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介绍了气道相关疾病,主要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哮喘和支气管炎。这些疾病还可能引起一些更严重的并发症,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扩张等。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这些疾病是不是也和其他的许多疾病一样,有所谓的“高危人群”呢?哪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患病呢?
首先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气道相关疾病的“高危人群”不似其他疾病,能够按年龄、性别等进行严格划分,气道相关疾病的所谓“高危人群”指的是存在各类疾病风险因素的人,其涉及的风险因素越多、程度越严重,自然患病率就越高。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自限性疾病,即这类疾病较容易通过自身免疫系统的作用痊愈,因而对这类疾病的研究相对少些,其常见的致病风险因素也比较简单,如气温骤变、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通常情况下做好日常防护即可避免这类疾病的发生。
由于流行病学研究中对COPD的定义存在差异,因此很难确定该病的准确患病率,通常认为吸烟者的患病率约为14%,曾经吸烟者的患病率为7%,从不吸烟者的患病率为3%。关于哮喘患病率的调查表明,英国人的患病率约为9%。巴西一项针对圣保罗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COPD的患病率为15.8%,而哮喘的患病率约为10%。几项研究表明,儿童和成年人的哮喘患病率相似,然而基于地理差异和社会经济情况等多种因素,其实存在广泛的差异性。
据报道,在2015年我国有将近1亿的COPD患者,其中男性患病率是女性的两倍。此外,阻塞性气道疾病的实际患病率被严重低估了,当在普通人群中进行肺活量评估时,约58%的阻塞性气道疾病患者此前未被诊断过患有肺部疾病。
哮喘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接触变应原,因此许多哮喘患者的血清中免疫球蛋白E(IgE)和嗜酸性粒细胞水平较高。此外也发现了一些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职业暴露、高龄、社会经济条件差等。
哮喘可由动物或植物蛋白以及有机和无机化学制剂诱发。此外,西方的生活方式也容易导致哮喘。西方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对卫生的要求严格,而严格的卫生要求可减少对变应原的接触,降低自然脱敏能力。外界病原体的接触可导致COPD的发生。接触真菌是加重支气管炎过敏反应的原因之一,如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吸烟是COPD发病的主要病因,约90%的COPD病例与吸烟有关,而其他不太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职业接触和生物质燃烧。既往,女性中COPD的发病率较低,这与该群体中吸烟者比例较低有关。然而,近几十年来,吸烟女性人数的增加使女性群体中COPD的发病率和与这种病相关的死亡率上升。
遗传因素方面,有几种情况与COPD的发展有典型的关联。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会降低肺部对吸入的有害物质的防御能力,从而促进肺气肿的发展。缺乏这种酶的患者占COPD病例的1%~2%。其他影响COPD发展的遗传因素包括炎症介质启动子区的多态性,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以及水解酶编码基因的多态性变异。
哮喘与基因改变的关系仍有待研究。由于哮喘的多因素表现,是否存在与其发病相关的单一基因位点值得怀疑。但有证据表明,染色体区域或许能够调节疾病的严重程度,如2q染色体与IgE和支气管高反应性水平有关。
性别对哮喘发病的影响随年龄而变化。儿童期哮喘在男孩中更常见,而成年人中则以女性哮喘患者更常见。COPD在男性中比在女性中更常见,而这又与吸烟强度的性别差异有关。在调整烟草摄入强度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严重的气流阻塞。
其他因素也会影响阻塞性气道疾病。胃食管反流的存在与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气道炎症加重有关,并与哮喘严重程度增加有关。胃食管反流与支气管高反应性之间可能不是因果关系,胃食管反流也可能与气道高反应性的严重程度无关。此外,出生时体重较低的个体易患哮喘或COPD。同时,儿童时期的病毒或细菌感染史与哮喘的发展相关,这些感染是成年后支气管炎的既定原因。被动吸烟和缺乏某些营养物质,如多不饱和脂肪酸,与成年后慢性气道炎症的发展有关。
哮喘患者气道梗阻的主要特征是通过激活平滑肌和基底膜增厚而使支气管收缩。这些改变与哮喘发作频率和支气管高反应性呈正相关。
COPD患者表现出的气道口径减小,与外界毒物,尤其是香烟烟雾通过活性氧诱导的细胞损伤有关。小气道中的小叶细胞(黏液性变态反应)和黏液性高分泌物的存在是气道狭窄的结果。COPD普遍伴随炎症,一般来讲,炎症的发生是由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存在,但一些研究表明,在病情稳定的患者和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中都存在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这一发现证实了吸入性皮质类固醇在治疗COPD中的潜在抗感染作用。对于这种疾病,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炎症强度与COPD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在疾病的最后阶段,会出现强烈的炎症过程,这表明即使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使用抗炎药,如吸入性皮质类固醇治疗也可能会有一定效果。
支气管扩张症的发生与气道的反复损伤有关,一般发生在因遗传易感性而改变黏膜清除能力的个体,从而导致支气管壁肌肉和弹性成分的炎症和破坏。气道感染是引起支气管炎的主要原因;然而,其他促炎因素也可诱发或加速这一过程,如吸入毒素、环境暴露、吸烟、吸入胃内容物或免疫反应的改变。
异常扩张的气管易受到细菌繁殖的影响,导致主要由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持续存在。纤毛功能进行性损害,气道黏膜清除能力下降,进一步促进了细菌定植和黏稠黏液的积聚。此外,炎症的长期存在导致气道黏膜完整性进一步受损,从而促进细菌不断侵入并在黏膜上长期存在。这种感染性和炎症性的循环过程导致支气管壁逐渐损伤,并伴有相关的临床症状恶化。由于炎症持续和支气管壁改变,可出现动脉支气管增生和动静脉畸形。这种恶性循环可导致明显的细菌繁殖和炎症反应,并伴有局部化脓和临床症状恶化。
导致气道疾病的部分因素
针对哮喘、COPD和支气管扩张的风险因素,上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此处以一个表格进行简单总结。
哮喘、COPD和支气管扩张的风险因素
总之,正如本文一开始介绍的,与其说气道相关疾病存在“高危人群”,不如说其患病概率因人而异。以上总结的各类风险因素,若某个个体具备得越多、影响程度越大、其患病概率自然也就越高。规避可规避的风险因素,是我们保护气道健康的必行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