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概念及诊断

一、概念

■是一种非进行性但永久存在的脑损害,形成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的综合征,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痉挛型脑瘫。脑性瘫痪症状的描述可追溯至公元前,如古希腊雕像和古埃及摆设中就可见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形象,《新约圣经》和古希腊的圣典中也可找到脑性瘫痪形象的记载。脑性瘫痪一词的使用至今也就百余年历史。1861年英国矫形外科医生威廉·约翰·利特尔(1810—1894)公开发表第 1篇有关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论文后,各国相关学科的专家相继对此作了研究。脑性瘫痪这个词是英国医生威廉奥斯勒爵士于1888年在《155例脑瘫病例回顾性报道》中提出的,这些病例绝大部分是痉挛性双下肢瘫。1948年,学者们认为脑性瘫痪意味着脑性神经、肌肉损伤,概括了脑性运动障碍概念,更为符合脑性瘫痪表现。自此以后,世界各国以脑性瘫痪一词来描述脑性瘫痪并延续至今。

■“三产”

□产前→产中→产后(1个月内)的某种因素损害了未成熟的脑组织→造成永久性的异常姿势、发育迟缓→随着患儿的生长发育不断地变化。(具体内容详见本书“附篇”第一节)

二、诊断

■一项病理变化(符合其中一项)

□大脑白质发育不良。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孔洞脑,多囊脑,全前脑畸形。

□脑萎缩。

□脑基底核,海马,视丘下核齿状核变性。

□小脑蚓部发育不全。

■具备两个条件

□发育迟缓、运动障碍,主要脑受损后原始反射持续存在和肌张力改变,造成异常姿势和原始运动模式主导其整体运动,妨碍了正常的随意运动。运动能力低于同龄正常儿童,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障碍轻的只是手、脚动作稍显得不灵活或笨拙,严重的则双手不会抓握东西,竖头困难、不会翻身、不会坐起、不会爬、不会站立、不会行走、不会正常地咀嚼和吞咽等。

□异常姿势反射 稳定性差,在运动或静止时姿势别扭,左右两侧不对称,双拳紧握,双上肢内旋、外展,双下肢内收、交叉,越紧张越严重。

■三个要素

□发育时期。

□非进行性。

□永久性脑瘫。

■四种分型

□痉挛型。

□徐动型。

□痉挛+徐动型。

□弛缓型及共济失调型。

■6个月内出现的中枢性瘫。

■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瘫痪及正常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致病因素发生在妊娠时,围生期或新生儿时期。 v5o2EYRzIPiDpW+kYZms1J0m5952nzqNhP6Fy66qzKv7UCP1HNiipOfEmfkE6RR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