、紫菜(干,2.5g)、裙带菜(干,0.7g)或海鱼(40g)均可补充110μg的碘。
孕吐明显或食欲下降的孕妇不必过分强调平衡膳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及膳食习惯安排饮食,如酸辣味和茄汁味可以提高食欲;进餐的时间地点也可根据个人的反应特点调整,可清晨起床前适当进食,也可在临睡前进食。少吃多餐,既可以减少胃肠的消化负担,也可以保持血糖平稳,避免孕早期的低血糖反应。进餐尽量选择清淡适口容易消化的食物,保证营养的供给。
孕吐严重影响进食时,孕妇的脂肪组织会分解产生能量满足身体需要,但是脂肪分解产生的酮体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对胎儿智力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为保证脑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需要,预防酮体对胎儿的危害,孕妇必须每天摄取至少130g碳水化合物。相当于每天至少进食170g小麦粉或大米,也相当于550g 薯类或鲜玉米。孕妇应首选容易消化的主食,如发糕、面包、花卷、馒头、米糊、藕粉等,有些水果中也含有较多碳水化合物如香蕉、甘蔗等,可根据孕妇的喜好选用。白糖、蜂蜜的主要成分为简单碳水化合物,容易被机体吸收,在进食少或孕吐严重时能及时补充身体需要的碳水化合物。进食困难或孕吐严重者应寻求医师帮助,必要时考虑通过静脉输注葡萄糖的方式补充必要的碳水化合物。
孕早期所需能量和营养素并无明显增加,在此期间应继续保持孕前的平衡膳食,食物摄入量无须额外增加,如盲目增加进食量会使孕早期体重增加过多,不利于体重控制,还容易诱发孕中晚期的并发症,如妊娠糖尿病的发生与早期体重过度增长相关。因此,在早孕期也应加强体重监测,目前美国医学研究院(IOM)2009年推荐的孕期体重增长适宜范围早孕期孕妇的体重增加在0.5~2kg。
腊肠、熏肉、烤鹅、烤羊肉、腌菜、梅干菜等腌制及烧烤食物有特殊风味,但不适宜孕妇,尤其是孕早期食用。
鱼禽肉类经过熏烤,可能会产生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最为常见的是苯并芘,是一种明确的化学致癌物,有研究显示,3,4-苯并芘在烟熏食物中含量是新鲜食品的60倍。腌菜、咸肉等腌制的食物,不仅盐分过重,加重母体肾脏的负担,而且B族维生素损失较多;没腌制透的食物中亚硝酸盐含量显著增加,亚硝酸盐在体内合成亚硝胺也是明确致癌物。
孕早期是胎儿器官系统分化的关键时期,对有毒化学物质最为敏感,无论是苯并芘还是亚硝胺都可能诱发胎儿先天畸形,因此最好避免食用这些含有有害物质的腌制烧烤食物。
参见第十九章相关内容。
孕期适宜体重增长值和增长速率见第二章表2-2及表2-3。
营养素补充剂是指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而不以提高能量为目的的产品,包括单一和复合的补充剂,分为营养素补充类保健食品、OTC类微量营养素补充产品及其他各种营养素产品。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除了从膳食中摄取营养素之外,服用营养素补充剂也日趋广泛。2007年就有资料表明上海孕妇营养素补充剂使用率高达90.7%。2009年全国八省(市)的孕妇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城市孕妇和农村孕妇服用过营养素补充剂的比例分别占81.8%和57.8%;石英杰等对7 931名孕早期妇女调查,营养素补充剂使用率为93.7%,叶酸的使用率最高,达到88.7%,复合维生素的使用率仅次于叶酸,为43.5%;钙补充剂、铁补充剂、益生菌、膳食纤维、DHA等使用率均在20%左右;有60%以上孕妇同时使用两种及以上的营养素补充剂。说明孕期营养已经受到特别重视。
营养素补充剂的合理应用对改善母婴妊娠结局有积极的意义。科学研究已经显示在孕前期及孕早期增补叶酸可以降低胎儿发生神经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唇腭裂等多种疾病风险;美国一项对1 823名孕妇的研究发现,孕早期开始长期服用多维制剂的852名孕妇与其他孕妇相比,小于34周早产儿和足月出生低体重儿发生率均明显下降,分别为1:0.64和1:0.29,坚持每天服用的孕妇降幅更加明显,分别为1:0.53和1:0.26,其中起作用的可能有叶酸、锌、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 6 和维生素B 12 。2009年两项荟萃研究显示,孕期补充复合营养素制剂可以降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风险。
孕早期是胎儿器官系统分化的关键时期,营养素摄入不足及过量对胚胎发育都可能造成严重影响。上述孕早期相关研究有60%以上孕妇同时使用两种及以上的营养素补充剂,需要引起医生和孕妇的关注,因为不同营养素补充剂所含营养素可能会重复,同时服用会有叠加效应,可能会产生摄入过量的风险。
综上所述,营养素补充剂合理应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UL指的是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可耐受”是指这一摄入水平在生物学上一般可以耐受,对一般人群来说,摄入量达到UL水平对所有个体均不至损害健康,但不表示达到这个摄入水平对健康有益,健康个体摄入量超过RNI或者AI水平并不会产生益处,因此UL并不是建议的摄入水平。
孕期维生素A、叶酸、钙、铁、碘等推荐摄入量与UL之间相差并不大;有研究发现,维生素A摄入量超过每日4 500μg时,与每日1 500μg相比,脑神经嵴出生缺陷风险增高;长期口服大剂量叶酸可能影响锌的吸收,过量叶酸的摄入有可能干扰维生素B 12 缺乏的诊断,进而有可能导致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神经损伤。钙的过量摄入(总钙摄入量>2 000mg/d)会影响其他微量元素如铁、锌、碘的吸收,容易引起便秘、高钙血症、血管及软组织钙化,有增加肾结石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过量铁的摄入可引起胃肠道不适等症状,如便秘或腹泻,过量的游离铁可参与体内自由基的生成,导致脂质过氧化及DNA损伤引起组织细胞功能失调。碘摄入过量易造成妊娠晚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风险。妊娠早期尿碘浓度大于250μg/L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病率显著增高,尿碘浓度大于500μg/L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病率显著增高;妊娠期过量碘摄入还会损伤胎儿甲状腺功能,造成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减退。
理想状况应对孕妇进行膳食调查及相应的营养素测评,了解其饮食状况及客观的营养素指标,再考虑是否需要补充;例如判断是否是缺铁性贫血,应检测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判断是否缺乏维生素D,应检测25-(OH)-D;对非贫血孕妇的过量补铁以及随之而来的血红蛋白浓度升高可能与小于胎龄儿的发生有关。为了确保合适的铁补充,有学者提出根据孕早期铁蛋白浓度的个性化补铁方案,当铁蛋白浓度>70μg/L时不建议补铁,当铁蛋白浓度在30~70μg/L 时每日补充30~40mg,当铁蛋白浓度<30μg/L时则每日补充60~80mg。我国针对非贫血孕妇的推荐性补铁方案:当铁蛋白浓度<30μg/L时,应每日补充铁剂60mg,8周后评估疗效。
很多孕妇把复合维生素片、钙片、铁剂等放在饭后一起吃。这样吃法看似便捷,却可能导致营养素在体内吸收时互相干扰,影响效果。比如钙和非血红素铁在小肠内吸收的时候,都是以二价阳离子的形式,通过小肠绒毛膜下的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介导完成,两者呈互相竞争的关系。口服的钙剂和铁剂,由于钙是常量元素,摄入量动辄数百毫克,而铁是微量元素,摄入量数十毫克而已,两者互相竞争的结果往往是补钙会抑制铁吸收。
所以铁剂可以在早餐后服用;钙剂可以在中餐或者晚餐后服用,钙、铁的补充最好间隔3小时以上。如果临睡前没有喝牛奶的习惯的话,钙剂也可以睡前服用,这样夜间吸收更好,也可以缓解因为夜间血钙下降而带来的腿抽筋问题。
很多复合维生素矿物质产品中既有铁又有钙,但一般来说此类产品中钙含量一般较低(100~200mg),对铁吸收的抑制作用较弱,无须担心。但是复合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中也含有比较多的微量元素,除了铁之外,还有锌、铜、硒等,这些元素同样是以二价阳离子的形式通过小肠黏膜下的转运蛋白吸收入血。服用复合维生素矿物质片时,最好也不要同时服用钙剂,以免影响微量元素的吸收。
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可以和铁剂同服,维生素片中的维生素A、维生素B 2 、维生素C等营养素对铁的吸收起到重要协同作用,可促进铁的吸收。补钙的同时可以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