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汗证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正常的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本节所论述的自汗、盗汗,均为汗液过度外泄的病理现象。除了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出汗过多,引起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肺气不足,素体薄弱,营卫不和,心血不足,阴虚火旺,邪热郁蒸。

【辨证论治】

肺卫不固:

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治法:益气固表。方药:玉屏风散。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益气固摄。兼有阴盛而见舌红、脉细数者,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而症见汗出,恶风,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者,可改用大补黄芪汤以补益气血,固表敛汗。

营卫不和:

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表现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治法: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汗出多者,酌加龙骨、牡蛎固涩敛汗。兼气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兼阳虚者,加附子温阳敛汗。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可配合甘麦大枣汤之甘润缓急进行治疗。营卫不和而又表现为倦怠乏力,汗出多,少气懒言,舌淡,脉弱等气虚症状者,可改用黄芪建中汤益气建中,调和营卫。由瘀血阻滞导致者,兼见心胸不适,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等症者,可改用血府逐瘀汤理气活血,疏通经络营卫。

心血不足:

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治法:补心养血。方药:归脾汤。汗出多者,加五味子、牡蛎、浮小麦收涩敛汗。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熟地补益精血。

阴虚火旺:

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降火。方药:当归六黄汤。汗出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涩敛汗。潮热甚者,加秦艽、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以阴虚为主,而火热不甚,潮热、脉数等不显著者,可改用麦味地黄丸补益肺肾,滋阴清热。

邪热郁蒸:

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弦数。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方药:龙胆泻肝汤。郁热较甚,小便短赤者,加茵陈清解郁热。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面赤烘热、口苦等症不显著者,可改用四妙丸清热除湿。

【临床验案】

案一、杨某,男,47岁,2012年4月26日初诊。
主诉:

夜间盗汗20余年。

现病史:

夜间头部盗汗、夜尿多、耳鸣、入睡磨牙20余年,血脂异常,二便检查正常,手心热,脱皮。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西医诊断:

神经官能症。

中医诊断:

汗证,肝肾不足。

治法:

滋补肝肾。

处方:

熟地20g  山萸肉15g  芡实20g  莲须15g

生龙牡 15g  桑螵蛸20g  当归15g  升麻6g

牡丹皮15g  黄连10g  天麻15g  钩藤20g

全蝎10g  蜈蚣2条  独活15g  生黄芪30g

14剂,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2012年9月10日):

药后磨牙已愈,半年未发。两手脱皮基本已愈,但手汗较多,近月来胸骨后感到气逆不出(有精神压力大因素),肩背部不适,畏冷。舌黯红,苔薄白,微黄,脉弦细。

处方:

柴胡15g  白芍20g  香附15g  枳壳15g

川芎12g  陈皮15g  郁金15g  木香10g

旋覆花 15g  代赭石15g  法半夏10g  炙甘草10g

苍术15g  防风10g

7剂,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服。

案二、苏某,女,48岁,2011年9月27日初诊。
主诉:

出汗较多半年。

现病史:

近半年出汗较多,下肢亦发胀,有倦感,两手也在活动后肿胀感,怕冷,时有少量白痰,月经尚正常,口有异味,舌尖略红,苔白微黄,脉沉细。

西医诊断:

神经官能症。

中医诊断:

汗证,气虚寒湿。

治法:

健脾益气,温化寒湿。

处方:

生黄芪50g  生白术20g  防风10g  枳壳15g

乌药20g  桂枝12g  鸡血藤15g  陈皮15g

法半夏10g  茯苓20g  牛膝15g  木瓜20g

路路通15g  羌活15g  炒薏苡仁25g  车前子 20g

7剂,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

诸症有所缓解,口中仍有异味,出汗较前减少,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处方:

生黄芪50g  生白术15g  防风10g  乌药20g

桂枝12g  鸡血藤15g  陈皮15g  法半夏10g

茯苓20g  炙甘草10g  木瓜15g  路路通15g

藿香15g  炒薏苡仁25g  车前子 15g  山药20g

7剂,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服。

案三、秦某,女,72岁,2010年11月11日初诊。
主诉:

睡时出汗2周。

现病史:

2周前感冒后开始睡时出汗多,出汗后心慌,喝热水手亦出汗,出汗时偶觉冷,畏风,已半月,月初时发热38℃,曾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白细胞数近半月逐渐下降,现2.7×10 9 /L,已无高热,午后、夜间偶有低烧,最高37.3℃,心烦,纳呆,口微苦,口干不欲饮,舌黯苔黄白,脉弦稍滑。

西医诊断:

神经官能症。

中医诊断:

汗证,气阴两虚,骨蒸汗出。

治法:

益气养阴,清热除蒸。

处方:

当归15g  生黄芪50g  生地15g  熟地15g

黄柏12g  黄连15g  黄芩15g  陈皮10g

白术20g  麻黄根12g  浮小麦50g  煅龙牡 20g

麦冬20g  五味子10g  生晒参12g  斑褐孔菌15g

7剂,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

头部汗减,胸部汗仍较多,以盗汗为主,出汗前身热,手足热,汗后恶风,口干舌黯红,苔黄白,稍腻,脉弦滑。

处方:

秦艽15g  鳖甲 先煎 15g  地骨皮15g  柴胡12g

青蒿20g  当归15g  知母15g  乌梅12g

黄芪50g  黄柏12g  白术15g  防风6g

浮小麦50g  麻黄根12g  糯稻根15g  煅龙牡 15g

五味子10g  麦冬15g  党参15g  柏子仁15g

生薏苡仁20g 斑褐孔菌15g

7剂,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服。

【按】

单纯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良好,经过治疗大多可在短期内治愈或好转。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自汗,尤其是盗汗,则病情往往较重,治疗时应着重针对原发疾病,且常需待原发疾病好转、痊愈,自汗、盗汗才能减轻或消失。汗出之时,腠理空虚,易感受外邪,故当避风寒,以防感冒。汗出之后,应及时用干毛巾将汗擦干。出汗多者,需经常更换内衣,并注意保持衣服、卧具干燥清洁。不因天暑、衣厚、劳作及其他疾病,而白昼时时汗出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自汗多由气虚不固,营卫不和;盗汗多因阴虚内热;由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滋阴降火、清化湿热,是自汗、盗汗的主要治法,可在辨证方药的基础上酌加固涩敛汗之品,以提高疗效。案一先是肾阴虚盗汗,滋补肝肾则盗汗消,后为气机郁滞引起的自汗,以四逆散治之。案二为气虚自汗,方以玉屏风散获效。案三为温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骨蒸汗出之证,治以清热除蒸、益气养阴,以当归六黄汤加减。 S6hyxrDpoYZj5brqdcTGNNyCuIi4aT5lQ8I1bznqFk9lN2B3OCWQ+/QL7sFLt2A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