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九)饮酒是重要致癌因素

关于饮酒,首先要明确,无论白酒、红酒、黄酒还是啤酒,都含有酒精,化学名为乙醇。

在IARC发布的1类致癌物清单中,酒精换了不同“马甲”,反复出现在榜单中,包括“与饮用含酒精饮料有关的乙醛”(acetaldehyde associated with consumption of alcoholic beverages),“含酒精饮料”(alcoholic beverages),“含酒精饮料中的乙醇”(ethanol in alcoholic beverages)。

虽然酒精与癌症相关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是公众对此认识不足,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作为全球临床肿瘤学科权威组织,于2017年11月7日在《临床肿瘤学期刊》(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上首次郑重发文,明确指出“饮酒是重要致癌因素”,以唤起民众重视并推动公共卫生层面干预,通过限制饮酒,降低患癌风险。这项声明得到了多家媒体的广泛报道,包括《纽约时报》和《时代期刊》等众多媒体都专门撰文讨论。

通过本书,希望再次传递这一信息,“饮酒是重要致癌因素”。不管你对此是满腹疑问,还是半信半疑,请耐心阅读以下文字,相信能够找到说服你的证据。

1.饮酒与癌症究竟有多大关系

已有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在致癌道路上,酒精作出了“卓越贡献”。

2018年WHO发布资料显示,全球每年约有3 300 000人因酒精死亡,这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因酒精相关癌症死亡。ASCO在声明中指出,全世界每年5.5%新增癌症和5.8%癌症死亡与饮酒有关。相当于每18个癌症患者中有1人,每17个癌症死亡患者中有1人,他们患上癌症或者因癌症死亡与饮酒都脱不了干系。

所以,酒与癌症关系很明确,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酒精直接接触的组织患癌风险最大。有充分证据表明酒精会提高口腔癌、喉癌、食管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发生风险,还有部分研究显示酒精可能导致肺癌、胰腺癌和皮肤癌。

如果确实非常想喝两口,在酒精与癌症“纠缠不休”的关系中,是否存在所谓的安全剂量?中国有句老话“小酌怡情,大醉伤身”,但是何为小酌?估计就像读《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男性一天饮用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否则即为饮酒过量。

大概换算下,25g酒精量相当于……

白酒:不超过1两(50g)。

啤酒:不超过1瓶。

红酒:1红酒杯左右。

虽然许多国家包括我国都发布了推荐最低饮酒标准,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发表在多种顶级学术期刊上的研究报道表明,从酒精致癌角度,最安全的饮酒量是0,即不饮酒。例如,2015年发表在《英国医学期刊》(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上一项研究发现,即使少量饮酒,也会增加癌症发病风险,对于女性来说,更不应该喝酒,就算每天只喝一小杯酒,女性患乳腺癌风险也会明显增加。

虽然少量饮酒仍会增加癌症风险,那它对身体是否有其他方面益处?毕竟“小酌怡情”的观点已被大家广泛接受,具体来讲有“适量饮酒可以软化血管,有益心脑血管健康”等,这些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

但是,2018年4月14日,一项由剑桥大学牵头联合多个国家120余位学者合作完成研究结果发表在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 Lancet )上,为适量饮酒有益健康的观点浇了一瓢冷水。研究者们花了11年时间,跟踪随访了来自19个高收入国家59万多名参与者,研究他们饮酒量与全因死亡率以及各种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让人震惊:饮酒不能带来任何健康收益,饮酒会提高各种类型卒中、冠心病、心衰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适量饮酒有益心脑血管健康的说法根本就不存在!这项研究还提供了明确证据,提醒多个国家均需调整现有推荐饮酒标准,标准还得再降低一点儿。

既然所谓适量饮酒有益心脑血管健康说法站不住脚,那么喝酒就更不划算了,所以要限制酒精摄入,最好滴酒不沾。

如果你本身就不喜欢饮酒,最好不要开始。

如果你以前饮酒比较多,那就从现在开始减少饮酒量、进而戒酒。有研究表明,戒酒20年,得口腔癌、咽喉癌和食管癌等癌症风险和不饮酒人基本一样。

记住一句话,“从现在开始行动,身体慢慢就会获益”,这不仅适用于戒酒,也适用于后面即将讲到的戒烟、运动、情绪调节等。

2.为什么饮酒会致癌

酒精,化学名是乙醇,其本身并不是致癌物,它是人饮酒后感觉很“嗨”的主要原因,也会导致人喝醉后胡言乱语,检查是否酒驾,主要也是查它在体内的含量。

乙醇不是致癌物,那酒里面什么致癌?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了解乙醇在体内的分解代谢过程。

如下图所示,乙醇在体内分解代谢主要依靠两种酶,即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首先,乙醇会在乙醇脱氢酶(ADH)作用下分解为乙醛,再在乙醛脱氢酶(ALDH)作用下分解为乙酸,乙酸最后会被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至此乙醇体内代谢完成。乙酸是食用醋中的主要成分,没有致癌性,但中间代谢产物乙醛就厉害了,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其具有致癌性。

乙醛主要通过两个机制致癌:第一是乙醛能直接结合DNA,导致基因突变;第二是乙醛可以导致细胞死亡,诱发慢性炎症和细胞复制,增加细胞癌变风险。

但公众对酒具有致癌性认识普遍不足,还有许多人想为酒辩解、为其“洗白”。2018年1月11日,顶尖学术期刊《自然》( Nature )上发表了一篇重磅论文:剑桥大学科学家通过动物模型,发现酒精代谢产物乙醛会对造血干细胞造成显著影响,喝酒能直接导致干细胞基因发生不可逆突变。这一研究再次证明了一个重要结论:饮酒可能会致癌!

3.中国人饮酒可能更容易致癌

酒,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风流人物壮志豪情,好像都应该有美酒相伴。既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深挚情谊,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迈,还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的悲情。陆游更是说出许多人的心声:“但愿身强健,朝暮常饮酒”。

但是有一种说法,“中国人饮酒可能更容易致癌”,这是谣言,还是真知?

让我们来捋一捋,看看这一说法是否靠谱儿。

将乙醛分解为乙酸需要乙醛脱氢酶(ALDH),体内有3种乙醛脱氢酶,分别为乙醛脱氢酶1、2和3(ALDH1,ALDH2,ALDH3),其中ALDH2起主要作用。

人群中ALDH2存在3种基因型:野生型(GG)具有正常酶活性,突变杂合型(GA)酶活性部分下降,突变纯合型(AA)酶基本失活。因此,如果基因突变导致ALDH2功能缺失或下降,则乙醛不能及时被分解为乙酸而在体内蓄积。由于乙醛具有毛 细血管扩张功能,从而导致脸色泛红、皮肤潮红等现象,也即饮酒“上脸”或“上头”。

ALDH2基因突变存在明显地区差异,在欧洲人中很少发现乙醛脱氢酶基因缺陷者,而在亚洲人群中突变率较高,如中国人群突变率约为30%,这是导致亚洲人“不胜酒力”的主要原因。

据上述2018年1月11日《自然》期刊上那篇论文报道,携带ALDH2基因缺陷的老鼠饮酒后,基因突变数量是普通老鼠的4倍。这为ALDH2基因缺陷与饮酒致癌性相关提供了最直接证据,这正是该论文被广泛关注的原因。

许多中国人存在ALDH2基因缺陷,他们更易受到酒精和乙醛的伤害,所以中国人饮酒更容易患癌。不要听信劝酒时“脸红正喝得”说法,如果一喝酒就脸红,更应该放下酒杯。

重点提示

饮酒肯定会提高患癌风险。

饮酒后脸红的人,面临更高的患癌风险。 dMWRxnXTdla8Wqi7RQRZn0d4UyXc5xhYl54VCn39ieTrm4w1X8hpWuIwr1fb70k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