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兜铃始见于宋·《开宝本草》,《本草纲目》列入蔓草类。《开宝本草》马志曰:“山南名土青木香,一名兜铃根,蔓生,叶似萝而圆且涩,花青白色,其子大如桃李而长,十月以后枯,则头开四系若囊,其中实薄扁似榆荚,其根扁而长尺许……”现代中医多用以清肺降气、止咳平喘,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痰喘等病症。
马斗铃、臭铃铛、臭瓜蛋、臭葫芦、山香瓜、马灯笼。
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 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和马兜铃(南马兜铃) 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
成熟的果实为卵圆形或长圆形。长3~5cm,直径2~3.5cm。表面黄绿色至灰绿色,有12条纵棱线,由棱线分出多数横向平行的细脉纹。基部有细长的果柄,果皮轻脆,易裂为6瓣,果梗也相互分裂为6条。果皮内表面平滑而带光泽,有较密的横脉纹。果实6室,每室具多数平叠的种子。种子扁平而薄,呈钝三角形或扇形,长0.6~1cm,宽0.8~1.2cm,种子四面延伸成淡棕色不透明或半透明的翅。气微而特异,味微苦。种子味略麻辣。
上述这两种植物的果实,为目前市售“马兜铃”的主要产品,而尤以北马兜铃为多。二者药材性状的鉴别特点,在于北马兜铃的果实形状较大而稍长,南马兜铃的果实形状较小而稍圆,均像马颈下悬挂的铜铃,故有马兜铃之名。现药房中常简称为“兜铃”或“斗铃”。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与出产。北马兜铃主产于华北、东北及西北诸省,南马兜铃主产于四川、贵州、广西、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福建等地。
道地药材以果实完整、颜色绿、种子充实者为佳。
在各地常有所谓“土兜铃”者,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习惯作马兜铃入药用。其来源多是百合科大百合属或百合属植物的果实。由于此类果实在外形上与马兜铃略有相似之处,故而混用,实系伪品,应注意鉴别。
为百合科植物荞麦叶大百合 Cardiocrinum cathayanum (Wils.)Stearn.的干燥成熟果实。
本品分布于长江流域各地。四川、贵州以其果实充马兜铃,习称“广兜铃”。
蒴果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4~5cm,直径3~5cm。中部粗大,两端渐窄,顶端有喙,基部有柄。外表红棕色或黑褐色。有6条棱线及多数细横纹,质地轻脆。常自顶端裂成3瓣,具3室。有明显的隔膜,每室有种子多数,呈层层相叠。种子呈扁钝三角形,红棕色,周围有淡红色半透明的膜质翅。气微,味淡。
为百合科植物大百合 Cardiocrinum giganteum (Wall.)Makino 的干燥成熟果实。
本品分布于四川、云南、湖南、广西、陕西、西藏等地。云南丽江、大理、临沧及四川均以本品的种子称为“兜铃子”,果实混称马兜铃或“云兜铃”。
药材特征与上种基本相似。而植株较前种为粗壮,高1~2m,直径2~3cm。总状花序具花10~16朵,花不具苞片;花丝长约为花被片的1/2或稍长。
为百合科植物麝香百合 Lilium longiflorum Thunb.的干燥成熟果实。
贵州以本品的果实混充马兜铃。
果实呈椭圆形或为具六棱的圆柱形,两端稍呈截形。上半部常裂成3瓣,底部有粗壮的果柄,果皮黄棕色或暗棕色,具抽皱。果内有三隔膜,分成3室,种子扁平,有宽1~2mm 的翅。
为葫芦科植物假贝母 Bolbostemma paniculatum (Maxim.)Franq.的干燥成熟果实。
在四川西部地区以本品混充马兜铃入药用。通常是弃去种子和果盖,只用果皮。
药材全形为长圆形,形似铜铃,顶端平截,中空,底部渐尖,有细长的柄。果长3~4cm,直径约1cm。外表面黄绿色或淡棕色,有10条绿色的纵纹。但偶尔亦可见贴生于果皮的种子,呈扁长椭圆形,具翅,棕色至灰褐色。
为葫芦科植物马铜铃(小花雪胆) Hemsleya graciliflora (Harms)Cogn.的干燥成熟果实。
四川绵阳地区以本品作土兜铃入药用。
蒴果呈三棱圆锥形,长2.5~4cm,直径1~1.5cm。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有纵线纹。顶端多开裂成三角形孔,基部果柄纤细。果实不开裂,一室。种子数枚,不成列,种子扁平长椭圆形,具翅,一端有缺刻,长1.5~2cm,宽约0.5cm,灰褐色或棕色。体轻质脆。气微弱,种子味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