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连又称马尾黄连,始载于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草部。据记载:“出云南省,药肆皆有之,干者形如丝,上有小根头,土人盘曲之以市”。具有“性寒而不峻,味苦而稍减,不似川连之厚,性能去皮里膜外及筋络之邪热,小儿伤风及痘科用”的功能,在民间常用来代替黄连使用。本品小檗碱的含量较高,是提取小檗碱的良好材料。目前在云南、四川、贵州、甘肃等其他省区也将一些植物的根茎及根称马尾连,品种甚为复杂,质量不一,需要认真加以鉴别。
草黄连、唐松草。
为毛茛科植物金丝马尾连 Thalictrum glandulosissimum (Fin.et Gagn.)W.T.Wang et S.H.Wang、昭通马尾连 Thalictrum glandulosissimum (Fin.et Gagn.)W.T.Wang et S.H.Wang var. chaotungense W.T.Wang et S.H.Wang、高原唐松草 Thalictrum cultratum Wall.及多叶唐松草 Thalictrum foliolosum DC.的干燥根茎及根。
又称多腺唐松草,云南宾川称马尾连。
干燥的根茎上端常带有多数芦头,每个芦头粗约4mm,其上残留茎苗的痕迹。根茎短,根细长而多,丛生于根茎下,形如马尾而呈金黄色,金丝马尾连之名即由此得来。根茎由数个或十余个结节连生,长1~3cm,直径2~5mm,可见茎基残痕,表面粗糙,留有鳞叶的残基呈暗棕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鲜黄色。根细长,常为数十条,长10~25cm,直径约1mm,外表红黄色或金黄色,有光泽,具纵向细纹,老栓皮及皮层常呈环节脱落,尚未脱落者,以手搓之即脱,脱落处呈金黄色,光滑。体轻,质脆,易折断。根茎断面外圈呈棕褐色,内有黄色木心;须根断面呈深黄色,外表为一薄层金黄色的外皮,断面平坦。气微,味极苦,嚼之粘牙。
又称昭通唐松草,云南昭通一带称马尾连。
与金丝马尾连的区别在于小叶较大,长和宽为1.5~2.5cm,表面无腺毛,叶轴上的毛长达0.4mm,单歧聚伞花序多少呈伞房状,花少数而稀疏,花药顶端钝,柱头翅宽,三角形。药材鉴别特点亦与上种相似。
云南称马尾黄连、草黄连,四川也称马尾黄连。
根茎由数个节连生,细根数十条,长5~10cm,直径约1mm,表面棕色,木栓层脱落处呈浅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黄色,略呈纤维性。气微,味苦。
四川、云南称马尾黄连。
根茎横生,较粗壮,由数个至十余个结节连生,每个结节上面具圆形空洞状的茎痕,直径约1cm。细根数条至十余条密生于根茎的下侧,直径约3mm;表面灰棕色,质硬,易折断,断面木心呈金黄色。气微,味稍苦。
上面所述品种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其根小檗碱含量均在1%以上,可谓马尾连之佳品,而其中又以金丝马尾连和昭通马尾连为最佳。此外,在甘肃、青海、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亦有出产。
本品以根条长而均匀、不带栓皮、外表色金黄光亮者为佳。
除以上主要品种外,还有一些同科同属植物的根茎及根,其小檗碱的含量相对较少,一般不作正品马尾连收购,而在产区当地就地取材作马尾连使用,有以下几种:
为毛茛科植物贝加尔唐松草 Thalictrum baicalense Turcz.的干燥根茎及根。
药材细根数十条丛生于根茎下,细根软而扭曲,表面黄褐色。据报道,藏医以本品作为黄连的代用品。
产于四川、青海、山西、陕西、甘肃、宁夏、西藏、河北、吉林、黑龙江等地。
为毛茛科植物长柱贝加尔唐松草 Thalictrum baicalense Turcz.var. megalostigma Boivin 的干燥根茎及根。在四川若尔盖地区以本品充作马尾连。
本种与原种的区别主要在于本变种的花柱较长,一般长1~1.2cm,柱头为线形而非球形。药材性状与原种相似。产于四川西部及甘肃南部地区。
为毛茛科植物腺毛唐松草 Thalictrum foetidum L.的干燥根茎及根。又称腺毛唐松草。
外形很像高原唐松草,但柱头发育,呈三角状箭头形,瘦果更扁,有短毛可以区别。本品小叶沿脉网有短柔毛和腺毛,花梗通常有白色短柔毛和极短的腺毛。
根茎短,须根密集而生,常数十条丛生于根茎下,外表呈砖红色。
分布于四川、新疆、青海、西藏、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
为毛茛科植物黄唐松草 Thalictrum flavum L.的干燥根茎及根。
在根茎下密集着生多数细根,细根长5~10cm,直径约2mm,表面灰黄白色。
分布于新疆阿尔泰山区。
为毛茛科植物大叶唐松草 Thalictrum faberi Ulbr.的干燥根茎及根。
在浙江天目山称为大叶马尾连或马尾连。
根茎较短,下部密生数十条细根,细根长约10cm,直径约1mm,表面棕褐色,栓皮较疏松,常易脱落。
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苏南部、河南南部、江西、福建、湖南等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