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临床上心律失常的分类并不统一,可以按照其发生机制、心律失常产生部位、临床特征及心电图表现进行分类。以下是根据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结合起源部位进行分类。
1.窦性心动过速。
2.窦性心动过缓。
3.窦性心律不齐。
4.窦性停滞。
5.窦房结变时功能不良。
逸搏及逸搏心律。
(1)房性逸搏及房性逸搏心律。
(2)交界性逸搏及交界性逸搏心律。
(3)室性逸搏及室性逸搏心律。
期前收缩及心动过速。
(1)期前收缩(房性、交界性、室性)。
(2)阵发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室性)。
(3)非阵发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室性)。
(4)心房扑动、心房颤动。
(5)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干扰及干扰性房室脱节。
(1)窦房阻滞。
(2)房内及房间阻滞。
(3)房室传导阻滞。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分为二度Ⅰ型(文氏现象)、二度Ⅱ型(莫氏Ⅱ型)。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4)室内阻滞。
1)左束支阻滞:完全性、不完全性。
2)右束支阻滞:完全性、不完全性。
3)分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左后分支阻滞。
(1)阵发性心动过速。
1)窦房结折返。
2)房内折返。
3)房室结折返。
4)房室折返。
5)希氏束折返及束支内折返。
6)心室内折返。
(2)反复心律及反复性心动过速。
1.并行性自搏心律(房性、交界性、室性)。
2.并行性心动过速(房性、交界性、室性)。
3.双重性心动过速。
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心脏再同步治疗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