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为常用息风止痉药,疗效确切,在临床上应用范围很广,故在各地以伪充真者较多。本品为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重点查处的十八种伪劣药品之一。天麻因其茎色赤,直立似箭,故名赤箭,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天麻之名首见于宋代的《开宝本草》。
瓜天麻、明天麻、冬彭(西藏)、木浦(云南)。
为兰科植物天麻 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
本品有冬春之分。在立夏以前刚出土抽苔时采挖的称“春麻”,在冬至后芽苞未出土前采挖的称“冬麻”。春麻皮皱明显,色白,肉坚硬,光泽。如采集较晚者则顶端带残茎,俗称“老断头”。质地较冬麻略松而次。质轻泡中空者,贬称为“母猪泡”或“母猪壳”。冬麻块茎充实质佳,皮光色油白或稍有皱缩,肉坚硬光泽,顶端带嫩红芽,即所谓“鹦哥嘴”或“红小辫”(幼芽生长伸长后,芽茎表面的膜质鳞片,左右旋列,色淡红至紫红,形如辫状者,较“鹦哥嘴”为长)。
本品的主要鉴别特征为:整体呈长椭圆形而略扁弯曲,外皮有纵皱,长3~13cm,宽2~6cm,厚1~3cm。先端有残留茎基,或红棕色干枯芽苞(鹦哥嘴),末端有自母麻脱落后的圆脐形疤痕(俗称圆盘底或圆脐,肚脐眼),淡黄色至黄棕色,表面有由芝麻点样的潜伏芽排列成环的节纹数圈(俗称点轮环)。质坚实,半透明,断面平坦,角质化。气微,味微苦而甜。嚼之发脆而有黏性。
鉴别天麻的真伪常可归纳三大特点,即鹦哥嘴、点轮环、肚脐眼。因这三个特征为天麻所独具,是自然形成的,假冒者必然在此三点上留有人为的痕迹。春麻可因鹦哥嘴脱落而显樱红色疤痕或顶端有残留茎基,但另两个特点均应同时存在,若缺其中之一,就有伪品的可能,必须仔细鉴别。有两首鉴别天麻的歌诀或顺口溜,形象而上口便于掌握。一首为:“天麻长圆扁稍弯,点状环纹十余圈,头顶芽苞鹦哥嘴,底部疤痕似脐圈。”另一首是:“鹦哥嘴,扁圆体,点轮环,圆盘底,断面角质一条线。”
此外,天麻的横切片经水浸后具有伸缩性及黏液,因不含淀粉,切片遇碘不显蓝色,也是常用的有效鉴别方法。
本品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陕西等省。云南昭通产者最为驰名,习称云天麻;四川宜宾产者亦佳,称川天麻。
通常以个大,体实无空心,色黄白明亮呈半透明者为上品。故商品又有“明天麻”之称。
昭通天麻道地药材质量要求:宽卵形、卵形,稍扁缩,且短、粗、肩宽、肥厚;长5~12cm,宽1.5~6cm,厚0.8~4cm。表面灰黄色或浅棕色,有纵向皱折细纹,习称“姜皮样”。有明显棕色小点状组成的环节,棕色点大且多(20~30个),习称“芝麻点”;环节纹深且粗,节较密,一般为9~12节;芽苞完整,呈“鹦哥嘴”状,新鲜个体芽为深棕色,芽较小巧;呈“凹状圆脐形”疤痕,脐眼较小巧。断面,质坚实,难折断,断面平坦,半透明革质,白色或淡棕色,体重质结实,无白心、无空心。新鲜天麻蒸煮熟后,香糯回甜,粉性足且容易煮烂;干天麻气香特异,较浓,味微甘甜,无酸味。
天麻历来存在以伪充真及误收误用的情况,而且伪品品种甚多。
为茄科植物马铃薯 Solanum tuberosum L.的块茎。经仿照天麻正品,人工加工成扁椭圆形,表面刻有沟及纵皱纹,顶端有时具人工用绳索捆扎而成的“鹦哥嘴”,并染成红色。底部无圆脐形疤痕。无环节纹,质坚硬而韧,难折断,断面平坦,角质。味淡而不苦。因马铃薯富含淀粉,切片遇碘则显蓝色,比较容易鉴别。
为菊科植物大丽菊 Dahlia pinnata Cav.的块根,呈长纺锤形,微弯或扁,表面灰白色或类白色,未去皮者显黄棕色。纵沟明显而不规则,无环节纹。顶端茎基及末端均呈纤维状。质硬而较正品为轻,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角质状,或纤维性。与正品最明显的区别点是,断面中心木质化或中空。
为茉莉科植物紫茉莉 Mirabilis jalapa L.的根。经蒸后刮去外皮来冒充正品,加工压扁,平直或稍弯曲,顶端残留茎基或凹陷。表面白色或灰棕黄色,半透明,有纵沟或呈扭曲状,无环节。质硬。断面呈同心环纹,纤维性。味淡,有刺喉感。
为天南星科植物芋 Colocasia esculenta (L.)Schott的子块茎。经刮皮蒸制晒干而成,外观呈压扁状,有纵沟及皱褶,顶端有芽苞残基,无环节纹,断面粉白色,微甜。在贵州见有以此冒充天麻者。因含淀粉,切片遇碘显蓝色。
主要为百合科植物滇黄精 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t Hemsl.的干燥根茎的节块,全体有细皱纹及稍隆起的环节。茎痕显著,呈圆盘状,上布许多小麻点。每一节间形似大白及。味甜,嚼之有黏性。
为槭树科植物羊角天麻 Dobinea delavayi (Baill.)Engl.的块根,多呈纺锤形,一端常扭曲成羊角状,故有羊角天麻之称。表面有须根痕及线样横环纹,顶端有残茎基,纤维性,味淡。云南有以此充天麻。
为葫芦科植物栝楼 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kim.的干燥根。充天麻之天花粉多为块根之小者。呈纺锤形,一端有茎基残留或扎成短嘴状,纵剖面可见棕黄色条状筋脉(维管束),断面点状(维管束)散在,排列成放射状,导管孔甚大。质坚重,不易断,富粉性。无臭,味淡,微苦。贵州有以此充天麻者。
为美人蕉科植物芭蕉芋 Canna edulis Ker 的干燥块茎,外形与正品天麻很相似,茎基处有残留叶鞘,纤维外露。底部渐尖。断面不平坦,淡黄白色,质韧,有焦糖气,味甘。在四川、福建、广东、浙江等地曾有以此冒充天麻。
为葫芦科植物赤雹 Thladiantha dubia Bunge 的干燥块根。药材呈纺锤形,长4~6cm,直径1.5~2.5cm,具棱脊。表面灰黄色或灰黄棕色,有纵沟及横长皮孔样疤痕。质坚硬难折断。断面平坦,呈粉性。味微苦而刺舌。在河北安国等地曾发现以此冒充天麻。
为菊科植物羽裂蟹甲草 Sinacalia tangutica (Maxim.)B.Nord.的干燥块茎。在西北地区亦称鸡多囊、猪肚子等。块茎呈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4~9cm,直径1.5~2.5cm,有的已被压扁,表面黄棕色,有明显的环节、不规则的沟纹皱纹及须根痕,断面呈隔板状或中空。加工去皮蒸煮后则为灰棕色,半透明,断面呈角质样。无臭,味微苦。在甘肃及宁夏个别地区以此充天麻。
为菊科植物双舌蟹甲草 Sinacalia davidii (Franch.)Koyama 的块茎。在四川将此称为角天麻,又称红川乌。其块茎的形态特征与羽裂蟹甲草相似。
为竹芋科植物竹芋 Maranta arundinacea L.的干燥根茎。本品外表与天麻相似,亦有“鹦哥嘴”及“肚脐眼”,但纤维性强,质粗糙,表面呈浊白色。在广东省个别地区有以此混充天麻。
为泽泻科植物华夏慈菇 Sagittaria trifolia L.var. sinensis (Sims.)Makino 的球茎。在贵州省部分地区以本品的球茎加工后混充天麻。伪品多呈长卵圆形,压扁状,长5~11cm(包括芽苞在内),宽3~4cm,表面暗褐棕色或褐绿色,微呈透明状,有2~3个环节,环节上常残存有膜质鳞叶片,中部多凹陷,有纵向细皱纹,上端有粗大的芽苞,下端有致密的皱褶,底部有浅灰色的圆脐形“疤痕”或为短柄状凸起。质重而坚硬,难折断,断面中空,组织不紧密,微呈角质状。气微,味淡。含有大量淀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