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休克,指由于心肌广泛而严重受损,导致心排血量急剧减少,造成全身微循环灌注不良,出现一系列以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及重要脏器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心泵衰竭的极期表现。虽经全力抢救,病死率仍可高达85%以上。
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范围超过40%时,还可见于急性心肌炎、心肌病、急性心脏压塞、急性肺梗死、急性左心衰竭及严重心律失常等。
休克有两大特征性表现,即周围循环障碍及血压的改变。
1.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烦躁不安、不同程度的神志障碍、面色灰白或发绀、口唇发绀、皮肤湿冷、静脉萎陷、无尿或少尿、脉搏细弱或触不到、心率增快、心音低钝等。
2.收缩压低于80mmHg或原有高血压,血压比平日下降30%;如收缩压虽未<80mmHg,但脉压差<20mmHg。
原则:补充有效血容量,纠正泵衰竭,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微循环,保护重要脏器功能。休克的现代救治应具备血流动力学监测,如无此条件,则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1.取平卧位,撤掉枕头,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伴心力衰竭、呼吸困难者可取半卧位,体位要舒适。
2.确保呼吸道通畅,可将头部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或分泌物误入呼吸道而造成窒息。
3.注意保暖,休克患者比正常人怕冷。
4.吸氧。
5.持续心电监护。心源性休克极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应严密监控心率、心律,每5~10分钟测量1次血压。
休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容量不足。迅速补充有效血容量,以保证心排血量及微循环灌注量,是抗休克的主要措施之一。补液的种类、数量、速度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必要时建立2条或以上静脉通道。
1.胶体溶液
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血容量,并能改善微循环,防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6%羟乙基淀粉(706代血浆)等,但对心力衰竭及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2.晶体溶液
能增加血容量,可选用0.9%氯化钠溶液、复方氯化钠溶液(林格液)及各种复方平衡盐溶液等。
可选用吗啡3mg静脉注射或10mg肌内注射,亦可选用哌替啶30~50mg静脉注射或50mg肌内注射。用药后如对呼吸、血压无明显影响,而胸痛仍未缓解者,可于20~30分钟后重复应用。急性心肌梗死的剧烈胸痛可诱发或加重心源性休克,故及时有效的镇痛、镇静也是抗休克手段之一。
休克的现代救治,尤其在应用血管活性剂时,应在严格的血流动力学监测下进行,如无此条件,则须慎重,既不能单纯为了提高血压而滥用强烈的血管收缩剂,也不能忽视重要脏器所必须的灌注压而片面强调应用血管扩张剂。这两类血管活性剂必须在补充有效血容量的基础上,血压仍不回升或休克仍无好转时应用。
心源性休克血压极低时,一时难以迅速补足有效血容量,可在补液的同时,应用血管收缩剂先将血压提高,作为应急措施,以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量。可选用以下药物:
1.多巴胺1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本药是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能兴奋α-受体与β-受体,不同的剂量可产生不同的效应。小剂量为2~5μg/(kg·min),可兴奋肾、肠系膜血管及冠状动脉中的多巴胺受体,使血管扩张,可使肾血流量及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中剂量为5~10μg/(kg·min),直接兴奋心肌的β-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从而改善心脏功能;大剂量为10~15μg/(kg·min),能兴奋α-受体,使所有的周围动、静脉均收缩,并有正性肌力作用;当15~20μg/(kg·min),收缩周围血管及正性肌力作用更为强烈。以上各剂量均对冠状动脉及肾动脉有明显扩张作用,但当剂量>20μg/(kg·min)时,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加重心肌缺血等。在应用过程中,必须严密监控血压、心率、心律、呼吸、周围循环、尿量等病情变化,随时调整用量。
2.去甲肾上腺素1μg/(kg·min),要有强烈的肾上腺α-受体兴奋作用。
3.间羟胺可与多巴胺合用,各1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
4.多巴酚丁胺与多巴胺联合应用,不仅能显著增加心排血量、降低全身动脉阻力、提高动脉血压,还能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增加肾血流量,且对心率及心律无明显影响。多巴酚丁胺可用于经应用升压药物无效时,剂量为5~15μg/min静脉滴注。
补足血容量,并应用血管收缩剂后,血压仍不回升或出现周围血管痉挛现象,可酌情试用本类药物。另外,当收缩压升至90mmHg以上后,亦可加用本类药物。因心源性休克时,周围小动脉已处于强烈收缩状态,兴奋α-受体的药物虽可提高血压,但也使周围小动脉收缩更加强烈,使衰竭的心脏作功进一步增加,并可形成恶性循环,使心肌耗氧量下降。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血管扩张剂,如发生肺淤血而无心排血量减少者,宜选用静脉扩张剂,如硝酸甘油;低心排血量,周围灌注不足而无肺淤血,表现为低排高阻型休克,宜选用动脉扩张剂,如酚妥拉明;既有肺淤血,又有周围血管痉挛,心排血量降低,即心脏前、后负荷均增高,宜选用硝普钠。血管扩张剂的应用要在严格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下应用,若无此条件,必须谨慎。
休克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酸中毒,酸中毒可使血管活性剂不能发挥作用。在应用血管扩张剂后,淤积在微循环中的酸性代谢产物大量进入体循环,可加重静脉内酸中毒。这些情况均需及时应用碱性药物,以纠正酸中毒。选用5%碳酸氢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有条件时,应根据血气分析决定用量。
本类药物有抗休克作用。甲泼尼龙40mg静脉注射,也可选用氢化可的松2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还可选用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注射。
一般采用0.4~1.2mg静脉注射,2~4小时后可重复0.4mg静脉注射,并继以1.2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应尽早应用。休克时血中β-内啡肽水平增高,并通过中枢的阿片受体抑制心血管功能,使血压下降。而纳洛酮为阿片受体阻断剂,具有拮抗β-内啡肽与兴奋中枢的作用,从而促进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增多,使血压增高;本药并能减弱逃走神经对心血管功能的抑制,又可拮抗外周组织释放阿片样肽的作用,还具有稳定溶酶体,兴奋呼吸,降低心肌抑制因子等作用。因此,纳洛酮具有改善休克时的血流动力学、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提高血压和增加组织灌注量的明显作用。本药对正常人并无加压作用,仅在休克时才有升压作用,故可逆转休克,有时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休克者存活率明显提高,适用于各种休克的抢救。本药副作用较少,偶可出现躁动、心律失常、血糖降低等。
指用机械的方法部分或全部代替心脏作功和泵血,以维持人体血液循环的抢救措施。如主动脉内气囊反搏、体外反搏、心室辅助泵等。此项治疗只能在有条件的医院内进行。
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严重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等。
这同样是休克能否逆转的关键之一。如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早期溶栓治疗,急性心脏压塞立即进行心包穿刺抽出积液或积血,持续性严重心律失常得到有效控制等。
1.心源性休克一经诊断,虽经全力抢救,死亡率仍在85%以上,如能尽快到达医院进行介入性治疗,死亡率有望降到50%。因此,心源性休克进行必要的抢救后,无须在现场过多地观察、停留,尽快将患者安全送往医院。
2.尽量使症状缓解,血压在相对安全范围。
3.无严重心律失常,无严重呼吸困难。
4.患者取平卧位,如有呼吸困难可取半卧位。
5.吸氧。
6.确保呼吸道通畅。
7.确保静脉通道通畅。
8.持续心电监护,严密监控心率、心律,备好除颤器,随时准备电除颤。
9.途中至少2名医务人员,始终保持高度警觉,严密监控患者意识、面色、呼吸、脉搏、血压、周围循环、尿量及原发病等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