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mhexine
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及其他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支气管扩张、硅肺等有黏痰不易咳出的患者。
盐酸溴己新注射液:
2ml:4mg。
注射用盐酸溴己新:
4mg。
盐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
100ml:盐酸溴己新4mg与葡萄糖5g。
主要成分:盐酸溴己新;分子式:C 14 H 20 Br 2 N 2 ·HCl;分子量:412.60。
盐酸溴己新注射液、盐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为无色或几乎无色的澄明液体;注射用盐酸溴己新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疏松块状物或粉末。
盐酸溴己新注射液pH为3.0~4.5。
用法:
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用量:
一次4mg,一日8~12mg。
盐酸溴己新注射液:
肌内注射不必稀释;或每4mg药物,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作静脉滴注液。
注射用盐酸溴己新:
每瓶4mg药物,加入灭菌注射用水2ml使溶解作肌内注射液;或每瓶4mg药物,加入灭菌注射用水、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约2ml使溶解,溶解液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作静脉滴注液。
保存:
本品未启封于遮光、室温处保存。盐酸溴己新注射液与注射用盐酸溴己新用5%葡萄糖注射液调配的0.04mg/ml药液于室温3小时,其含量稳定。本品及调配后的药液物理性状发生改变,不得使用。
本品显酸性,与多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应单独使用。
本品与抗生素合用,疗效更好: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合用,可增加抗菌作用;与阿莫西林合用可增加其在肺的分布浓度。
本品有较强的溶解黏痰作用,具有减少和断裂痰液中黏多糖纤维的作用,使痰液黏度降低,痰液变薄,易于咳出;其次是溴己新能抑制黏液腺和杯状细胞中酸性糖蛋白的合成,使痰液中的唾液酸(酸性黏多糖成分之一)含量减少,痰液黏度下降,有利于痰咳出。本品祛痰作用尚与其促进呼吸道黏膜的纤毛运动及具有恶心性祛痰作用有关,由于痰液咳出,使患者的通气得到改善。
对本品过敏患者禁用。
特别警告:
脓性痰患者需加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一般注意事项:
①胃炎或胃溃疡患者慎用。②本品与其他药物合用,换药时应用5%葡萄糖注射液约50ml充分冲洗输液器;如果冲洗前、后所使用的其他药物对溶剂有特殊要求,建议继续用药时更换输液器。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美国FDA对本品妊娠安全性分级为C级。
儿童:
慎用,尤其不推荐婴幼儿使用。
老年人:
尚不明确。
本品偶见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胃部不适、腹痛、腹泻,减少剂量或停药后可消失;偶见血清氨基转移酶一过性升高;可出现皮疹、遗尿等严重不良反应。
Ambroxol
(1)用于伴有痰液分泌不正常及排痰功能不良的急性、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及支气管哮喘的祛痰治疗。
(2)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性治疗。
(3)早产儿及新生儿的婴儿呼吸窘迫综合征(IRDS)的治疗。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
1ml:7.5mg;2ml:15mg;4ml:30mg。
注射用盐酸氨溴索:
15mg;30mg。
盐酸氨溴索葡萄糖注射液:
50ml:盐酸氨溴索30mg与葡萄糖2.5g;100ml:盐酸氨溴索30mg与葡萄糖5g。
盐酸氨溴索氯化钠注射液:
100ml:盐酸氨溴索30mg与氯化钠0.9g。
主要成分:盐酸氨溴索;分子式:C 13 H 18 Br 2 N 2 O·HCl;分子量:414.57。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盐酸氨溴索葡萄糖注射液与盐酸氨溴索氯化钠注射液为无色的澄明液体;注射用盐酸氨溴索为白色的疏松块状物或粉末。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pH为3.5~5.5;注射用盐酸氨溴索水溶液pH为4.5~6.0,用5%葡萄糖注射液调配的药液pH为3.5~5.5。
用法:
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预防治疗:
缓慢静脉滴注。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一日2~3次,一次15mg,严重病例可以增至一次30mg;6~12岁儿童,一日2~3次,一次15mg;2~6岁儿童,一日3次,一次7.5mg;2岁以下儿童,一日2次,一次7.5mg。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
每日用药总量按新生儿体重30mg/kg,分4次给药,应使用注射泵给药,静脉注射时间不少于5分钟。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
静脉注射不必稀释;或每15~30mg药物,稀释于5%或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果糖注射液或复方氯化钠注射液100~250ml中作静脉滴注液。
注射用盐酸氨溴索:
每瓶15mg药物,加入灭菌注射用水5ml使溶解作静脉注射液;或每15~30mg药物的溶解液稀释于5%或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果糖注射液或复方氯化钠注射液100~250ml中作静脉滴注液。
保存:
本品未启封于室温处保存。注射用盐酸氨溴索用相容性静脉输液调配的药液于室温保存8小时,其性状、pH与含量均无明显变化。
(1)禁止本品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器内混合,注意配伍用药,应特别注意避免与头孢菌素类药物、中药注射剂等配伍使用。
(2)本品不能与pH大于6.3的其他溶液混合,因为pH增加可能导致产生氨溴索游离碱沉淀。
本品与抗生素(阿莫西林、头孢呋辛、红霉素、多西环素)协同治疗可升高抗生素在肺组织浓度,与其他药物合用所致临床相关不良反应未见报告。
本品具有黏液排出促进作用及溶解分泌物的特性,可增加呼吸道黏膜浆液腺的分泌,减少黏液腺的分泌;还可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使痰液易于咳出。
本品从血液至组织的分布快且显著,肺脏为主要靶器官。血浆 t 1/2 为7~12小时,没有累积效应。盐酸氨溴索主要在肝脏代谢,大约90%由肾脏排出。
已知对本品及其成分过敏患者不宜使用。
特别警告:
本品在上市后安全性监测中有严重过敏性休克的报告,故特殊人群、有过敏史和高敏状态(如支气管哮喘等气道高反应)的患者慎用。用药后如出现过敏反应须立即停药,并根据反应的严重程度给予对症治疗。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应立即给予急救。
一般注意事项:
①肝和/或肾功能损害、胃溃疡、支气管纤毛运动功能受阻及呼吸道出现大量分泌物(恶性纤毛综合征患者等,可能有出现分泌物阻塞气道的危险)、青光眼患者慎用。②如静脉用药时注射速度过快,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疲劳、精疲力竭、下肢沉重等感觉。③在极少数病例中,出现了严重的皮肤反应如史-约综合征(SJS)或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这些症状的出现都与患者用药时的状态相关。上述病例中的大部分都是由潜在疾病或者伴随用药引起的。如果患者在用药后新出现皮肤或黏膜损伤,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停用本品。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临床前实验及用于妊娠28周后的大量临床试验显示,对妊娠无不良影响,但妊娠期间特别是妊娠期前3个月应慎用;本品可分泌入乳汁,但治疗剂量对婴儿无影响。
儿童:
无医护人员指导监管,禁用于2岁以下儿童。
老年人:
无特殊注意事项。
本品少见或罕见红斑、血管神经性水肿、皮疹、荨麻疹、瘙痒、过敏性休克、口干、便秘、流涎、咽干、胃部灼热、恶心、呕吐、腹泻、消化不良、腹部疼痛、流涕、呼吸困难、排尿困难、体温升高或畏寒等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