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青年多见,常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天气变化、恼怒、劳累、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等。
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治法:疏肝清热。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治法:清热化湿。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治法:健脾益气。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治法:温中健脾。方药:黄芪健中汤合理中汤加减。
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治法:养阴益胃。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色黯滞,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治法:活血通络。方药: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
胃脘痛反复发作2年余。
胃脘痛已2年余,嗳气,时有反酸,矢气较多,身倦乏力,畏冷。胃镜检查:胃窦部慢性糜烂性胃炎。B超示有中度脂肪肝。舌淡黯,苔薄白,脉弦细。
慢性糜烂性胃炎。
胃脘痛,寒热错杂。
辛开苦降,和中止痛。
党参20g 黄连10g 法半夏10g 黄芩12g
干姜10g 炙延胡索15g 甘草10g 川楝子12g
仙灵脾15g 炒莱菔20g 海螵蛸15g 白花蛇舌草20g
枳壳15g 蒲公英15g
7剂,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服。
胃脘痛、噎气、频频矢气等症状均明显减轻,现胃部仍怕凉,身倦,时有精神不畅。舌偏黯,苔薄白,脉弦无力。
党参20g 黄连10g 黄芩12g 干姜10g
炙甘草10g 法半夏10g 炙延胡索15g 菖蒲15g
郁金15g 丹参15g 仙茅15g 车前子 包 15g
仙灵脾15g 海螵蛸15g 柴胡12g 合欢皮20g
14剂,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服。
只感肋部偶有不适,舌淡黯,黄薄白,脉沉细。
党参15g 茯苓20g 炒白术15g 炙甘草10g
香附12g 砂仁10g 炮姜8g 柴胡15g
枳壳15g 白芍15g 炙延胡索15g 法半夏10g
黄连10g 决明子20g 丹参15g 仙灵脾20g
7剂,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服。
临床症状均消失,舌淡红,脉沉细。为巩固疗效,治愈慢性胃炎和改善脂肪肝。
党参20g 黄连10g 黄芩15g 炙延胡索15g
法半夏10g 炙甘草10g 干姜10g 焦三仙 各 15g
莱菔子15g 白芷12g 白术15g 山药20g
夜交藤30g 枳壳15g 决明子30g 合欢皮20g
丹参15g 柴胡12g 鸡内金15g 白花蛇舌草20g
7剂,烘干,共为细粉,装0号胶囊,每粒0.5g,每次6粒,日3次服。
胃脘痛反复发作20年,加重2周。
近20年来,因饮冷和发怒出现胃痛,夜间明显,左侧为著,食后则减,近2周痛甚,难以入睡,晨起后减,痛时喜温喜按,便偏软,痛时下腹部胀,胃镜: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胃窦息肉。舌黯红,苔薄润,脉沉弦。
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炎。
胃脘痛,肝脾不调。
疏肝理气,健脾温中。
木香10g 砂仁12g 党参20g 白术15g
茯苓15g 甘草10g 高良姜10g 香附12g
延胡索15g 川楝子12g 白芷12g 白芍20g
九香虫10g 鸡内金10g 白花蛇舌草20g 蒲公英20g
7剂,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服。
后电话诉症状大减,因不便来京,在当地照方抓药巩固疗效。
案一为寒热错杂证,栗德林教授以半夏泻心汤治之,并指出胃脘痛、痞满病名不同,主症不同,但其病机、病候有相当一部分具有相同之处,二者皆可出现寒热错杂之象。临床见其胃强脾弱诸症,则皆可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其效果颇佳。案二为脾胃虚寒兼有肝郁,治以香砂四君子汤合良附丸佐以疏肝行气止痛之品获效。对于胃脘痛、痞满、慢性腹痛、泄泻、呃逆等病,病名和主要临床表现虽不同,但其核心病机类似,只要有是证,即可以此方加减治之,均可参照论治,不必拘泥,其中尤以肝脾不调、寒热错杂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