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大病一场之后,整个人都消瘦了不少。对于肿瘤患者来说,这种体验更为深刻。
肿瘤患者大多会发生营养不良。
一方面,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会导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的代谢异常,如肌肉量减少、胰岛素抵抗、糖耐量降低、脂肪氧化分解增加等。这让患者长期处于吃得少、吸收差、消耗大的状态,想多留住一些肌肉和脂肪实属不易。另一方面,肿瘤细胞就好比我们常说的“干饭人”——吃得多,吸收好,增殖也快,它们抢夺正常细胞本该汲取的营养,从而削弱肿瘤患者免疫力的基石,加重全身炎症反应,造成患者疲劳、体力活动受损和厌食等症状。
营养不良又会反过来影响肿瘤患者的预后。
营养物质及能量的缺乏会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感染发生率增高,使得肿瘤患者对手术、放疗、化疗等抗肿瘤综合治疗的耐受性变差,更易出现放化疗相关不良反应,而治疗的不良反应又会进一步加重营养不良,形成恶性循环。严重的营养不良甚至会中断抗肿瘤治疗的进程。
知识卡片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标准,其正常值在18.5~23.9之间。
其计算公式为体重(kg)/身高(m) 2 。
比如一个身高1.62米,体重55公斤的人,他的BMI就是55/1.62 2 =20.96,在标准范围内。
此外,营养不良还会使肿瘤组织缺氧,降低其对放疗的敏感性,最终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甚至病死率增加。目前,已有明确的研究证据表明,营养不良越严重,体重减轻越明显,BMI越低(小于18.5),患者的生存期越短。因此,合理的营养补充对肿瘤患者来说特别重要。营养支持不仅提供能量及营养素,还可调节代谢,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肿瘤患者营养代谢的特点
常有人疑问,为什么人越来越消瘦,肿瘤却越来越大?
其实,肿瘤患者的营养代谢有一个显著区别于普通人的特点:营养代谢更快,分解的速度超过合成的速度。简单来说,就是产生的少了,消耗的多了。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这三大营养素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正常细胞能及时汲取营养物质,使人体处于能量满满的状态,而肿瘤细胞却极其“霸道”,它们攫取人体内营养物质的能力比正常细胞强大许多,明目张胆地与正常组织及细胞争夺营养。此外,肿瘤患者的机体存在糖异生现象,会将肌肉、脂肪等多种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或糖原,供应癌细胞的增长。
如果肿瘤细胞占领了高地,就会导致机体长期营养不足,人体会逐渐消耗储备的糖原、肌肉和脂肪,导致患者出现体重减轻,肌肉和脂肪组织明显消耗,机体蛋白质丢失明显,血浆总蛋白、白蛋白降低等。这些都是营养不良的表现。如果不进行及时干预,症状严重者会发展成为肿瘤恶病质的病理状态,典型表现就是显著消瘦、功能状态减弱、免疫系统受损和代谢功能障碍等。
◆抗肿瘤治疗对机体营养状况的影响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患者刚刚确诊肿瘤的时候“像好人一样”,并没有明显的消瘦,但治疗一段时间后,反而越发瘦弱了。
其实,除了肿瘤发展的因素,抗肿瘤治疗本身也会对患者机体的营养状况造成影响。
比如在肿瘤治疗的“大杀器”手术治疗方面,很多肿瘤患者在手术前后都需要长时间禁食。也有一些患者因为术后疼痛和心理上的焦虑而不想、不愿、不敢进食。本来伤口要愈合恢复就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支持,却“张不开口”,自然会导致患者营养状况的下滑。
在放疗方面,治疗过程将不可避免地将放射视野聚集到部分口腔、咽、腮腺等与患者进食关系密切的正常组织,而放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这些组织造成损伤,导致放射性黏膜炎、吞咽困难、疼痛、口干、口腔感染等,严重影响患者进食,使患者失去胃口,降低进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而在化疗方面,化疗药物通过其细胞毒性作用,优先杀伤增殖较快的细胞。我们前面说了,癌细胞分裂增殖迅速,因此首当其冲。但偏偏我们的血液细胞、造血功能相关的骨髓细胞和消化道的上皮细胞等,也属于增殖较快的细胞,所以这些健康细胞也很容易被化疗药物误伤,使患者发生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味觉改变、消化道黏膜损伤、厌食、腹泻等不良反应,在上游影响进食,在下游破坏消化吸收效果,加重患者的营养不良。
这就是为什么对于接受多线抗肿瘤治疗的患者来说,营养尤为可贵,“保重”着实不易。
◆营养支持的必要性
俗话说“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如果将“大军”比作机体的免疫细胞,那么“粮草”就是营养素。
研究显示,对术前发生营养不良的患者,在大手术前给予7~14天的营养支持,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伤口愈合,缩短住院时间。因此,肿瘤患者一经诊断,就应该定期接受临床营养专业人员的营养筛查及评估,如果存在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则要尽早接受营养治疗。
对肿瘤患者进行营养支持,能防止其自身营养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对于肿瘤进展较缓慢的患者,营养支持能够使身体状况得到更好的恢复,减少手术、放疗或化疗等治疗措施带来的不良反应,从而获得较好的远期治疗效果;对于机体消耗严重、肿瘤已累及多个器官的患者,营养支持能够起到减缓自身消耗的作用。
合理、有效地提供营养支持,并不会增加肿瘤复发率或转移率、降低生存率,反而可以明显提高肿瘤患者术后营养和免疫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感染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医疗支出,对大部分营养不良肿瘤患者具有积极意义。
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可牢记以下几点原则:
◆胃肠功能好,肠内营养不能少
当胃肠道功能健全时,应首选肠内营养支持途径,也就是把营养直接“吃下去”。具体的形式可以包括口服和管饲。肠内营养支持的优点是使用便捷,价格低廉,直达胃肠,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促进肠道黏膜增生,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及内毒素易位。
知识卡片
肠道细菌和内毒素易位,是指由于肠黏膜屏障受损,原本正常状态下生活在肠道内的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毒素通过黏膜破损部位侵入肠道以外本应无菌的组织,如肠系膜淋巴结、门静脉及其他远隔器官。肠道细菌和内毒素易位可能触发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由于肿瘤患者大多伴随免疫功能下降,是腔静脉导管感染并发症的高危人群,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也应优先考虑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在正常进餐的间隙使用口服营养液补充。如果患者不能经口进食,则可以通过鼻胃管、鼻肠管、经皮内镜下胃或空肠造口等通路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胃肠功能差,肠外营养价值大
如果口服营养补充或肠内营养制剂(管饲)不能满足患者的营养需要,就需要在肠内营养支持的同时补充肠外营养,也就是通过“输液”的方式,从静脉给患者输入氨基酸、维生素、脂肪乳等营养物质。如果患者因禁忌证不能给予肠内营养,如存在短肠综合征、消化道出血、放射性肠炎、肠梗阻等疾病,则全部营养都要靠输液输进去。
◆坚果大豆蛋白高,鱼虾蛋奶极其好
在能量供给充足的前提下,增加蛋白质摄入可以促进肿瘤患者肌肉蛋白合成,纠正负氮平衡,修复损伤组织。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包括鱼、家禽、瘦红肉、蛋类、奶类、坚果、大豆及其加工制品,尽量少食用加工肉。抗氧化营养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包括深颜色的蔬菜及水果、全谷类食物等。
◆坚持随访重预防,认知改善收益长
认知改善是肿瘤患者强化膳食营养、获得长线收益的第一步。作为患者和家属,首先要认识到营养对肿瘤患者治疗康复的重要作用。
其次,要能够有意识地掌握和积累膳食营养科学知识,做到能学会用。毕竟,仅仅是选对正确的食物和建立对食物需求量的认识,就能使患者摄入更多的能量及营养素,从而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最后,还要知道当遇到膳食营养相关困惑或发生营养风险时,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专业支持。如坚持参与医疗机构的营养随访,到营养专科门诊就医进行营养咨询等,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制订合理的营养支持计划。
◆因人而异常调整,膳食护理不分家
每位患者在肿瘤治疗康复期间的身体状态、营养需求都是不断变化的,营养支持方案也需要因时制宜,动态调整,并注意符合患者的护理需求。
对于厌食患者,要注重食物多样化,少量多餐,餐间加餐,创造舒适、安静的进餐环境。对于恶心、呕吐的患者,在少食多餐的同时还要注意餐前尽量不要饮水,饭后1小时内避免平卧,并可以饭后适度散步,以预防食物反流。对于发生口腔炎的患者,可进食少渣或放凉流质食物,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同时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感染。对于存在吞咽困难的患者,应尝试软食或半流食、流食,如果进食时出现呛咳等不适,应警惕是否发生吸入性肺炎。对于腹泻的患者,应选用少渣低纤维食物,避免过于油腻,并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合理、适度的运动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各种疾病的病死率,有利于肿瘤患者的恢复。肿瘤患者在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进行适度的运动,可减少肌肉丢失,增强体能,减少治疗时出现的不良反应。
建议肿瘤患者每日进行快走、跳舞、打球等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至少30分钟,避免看电视等久坐的习惯。体力不好的患者可以把每日30分钟的锻炼目标分解为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也能达到类似的锻炼效果。体力较差或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尽量每隔1~2小时起来活动一下,翻翻身,抬抬胳膊,有助于减少肌肉萎缩。可视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运动项目,在运动或锻炼期间多次中途休息。
运动的种类和形式没有一定之规,重在适合自己。因此,肿瘤患者应根据病情、年龄、性别、生活习惯、周围环境和特定文化来安排运动。运动锻炼的原则要坚持循序渐进,避免过于剧烈的身体锻炼和户外活动。对于存在某些特殊临床情况,如严重贫血、血细胞低、心脏病、骨关节病变的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并在运动前先咨询医生,进行较全面的检查,做到充分了解自己,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以免发生不必要的运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