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明确步态异常的性质、原因、类型的主要判断方法,常用以制订矫治方案,也是脑瘫术前、术后评定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步态异常成因复杂,其临床表现多样化。步态分析的方法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
■站立相
髋关节伸展,躯干和骨盆水平侧移,膝关节在足跟开始着地时屈曲,随之伸直,然后在足趾离地前屈曲。
■迈步相
在趾离地时骨盆在水平位向下侧移,髋关节屈曲,迈步腿侧骨盆旋前,膝关节屈曲伴髋关节开始伸展,在足跟着地前伸膝及踝背屈。
■目测患者的行走过程,通过与正常步态的对比并结合病理步态的特点从而作出步态分析的定性结论。
■嘱患者以自然和习惯的姿势、速度来回行走数次,医者从前面、后面、侧面反复观察。
■全身姿势是否对称。
■各时相中双上下肢各关节位置和活动幅度是否正常和适度。
■骨盆的运动、重心的转移和上下肢的摆动是否自然和对称。
■行走的节律是否均匀,速度是否合适。
■快速和慢速行走,上下坡或上下楼梯台阶和绕过障碍行走,并在行走中要求患者进行拐弯、转身和立定,以及坐下、站起,缓慢踏步,单腿站立或闭眼站立。
■需要用拐杖、助行器、矫形器的患者,观察持拐、持杖的步态,并尽可能观察徒步行走的步态,以显示辅助器可能掩盖的症状。
■足前部拍地
可能原因是踝关节背屈肌无力,在足跟着地期无法以足跟着地,而先以足前部拍地,常呈跨槛步态。
■跨越步态
是由于胫骨前肌麻痹不能完成踝背屈致足下垂。摆动相尤为明显,通过屈髋、屈膝代偿,形成跨越步。
■足趾着地(尖足)
□踝跖屈挛缩畸形,踝背屈受限,跖屈肌痉挛导致足跟上提不能接触地面,摆动相以增加髋及膝关节屈曲度来代偿,状如跨槛(尖足跨槛步)。伴膝僵直时呈画圈步态代偿。踝跖屈挛缩形成骨性畸形也称真性马蹄足。
□足跟痛,着地期不能以足跟着地,出现尖足。
□双下肢不等长,双下肢长度差异超过4cm,短肢常以足尖着地代偿。
□踝背屈肌瘫痪,踝背屈无力而出现尖足。
□常与足内翻或外翻同时存在,可导致从足跟到足尖的滚动障碍。
□行走时全足掌同时着地:常见原因有踝关节固定挛缩畸形,膝反张或踝背屈肌无力等。
■行走时拖步
常见原因有跖屈肌瘫痪,肌力减弱或跟腱手术松解过度,跖屈肌肌力减弱或跟腱断裂。必要时检查股四头肌是否存在痉挛或无力,有否膝关节过伸展,有否髋关节过伸展,有否躯干前倾、后倾。
■过度踝背屈
从10°跖屈位回到中立位速度过快而产生大于正常的背屈。常见于跖屈肌肌力减弱。
■爪形趾
足趾屈曲抓住地面。常见原因有足底抓握反射整合不全、阳性支持反应、趾屈肌痉挛,应检查足底抓握反射、阳性支持反应或趾关节活动度。
■足趾卷屈
支撑相足趾保持屈曲。常伴有踝跖屈和足内翻。患者主诉穿鞋时足趾尖和跖趾关节背面疼痛,伴有胼胝生成。患者常缩短患肢步幅和支撑相时间。踝关节背屈挛缩畸形时使该畸形加重。检查可见趾长伸肌、趾长屈肌、
长屈肌挛缩,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痉挛。
■无足跟离地
体重转移(重心自足跟外侧至足前部内侧)不充分。常见原因有踝足机械固定,跖屈肌、内翻肌、趾屈肌瘫痪或被抑制,跖屈肌和背屈肌共同收缩或僵直,足前部疼痛。应检查踝足关节活动度、踝关节周围肌功能和肌张力。
■足趾拖地
背屈不充分(并趾伸展)以至于足前部和足趾不能完成足从足跟到足尖的滚动动作。常见原因有背屈肌和趾伸肌肌力下降,跖屈肌痉挛,跖屈肌不能完成延长性收缩,膝或髋关节屈曲不充分。检查髋、膝、踝关节活动度,髋、膝、踝关节周围肌的肌力和肌张力。
■足内翻
□步行时足触地部位主要是前外侧缘,承重的主要部位是第5跖骨基底部,常合并足下垂和足趾卷屈。
□足内翻可导致踝关节失稳,站立相早期和中期由于踝关节背屈障碍,造成站立相末期膝关节过伸,髋关节可发生代偿性屈曲,患肢迈步相地面从足跟到足尖的滚动能力降低,影响全身平衡。
□与足内翻相关的肌肉包括胫骨前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腓肠肌、比目鱼肌、趾长伸肌和腓骨长肌。
■足外翻
□步行时足向外侧倾斜,站立相足内侧触地,可有足趾屈曲畸形,常导致足舟骨部胼胝生成和足内侧(第1跖骨)疼痛,影响站立相负重。
□步行时身体重心主要落在踝关节前内侧,踝关节背屈受限,影响胫骨前向移动,增加外翻。
□重者可导致两腿长度不等,距下关节疼痛和踝关节不稳。
□站立相可有膝关节过伸、足蹬离力量减弱,迈步相踝关节跖屈导致从足跟到足尖的滚动能力障碍(膝和髋关节可产生代偿性屈曲)。
□常见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趾长屈肌、腓肠肌、比目鱼肌痉挛,胫骨前肌、胫骨后肌肌力下降。
■趾背伸
□多见于中枢神经损伤患者,站立相和迈步相时趾均背伸,常伴有足下垂和足内翻。
□在站立相早期和中期负重困难,导致受累侧站立相缩短、迈步相延长,从而影响站立末期和迈步前期的蹬地力量。
□相关肌肉有腓肠肌、趾长伸肌、趾长屈肌、胫骨前肌、胫骨后肌,该异常多见于双下肢。
□腓肠肌群、趾长伸肌痉挛;相应的趾长屈肌缩挛;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可能挛缩但也可以痉挛。
■膝僵直
□腘绳肌和肌四头肌的肌张力均升高而导致膝关节僵直。常见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患者,常伴有踝关节跖屈畸形或髋关节屈曲畸形。
□迈步初期膝关节屈曲受限,同时髋关节屈曲受限,蹬离时相延迟。
□迈步相膝关节屈曲是由髋关节屈曲带动,髋关节屈曲减少将减少膝关节屈曲度,从而减少下肢摆动幅度,结果导致拖足。患者往往在迈步相采用画圈步态,以尽量抬髋或对侧下肢踮足(过早提足跟)来代偿。
□相关肌肉包括股直肌、股中间肌、股内肌和股外肌,髂腰肌、臀大肌和腘绳肌。
□如果同时存在足内翻,将加重膝关节僵直。
□佩戴膝关节矫形器和假肢也导致同样的步态。
■膝过伸(膝反张)
□膝过伸多见于站立相中、末期,患者躯干前屈使重力落在膝关节中心前方,促使膝关节后伸以保持平衡。
□站立相膝过伸:单腿支撑时体重移至支撑腿上方,但胫骨与地面的夹角大于90°。常见原因:股四头肌和比目鱼肌瘫痪或肌力减弱,而致臀大肌收缩造成被动牵拉膝关节向后、股四头肌痉挛、踝关节跖屈畸形。需检查踝、膝关节屈肌肌力和肌张力以及踝关节活动度。
□一侧膝伸展无力,可导致对侧代偿性膝过伸,跖屈肌痉挛成挛缩,膝塌陷步态采用膝过伸代偿,站立相伸膝肌痉挛也可导致膝过伸。
■膝屈曲
□多见于骨性畸形。患者站立相和迈步相都保持屈膝姿势,迈步相末期不能伸膝,致使步幅缩短,而股四头肌必须过度负荷,以稳定膝关节。
□腘绳肌痉挛患者站立及步行时常出现膝屈曲。
□髌骨支点上移患者,膝伸展至终末端时髌腱杠杆作用减弱,无法完全伸展,导致膝屈曲。
□相关肌肉包括股四头肌、腘绳肌、腓肠肌、比目鱼肌。
□动力学研究可见伸膝受限伴髋关节屈曲增加。
□足跟着地时膝关节过度屈曲:常见原因为膝关节疼痛,对侧下肢短。检查膝屈肌肌张力、膝伸肌肌张力,测量下肢长度,骨盆有否前倾和膝关节有无疼痛。
□膝屈曲挛缩30°以上时可出现短腿步态。
■髋过屈
□主要表现支撑相髋关节屈曲,特别在站立相中后期,如果发生在单侧下肢,则对侧下肢呈现功能性过长,步幅缩短,同时采用抬髋行进或躯干倾斜以代偿迈步相的从足跟到足尖的滚动功能。
□髋关节屈曲挛缩时引起代偿性骨盆前倾,腰椎过伸,步幅缩短。
□髂腰肌、股直肌、髋内收肌过度活跃,而伸髋肌和棘旁肌减弱。
□伸髋肌无力可导致躯干不稳,髋关节后伸困难。伸膝肌无力及踝关节跖屈畸形,可导致伸髋肌过用、疲劳,导致伸髋肌无力。髋关节过屈时,膝关节常发生继发性屈曲畸形,加重步态障碍。
□髋关节屈曲及其继发性畸形不仅影响步态,严重时还影响大小便,甚至坐轮椅。
■髋内收过度
内收和外展肌群不平衡是主要的原因。迈步相表现髋关节内收,与对侧下肢交叉,步宽及足支撑面缩小,造成平衡困难,影响迈步相从足跟到足尖的滚动功能和肢体向前运动,干扰了穿衣、入厕。相关肌肉包括髋内收肌群、髋外展肌群、髂腰肌、耻骨肌、缝匠肌、内侧腘绳肌和臀大肌。
■髋屈曲不足
屈髋肌无力、伸髋肌痉挛或挛缩可造成髋关节屈曲不足,使肢体在迈步相不能有效地抬高,引起足从足跟到足尖的滚动功能障碍。患者可通过髋关节外旋,采用内收肌收缩来代偿。
■先天性髋脱位
患者步行时左右摇晃(鸭步)。
■髋关节屈曲受限
常见原因:髋屈肌肌力减弱,髋关节活动度受限,臀大肌肌力减弱。检查髋关节屈、伸肌肌力和髋关节活动度。
■髋关节伸展受限并髋内旋
常见原因:髋屈肌痉挛、旋内肌痉挛、外旋肌肌力减弱,对侧骨盆过度旋前,需进一步检查髋关节活动度和屈肌张力、内旋肌张力、外旋肌张力。
■髋关节外旋,下肢处于外旋位
由于对侧骨盆过度旋后所致。检查双侧髋关节活动度。
■髋关节外展,下肢处于外展位
由于臀中肌挛缩或躯干向同侧髋关节倾斜所致。检查臀中肌、躯干肌或髋关节活动度。
■下肢外侧环行运动呈画圈步
检查髋、膝、踝关节屈肌肌力,髋、膝、踝关节屈曲活动度,进行伸肌模式的检查。
■躯干侧屈
常见于大腿内收肌群痉挛,躯干控制能力低下,偏瘫,下肢单肢瘫及双下肢不等长。
□大腿内收肌的痉挛抵消了臀中肌的部分力量,使本较弱的臀中肌更加无力,难以从侧方稳定骨盆。步行时,为了避免跌倒,患者常通过躯干侧屈将重心转移至负重侧下肢的方式代偿。
□躯干控制能力低下的患者,站立及步行时躯干肌群难以上提和稳定骨盆,亦通过躯干侧屈方式代偿。
□偏瘫、下肢单肢瘫的患者因患侧躯干、大腿内收肌痉挛而出现患侧负重相,躯干向患侧侧屈。
□双下肢不等长,站立或行走时为了维持平衡可出现躯干侧屈。
■躯干后倾
□臀大肌无力患者,站立及步行时难以从后方稳定骨盆,若躯干前倾易向前方跌倒,为了维持姿势和平衡,必须将重心控制在髋关节后方而出现躯干后倾。
□一些腰部术后,患者相应的腰椎椎板及棘突被切除,站立及步行时常出现腰椎生理弯曲加大,从而导致躯干后倾。
■躯干前倾
□躯干前群肌肌力、肌张力过高时。
□屈髋肌群痉挛、挛缩时,增加了腰椎前凸,骨盆及躯干前倾。
□跖屈肌痉挛患者,负重时踝关节难以背屈至功能位,为了使足跟着地,常通过小腿上端后移代偿,迫使膝反张、髋后移,下肢重心后移,上身重心前移致躯干前倾。
□跖屈肌痉挛严重患者,无法通过小腿近端后移、膝反张代偿时,下肢呈髋膝屈曲、尖足,躯干后倾。
□下肢屈肌痉挛模式患者,下肢各关节屈曲,致躯干、骨盆前倾。
□股四头肌无力、膝关节控制能力低下等原因导致膝反张致躯干前倾。
□初学步行的脑瘫患儿,常通过躯干前倾、下肢屈曲的方式降低重心,随时为跌倒做准备。
■同是脑瘫患者,即使障碍相近,导致的步态异常也不尽相同。受性别、年龄、身高、体型、习惯等因素影响,步态的个体差异较大。
■在脑瘫患者中,痉挛常累及多肌群,呈痉挛模式,上肢多见屈肌痉挛模式,下肢多见伸肌痉挛模式。痉挛肌对步态的影响通常涉及多个关节乃至全身。
■长期姿势不良导致脊柱畸形必然影响步态。
■骨盆连接躯干和双下肢,骨盆的前倾、后倾、上提、下降及旋转对躯干和下肢姿势造成双向影响。
■人体整个重心在骨盆,骨盆位置的微小变化均影响整个站立姿势及步态。
■在平衡功能障碍的情况下,脑瘫患儿常抬高并晃动上肢以保持身体平衡。上肢功能障碍的患儿步行时,上肢不能或难以随步行节奏摆动,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力平衡,限制了步速。
■脑瘫患儿由于运动功能障碍,导致本体觉、前庭觉发育不良或视觉、本体觉、前庭觉、触觉等感觉统合不足、缺失、障碍时,限制了平衡、协调功能、辨距功能、精确动作的发展,继而影响步态。
■步态不对称:单肢瘫、偏瘫、三肢瘫患者,肢体受累的部位决定了步态的不对称;四肢瘫、双下肢瘫患者,受累部位相同,但双侧肢体形态及功能上存在差异也会出现不对称步态。
■正常行走时,踝关节背屈发生在步态的中间阶段,以便使小腿三头肌周期性延长,以阻止过度缩短。在步态中胫骨前肌使踝背屈,在足跟抬起时减少跖屈直至足平坦而负重,背屈肌需要的力量比跖屈肌少。
■在马蹄足中,小腿三头肌的持续痉挛和踝关节背屈的控制不充分,不能保持该肌的延伸性。
■下肢伸肌痉挛模式时,膝伸肌痉挛/挛缩,下肢相对过长,为防止足趾拖地,可见下肢外展及同侧骨盆上提以代偿。
■髋内收肌痉挛,步行时两下肢只会靠拢而不会交叉,内收肌痉挛严重时双下肢可出现交叉,但患者通常难以独立步行;剪刀步态最常见于髋内收肌痉挛合并髋内旋肌痉挛时。
■医者借助器械或专门设备对步态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为制订治疗计划和评定治疗效果提供较为准确的数据。主要包括步行周期时间与空间测定、肢体关节运动角度的测定。
□足印法。
□患者足底涂上墨汁,在步行通道上通过,留下足迹。
□测量行走距离。
□测量左右步长;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的距离。
□判断步角是否对称。
□计算步频(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
□步行速度(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
□步宽 也称为支撑基础,指两足跟中心点或重力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也可以测量两足内侧像或外侧像之间的最短水平距离。
□步幅 足着地至同一足再次着地的距离。
□用录像记录足部着地点及足拖拽时留下的痕迹,留存术后及下次评估时作对比分析。
■步行周期
人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起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所用的时间被称为一个步行周期。
在一个步行同期中,每一侧下肢都要经历一个与地面接触并负重的站立相及离地腾空向前挪移的迈步相。
■站立相
□正常人的站立相约占整个步行周期的60%~65%,迈步相占35%~40%。
□单侧下肢站立时称“单支撑期”,双侧下肢同时站立时称为“双支撑期”。
□足跟着地 又称首次着地,指足跟接触地面的瞬间,是站立相的起始点。
□全足底着地 又称承重反应期,指足跟着地后脚掌随即着地的瞬间,约发生在步行周期的15%时,是重心由足跟向全足转移的过程。
□站立中期 躯干位于支撑腿正上方,大约发生在步行周期的40%,是步行周期中唯一单腿支撑全身体重的时期。
□足跟离地 于站立末期,支撑腿足跟离地的瞬间。
□足趾离地 又称摆动前期,支撑腿足跟离地后足趾离地前的时间。
■摆动相分期
可分为初、中、末期。
□初期 从足趾离地起到大腿向前摆动至身体的正下方,此时该腿膝关节达到最大屈曲。
□中期 从膝关节最大屈曲到小腿与地面垂直。
□末期 与地面垂直的小腿向前摆动至同侧足跟再次着地之前。
■臀大肌无力步态
□为控制躯干的惯性向前运动,出现仰胸凸肚的姿态。伸髋肌软弱,患者常使躯干用力后仰,目的使重力线通过髋关节后方以维持被动伸髋。
□臀大肌是主要的伸髋及脊柱稳定肌,在足触地时控制重心向前,肌力下降时其作用改由韧带支持及棘旁肌代偿。
□患者表现为站立相早期骨盆旋前,中期腰部前凸,以保持重力线在髋关节之后。
□腘绳肌可以部分代偿臀大肌,但是在外周神经损伤时,腘绳肌与臀大肌的神经支配往往同时损害。
■臀中肌无力步态
□髋外展肌软弱时不能维持髋的侧向稳定,患者在支撑期使上体向患侧侧弯,使重力线在髋关节外侧通过(依靠内收肌来稳定),同时防止对侧髋部下沉并带动对侧下肢提起及摆动。两侧髋外展肌损害时(鸭步),步行时上体左右摇摆,状如鸭子。
□患者在站立相早期和中期骨盆向患侧下移超过5°,髋关节向患侧凸,躯干出现代偿性侧弯,以增加骨盆稳定度。因患侧下肢相对过长,故在迈步相膝关节和踝关节屈曲增加,行走时躯干左右摇晃明显。
□被动伸屈关节时,观察伸展、屈曲角度。肌张力升高时,关节伸屈受限;肌张力低下时,关节伸屈过度。
■屈髋肌无力步态
屈髋肌是迈步相主要的加速肌,其肌力降低,造成迈步相肢体行进缺乏动力,只有通过躯干在站立相末期向后,迈步相早期通过骨盆突然旋前摆动下肢代偿,患侧步长明显缩短。
■股四头肌无力步态
□在患腿支撑期不能主动维持稳定的伸膝,故患者使身体前倾,让重力线在膝前方通过,从而使膝被动伸直锁定,此时髋微屈可加强臀肌及股后肌群的张力,使股骨远端后移,帮助被动伸膝。在支撑早期利用膝的持续过伸作为一种代偿性稳定机制常导致膝反屈。如同时有伸髋肌无力,则患者常须俯身用手按压大腿使膝伸直。
□股四头肌是控制膝关节稳定的主要肌肉。在站立相早期,股四头肌无力使膝关节必须处于过伸位,从而保持膝关节稳定。膝关节过伸导致躯干前屈,产生额外的膝关节后向力矩。长期处于此状态将极大地增加膝关节韧带和关节囊负荷,导致损伤和疼痛。
■胫骨前肌无力步态
患者首次着地时以全脚掌或前脚掌接触地面,在足触地后,由于踝关节不能控制跖屈,故承重反应缩短,迅速进入站立中期。严重时患者在迈步相出现足下垂,导致下肢相对过长,往往以过分屈髋屈膝代偿,形同跨门槛,呈现跨槛步。同时支撑相早期由全脚掌或前脚掌先接触地面。
■小腿三头肌无力步态
腓肠肌/比目鱼肌无力步态表现为踝关节背屈控制障碍,支撑相末期延长和下肢推进力降低,导致非受累侧骨盆前向运动延迟,步长缩短,同时患侧膝关节屈曲力矩增加,导致膝关节屈曲和膝塌陷步。
■步态分析
步态异常也是小儿脑性瘫痪的另一主要体征,通过对异常步态的分析,可以对诊断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对比。常见的步态异常有:
□剪刀步态 两下肢硬直、交叉,步行如剪刀样,两膝相碰,足尖拖地。
□偏瘫步态 瘫痪侧上肢屈曲、内收、内旋。腕关节屈曲,下肢硬性伸展,骨盆抬高,足尖拖地,画圈迈步。
□共济失调步态 小脑损害时为醉酒样,举足缓慢,下肢过度抬高,着地过重,且左右摇摆,闭目时加重。小脑蚓部病变为步态不整,两足分离,前后跌倒。一侧小脑病变向病变侧倾倒。由深感觉障碍引起者为感觉性共济失调,行走时两眼注视地面及足尖,并出现足跟先着地、足尖后着地的脚步声分离现象。
□震颤麻痹步态(帕金森步态) 主要表现为头及躯干前屈,重心向前,前臂屈曲,两足擦地,步小缓慢而慌张,呈慌张步态。
□摇摆步态(鸭步) 由于骨盆和躯干肌肉无力,脊柱前凸,行走时臀部左右摇摆,多为肌营养不良所致,所以亦称肌营养不良步态。
□足下垂步态 高抬腿,足下垂,足趾拖地。多由末梢神经损害,胫骨前肌无力所致。
■偏瘫步态(回旋步)
□脑卒中所导致的偏瘫,由于下肢痉挛而呈现伸肌协同模式者,通常髋关节保持伸直内旋、膝关节伸直、足内翻、踝跖屈。在整个步行周期中,由于患侧膝关节因僵直限制了膝屈曲且缺乏足跟着地与蹬离动作,而用前足或足外缘着地,导致迈步相步幅减小,患侧踝跖屈、足内翻。
□患者为将瘫痪侧下肢向前迈进,迈步相患侧代偿性骨盆上提、髋关节外展外旋,使患侧下肢经外侧画一个半圆弧而将患侧下肢回旋向前迈出,故又称画圈步态。
□下肢外旋或内旋,膝不能放松屈曲,为了避免足部拖地,摆动时常使患肢沿弧线经外侧回旋向前,多伴有患足下垂、内翻。上臂常呈屈曲内收,前臂旋前。
□严重时在行走时,患侧上肢亦不能前后摆动,且肩内收,肘、腕与指间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表现为典型的偏瘫步态。
■截瘫步态
□脊髓损伤平面在第3腰椎以下,可以独立步行,由于小腿三头肌和胫骨前肌瘫痪,迈步相会出现明显的足下垂,患者只有增加屈髋跨步来克服足廓清的障碍,形成跨槛步态。
□足落地时因缺乏踝关节控制,故稳定性降低,患者通常采用膝过伸的姿势以增加膝关节和踝关节的稳定性。
■脑瘫步态
□痉挛型脑瘫,常见小腿肌肉痉挛导致足下垂和足外翻或足内翻,髋关节内收肌痉挛导致迈步相膝关节屈曲,足偏向内侧等,行走时双膝内侧常互相摩擦碰撞,足尖着地,步态不稳,呈剪刀步或交叉步,交叉严重可使步行困难。
□剪刀步(交叉步) 脑瘫或高位截瘫患者多见。因内收肌痉挛,步行时两髋内收,两膝互相摩擦,步态雀跃不稳。内收肌严重痉挛两腿交叉难分(剪刀样),不能步行。
□蹲踞步态 髋、膝、踝严重屈曲挛缩畸形,呈下蹲姿势步行。见于下肢严重屈肌痉挛模式患者;行跟腱延长术时,跟腱被过度延长,小腿三头肌肌纤维极度短缩,收缩空间严重丧失,也可发生蹲踞步态。
□共济失调型脑瘫,由于肌肉张力的不稳定,步行时常通过增加足间距、步频以控制躯干的前后稳定性,同时通过上身和上肢摆动的协调保持步行时的平衡。表现为快速而不稳定的步态,类似于醉汉的行走姿势。
■小脑共济失调步态
□由于小脑功能障碍所致。
□行走时不能走直线,而呈曲线或“Z”形前进,且步宽加大,步幅长短不一,双上肢外展以保持身体平衡。
□因其步行摇晃不稳,状如醉汉,又称醉汉步态、酩酊步态或蹒跚步态。
■短腿步态(斜肩步)
□由于运动损伤、骨关节疾病、先天畸形、截肢、手术等,造成的躯干、骨盆、髋、膝、踝、足部静态畸形和两下肢长度不等所致。
□患肢缩短达2.5cm以上者,该腿着地时同侧骨盆下降,引起同侧肩倾斜下沉,而对侧摆动腿的髋、膝关节过屈,踝关节背屈加大,出现斜肩步。
□缩短超过4cm,患肢用足尖着地以代偿。
■关节挛缩或强直步态
□关节强直步态(下肢各关节挛缩强直,步态亦随之改变。关节挛缩于畸形姿位时改变显著)。
□髋关节屈曲挛缩,站立时有代偿性腰椎过伸、骨盆前倾、步幅缩短。
□膝关节伸直强直者,由于患侧腿变得过长,该腿摆动时髋关节外展及同侧骨盆上提,以避免足部拖地。
□踝关节跖屈挛缩和马蹄足畸形患者,行走时患腿足跟始终不能着地,迈步相以髋、膝关节过度屈曲来代偿踝关节背屈障碍,以防止足趾拖地,形成跨栏步态,且患腿站立相因杠杆作用使小腿近端被动后摆,膝关节过伸,久立可引起膝反张畸形。
■关节不稳步态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站立腰向前凸,行走跛行,蹒跚摇摆如鸭步。
■疼痛步态
□各种病因引起的腰和下肢疼痛都可出现疼痛步态。特点:步长缩短、步行速度下降、疼痛侧站立相时间缩短,常以手按压疼痛部位。
□腰部疼痛者:躯干前屈、步幅变小、步幅减慢,躯干侧屈(一侧痛)。
□髋关节疼痛者:正常侧下肢站立相延长,患肢承重时同侧肩下沉,躯干向侧方移动度增大,患肢摆动时采用稍屈曲与外旋位,以避免足跟着地。
□膝关节疼痛者,行走时膝稍屈曲,足趾着地。
■目测观察时,不仅要观察患侧,亦要观察对侧。
■评估时受试者衣着尽量要少,充分暴露下肢,以便准确观察步态特征。
■目测观察属定性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必要时进一步采用定量分析。
(任月林 段为民 李 衷 周学龙 陈南萍 张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