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神经触激术于1988年始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至1991年其论文在《中国骨伤》第6期发表(是针刀神经触激术最早涉及腰椎病在国家级杂志发表的文章)。
■当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只是在椎管外切割松解软组织粘连及对神经干、丛触激。但是在长期临床中发现重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离神经根越近触激量越大,疗效越好,效果越明显。设想针刀若能在神经根处给予触激,它的生理反射、应激反应会最强。在这种假想的促动下,先在尸体上反复模拟,熟练掌握解剖关系,后在CT下定位,寻求达神经根处的安全入路。
■脊神经:每对脊神经连于一个脊髓节段,由前根和后根组成。前根连于脊髓前外侧沟,由运动性神经根丝构成;后根连于脊髓后外侧沟,由感觉性神经根丝构成;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合为一条脊神经。脊神经都经椎间孔穿出椎管或骶管。
■不同部位的脊神经前、后根在椎管内的走行方向和走行距离有明显差别。颈神经根最短,行程近于水平;胸神经根较长,斜向外下走行;腰神经根最长,几乎垂直下行,在无脊髓的椎管内形成了马尾。由脊神经前、后根组成的脊神经干均在椎间孔处穿出椎管,因此该部位的损伤和病变都可累及脊神经,导致感觉和功能障碍。
□脊神经实际含有4种纤维成分。
□躯体感觉纤维 来自脊神经节中的假单极神经元,其中枢突构成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周围突则组成脊神经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肌腱和关节等身体部位,将皮肤浅感觉(痛、温觉和触觉)以及肌、腱和关节的深感觉(运动觉和位置觉)信号传入中枢。
□内脏感觉纤维 来自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其中枢突组成后根进入脊髓,周围突则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感受器,将这些结构的感觉冲动传入中枢。
□躯体运动纤维 由位于脊髓灰质前角的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所构成,分布于躯干和肢体的骨骼肌,支配其随意运动。
□内脏运动纤维 发自胸髓 12个节段和腰髓1~3节段的中间外侧核(交感神经中枢)以及骶髓2~4节段的骶副交感核。该处神经元的轴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效应器,支配心肌和平滑肌的运动,控制腺体的分泌活动。
□脊神经在走行和分布上具有一些共同的形态学特点:
□较大的神经干多与血管伴行于同一个结缔组织筋膜鞘内,构成血管神经束。
□较大的神经干一般都分为皮支、肌支和关节支。皮支从深面穿过深筋膜浅出于皮下,常与浅静脉伴行分布,主要含躯体感觉纤维和内脏运动纤维。
■经过300例病人的临床观察,效果是确切的,接着发明了体表定位架,解决了体表定位问题,可相对准确地到达所触激的脊神经部位,同时对交感神经、神经干、神经丛的定位问题亦迎刃而解,从而使神经触激学说及具体操作方法逐步得以完善。
■概括为“经验+直觉+实践检验”,无数次的临床实践中突然领悟到了触激的脊神经产生应激反应的经验,然后再在临床中验证了这个道理。
■现代医学均以减少或消除应激反应而达到治疗目的,而针刀神经触激术有“制造”“利用”和“消除”应激反应的多重作用。
■针刀神经触激术是通过针刀对机体的侵入,先是制造应激,而后是利用“反应”达到治疗目的。
■针刀在神经周围进行强烈触激,即起到超限抑制作用,达到了减轻或消除痉挛的目的。
■应激的解剖基础
□针刀神经触激产生的应激通过躯体神经感受器通路经脊髓或脑干感觉神经元抵达中枢神经系统。
□躯体感觉信号被机械感受器识别,经由脊髓和颅内感觉神经传导。
■应激反应
□应激定义:当内环境稳定受到威胁时,机体对应激源产生特异性和(或)非特异性反应,使机体维持在新稳态。
□应激反应是一种非特异的、相当泛化的反应,从基因到整体水平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应激反应中的通路,主要是交感激活,造成机体应激的全部提高。
□对大多数的应激反应,在撤除应激源后,机体可很快趋于平静,恢复自稳状态。
□“应激反应”是生命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是防御保护性的,以对抗各种强烈刺激的损伤性作用。它是机体适应、保护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激源
□凡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因素都可称为“应激源”。针刀经皮刺入人体即是微创手术的“应激源”,或称“机械性应激源”。
□躯体神经感受器对这一“机械性应激源”进行应对,感觉信号经脊髓或脑干感觉神经元抵达中枢神经系统。
□针刀神经触激术就是利用这种物理性的触激,产生应激的逃避反应、超限抑制,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得以相应松解(局部)。同时伴随应激反应(全身),内源性解痉物质多巴胺、镇痛物质内啡肽等物质分泌增多,受刺激的周围组织循环加强,更有利于解痉、神经根水肿及无菌炎症的消退,达到治疗目的。
■针刀神经触激术对肌痉挛、肌紧张的作用认识
□目前认为针刀神经触激术能减轻或解除肌肉痉挛是通过针刀触激神经而诱发动作电位,使神经传导速度增加,其去极化会沿着脊髓和感受末梢两方向传导,冲动上行兴奋大脑皮质产生下行调控,通过脊髓前角释放抑制性冲动抑制γ-运动神经元的兴奋,从而起到抑制神经对肌肉的传入冲动而减轻或消除肌痉挛,达到治疗目的。
■李晓泓认为应激属于防御性反应,是机体组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断与环境因素作用而获得的内在抗损伤能力。适度的应激可调动机体的潜能,启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
□应激最主要的意义是调动人类的潜能以抗损伤,原则上讲应激对机体是有利的。只有当应激不当时才可能对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
□比如应激源过于强烈持久,虽然机体对各种反应仍具有某些防御适应意义,但更为突出的反应则表现为组织损伤和机体功能代谢障碍等对机体不利的方面。可见,应激可对机体产生有利(良性)和不利(恶性)的影响。关键是这种应激对机体而言是否适度,即在产生某些防御适应作用的同时是否会造成组织损伤或机体功能代谢的障碍。
□第二军医大学于2005年成立“应激医学研究室”,同时开设“应激医学”本科生选修课,2006年开设研究生课程,并于2007年列为正式课程。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无系统利用应激去达到治疗目的的文献。
■触
《说文解字》:“触,抵也。”到达。
□两物相遇、相接,如接触。
□接触并触动,如触动神经。
□触发 碰动而引发起来,如触发灵感。
□触电 动物的身体和电流相接触。
□触机便发 旧唐书《韦思谦传》:“吾狂鄙之性,假以雄权触机便发……”“机”,弓弩上的发箭器,经触动箭便射出。后指人胸中怒火焚烧只要遇到机会便会发作。
■激
□《说文解字》:“水碍衺疾波也。”意为急流撞击岩石而迸溅。
□激发 原意指刺激使其奋发,现指使分子、原子等由能量较低的状态变为能量较高的状态。
□激动 情感冲动。
□激扬 激励使其振作起来。
■“触激” 碰到或接近时所产生的反应。
■针刀神经触激术
指针刀碰到或接近神经时所产生的应激反应。
■“针刀神经触激术”一词,于1991年首次提出至2002年通过鉴定,从此开创了一个新的针刀医学思维模式,也深化了针刀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神经触激术已由早期的脊神经触激术发展至现在的交感神经、神经干(丛)触激术。详见200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实用针刀医学治疗学》。但近期发现有学者将“针刀神经触激术”笔误或传误为“针刀神经触及术”或“针刀神经触击术”。
□“及” 《说文解字》:“逮也。”有赶上、到达、到位之意。
□“击” 《说文解字》:“攴也。”两物相撞谓之“击”。
□用“及”和“击”字,均不能充分体现“激”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