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h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冠心病康复是指综合采用主动积极的身体、心理、行为和社会活动的训练与再训练,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心血管功能,在生理、心理、社会、职业和娱乐等方面达到理想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制定《冠心病康复护理指南》,旨在进行冠心病康复治疗的同时强调积极干预冠心病危险因素,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过程,降低疾病再次发作的危险。
为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维持健康能力,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组织心血管和康复护理专家,结合心血管疾病特点和康复护理专业技术,制定了《冠心病康复护理指南》。该指南重点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同时为我国各层级护理人员开展冠心病临床康复护理提供参考和指导意见,以达到冠心病康复护理目标,合理控制危险因素,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减少再梗死和猝死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组织坏死。
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体力活动不足、不合理膳食、代谢综合征、大气污染等。
冠心病可归因于12种常见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①4种代谢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腹型肥胖和高血脂;②4种行为危险因素:吸烟、饮酒、饮食因素和身体活动因素;③4种其他危险因素:受教育程度低、抑郁、握力低和家庭空气污染。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很多,可控与不可控的危险因素间也存在着内在联系。
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血管堵塞程度,以及心肌供血不足的发展速度、范围和程度不同,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之分为五种临床类型:无症状型心肌缺血、心绞痛型冠心病、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缺血型心肌病、猝死型冠心病。
冠心病在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在初期诊断中也很容易与其他心肌疾病混淆。随着病情的恶化,冠心病常伴随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和猝死。
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虽无症状,但静息、动态时或负荷试验心电图有ST段压低、T波降低、变平或倒置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或心肌灌注不足的核素心肌显像表现。
2.心绞痛是由于心肌暂时性缺血而引起的一种发作性的胸骨后或胸骨略偏左处,或在剑突下的压榨性、闷胀性或窒息性疼痛和不适感。并可放射至左肩或上臂内侧,可达无名指和小指,疼痛可持续1~5min,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3.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发生坏死,临床上常出现较心绞痛更为严重和持久的胸痛,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多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常并发心律失常、心衰和休克等。
4.缺血性心肌病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为长期心肌缺血或坏死导致心肌纤维化而引起。部分患者原有心绞痛发作,以后由于病变广泛,心肌广泛纤维化,心绞痛逐渐减少到消失,却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如气紧、水肿、乏力等,还有各种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悸。还有部分患者从来没有心绞痛,而直接表现为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5.猝死是指突然和出乎意料的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将发病后6h内死亡者定义为猝死,多数学者主张为1h,但也有人将发病后24h内死亡也列为猝死。心源性猝死中冠心病猝死最常见,急性心肌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可使心脏突然停搏而引起猝死。
根据冠心病康复治疗的特征及五大处方,将康复治疗分为三期:
Ⅰ期:指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期康复,一般时间为3~7d。
Ⅱ期:指患者出院开始,至病情稳定性完全建立为止,时间为5~6周。由于急性阶段缩短,Ⅱ期的时间也趋向于逐步缩短。
Ⅲ期:指病情处于较长期稳定状态,或Ⅱ期过程结束的冠心病患者,包括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及隐性冠心病。康复疗程一般为2~3个月,自我锻炼应该持续终生。有人将终生维持的锻炼列为第Ⅳ期。
1.Ⅰ期(医院康复)指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期康复。时间3~7d。
(1)康复目标:低水平运动试验阴性,可以按正常节奏连续行走100~200m或上下1~2层楼而无症状和体征。运动能力达到2~3METs(代谢当量),METs通常以安静、坐位时的能量消耗为基础,表达各种活动时相对能量代谢水平,1MET相当于3.5ml(/kg·min)。能够适应家庭生活。患者理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注意事项,在心理上适应疾病的发作和处理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治疗方案:以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为原则,生命体征一旦稳定,无并发症时即可开始。要根据患者的自我感觉,尽量进行可以耐受的日常活动。此期康复一般在心脏科进行。
(3)适应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安静状态下心率<110次/min,无明显心绞痛;无新发的心衰现象;无心律失常。
(4)运动反应:心脏康复可以继续进行的指标包括,①合适的心率增加,比安静时增加5~20次/min;②合适的血压增加,比安静时增加10~20mmHg,若血压收缩压下降10mmHg要注意;下降20mmHg必须停止,此时说明左室或者左主干存在问题;③心电监护未见心律失常和ST段的改变;④无心血管症状,如心悸、气促、过度疲劳;无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血压基本正常,体温正常。
2.Ⅱ期(康复中心、家庭康复)指患者出院开始,至病情稳定性完全建立为止。时间5~6周。适应证:患者病情稳定,运动能力达到3METs以上,家庭活动时无显著症状和体征。
(1)康复目标:逐步恢复一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轻度家务劳动、娱乐活动等。运动能力达到4~6METs,提高生活质量。对体力活动没有更高要求的患者可停留在此期。此期在康复中心或患者家庭完成。
(2)治疗方案:通过评估给合适的运动处方。可进行提高心肺功能的运动、体力耐力训练、医疗体操、气功、家庭卫生、厨房活动、园艺活动或在邻近区域购物,活动强度为40%~50%最大心率(HRmax),自觉劳累程度(RPE)不超过13~15。一般活动均需医护监测;较大强度活动时可用远程心电图监护系统监测,无并发症的患者可在家属帮助下逐步过渡到无监护活动。
3.Ⅲ期(社区康复)指病情处于较长期稳定状态,或Ⅱ期过程结束的患者,包括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及隐性冠心病。康复疗程一般为2~3个月,自我锻炼应该持续终生。适应证:临床病情长期稳定者。
(1)康复目标:巩固Ⅱ期康复成果,控制危险因素,改善或提高体力活动能力和心血管功能,恢复发病前的生活和工作。此期可以在康复中心完成,也可以在社区进行。
(2)治疗方案:全面康复方案包括有氧训练、循环抗阻训练、柔韧性训练、医疗体操、作业训练、放松性训练、行为治疗、心理治疗等。在整体方案中,有氧训练是最重要的核心。
(3)性功能障碍及康复:Ⅲ期康复应该将恢复性生活作为目标(除非患者没有需求)。判断患者是否可以进行性生活的简易试验有:①上二层楼试验(同时做心电监测),通常性生活中心脏射血量约比安静时高50%,这和快速上二层楼的心血管反应相似。②观察患者能否完成5~6METs的活动,因为采用放松体位的性生活最高能耗为4~5METs。在恢复性生活前应该经过充分的康复训练,并得到经治医生的认可。
身高、体重、BMI、腰围、腰臀比、体脂含量。
评定是否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肥胖、糖尿病、精神神经因素及家族遗传史、年龄、性别等。
(1)心肺功能评定、心肺功能分级、心脏超声、运动负荷试验。
(2)6分钟步行试验(6MWT)。
(3)疼痛、营养评定。
(1)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评定患者是否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2)睡眠质量评定,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患者的睡眠情况。
(3)家庭情况评定,包括家族史、遗传史。
冠心病康复治疗及康复护理,遵循心脏康复五大处方,各期康复护理策略如下:
(1)患者早期病情评定: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评定、心理社会功能评定以及心肺功能的专项评定、行为类型的康复评定等。
(2)健康知识教育: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教育,了解冠心病的发病特点、注意事项和防止复发的方法。进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如保持大便通畅,低盐规律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3)“双心”护理:患者急性发病后会出现焦虑和恐惧感,做好心理评定和心理康复护理。
(4)早期康复运动:运动治疗前需综合评定,运动方案须循序渐进。
1)床上活动:在床上做四肢各关节的主、被动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完成ADL。
2)坐位训练:从被动运动开始,逐步过渡到床上坐位,坐位双脚悬吊在床边。
3)步行训练:从床边站立开始,再床边步行,病房内行走,走廊行走。步行距离从100~800m逐渐增加。
4)上下楼:开始缓慢上楼,上一台阶可稍休息片刻,以不出现不良反应为负荷。
(5)运动康复监测指导:早期康复运动和ADL自理必须在心电和血压监护下进行,运动量宜控制在较静息心率增加20次/min左右,同时患者感觉不明显费力(Borg评分<12分)。
Ⅱ期指自患者出院至出院后一年内,按照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进行康复护理。
是心脏康复五大处方的基石。药物处方应重视“三性”,即有效性、安全性和依从性的管理。①与患者有效的沟通治疗的方法、药物的性质、作用、可能的不良反应。②注意心血管用药与运动反应之间的关系。③观察心血管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④应用洋地黄类药物要测脉搏,指导患者使用硝酸甘油注意事项及药物保管。
运动处方是患者康复安全有效的保障。运动处方包括四大部分,即运动强度、运动频率、运动时间和运动类型。
1)根据评定,强调以安全性为原则,制订个性化运动处方,运动治疗必须长期坚持。
2)常见运动项目: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柔韧性训练、平衡训练。常见的运动方式有走步、跑步、骑车、游泳,固定踏车、平板等。建议强度为最大运动强度的50%~80%,每次运动时间为20~40min,运动频率3~5次/周。
3)运动程序包括三个步骤,每次训练都必须包括准备、训练和结束活动。
第一步:准备活动,即热身运动,目的是预热,即让肌肉、关节、韧带和心血管系统逐步适应训练期的运动应激。一般采用医疗体操、太极拳等,持续5~10min。
第二步:训练阶段,包含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柔韧性运动、平衡功能等各种运动训练。其中有氧运动是基础,抗阻运动和柔韧性运动是补充。持续15~40min。
第三步:结束活动,让高度兴奋的心血管应激逐步降低,适应运动停止后血流动力学改变。运动方式可以与训练方式相同,但强度逐步减小,持续5~10min。
4)运动监测注意事项:①要教会患者自己数脉搏,在运动后即刻数脉搏。②只在感觉良好时运动。感冒或发热症状和体征消失2d以上再恢复运动。③注意周围环境对运动反应的影响,避免在寒冷、炎热气温时剧烈运动;穿戴宽松、舒适、透气的衣服和鞋,上坡时要减慢速度,饭后不做剧烈运动。④定期检查和修正运动处方,避免过度训练。药物治疗发生变化时,要注意相应调整运动方案。⑤警惕状态,运动时如发现心绞痛或其他症状,应停止运动。⑥训练必须持之以恒。⑦避免在运动后即刻用热水洗澡,应在休息15min后,并控制水温在40℃以下。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危险因素,预防冠心病复发、进展。
1)饮食清淡少盐,可选禽肉,增加鱼类摄入。
2)增加日常蔬菜、水果和奶制品摄入,增加钾、钙、镁摄入。
3)限酒:严格控制饮酒量,白酒不超过50ml/d,或葡萄酒250ml/d,或啤酒750ml/d。
4)戒烟:戒烟评定与教育,根据患者《吸烟者尼古丁依赖检验量表(FTND)》测评结果,采取适当方式开展戒烟教育。
5)指导患者控制和减少诱发因素:合理安排日常活动,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控制并减轻体重。
膳食治疗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石。
1)总能量摄入与身体活动要平衡:保持健康体重,即BMI<24.0kg/m 2 。
2)低脂肪、低饱和脂肪膳食:膳食中脂肪提供的能量不超过总能量的30%。
3)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控制其不超过总能量的1%。
4)足量摄入新鲜蔬菜(400~500g/d)和水果(200~400g/d)。
1)增强健康知识:通过床边宣讲、视频、讲座或健康宣传手册等方式使患者和家属学习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发展过程、症状、并发症、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从而使其深入了解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2)不合理认知的分析及合理替代:鼓励患者找出自身不良行为或导致不良情绪的事件,纠正不合理认知和行为方式,建立健康的合理认知及生活方式。
3)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使家属积极配合,主动关心患者,配合做好支持性心理治疗。
4)通过心理疏导认识高危因素,控制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及戒烟,积极预防及控制动脉粥样硬化。
Ⅲ期康复指出院后一年以上的社区家庭心脏康复阶段。
(1)康复疗程一般为2~3个月,自我训练应该持续终生。
(2)社区或家庭康复期做好延伸康复护理。
(3)在患者的院外康复期,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的不同,应对患者有不同的运动指导和运动监护。同时加强对疾病各种危险因素的控制。
(4)最常用的运动方式有行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计划约需12周时间,可安全完成 7~8METs。
以左心衰竭比较常见,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劳力性呼吸困难,甚至出现急性左心衰发作,也有可能表现为全心衰竭,有双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肝脏增大,胸水样改变。
1)早期针对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健康教育,如吸烟、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进行积极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
2)按心脏康复五个处方,针对病情分Ⅰ、Ⅱ、Ⅲ期进行冠心病的康复治疗和护理指导,改善心功能,预防冠心病并发症的发生。
(2)对患者进行整体治疗,包括药物、非药物、营养、康复、心理、社会支持等各方面,并且长期随访,从而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降低心衰住院风险。
1)急性期评定:①生活质量的评定:采用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量表(MLHFQ)和堪萨斯城心肌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KCCQ);②营养、睡眠、心理、戒烟的评定;③液体潴留程度评定(监测体重、胸腹部X线检查)。
2)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病情不稳定,需卧床休息,一切以减轻心脏负担为主,期间不做运动康复,优化用药方案,适当进行呼吸锻炼,保持低盐饮食,加强能量补给,少量多餐,控制饮水量,保持大便通畅,监测每日体重及潜在的病情恶化。
3)稳定期评定:①心肺功能评定(心肺运动试验、6MWT、超声心动图、动态心排量评定);②运动能力的评定(活动能力、肌力、平衡能力、步行速度、柔韧性测定、ADL评定)。
4)运动康复:①活动部位:四肢及核心肌群。活动强度,心率100~120次/min和/或Borg评分12~13分为宜;热身运动可做呼吸操,松弛运动可做哑铃上举、花生球运动。②呼吸锻炼。③对疼痛、睡眠、心理干预。④营养:根据营养评定结果对症给予营养干预,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低盐、低脂、易消化的饮食,同时注意监测血糖和血脂的情况。
5)合理使用药物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优化药物治疗,做好药物处方治疗的康复护理。
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
1)从生活方式和饮食做起,主要目的就是控制血压、血脂、血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复发的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保持愉快的心情,良好睡眠,合理饮食,戒烟戒酒,避免重体力劳动或者是突然的用力,饱餐后不宜运动。
3)坚持锻炼身体,做一些适度的有氧运动,切勿剧烈运动;坚持长期服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治疗的关键在于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尽可能挽救濒死心肌,降低患者急性期的死亡风险并改善长期预后。
2)做好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围手术期康复护理,详见本章第二节。
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即为恢复期的防治重点,应该从饮食、运动、用药、危险因素控制等进行综合性防治,对已发生的冠心病患者,预防的目的就是改善症状,防止进展、复发。
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戒烟,减轻精神压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注意劳逸结合,量力而行,不过于劳累。
告知患者及家属过劳、情绪激动、饱餐、寒冷刺激等都是心绞痛发作的诱因,应注意尽量避免。
指导患者及家属心绞痛发作时的缓解方法,胸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如服用硝酸甘油不缓解,或心绞痛发作比以往频繁,程度加重,疼痛时间延长,应立即到医院就诊,警惕心肌梗死的发生。不典型心绞痛发作时可能表现为牙痛、上腹痛等,为防止误诊,可先按心绞痛发作处理并及时就医。
指导患者出院后遵医嘱服药,不要擅自增减药量,自我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外出时随身携带硝酸甘油以备急需。
(1)定期复查:告知患者定期复查,复查心电图、血糖、血脂等。
(2)建立冠心病随访制度,制订规范化随访流程,建立患者的随访档案,并定期进行随访。
掌握要领。
采取仰卧或舒适的坐姿,一手放在肚脐处,放松全身,先自然呼吸,然后吸气,最大限度地向外扩张腹部,使腹部鼓起,胸部保持不动。
向内收缩腹部,把所有废气从肺部呼出去。吸气和呼气时间比为1∶2。
(1)舌尖轻顶上颚,用鼻子慢慢吸气,让气体从鼻孔吸入,由1默数到3。
(2)舌尖自然放松,嘴唇撅起如“吹口哨”状,使气体轻轻吹出,由1默数到6,维持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倍。腹式呼吸结合缩唇呼吸,每天练习3~4次,每次15~30min。
通过加大膈肌运动,诱导腹式呼吸,改善肺通气和异常呼吸。
(1)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双腿屈膝,放松腹部、胸部和肩部。
(2)双手分别置于左右上腹部,吸气时腹部缓缓隆起,双手加压作对抗练习;呼气时腹部下陷,两手随之下沉,在呼气末稍用力加压,以增加腹内压,使横膈进一步抬高。
(3)缩唇呼气,双手随腹部下沉稍加压,使膈肌最大程度上抬,收紧腹部肌肉。每次5~10min,每天2~3次。
6分钟步行试验可综合评定慢性疾病患者运动能力,主要适用于以下疾病:
肺移植、肺切除、肺减容术、肺的康复、COPD、肺囊性纤维化。
肺循环高压、心力衰竭、周围血管疾病、纤维肌痛、老年患者、心力衰竭、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1个月内有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包括静息状态心率超过120次/min,收缩压超过180mmHg,舒张压超过100mmHg。
(1)试验场地准备:室内封闭走廊,少有人走动。地面平直坚硬,在长30m的走廊上,每3m做一个标记,折返点放置锥形路标,在地上标出条带状起始线,标记每圈的起始。
(2)设备与物品准备:6分钟步行试验测试系统或计时器和圈数计数器、氧气源(如需要)、血压计、简易呼吸器、除颤仪、记录表、便于推动的椅子、标记折返点的标记物、心电血压监护仪。
1)穿舒适的衣服和合适的鞋子。
2)晨间和午后进行试验的患者试验前可少量进餐。
3)试验前2h内患者不要做剧烈运动,试验前不应进行热身活动。
4)患者应继续应用原有的治疗;可使用日常的行走工具(如拐杖等)。
1)患者在试验前10min到达地点,患者在场地附近就坐休息,患者无禁忌证,确认患者是否符合试验时着装。测量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填写工作表的第一部分。
2)让患者站立,应用Borg评分对其基础状态下的呼吸困难情况进行评估。
3)指导患者完成6min步行距离测试。
(5)6分钟步行试验:>450m为轻度心衰,300~450m为中度心衰,150~300m为重度心衰,<150m为极重度心衰。
1.平板运动训练技术是一种主动运动,通过改变运动时的速度和坡度逐级增加运动负荷量,进行有氧耐力训练,从而增加心肌的耗氧量,提高患者心肺功能。
2.平衡性训练是人体基本活动的能力之一,平衡性训练可以提高平衡能力有效提高日常活动能力,降低跌倒风险。常用训练方法有徒手、平衡垫、器械等,根据由易到难的原则,个体化进行。
柔韧性训练的主要作用是拉伸肌肉和韧带。虽然对心血管疾病无直接治疗作用,但可以缓解情绪、增加关节活动度、预防腰背痛发生。推荐颈部、上肢、躯干、下肢拉伸各2组,建议强度为有拉伸感觉而无明显疼痛,每次持续时间15~30s,总时间10min左右,鼓励每天进行。
包括八段锦、哑铃、弹力带、握力器、徒手操、三位呼吸操等,指导患者训练及掌握。以上所有康复训练,须做到:
(1)对患者进行一般情况和体适能评定,了解患者年龄、疾病、诊断、功能障碍,并进行运动风险评定。
(2)根据心脏康复医师开出的运动处方,做好患者运动训练的准备工作,包括平板运动、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等。
(3)备好抢救设备及药品,配备监护设备,随时监测患者动态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变化。
准备运动、运动训练、整理运动。
1.进行评定或训练运动前须备好抢救车、急救物品等应急物品。
(1)有明显呼吸困难或乏力,运动中呼吸频率>40次/min。
(2)脉压<10mmHg,运动加量时血压下降>10mmHg。
(3)大汗、脸色苍白或意识不清。
(4)运动中室上性或室性早搏增加。
(5)肺啰音增加;第二心音亢进。
3.具备心肺复苏术的能力,需要时应保证相关的抢救人员到场。
(郑彩娥 俞伟蔚 滕立英)
[1]吴岳,李庆印.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护理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7,31(18):2180-2184.
[2]李彬,李慧,李昕.冠心病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8,6(32):122.
[3]于晓丽,于晓焕,叶杰.康复护理路径对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8,31(11):1598-1600.
[4]黄晓铭,温清秀,林立.人文关怀在老年冠心病康复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8,4:32-33.
[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等.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10):760-789.
[6]郑彩娥,李秀云.心肺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7]Longo DL,Diehl AM,Day C.Cause,pathogenesis,and treatment of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J].N Engl J Med,2017,377(21):2063-2072.
[8]Bender SB,de Beer VJ,Tharp DL,et al.Severe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impairs the regulation of coronary blood flow and oxygen supply during exercise[J].Basic Res Cardiol,2016,11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