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会不会传染?这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家里有亲人患上癌症后,我们在照顾他/她时,可能心里隐隐有些担心,自己会不会因为癌症会传染也患上癌症?
癌症会传染吗?答案:癌症不是传染病,本身不会直接传染。
因为癌症可能出现家族性或聚集性发病,所以让人产生癌症会传染的错觉。
如果癌症出现家族性发病,首先要考虑遗传因素,即是否存在家族遗传性癌症;如果是一个村子或几个村子出现癌症聚集性发病,首先要考虑是否存在共同环境致癌因素(饮食、饮水、放射源等),即生活在某一地区人群因为长期接触环境致癌物,从而导致这一地区某种或某些癌症高发。由此可见,传染性因素不是首先要考虑的致癌因素。
但是,传染性因素在某些类型癌症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即在这些癌症发病中存在生物性致癌因素,因此,虽然癌症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是与癌症发生密切相关的病原体可能具有一定传染性。
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慢性乙型肝炎是诱发肝癌的重要原因。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一种传染病,从而造成肝癌传染的假象。
生物致癌因素是指某些细菌、病毒、寄生虫,这些病原体感染机体后,会通过不同机制导致或促进癌症发生:病原体会对机体细胞产生长期、慢性刺激,导致慢性炎症,促使细胞发生癌变;病毒基因嵌入人基因中,影响正常调控细胞生长增殖的基因功能,从而导致细胞癌变,这正是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导致子宫颈癌的主要致癌机制。
有资料显示,全球新发癌症患者中,17%与感染性疾病有关,在低收入国家,这一比例超过26%。通过阻止或控制这些感染性因素在人群中传播,对感染患者进行积极治疗,可以降低这类与生物性致癌因素相关癌症发病率。
目前,共12种病原体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归入1类致癌物清单中(表2),有充分证据证明它们肯定对人致癌。
黄曲霉毒素(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某些菌株产生)。
幽门螺杆菌。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PV、EB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1、卡波西肉瘤疱疹病毒。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泰国肝吸虫、埃及血吸虫。
其中,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毒素与肝癌发生有关,HPV感染可导致子宫颈癌,而华支睾吸虫与原发性肝胆管癌发生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则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
表2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1类致癌物清单中的生物致癌物
如果能够防控上述12种生物性致癌因素,就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相关的癌症发生。以下是相关防控要点举例说明。
HPV感染是女性子宫颈癌发病的必要因素,全球90%以上的子宫颈癌与表2中所列高危型HPV感染有关,其中约70%的子宫颈癌与HPV16型和HPV18型感染有关。从HPV感染到发生子宫颈癌需要大约8到12年的时间。HPV感染在人群中其实很常见,但绝大多数HPV感染为一过性感染,机体免疫力可将其清除,只有极少数感染者出现持续感染,进而可导致子宫颈上皮细胞癌变。德国科学家Harald zur Hausen教授因发现HPV导致子宫颈癌而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高危型HPV感染除了与子宫颈癌发生密切相关外,还与外阴癌、阴茎癌、肛门直肠癌、口腔癌等发生也有关。
性传播、密切接触、间接接触(感染者衣物、生活用品、用具等)、医源性感染、母婴传播。
接种HPV疫苗可提高机体对HPV的免疫力,可以从根本上降低HPV感染的发生,从而降低子宫颈癌等相关癌症的发生风险。目前已上市的HPV疫苗有二价疫苗(针对HPV16和18型)、四价疫苗(针对HPV6、11、16和18型)和九价疫苗(针对HPV6、11、16、18、31、33、45、52和58型)。二价疫苗可预防70%左右子宫颈癌和与之相关的子宫颈癌高级别癌前病变;四价疫苗除了可预防70%子宫颈癌及子宫颈癌高级别病变,还能预防90%生殖器湿疣;九价疫苗可预防90%以上子宫颈癌,85%外阴癌和阴道癌,90%肛门癌,80%高级别病变或不典型增生,以及90%生殖器湿疣。
另外,要注意个人卫生、注意性生活卫生。有性行为的女性,最好每年做一次相关筛查,包括妇科检查、宫颈细胞学检查、HPV-DNA检测等。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它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生存能力极强,能够在胃强酸性环境中生存,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够在胃里面生存的细菌。它存在于人体胃幽门部位,与胃溃疡、胃癌发生关系密切,有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发生胃癌风险是无感染者6倍。
口腔唾液,粪便经手、食物接触口,即幽门螺杆菌可通过粪-口途径和口-口途径传播。
餐前洗手,尽量不要用口来喂食物,特别是大人不要将食物嚼碎了喂幼儿。为预防胃癌,建议牺牲点儿我们饮食文化中那份热闹,采用分餐制或使用公筷,并经常对餐具进行消毒。建议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特别是接受过胃部手术、有过胃病或有胃癌家族史人群,以便及早发现感染者,及时使用抗生素杀灭幽门螺杆菌,进行根除性治疗。已有大量研究证实,根治幽门螺杆菌可以防止甚至逆转胃癌癌前病变。彻底消灭幽门螺杆菌并非难事,90%感染者经过1~2周治疗后,体内幽门螺杆菌可被消灭殆尽。
在全球新发肝癌患者中,有56%与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这两种病毒慢性感染与肝癌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等。
对抗这两种致癌病毒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接种疫苗+治疗。新生儿和未曾接种疫苗儿童,一定要接种乙肝疫苗,而乙型肝炎患者要坚持进行治疗;对于丙型肝炎病毒,虽然目前没有相关疫苗,但接受治疗后丙型肝炎患者治愈率已达50%~80%。另外,建议献血或输血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并做好婚检、孕检。
华支睾吸虫俗称肝吸虫,其成虫寄生在人体肝胆管内,可导致20多种并发症,包括急慢性胆囊炎、慢性胆管炎等,胆管局部慢性炎症促进胆管上皮细胞异常增生,从而可导致细胞癌变。
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肝吸虫囊蚴淡水鱼虾,生食或半生食在淡水、半咸水里生活过的海鱼也可能感染肝吸虫。
不吃鱼生及未煮熟淡水鱼虾,也不要生食或半生食在淡水、半咸水里生活过的海鱼,注意将生吃、熟吃厨具分开使用。特别说明一点,不少人认为吃鱼生时蘸调料就可以杀虫消毒,但研究表明,肝吸虫囊蚴可以在醋中存活2小时,在酱油中存活5小时,所以鱼虾只有煮熟了才真正安全。
EB病毒主要感染人类口腔咽部上皮细胞和B淋巴细胞。鼻咽癌是一种常见的上皮细胞恶性肿瘤,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我国南方(广东、广西、福建等)及东南亚是鼻咽癌高发区。鼻咽癌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鼻咽癌活检组织中可检出EB病毒。
主要通过唾液传播。
注意避免口对口传播和喷嚏飞沫传播。
总体来说,要想远离致癌微生物,建议远离毒品,洁身自好;尽量避免使用血液等生物制品;进行有创伤操作如拔牙、文身等一定要选择正规机构;日常生活中讲究个人卫生,尽量实行分餐制。思想上重视,战术上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个人卫生习惯,从各个方面防控感染,远离癌症。
重点提示
癌细胞不会传染,握手不会、吃饭不会、亲吻也不会。
但是,一些可能导致癌症发生的细菌或病毒具有传染性。
思想上要重视,战术上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个人卫生习惯,从各个方面防控感染,远离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