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指患者自觉耳中鸣响而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源。可急性起病,亦可缓慢起病;既可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可呈持续性,也可呈间歇性;耳鸣的音调可呈高音调(如蝉鸣声、口哨声等),亦可呈低音调(如机器声、隆隆声等);一般在夜间或安静时加重,严重时可影响睡眠及对生活、工作、情绪产生干扰;多数耳鸣患者伴有听力下降。西医学的突发性聋、暴震性聋、传染病中毒性聋、噪音性聋、药物中毒性聋、老年性聋、耳硬化症以及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混合性聋及耳鸣等疾病,均可参考此病进行辨证施治。
耳鸣初起,病程较短,可伴耳内堵塞感或听力下降,或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咳嗽等症。舌质稍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散邪通窍。方药:桑菊饮加减。中成药:芎菊上清丸等。
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情志抑郁或恼怒有关,口苦,咽干,面红目赤,尿黄,便秘,夜寐不宁,胸胁胀痛,头痛或眩晕。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治法:清肝泻火,开郁通窍。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中成药:加味逍遥丸等。肝胆湿热较重者可用龙胆泻肝汤。
耳鸣,耳中胀闷,头重如裹,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化痰清热,散结通窍。方药:清气化痰丸加减。中成药:清气化痰丸等。亦可选用礞石滚痰丸加减,夹血瘀者可配合通窍活血汤。
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劳累有关,或在下蹲站起时加重,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纳呆,腹胀,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通窍。方药:益气聪明汤加减。中成药:补中益气丸等。
耳鸣已久,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多,性功能减退,潮热盗汗或畏寒肢冷。舌质淡或嫩红,脉虚弱或细数。治法:补肾填精,滋养耳窍。方药:肾阴虚者用耳聋左慈丸加减。肾阳虚者用右归丸加减。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补骨脂、益智仁、附子、肉桂、菟丝子、杜仲。
耳聋左慈丸、杞菊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
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配合针灸治疗。
耳鸣1个月。
1个月前因精神不悦开始耳鸣,头胀,晨起口微苦而干,食后痞满,时嗳气,睡眠多梦,既往高血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史,现服用降压药。舌淡偏胖,有轻齿痕,苔白微腻,脉沉弦细。
神经性耳鸣。
耳鸣,肝胆湿热。
清利湿热。
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g 焦栀子10g 黄芩12g 柴胡10g
生地10g 车前子 包 15g 泽泻10g 川木通6g
当归15g 石菖蒲15g 煅磁石10g 蔓荆子12g
黄连10g 法半夏12g 炮姜10g 炒莱菔子15g
郁金15g
7剂,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服。
耳鸣、头胀有所改善,仍有吱吱声。舌偏胖有齿痕,苔薄白,脉弦。
龙胆草8g 焦栀子12g 黄芩12g 柴胡15g
生地15g 车前子15g 泽泻10g 当归15g
白芍15g 蔓荆子15g 石菖蒲15g 郁金12g
丹参20g 黄连10g 法半夏15g 炮姜8g
炒莱菔子20g 延胡索15g
7剂,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服。
耳鸣2周。
近2周因房屋装修劳累开始出现右耳耳鸣,呈隆隆声,入夜加重,两目干涩,腰酸,纳可,睡眠欠佳。舌淡偏黯,苔薄白,脉沉弦细,两尺无力。
神经性耳鸣。
耳鸣,肝肾阴虚。
滋补肝肾。
杞菊地黄丸加味。
熟地15g 山药15g 山萸肉15g 泽泻10g
牡丹皮12g 茯苓12g 枸杞子15g 菊花10g
灵磁石15g 远志10g 菖蒲10g 夜交藤30g
7剂,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服。
(2010年4月21日):耳鸣、目涩基本消除,仍时有腰酸,睡眠欠佳。舌淡黯,苔薄白,脉沉。
杞菊地黄丸早晚各1丸。
枣仁安神液早晚各1支。
嘱连服半个月。
耳鸣分虚实两大类,亦可见虚实夹杂,偏于实证者多声音尖锐高亢,如蝉鸣等,偏于虚证者多声音低沉,如隆隆声,过火车声等,临床上辨证施治,配合针灸等多可获效。案一中患者因情志不调,肝郁化火而致耳鸣,治以清泻肝火,患者素有胃疾,故兼调护脾胃,以防木乘脾土,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佐以调和脾胃获效。案二耳鸣为肝肾阴虚所致,兼有两目干涩,故予杞菊地黄汤加味获效颇佳,后以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善后,同时佐以养心安神之品治疗寐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