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血管活性药

肾上腺素

Epinephrine

【适应证】

用于因支气管痉挛所致严重呼吸困难,可迅速缓解药物等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亦可用于延长浸润麻醉用药的作用时间;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停搏进行心肺复苏的主要抢救用药。

【制剂与规格】

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0.5ml:0.5mg;1ml:1mg。

【成分】

主要成分:盐酸肾上腺素;分子式:C 9 H 13 NO 3 ·HCl;分子量:219.67。

【性状】

本品为无色或几乎无色的澄明液体。

【pH】

本品pH为2.5~5.0。

【渗透压】

盐酸肾上腺素1mg/ml注射液渗透压为348mOsmol/kg。

【用法与用量】

抢救过敏性休克:

如青霉素等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0.5~1mg,也可用0.1~0.5mg缓慢静脉注射,如疗效不好,可改用4~8mg静脉滴注,滴注速度1~10µg/min。

抢救心脏停搏:

可用于麻醉和手术中的意外、药物中毒或心脏传导阻滞等原因引起的心脏停搏,以0.25~0.5mg静脉注射或心内注射,同时进行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纠正酸中毒。对电击引起的心脏停搏,亦可用本品配合电除颤仪或利多卡因等进行抢救。儿童心脏停搏,按体重0.005~0.01mg/kg或体表面积0.15~0.3mg/m 2 静脉注射或心内注射。

治疗支气管哮喘:

效果迅速但不持久,皮下注射0.25~0.5mg,3~5分钟见效,但仅能维持1小时。必要时每4小时可重复注射1次。

与局部麻醉药合用:

加少量(约1︰500 000~1︰200 000)于局部麻醉药中(如普鲁卡因),在混合药液中,本品浓度为2~5µg/ml,总量不超过0.3mg,可减少局部麻醉药的吸收而延长其药效,并减少其毒副作用,亦可减少手术部位的出血。

制止鼻黏膜和齿龈出血:

将浸有1︰20 000~1︰1 000溶液的纱布填塞出血处。

治疗荨麻疹、花粉症、血清反应等:

皮下注射1︰1 000溶液0.2~0.5ml,必要时再以上述剂量注射1次。

【调配】

稀释:

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不必稀释;或每0.1~0.5mg药物,稀释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ml中作静脉注射液;或每4~8mg药物,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1 000ml中作静脉滴注液。静脉输液相容性见表4-3。

保存:

本品未启封于遮光、阴凉处(不超过20℃)保存;用相容性静脉输液调配后的药液于避光、室温24小时内使用。盐酸肾上腺素对光与空气敏感,与空气接触易氧化分解变成红色、褐色、黑色,颜色改变不能使用。盐酸肾上腺素在pH>5.5的5%葡萄糖注射液不稳定。盐酸肾上腺素最适宜pH为3~4,当pH从2.5增加到4.5,分解速度成倍增加。本品与玻璃和聚氯乙烯(PVC)容器相容。

【配伍禁忌】

(1)与氨茶碱、碳酸氢钠、美芬丁胺、硫喷妥钠、氨苄西林钠等存在配伍禁忌。

(2)盐酸肾上腺素在pH 3~4溶液中稳定,在pH约5.5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不稳定,能被碱性药物迅速破坏。

【药物相互作用】

(1)α受体拮抗药以及各种血管扩张药可对抗本品的加压作用。

表4-3 肾上腺素与静脉输液相容性

(2)本品与全身麻醉药合用,易产生心律失常,直至心室颤动。用于指、趾部局部麻醉时,药液中不宜加用本品,以免肢端供血不足而坏死。

(3)本品与洋地黄、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可致心律失常。

(4)本品与麦角胺、麦角新碱或缩宫素合用,可致严重高血压和组织缺血。

(5)本品与利血平、胍乙啶合用,可致高血压和心动过速。

(6)本品与β受体拮抗药合用,两者的β受体效应互相抵消,可出现血压异常升高、心动过缓和支气管收缩。

(7)本品与其他拟交感胺类药物合用,心血管作用加剧,易出现不良反应。

(8)与硝酸酯类合用,本品的升压作用被抵消,硝酸酯类的抗心绞痛作用减弱。

【药理作用】

本品兼有α受体和β受体激动作用。α受体激动引起皮肤、黏膜、内脏血管收缩,β受体激动引起冠状血管扩张、骨骼肌舒张、心肌兴奋、心率增快、支气管与胃肠道平滑肌松弛。对血压的影响与剂量有关,常用剂量使收缩压上升而舒张压不升或略降,大剂量使收缩压、舒张压均升高。

【药代动力学】

本品皮下注射约6~15分钟起效,作用维持1~2小时,肌内注射作用维持80分钟左右。仅少量原型药物由尿排出。本品可通过胎盘屏障,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禁忌证】

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洋地黄中毒、外伤性及出血性休克、心源性哮喘等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

特别警告:

用量过大或皮下注射时误入血管后,可引起血压突然上升而导致脑出血。

一般注意事项:

①有器质性脑病、心血管病、青光眼、帕金森病、噻嗪类引起的循环虚脱及低血压、精神神经疾病患者慎用;②用于过敏性休克时,由于其血管的渗透性增加,有效血容量不足,必须同时补充血容量;③肾上腺素1mg/ml注射液作心内或静脉注射前必须稀释;④长期或逾量使用可产生耐药性,停药数天再给药,效应可恢复;⑤反复在固定部位注药可导致组织坏死,注射部位必须轮换。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本品可通过胎盘屏障,致胎儿缺氧,并松弛子宫平滑肌,延长第二产程,大剂量使用可减弱宫缩,故产妇分娩时不主张使用,孕妇必须使用时应慎用;美国FDA对本品妊娠安全性分级为C级;哺乳期妇女用药停止哺乳。

儿童:

儿童用药可能引起心动过速,必须使用时应慎用。

老年人:

老年人用药对拟交感神经药敏感,心脏病患者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必须使用应慎用。

监测:

用药期间监测血压。

【不良反应】

本品可导致心悸、头痛、血压升高、震颤、无力、眩晕、呕吐、四肢发凉;有时可有心律失常,严重者可由于心室颤动而致死。用药局部可有水肿、充血、炎症。

去甲肾上腺素

Norepinephrine

【适应证】

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体外循环等引起的低血压;对血容量不足所致的休克、低血压或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后的低血压,本品作为急救时补充血容量的辅助治疗,以使血压回升,暂时维持脑与冠状动脉灌注,直到补充血容量治疗产生作用;也可用于椎管内阻滞时的低血压及心脏停搏复苏后血压维持。

【制剂与规格】

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1ml:2mg;2ml:10mg;4ml:4mg。

【成分】

主要成分: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分子式:C 8 H 11 NO 3 ·C 4 H 6 O 6 ·H 2 O;分子量:337.28。

【性状】

本品为无色或几乎无色的澄明液体。

【pH】

本品pH为2.5~4.5。

【渗透压】

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1mg/ml注射液渗透压为319mOsmol/kg,为等渗溶液。

【用法与用量】

用法:

静脉滴注。

成人:

静脉滴注,开始以8~12µg/min的速度滴注,调整滴注速度以达到血压升到理想水平;维持量为2~4µg/min。在必要时可按医嘱超越上述剂量,但需注意保持或补足血容量。

儿童:

静脉滴注,开始按体重以每分钟0.02~0.1µg/kg速度滴注,并根据需要调节滴注速度。

【调配】

稀释:

每2mg药物,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药物浓度为4µg/ml作静脉滴注液。静脉输液相容性见表4-4。

保存:

本品未启封于遮光、阴凉处(不超过20℃)保存。建议本品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因为葡萄糖具有明显保护药物免受氧化损失作用。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在pH为3.6~6.0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稳定,用5%葡萄糖注射液调配的5mg/ml药液pH为6.5时6小时内药物损失5%。本品遇光和空气易变色、变质,应避光保存与使用;调配后的药液遇光和空气渐渐呈棕色或产生沉淀,不得使用。

【药物相互作用】

(1)本品与全身麻醉药如三氯甲烷、环丙烷、氟烷等合用,可使心肌对拟交感胺类药反应更敏感,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不宜合用,必须合用时应减量给药。

(2)本品与β受体拮抗药合用,各自的疗效降低,β受体拮抗后α受体作用突出,可发生高血压、心动过缓。

(3)本品与抗高血压药合用可抵消或减弱抗高血压药的作用,与甲基多巴合用还使本品加压作用增强。

(4)本品与洋地黄类药物合用,易致心律失常,需严密注意心电监测。

(5)本品与其他拟交感胺类药物同时使用,心血管作用增强。

(6)本品与麦角制剂如麦角胺、麦角新碱或缩宫素合用,促使血管收缩作用加强,引起严重高血压、心动过缓。

(7)与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由于抑制组织吸收本品或增强肾上腺素受体的敏感性,可加强本品的心血管作用,引起心律失常、心动过速、高血压或高热,如必须合用,则开始本品用量需小,并监测心血管作用。

(8)本品与甲状腺激素合用,使两药作用均加强。

(9)与妥拉唑林合用可引起血压下降,继以血压过度反跳上升,故妥拉唑林逾量时不宜用本品。

【药理作用】

本品为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主要强烈激动α受体,同时也激动β受体。通过激动α受体,可引起血管极度收缩,使血压升高,冠状动脉血流增加;通过激动β受体,使心肌收缩加强,心输出量增加。用量按体重以每分钟0.4µg/kg时,β受体激动为主,较大剂量,以α受体激动为主。

表4-4 去甲肾上腺素与静脉输液相容性

【药代动力学】

本品静脉滴注起效迅速,停止滴注后作用时效维持1~2分钟,主要在肝内代谢成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经肾脏排泄。仅微量以原型排泄。

【禁忌证】

除非紧急情况,失血性低血压患者禁用;肠系膜或外周血栓形成患者禁用;可卡因中毒与心动过速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

特别警告:

①本品强烈的血管收缩可以使重要脏器血流减少,肾血流锐减后尿量减少,组织供血不足导致缺氧和酸中毒;持久或大量使用时,可使回心血流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升高,心输出量减少,后果严重,应即停药;②应重视的反应包括静脉滴注时沿静脉径路皮肤发白,注射局部皮肤破溃,皮肤发绀、发红,严重眩晕,上述反应虽属少见,但后果严重。

一般注意事项:

①缺氧、高血压、动脉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闭塞性脉管炎、血栓病患者、运动员慎用。②本品不宜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易发生局部组织坏死。临床上一般采用静脉滴注,但尽量不要长时间滴注,滴注的部位最好在前臂静脉或股静脉,并按需调整。③低血压伴低血容量时,应在补充血容量后使用本品,但在紧急情况下可先用或同用,以提高血压,防止脑和冠状动脉血供不足。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孕妇仅在明确需要时使用且必须权衡利弊;美国FDA对本品妊娠安全性分级为C级;哺乳期妇女慎用。

儿童:

小儿应选粗大静脉注射并需更换注射部位。

老年人:

老年人与年轻患者对本品的不同反应没有被证明;老年患者开始应低剂量使用,长期或大量使用,可使心输出量减低。

监测:

用药期间必须监测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尿量和心电图等。

【不良反应】

本品药液外漏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个别患者因过敏而有皮疹、面部水肿。在缺氧、电解质平衡失调、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使用或逾量时,可出现心律失常;血压升高后可出现反射性心率减慢。使用本品如持续出现焦虑不安、眩晕、头痛、皮肤苍白、心悸、失眠等应注意。逾量时可出现严重头痛及高血压、心率缓慢、呕吐、抽搐。

【解救】

(1)如发生药液外漏,应在外漏处迅速用5~10mg酚妥拉明以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15ml作局部浸润注射,12小时内可能有效;为防止组织进一步损伤,可在含本品的输液每1 000ml中加入酚妥拉明5~10mg,后者不致减弱本品的加压作用。

(2)持久或大量使用时,可使回心血流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升高,心输出量减少,后果严重,应立即停药。适当补充液体及电解质,血压过高给予α受体拮抗药,如酚妥拉明5~10mg静脉注射。

去氧肾上腺素

Phenylephrine

【适应证】

用于治疗休克及麻醉时维持血压;也用于控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制剂与规格】

盐酸去氧肾上腺素注射液:1ml:10mg。

【成分】

主要成分:盐酸去氧肾上腺素;分子式:C 9 H 13 NO 2 ·HCl;分子量:203.67。

【性状】

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

【pH】

本品pH为3.0~5.0。

【用法与用量】

成人:

①轻或中度低血压:肌内注射2~5mg,再次给药间隔不短于10~15分钟;静脉注射一次0.2mg,按需每隔10~15分钟给药1次。②严重低血压和休克(包括与药物有关的低血压):可按1︰500体积比稀释后静脉滴注,开始时滴注速度为100~180滴/min,血压稳定后递减至40~60滴/min,必要时浓度可加倍,滴注速度则根据血压而调节。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开始剂量0.5mg,静脉注射20~30秒,以后用量递增,每次加药量不超过0.1~0.2mg,一次剂量以1mg为限。④预防蛛网膜下腔阻滞期间出现低血压:可在阻滞前3~4分钟肌内注射2~3mg。

儿童:

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一次按体重0.1~0.25mg/kg,1~2小时给药1次。

【调配】

稀释:

每1mg药物,用灭菌注射用水9ml稀释,药物浓度1mg/ml作静脉注射液;或每10mg药物,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作静脉滴注液。静脉输液相容性见表4-5。

保存:

本品未启封于遮光、室温处保存;用5%葡萄糖注射液调配后的药液在pH为3.5~7.5至少48小时稳定。调配后的药液遇光和空气渐渐呈棕色或产生沉淀,不得使用。

【药物相互作用】

(1)先用α受体拮抗药如酚妥拉明、酚苄明、妥拉唑林、吩噻嗪类等后再给药时,可减弱本品的升压作用。

(2)本品与全身麻醉药(尤其环丙烷或卤代碳氢化合物)合用,易引起室性心律失常;也不宜将本品加入局部麻醉药药液中用于指趾末端,以避免末梢血管极度收缩,引起组织坏死、溃疡。

(3)本品与抗高血压药合用,可使降压作用减弱。

(4)与胍乙啶合用,可降低胍乙啶的作用,并使本品的升压作用增效。

(5)本品与催产药合用,可引起严重的高血压。

表4-5 去氧肾上腺素与静脉输液相容性

(6)与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合用,可使本品的升压作用增强,在使用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后14天内禁用本品。

(7)本品与拟交感神经药合用,可使这类药潜在的不良反应容易显现。

(8)本品与甲状腺激素合用,使两药作用均加强。

(9)与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本品升压作用增强。

(10)与硝酸酯类合用,可使本品的升压作用与硝酸酯类的抗心绞痛作用均减弱。

【药理作用】

本品为α受体激动药,直接作用于受体,但有时也间接通过促进去甲肾上腺素自贮存部位释放而生效,作用于α受体(尤其皮肤、黏膜、内脏等处),引起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使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升高。随血压升高可激发迷走神经反射,使心率减慢,由此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

【药代动力学】

本品皮下注射,升压作用10~15分钟起效,持续50~60分钟;肌内注射一般也是10~15分钟起效,持续30~120分钟;静脉注射立即起效,持续15~20分钟。

【禁忌证】

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心肌梗死患者禁用;近2周内用过单胺氧化酶抑制药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

一般注意事项:

①对其他拟交感胺类药如苯丙胺、麻黄碱、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奥西那林过敏者,可能对本品也异常敏感;②严重动脉粥样硬化、心动过缓、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心肌病、心脏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周围或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等患者,以及运动员慎用;③本品不能替代血容量补充,治疗休克或低血压时须及早补充血容量;④酸中毒或缺氧时本品疗效减弱;⑤静脉注射不得有外溢,皮下注射可引起组织坏死或溃烂。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孕妇用药安全性尚未建立,妊娠晚期或分娩期间用药,可使子宫的收缩增强,血流量减少,引起胎儿缺氧和心动过缓,故孕妇在非必要时应避免使用;美国FDA对本品妊娠安全性分级为C级;哺乳期妇女用药安全性尚未建立。

儿童:

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建立。

老年人:

老年患者慎用,以免引起严重的心动过缓和/或心输出量降低,应适当减量。

监测:

用药期间必须监测血压、肾功能和其他生命体征等。

【不良反应】

本品较少引起胸部不适或疼痛、眩晕、易激怒、震颤、呼吸困难、虚弱等,但如果上述症状持续存在时需注意。

【解救】

(1)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如出现外溢,可将酚妥拉明5~10mg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15ml稀释后作局部浸润注射。

(2)使用本品如出现血压过度上升,反射性心动过缓可用阿托品纠正,其他逾量表现可用α受体拮抗药如酚妥拉明治疗,并调整用药剂量。

异丙肾上腺素

Isoprenaline

【适应证】

(1)治疗心源性或感染性休克。

(2)治疗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停搏。

【制剂与规格】

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1ml:0.2mg;2ml:1mg;5ml:1mg。

【成分】

主要成分:盐酸异丙肾上腺素;分子式:C 11 H 17 NO 3 ·HCl;分子量:247.72。

【性状】

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

【pH】

本品pH为3.5~4.5。

【渗透压】

盐酸异丙肾上腺素0.2mg/ml注射液渗透压为277mOsmol/kg。

【用法与用量】

用法:

静脉滴注、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或心腔内注射。

抗休克:

静脉滴注,一次0.5~1mg,滴注速度0.5~2µg/min,根据心率调整滴速,使收缩压维持在12kPa(90mmHg),脉压在2.7kPa(20mmHg)以上,心率120次/min以下。

救治心脏停搏:

心腔内注射0.5~1mg。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率不及40次/min时,一次0.5~1mg,缓慢静脉滴注。

【调配】

稀释:

肌内注射、皮下注射或心腔内注射不必稀释;或每0.5mg药物,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ml稀释,药物浓度为20µg/ml作静脉注射液;或每0.5~1mg药物,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中,药物浓度为2~4µg/ml作静脉滴注液。静脉输液相容性见表4-6。

保存:

本品应未启封于遮光、阴凉处(不超过20℃)保存;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调配的2µg/ml药液于冷处保存24小时,异丙肾上腺素活性不变;用5%葡萄糖注射液调配的5µg/ml药液pH为3.7~5.7时,于室温保存24小时稳定;药液pH约为6以上时,药物明显降解;如果用静脉输液调配的药液pH≥6应立即使用。盐酸异丙肾上腺素遇光、空气和高温渐渐呈粉红色、褐色或出现沉淀,不得使用。

【配伍禁忌】

本品与氨茶碱、呋塞米、碳酸氢钠不相容。

【药物相互作用】

(1)本品与其他拟肾上腺素药物合用有增效作用,但不良反应也增多。

(2)并用普萘洛尔时本品的作用受到拮抗。

【药理作用】

本品为β受体激动药,对β 1 和β 2 受体均有强大的激动作用,对α受体几无作用。作用于心脏β 1 受体,使心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传导加速,心输出量和心肌耗氧量增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β 2 受体,使骨骼肌血管明显舒张,肾、肠系膜血管及冠状动脉亦不同程度舒张,血管总外周阻力降低。其心血管作用导致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变大。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β 2 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本品促进糖原和脂肪分解,增加组织耗氧量。

【药代动力学】

本品静脉注射后,作用维持不到1小时。血药消除 t 1/2 根据注射的快慢为1分钟至数分钟。静脉注射后40%~50%以原型药排出。

【禁忌证】

心绞痛、心肌梗死、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嗜铬细胞瘤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

一般注意事项:

①对其他肾上腺素类药物过敏者,对本品也可能过敏。②心律失常并伴有心动过速,心血管疾患如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和洋地黄中毒所致的心动过速患者慎用。③遇有胸痛及心律失常应及早重视。对有明显缺氧的哮喘患者,本品用量过大,易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导致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孕妇用药安全性尚未建立,用药时必须权衡利弊;美国FDA对本品妊娠安全性分级为C级;哺乳期妇女用药安全性尚未建立,用药时必须权衡利弊。

儿童:

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建立。哮喘病患儿静脉滴注本品已经引起临床恶化、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死亡。

老年人:

老年人与年轻患者对本品反应的差异性尚不明确,低剂量可能更适宜。

监测:

用药前、用药期间及用药后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血糖与血钾水平等。

【不良反应】

本品常见不良反应有口咽发干、心悸不安;少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目眩、面潮红、恶心、心率增速、震颤、多汗、乏力等。

表4-6 异丙肾上腺素与静脉输液相容性

甲氧明

Methoxamine

【适应证】

(1)用于治疗在全身麻醉时发生的低血压,并可防止心律失常的出现;也可用于椎管内阻滞所诱发的低血压,但有减低心输出量的可能。

(2)用于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作。

【制剂与规格】

盐酸甲氧明注射液:1ml:10mg。

【成分】

主要成分:盐酸甲氧明;分子式:C 11 H 17 NO 3 ·HCl;分子量:247.72。

【性状】

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

【pH】

本品pH为3.0~5.5。

【用法与用量】

成人常用量:

升高血压,肌内注射,轻度低血压时给5~10mg,一般可用10~15mg,椎管内阻滞的上界较低时用10mg,较高时用15~20mg;静脉注射用3~5mg缓慢注射;抗心律失常,10mg静脉缓缓注入。

极量:

肌内注射一次量不超过20mg,一日不超过60mg。静脉注射一次量不超过10mg。

【调配】

稀释:

每10~20mg药物,稀释于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作静脉注射液;或每10~20mg药物,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作静脉滴注液;或每60mg药物,稀释于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作静脉滴注液。

保存:

本品应未启封室温处保存。

【药物相互作用】

(1)原先用α受体拮抗药如酚妥拉明、酚苄明、妥拉唑林、吩噻嗪类、哌唑嗪类、氟哌啶醇等后再给予本品,可部分拮抗本品的升压效应,同时作用时效缩短。

(2)本品与麦角胺合用,可引起周围血管缺血及坏死,应禁用。

(3)本品与抗高血压药或利尿药合用,可使后者的降压作用减弱。

(4)本品与洋地黄类药合用,可能引起心律失常,须进行心电图监测。

(5)本品与缩宫素合用,可使血压剧烈升高。

(6)与胍乙啶合用,可使本品的升压作用增效。

(7)与左旋多巴合用,可致心律失常,故本品用量宜小。

(8)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后5~7天内用本品可致高血压、心动过速、心律失常与高热。

(9)本品与硝酸酯类合用,彼此固有的效应均抵消。

(10)本品可升高患者的血糖,使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需求量增加。

(11)本品与甲状腺激素合用,使两药作用均增强。

【药理作用】

本品为α受体激动药,是一种直接作用的拟交感胺类药,作用于周围血管的α受体,引起血管收缩,使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升高。静脉大量注射时血压升高可经迷走神经的颈动脉窦调整反射,使心率减慢。对心脏及中枢神经系统无明显兴奋作用;可使肾血流量减少,其强度与去甲肾上腺素相等。

【药代动力学】

本品静脉注射后1~2分钟内起效,作用持续5~15分钟;肌内注射后15~20分钟起效,持续1~1.5小时。

【禁忌证】

有动脉硬化、器质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高血压、青光眼以及近2周内曾用过单胺氧化酶抑制药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

一般注意事项:

①对其他拟交感胺类药过敏者,对本品也可能过敏;②酸中毒或缺氧时本品的疗效可能减弱,故需先予纠正;③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减少心输出量,对冠心病不利;④心脏病患者的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后负荷增加,可以引起或加重心力衰竭;⑤本品促使严重高血压患者血压更高;⑥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可加重循环负担;⑦嗜铬细胞瘤患者可顿时出现高血压危象;⑧药物过量时可诱发周围血管或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从而导致组织缺血,梗死范围扩大。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人体妊娠用药研究尚不充分,孕妇慎用;美国FDA对本品妊娠安全性分级为C级;本品是否分泌入乳汁尚不明确,哺乳期妇女慎用。

儿童:

尚不明确。

老年人:

老年患者用药因可使心输出量减少,应慎用。

监测:

用药期间经常监测血压,使血压保持略低于正常水平。原来血压正常者,收缩压保持于10.7~13.3kPa;原来有高血压者,收缩压保持低于原来的收缩压4.00~5.33kPa。可能时监测心率和心电图。

【不良反应】

本品大剂量偶可产生持续性血压过高,伴有头痛、毛发竖立、恶心与呕吐等;异常出汗、尿急感罕见。

【解救】

大剂量时如有显著头痛、高血压、心动过缓等症状时可用α受体拮抗药(如酚妥拉明)降压,阿托品可纠正心动过缓。

间羟胺

Metaraminol

【适应证】

(1)防治椎管内阻滞麻醉时发生的急性低血压。

(2)用于出血、药物过敏、手术并发症及脑外伤或脑肿瘤合并休克而发生的低血压,以及辅助性对症治疗。

(3)也可用于心源性休克或败血症所致的低血压。

【制剂与规格】

重酒石酸间羟胺注射液:1ml:10mg;5ml:50mg(以间羟胺计)。

【成分】

主要成分:重酒石酸间羟胺;分子式:C 9 H 13 NO 2 ·C 4 H 6 O 6 ;分子量:317.29。

【性状】

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

【pH】

本品pH为3.2~4.5。

【渗透压】

重酒石酸间羟胺10mg/ml注射液渗透压为290mOsmol/kg。

【用法与用量】

成人:

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一次2~10mg,由于最大效应不是立即显现,在重复用药前对初始量效至少应观察10分钟;静脉注射,初量0.5~5mg,继而静脉滴注,用于重症休克;静脉滴注,每15~100mg稀释于相容性静脉输液500ml中,调节滴注速度以维持合适的血压,极量一次100mg,0.3~0.4mg/min。

儿童:

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按体重0.1mg/kg用于严重休克;静脉滴注,按体重0.4mg/kg或按体表面积12mg/m 2 ,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每25ml中含间羟胺1mg的溶液,滴注速度以维持合适的血压为度。

【调配】

稀释:

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不必稀释;或每15~100mg药物,稀释于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作静脉滴注液;或按体重0.4mg/kg或按体表面积12mg/m 2 药物,稀释于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药物浓度约为0.04mg/ml作静脉滴注液。静脉输液相容性见表4-7。

保存:

本品未启封于遮光、室温处保存;建议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调配后的药液于24小时内用完。

【配伍禁忌】

(1)本品静脉滴注液中不得加入其他难溶于酸性溶液的药物。

(2)本品与雷尼替丁、苯妥英钠不相容。

(3)不宜与碱性药物共同混合,因可引起本品分解。

表4-7 间羟胺与静脉输液相容性

【药物相互作用】

(1)本品与环丙烷、氟烷或其他卤化烃类麻醉药合用,易致心律失常。

(2)本品与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合用,使升压作用增强,引起严重高血压。

(3)本品与洋地黄或其他拟肾上腺素药合用,可致异位心律。

【药理作用】

本品主要作用于α受体,直接兴奋α受体,能收缩血管,持续地升高收缩压和舒张压,也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正常人心输出量变化不大,但能使休克患者的心输出量增加。对心率的兴奋作用不很显著,很少引起心律失常,无中枢神经兴奋作用。由于其升压作用可靠,维持时间较长,较少引起心悸或尿量减少等反应。连续给药时,因本品间接在肾上腺素神经囊泡中取代递质,可使递质减少,内在效应减弱,故不能突然停药,以免发生低血压反跳。

【药代动力学】

间羟胺肌内注射10分钟或皮下注射5~20分钟后血压升高,持续约1小时;静脉注射1~2分钟起效,持续约20分钟。本品不被单胺氧化酶破坏,作用较久,主要在肝内代谢,代谢产物多经胆汁和尿排出。

【禁忌证】

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

一般注意事项:

①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糖尿病和有疟疾病史患者慎用。②血容量不足患者应先行纠正再用本品。③本品有蓄积作用,如用药后血压上升不明显,须观察10分钟以上再决定是否增加剂量,以免贸然增量致使血压上升过高。④短期内连续应用,出现快速耐受性,作用会逐渐减弱。停药须逐渐减量,骤然停用,低血压可再度出现。⑤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宜,给药部位以选用较粗大的静脉为宜,四肢小静脉应避免使用,尤其是周围血管病、糖尿病或高凝状态的患者。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易致组织坏死,注射部位应谨慎选择,血液循环不佳的部位应避开。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孕妇用药尚不明确;美国FDA对本品妊娠安全性分级为C级;哺乳期妇女用药尚不明确。

儿童:

参见【用法与用量】。

老年人:

尚不明确。

【不良反应】

心律失常发生率随用量及患者的敏感性而异;升压反应过快、过猛可致急性肺水肿、心律失常、心脏停搏;静脉滴注时药液外溢,可引起局部血管严重收缩,导致组织坏死糜烂或红肿硬结形成脓肿;长期使用骤然停药时可能发生低血压。

【解救】

(1)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应避免外溢,一旦发生外溢可用5~10mg酚妥拉明稀释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15ml局部浸润注射。

(2)本品过量表现为头痛、头晕、神经过敏、严重高血压、严重心律失常等,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停药,血压过高者可用5~10mg酚妥拉明静脉注射,必要时可重复。

多巴胺

Dopamine

【适应证】

用于心肌梗死、创伤、内毒素败血症、心脏手术、肾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引起的休克综合征;补充血容量后休克仍不能纠正者,尤其有少尿及周围血管阻力正常或较低的休克;由于本品可增加心输出量,也用于洋地黄和利尿剂无效的心功能不全。

【制剂与规格】

盐酸多巴胺注射液:

2ml:20mg。

注射用盐酸多巴胺:

5mg;10mg;20mg。

【成分】

主要成分:盐酸多巴胺;分子式:C 8 H 11 NO 2 ·HCl;分子量:189.64。

【性状】

盐酸多巴胺注射液为无色的澄明液体;注射用盐酸多巴胺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疏松块状物。

【pH】

本品pH为3.0~4.5。

【渗透压】

盐酸多巴胺10mg/ml注射液渗透压为277mOsmol/kg,用5%葡萄糖注射液调配的盐酸多巴胺0.8mg/ml、1.6mg/ml与3.2mg/ml药液渗透压分别为261mOsmol/kg、269mOsmol/kg与286mOsmol/kg。

【用法与用量】

用法:

静脉滴注,滴注前必须稀释,稀释液的浓度取决于剂量及个体需要的液体量,如无须扩容,可用0.8mg/ml的溶液,如有液体潴留,可用1.6~3.2mg/ml的溶液。

用量:

成人常用量,开始时按体重每分钟1~5µg/kg,10分钟内按体重以每分钟1~4µg/kg速度递增,以达到最大疗效。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滴注开始时,按体重每分钟0.5~2µg/kg,逐渐递增,多数患者按体重每分钟1~3µg/kg给予即可生效。闭塞性血管病变,滴注开始时,按体重每分钟1µg/kg,逐增至按体重每分钟5~10µg/kg,直到按体重每分钟20µg/kg,以达到最满意效应。危重病例,先按体重每分钟5µg/kg滴注,然后按体重以每分钟5~10µg/kg递增至20~50µg/kg,以达到满意效应;或本品20mg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200~300ml中,开始时按75~100µg/min滴注,以后根据血压情况,可加快滴注速度或增大稀释液药物浓度,但最大剂量不超过500µg/min。

【调配】

盐酸多巴胺注射液:

每20mg药物,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中,药物浓度为0.4~0.8mg/ml作静脉滴注液。静脉输液相容性见表4-8。

注射用盐酸多巴胺:

每瓶药物,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1~2ml使溶解,每10~20mg药物的溶解液稀释于相对应静脉输液250ml中,药物浓度为0.4~0.8mg/ml作静脉滴注液。

保存:

本品未启封于遮光、室温处保存;用相容性静脉输液调配后的药液于室温24小时稳定。用5%葡萄糖注射液调配的1mg/ml药液以静置状态或2ml/h滴注速度通过输液管,于室温、荧光或紫外光暴露36小时,与其避光保存比较,药物浓度没有明显不同。因此,盐酸多巴胺调配后的静脉滴注液没有必要避光保存。溶液pH是盐酸多巴胺稳定性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其与其他药物混合溶液pH为4.0~6.4时稳定,但在pH≤5.0时最稳定。盐酸多巴胺遇光、空气或在碱性溶液中,颜色渐渐变深,不得使用。

【配伍禁忌】

(1)本品与含铁离子、碳酸氢钠和其他碱性溶液不相容。

(2)盐酸多巴胺12.8mg/ml注射液与呋塞米5mg/ml注射液混合立即产生白色沉淀;盐酸多巴胺10mg/ml注射液与呋塞米10mg/ml注射液混合立即产生白色沉淀;含盐酸多巴胺3.2mg/ml的5%葡萄糖注射液与呋塞米10mg/ml注射液混合,27℃4小时产生沉淀。

【药物相互作用】

(1)与硝普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合用,注意心输出量的改变,与单用本品时反应不同。

(2)大剂量本品与α受体拮抗药如酚苄明、酚妥拉明、妥拉唑林等合用,后者的扩血管效应可被本品的外周血管的收缩作用拮抗。

(3)与全身麻醉药(尤其是环丙烷或卤代碳氢化合物)合用,由于后者可使心肌对本品异常敏感,引起室性心律失常。

(4)与β受体拮抗药合用,可拮抗本品对心脏的β 1 受体作用。

(5)与硝酸酯类合用,可减弱硝酸酯的抗心绞痛及本品的升压效应。

(6)与利尿药合用,一方面由于本品作用于多巴胺受体扩张肾血管,使肾血流量增加,可增加利尿作用;另一方面本品自身还有直接的利尿作用。

表4-8 多巴胺与静脉输液相容性

(7)与胍乙啶合用时,可加强本品的升压效应,使胍乙啶的降压作用减弱,导致高血压及心律失常。

(8)与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可能增加本品的心血管作用,引起心律失常、心动过速、高血压。

(9)与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合用,可延长及加强本品的效应;已知本品是通过单胺氧化酶代谢,在给本品前2~3周曾接受单胺氧化酶抑制药的患者,初量至少减到常用剂量的1/10。

(10)与苯妥英钠同时静脉注射可产生低血压与心动过缓。在用本品时,如必须用苯妥英钠抗惊厥治疗,则须考虑两药交替使用。

【药理作用】

本品激动交感神经系统肾上腺素受体和位于肾、肠系膜、冠状动脉、脑动脉的多巴胺受体,其效应为剂量依赖性。小剂量时(每分钟按体重0.5~2µg/kg),主要作用于多巴胺受体,使肾及肠系膜血管扩张,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及钠排泄量增加。中等剂量(每分钟按体重2~10µg/kg),能直接激动β 1 受体及间接促使去甲肾上腺素自储藏部位释放,对心肌产生正性应力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及每搏输出量增加,最终使心输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脉压可能增大,舒张压无变化或有轻度升高,外周总阻力常无改变,冠脉血流及耗氧改善。大剂量时(每分钟按体重大于10µg/kg),激动α受体,导致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及尿量反而减少。由于心输出量及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致使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增高。激动心脏β 1 受体,增加心肌收缩力作用强。由于增加肾和肠系膜的血流量,可防止由这些器官缺血所致的休克恶性发展。

【药代动力学】

本品静脉滴注后在体内分布广泛,不易透过血脑屏障。静脉滴注5分钟内起效,持续5~10分钟,作用时间的长短与用量不相关。在体内很快通过单胺氧化酶及儿茶酚- O -甲基转移酶(COMT)的作用,在肝、肾及血浆中降解成无活性的化合物。一次用量的25%左右,在肾上腺神经末梢代谢成去甲肾上腺素。半衰期约为2分钟。经肾脏排泄,约80%在24小时内排出,尿液内以代谢产物为主,极小部分为原型药。

【禁忌证】

对盐酸多巴胺及本品任何成分过敏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

严重警告:

①用药前必须先纠正低血容量;②休克纠正时立即减慢滴注速度;③遇有血管过度收缩引起舒张压不成比例升高和脉压减小,尿量减少,心率增快或出现心律失常,滴注速度必须减慢或暂停滴注;④突然停药可产生严重低血压,故停用时应逐渐递减。

一般注意事项:

①对其他拟交感胺类药高度敏感的患者,可能对本品也异常敏感。②嗜铬细胞瘤患者不宜使用。闭塞性血管病(或有既往史者)如动脉栓塞、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冻伤(如冻疮)、糖尿病性动脉内膜炎、雷诺病以及频繁的室性心律失常等患者应慎用。③对肢端循环不良的患者,使用本品须严密监测,注意坏死及坏疽的可能性。④中、小剂量对周围血管阻力无作用,用于处理低心输出量引起的低血压;较大剂量则用于提高周围血管阻力以纠正低血压。⑤选用粗大的静脉作静脉滴注,以防药液外溢产生组织坏死。⑥静脉滴注时应控制滴注速度,滴注的速度和时间需根据血压、心率、尿量、外周血管灌流情况、异位搏动出现与否等而定,可能时应作心输出量测定。⑦如在静脉滴注多巴胺时血压继续下降或经调整剂量仍持续低血压,应停用多巴胺,改用更强的血管收缩药。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孕妇用药安全性尚未建立,用药必须权衡利弊;美国FDA对本品妊娠安全性分级为C级;哺乳期妇女用药安全性尚未建立。

儿童:

儿童用药安全性尚未建立;本品已经用于儿童,但经验有限。

老年人:

老年人与年轻患者对本品反应差异性没有确定,开始低剂量可能更适宜。

监测:

用药期间必须监测血压、心输出量、心电图和尿量等。

【不良反应】

本品不良反应常见有胸痛、呼吸困难、心悸、心律失常(尤其用大剂量)、全身软弱无力感,在大剂量使用时心律失常更为常见。长期应用大剂量或小剂量用于外周血管病患者,出现的反应有手足疼痛或手足发凉;外周血管长时期收缩,可能导致局部坏死或坏疽。

【解救】

本品过量时可出现血压升高,此时应停药,必要时给予α受体拮抗药。静脉滴注时如确已发生液体外溢,可用5~10mg酚妥拉明的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溶液部位浸润注射。

多巴酚丁胺

Dobutamine

【适应证】

用于器质性心脏病时心肌收缩力下降引起的心力衰竭,包括心脏直视手术后所致的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作为短期支持治疗。

【制剂与规格】

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

2ml:20mg。

注射用盐酸多巴酚丁胺:

20mg;125mg;250mg。

【成分】

主要成分:盐酸多巴酚丁胺;分子式:C 18 H 23 NO 3 ·HCl;分子量:337.85。

【性状】

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为无色的澄明液体;注射用盐酸多巴酚丁胺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疏松块状物或粉末。

【pH】

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及其用5%葡萄糖注射液调配的静脉滴注液pH为2.5~5.5。

【渗透压】

盐酸多巴酚丁胺10mg/ml注射液渗透压为273mOsmol/kg,用5%葡萄糖注射液调配的不同浓度的药液渗透压为260~284mOsmol/kg。

【用法与用量】

用法:

静脉滴注,在滴注前必须稀释。

成人:

按体重以每分钟2.5~10µg/kg滴注,在每分钟15µg/kg以下的剂量时,心率和外周血管阻力基本无变化;剂量按体重偶有每分钟>15µg/kg,但需注意过大剂量仍然有可能加速心率并产生心律失常。

【调配】

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

每250mg药物,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中,药物浓度不超过5mg/ml作静脉滴注液。静脉输液相容性见表4-9。

注射用盐酸多巴酚丁胺:

每瓶250mg药物,加入灭菌注射用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10~20ml使溶解,溶解液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中,药物浓度不超过5mg/ml作静脉滴注液。

保存:

本品未启封于遮光、室温处保存;调配的静脉滴注液必须于24小时内使用,其在保存过程中颜色可能变为浅红色,且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加深,此改变是由于药物的轻微氧化所致,保存期内对其药效无明显影响。注射用盐酸多巴酚丁胺可以用灭菌注射用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溶解液于室温24小时或冷处96小时保存稳定,但不得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因为氯离子可能通过一种常见的离子作用而影响盐酸多巴酚丁胺的最初溶解。本品与玻璃、聚氯乙烯(PVC)和聚乙烯(PE)容器相容。

【配伍禁忌】

本品不得与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混合使用。

【药物相互作用】

(1)本品与全身麻醉药尤其环丙烷、氟烷等合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2)与β受体拮抗药合用,可拮抗本品对β 1 受体的作用,导致α受体作用占优势,外周血管的总阻力加大。

(3)本品与硝普钠合用,可导致心输出量微增,肺动脉楔压略降。

【药理作用】

本品对心肌产生正性肌力作用,主要作用于β 1 受体,对β 2 及α受体作用相对较小。能直接激动心脏β 1 受体以增强心肌收缩和增加每搏输出量,使心输出量增加。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后负荷减少),但收缩压和脉压一般保持不变,或仅因心输出量增加而有所增加。能降低心室充盈压,促进房室结传导。心肌收缩力有所增强,冠状动脉血流及心肌耗氧量常增加。由于心输出量增加,肾血流量及尿量常增加。多巴酚丁胺并不间接通过内源性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而是直接作用于心脏。

【药代动力学】

本品静脉注射1~2分钟内起效,如缓慢滴注可延长到10分钟,一般静脉注射后10分钟作用达高峰,持续数分钟,半衰期约为2分钟,故必须以连续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

【禁忌证】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不宜使用,以免加重梗阻。

【注意事项】

一般注意事项:

①对其他拟交感药过敏,可能对本品也敏感。②心房颤动、高血压、室性心律失常、严重的机械梗阻、心肌梗死、低血容量患者应慎用。③用药前应先补充血容量,纠正低血容量。④调配药液的浓度随用量和患者所需液体量而定,但不应超过5mg/ml。治疗时间和给药速度按患者的治疗效应而调整,可依据心率、血压、尿量以及是否出现异位搏动等情况。

表4-9 多巴酚丁胺与静脉输液相容性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孕妇仅当益处超过对胎儿危害时使用;美国FDA对本品妊娠安全性分级为B级;哺乳期妇女用药安全尚未建立。

儿童:

儿童用药安全尚未建立。

老年人:

老年人与年轻患者对本品反应差异性没有确定,但不能排除一些老年患者对本品更敏感,开始低剂量可能更适宜。

监测:

用药期间定时或连续监测心电图、血压和心输出量,必要或可能时监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压和心输出量。

【不良反应】

使用本品可出现心悸、恶心、头痛、胸痛、气短等症状。

【解救】

本品过量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震颤、焦虑、心率加快、高血压等症状,如出现收缩压增高1.33~2.67kPa(10~20mmHg)以上或心率加快10~15次/min以上,应认为过量,宜减量或暂停给药。

血管紧张素Ⅱ [国外上市]

Angiotensin Ⅱ

【适应证】

用于成人脓毒性休克或其他分布性休克升高血压。

【制剂与规格】

血管紧张素Ⅱ注射液:1ml:2.5mg;2ml:5mg。

【成分】

主要成分:血管紧张素Ⅱ;分子式:C 50 H 71 N 13 O 12 ;分子量:1 046.18。

【性状】

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

【pH】

本品pH约为5.5。

【用法与用量】

用法:

仅静脉滴注,推荐选择中央静脉给药。

用量:

开始治疗推荐每分钟按体重20ng/kg持续静脉滴注。监测血压反应,每5分钟以每分钟最大15ng/kg的幅度增量,以获得或维持目标血压。治疗开始后3小时内,每分钟不超过80ng/kg,维持剂量每分钟不超过40ng/kg。所需剂量每分钟可能低至1.25ng/kg。一旦潜在的休克得以充分改善,应根据血压每5~15分钟以每分钟最大15ng/kg的幅度减量。

【调配】

稀释:

每2.5mg、5mg药物,必须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于250ml或500ml中,最终浓度为5 000ng/ml或10 000ng/ml作静脉滴注液。

保存:

本品未启封于2~8℃保存;稀释后的药液于室温或冷处保存不得超过24小时。

【药物相互作用】

(1)本品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药合用,可能增加机体对本品的应答。

(2)本品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合用,可能减少机体对本品的应答。

【药理作用】

血管紧张素Ⅱ通过血管收缩和增加醛固酮释放升高血压。血管紧张素Ⅱ通过与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G蛋白偶联血管紧张素Ⅱ1型(AT 1 )受体结合直接作用于血管壁,刺激肌球蛋白钙离子/钙调蛋白依赖性磷酸化,从而引起平滑肌收缩。

【药代动力学】

脓毒性或其他分布性休克成人患者静脉滴注本品,用药前和滴注后3小时的血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相似;治疗后3小时,血清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的前体肽)水平下降约40%。在血浆、红细胞和某些主要器官(包括肠、肾、肝、肺)中,本品分别经氨基肽酶A和ACE2代谢为血管紧张素-(2-8)(即血管紧张素Ⅲ)和血管紧张素-(1-7)。血管紧张素Ⅲ介导AT 1 受体的活性约为血管紧张素Ⅱ的40%,但醛固酮合成活性相似。血管紧张素-(1-7)对AT 1 受体的作用与血管紧张素Ⅱ相反,可引起血管舒张。静脉给予本品的血浆半衰期不足1分钟。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与较年轻患者药代动力学无显著差异。本品的清除不依赖于肝和肾功能,预计其药代动力学不受肝和肾功能损害影响。

【禁忌证】

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

特别警告:

在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中,对321名患有感染性休克或其他分布性休克的成人患者接受本品治疗与安慰剂治疗患者相比,动脉和静脉血栓和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更高,用药期间应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一般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尚不明确。

儿童:

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建立。

老年人:

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与较年轻患者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无显著差异。

监测:

用药前、用药期间及用药后监测血压。

【不良反应】

本品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血栓栓塞事件,还可能出现心动过速、外周缺血、酸中毒、高血糖症、谵妄、血小板减少和真菌感染等。 rMqkVQd/dq19atv7gqwAcuW+s2WCww7t/hvA49H7oRG1hGk6INlP3TFq9ETOnwi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