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咽部上起软腭腹侧,下至会厌谷,相当于C 2 、C 3 水平。前方以舌腭弓及舌轮廓乳头与口腔为界。侧壁由舌腭弓、扁桃体和咽腭弓组成。后壁软组织覆盖于颈椎前。口咽部分为舌根、扁桃体区、软腭腹侧及咽后壁四个部分,侧面及后壁由咽缩肌包裹,与咽旁间隙及咽后间隙分隔。
口咽癌年发病率约为4.9/10万,常见于男性,好发年龄为50~60岁。男女比约为1.7∶1。目前口咽癌的病因尚不明确,多数文献报道吸烟和饮酒是其发生的重要因素,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引起口咽癌的另一危险因素。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确认的高危HPV(high risk-HPV,HR-HPV)有HPV 16、HPV 18、HPV 31、HPV 33。HPV感染中,HPV 16感染率最高,其次为HPV 18。HPV阳性口咽癌的发病率持续稳步上升,据估计,在美国和西欧,已有70%~80%的口咽癌归因于HPV感染。其他危险因素也可能参与口咽癌的发生,如维生素缺乏、口腔卫生差、营养不良、白斑和增殖性红斑癌前病变等。
口咽部的恶性肿瘤有上皮或腺体腺上皮来源的癌及中胚层来源的各种肉瘤和淋巴瘤。临床以上皮来源的癌及恶性淋巴瘤最多见,其他少见。从发病部位上讲,以扁桃体区恶性肿瘤最常见,约占口咽部恶性肿瘤的60%,其次为舌根,占25%左右,发生于软腭部位的约为15%。
口咽肿瘤初期症状不明显,可有咽部不适及异物感。随肿瘤长大或破溃感染后开始出现咽痛,进食时加重,也可因舌咽神经反射造成内耳痛。如向咽侧侵犯,侵及翼内肌可引起张口困难。向上累及鼻咽部,可以造成一侧耳闷、听力减退;舌根部侵犯累及舌神经或舌下神经导致舌麻木、伸舌困难。颈部淋巴结转移多见,主要在上颈部、下颌角后。
(1)通过仔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首发症状及症状的持续时间和进展速度。询问有无明确诱因及容易诱发头颈部肿瘤的不良生活习惯,如烟酒嗜好及持续时间。一些重要的阴性体征,往往提示肿瘤侵犯的程度和对功能的影响程度,对临床分期和治疗原则的确定有重要意义。
(2)在全身检查的基础上,应重点检查头颈部。包括应用间接喉镜、鼻咽喉镜明确原发肿瘤的部位及侵犯范围。口咽癌具有沿软腭及咽侧壁黏膜向周围浸润性生长并向深层浸润的特性,因此,其局部浸润性病变多较广泛,往往超出肉眼所见的黏膜病变。手指触诊检查常可检出超出肉眼所见的肿瘤浸润范围,且通过简单的指诊即可明确有无舌根和舌会厌谷的侵犯。口咽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多见,在触诊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占60%~75%。体检颈部时注意是否有肿大淋巴结及肿大淋巴结部位、大小、活动度、疼痛、压痛、是否侵犯皮肤。
(3)鼻咽喉镜、下咽部及颈部MRI或CT等影像学检查,可判断局部病灶大小及侵犯范围,并获取病理诊断和肿瘤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检测。
(4)行X线胸片或胸部CT、腹盆腔超声或CT、骨扫描等,除外远处转移。
(5)目前,临床上对于诊断HPV阳性口咽癌的最佳方法尚未达成共识。有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辅助诊断,包括利用肿瘤活检标本,使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P16蛋白表达,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HPV相关遗传物质及使用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
(6)头颈部肿瘤多具有相同的致癌因素,如饮食习惯、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有部分患者会同时出现第二原发性肿瘤,如上消化道和上呼吸道器官同时患有原发肿瘤,故应行食管镜、气管镜检查,以除外第二原发性肿瘤。
(7)询问是否有其他内科合并症,合并症也会影响治疗决策。
(8)整理所有检查资料,明确分期和治疗前一般状况评估,同时对合并症进行处理。
(9)早期口咽癌放疗和手术治疗效果相当。早期患者采用放疗,不仅可取得治愈性效果,而且能有效地保留器官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因此放疗在早期口咽癌的治疗上较手术有一定的优势。
(10)晚期口咽癌单纯手术和单纯放射治疗效果均不理想,采用放疗和手术或放化疗和手术的综合治疗策略则可降低局部复发率,提高生存率。
(11)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给予患者治疗后指导建议,定期随访。
(1)口咽连接口腔、鼻咽和下咽,是上呼吸道和上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分为舌根、扁桃体区、软腭腹侧及咽后壁四个部分。
(2)口咽癌与头颈部其他肿瘤多具有相同的致癌因素,如饮食习惯、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有部分患者会同时出现第二原发性肿瘤,如上消化道和上呼吸道器官同时患有原发肿瘤,应行食管镜、气管镜检查,以除外第二原发性肿瘤。
(3)完善的临床检查,包括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诊断,有助于制订详细的诊疗方案。
(4)治疗原则为在最大可能地提高肿瘤的局部区域控制率和生存率的同时,尽量保留口咽部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对于早期病变,根治性放疗或手术治疗均可,基于器官功能保全原则,更倾向于选择放疗。
(6)对于局部晚期口咽癌,可选择诱导化疗和同期放化疗或同期放化疗等治疗手段,治疗失败后行手术挽救治疗,或计划性术前同期放化疗。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病变以诱导化疗+同期放化疗或同期放化疗作为治疗手段。
(7)选择放疗为主要治疗手段的患者,推荐采用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技术。适形放疗基于其物理剂量分布的优势,能够保证靶区得到更为准确的给定剂量,同时使周围正常组织的受量减少。
(8)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有可能为口咽癌的治疗带来新的治疗模式。
(9)治疗后定期复查,及早发现治疗失败的情况,观察记录晚期并发症并指导功能锻炼。
患者,男,59岁。以“左侧咽部疼痛2个月,张口困难1周”为主诉就诊。
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咽部疼痛,渐进性加重,并放射至左耳部,进食时加重,1周前出现张口困难,无发热、畏冷、寒战,无声音嘶哑、吞咽呛咳、呼吸困难,无面部麻木、复视、听力下降。
既往吸烟史40年,40支/d,余病史无特殊。
查体:一般情况中,KPS评分80分,身高165cm,体重65kg。左上颈可及肿大淋巴结1枚,大小约2cm×1.5cm,质硬,活动受限,无触痛。张口受限,门齿间距3cm。左扁桃体区见菜花状肿物,表面覆盖有坏死分泌物。鼻咽未见肿物。下咽及喉窥视不清(图5-1)。
图5-1 纤维鼻咽镜下左扁桃体肿块
扁桃体癌常见症状是咽喉部疼痛,常是单侧、持续性疼痛,并可放射至耳部,进食或饮水时疼痛加重。如肿物侵及硬腭、牙龈时可引起咬合不全。出现张口困难则表明肿瘤范围广泛已侵及翼肌。
1.口咽癌的发病与吸烟、酗酒、HPV感染、口腔卫生差、营养不良等相关。
2.早期症状多以咽异物感、咽痛为主,无特异性。
3.晚期局部症状为吞咽困难、张口受限等。
4.颈部淋巴结转移概率较高,最常见的淋巴结转移部位为Ⅱ区和Ⅲ区。
对于恶性肿瘤的检查,一般分为局部分期检查和全身分期检查。局部检查主要评估肿瘤的侵犯范围和深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状态,口咽癌一般采用MRI和/或CT,鼻咽喉内镜检查并获取肿瘤组织送病理检查。全身检查主要评估肿瘤是否存在身体其他部位转移,有胸片或胸部CT、腹部超声或腹部CT,晚期病变需要骨扫描检查,以除外其他脏器转移。头颈部肿瘤多具有相同的致癌因素,如饮食习惯、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有部分患者会同时出现第二原发性肿瘤,如上消化道和上呼吸道器官同时患有原发肿瘤,故应行食管镜、气管镜检查,以除外第二原发性肿瘤。常规的血液学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等。
1.一般检查
(1)病史:应包括有无烟酒嗜好及咀嚼烟草、槟榔的病史。
(2)查体:重点进行头颈部检查。①检查包括口腔、口咽(强调指诊的重要性),鼻咽、下咽、喉(间接鼻咽、喉镜或光导纤维鼻咽/喉镜检查);②颈部检查确定是否有肿大淋巴结及肿大淋巴结部位、大小、活动度、疼痛、压痛、是否侵犯皮肤。
2.实验室检查 三大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免疫九项、血型、甲状腺功能、HPV(16、18、31、33、35)检查。
3.影像学检查 胸片或胸部CT、腹盆腔超声或CT、骨扫描(根据病情需要)、咽部CT或MRI(扫描范围上至颅底,下至喉咽,必要时应扫描下颈)。
患者三大常规及血生化均无异常;心电图正常;肺功能正常。肺部CT:双肺未见实质性病变;腹部超声示肝静脉、门静脉、腹盆腔均未见占位性病变。纤维鼻咽喉镜示左扁桃体及左咽弓见大块菜花状肿物,表面粗糙;鼻咽、下咽及喉未见异常。鼻咽MRI:符合左扁桃体癌,累及软腭、翼内肌并左颈部淋巴结转移(图5-2)。病理结果:左扁桃体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提示HPV(−)。
图5-2 口咽癌MRI表现
A.轴位T 1 WI增强;B.冠状位T 1 WI增强。
口咽癌的确诊主要依靠活检或手术,通常在表面麻醉及内镜下取肿瘤组织送病理诊断。肿瘤较大合并呼吸困难和有大出血可能者,取活检应慎重。
口咽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多见,在触诊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占60%~75%,若原发肿瘤已超过中线,则对侧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概率为20%~30%。
目前分期采用2017年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分期,见附录5-1、附录5-2。
根据AJCC分期,MRI示左扁桃体癌累及软腭、翼内肌,为T 4a ,体检示左上颈可及肿大淋巴结1枚,直径<3.0cm,为N 1 ,相关检查未发现远处转移,为M 0 。故诊断为左扁桃体鳞状细胞癌累及软腭、翼内肌并左颈部淋巴结转移T 4a N 1 M 0 ,ⅣA期,HPV(−)。
治疗决策需要综合患者的肿瘤分期、有无紧急手术情况(大出血和呼吸困难等)及患者的身体条件和治疗意愿。严重的内科合并症使得患者不能耐受手术或患者拒绝手术的意愿均需在治疗决策中加以考虑。
口咽连接口腔、鼻咽和下咽,是上呼吸道和上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因此,决定治疗手段时,在考虑局部控制的同时,应该考虑尽量保留口咽部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为T 4a N 1 M 0 ⅣA期,根据2018年第2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可有下列治疗方案。
1.同步放化疗。常规分割放疗,即7周内给予2.0Gy/次,至70Gy,同时用每3周单药顺铂80~100mg/m 2 ,共3次。治疗后行影像学检查评估原发灶及颈部淋巴结退缩情况,必要时予原发灶挽救性手术和/或颈清扫。
2.原发灶切除+同侧颈清扫(如有指征,进行重建),根据是否有术后病理不良预后因素行放疗+化疗或单独放疗。术后病理不良预后因素包括淋巴结包膜外侵犯、切缘阳性、原发肿瘤pT 3 或pT 4 、淋巴结N 2 或N 3 、Ⅳ区或Ⅴ区淋巴结转移、神经周围侵犯、血管内瘤栓。
3.行诱导化疗(Ⅲ类证据)后予同步放化疗。治疗后行影像学检查,评估原发灶及颈部淋巴结退缩情况,必要时予原发灶挽救性手术和/或颈清扫。
4.进入含多种治疗模式的临床试验。针对一些患者不愿接受手术,放化疗或合并内科疾病等无法耐受规范治疗者。
口咽癌的诊断和治疗都要遵循正确的临床思维原则,在采取治疗之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收集包括患者一般情况、疾病诊断、分期、既往治疗和合并症等资料,然后形成对该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该患者可采用同步放化疗,D T 50Gy时进行疗效评价,若原发灶完全消退,予继续放疗到根治量,如根治量放化疗后仍未完全消退者,需行残留灶挽救性手术切除。颈部淋巴结的处理:N 1 患者,淋巴结对非手术治疗的反应,完全缓解者予观察,未能达到完全缓解者,行颈清扫(若N 2~3 患者,行计划性颈清扫)。
口咽癌患者接受放疗时推荐行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目的是减少危及器官的受量,尤其是实现对腮腺的保护。
采用同步放化疗,放疗采用IMRT技术。具体靶区勾画、等剂量线、DVH见图5-3。
图5-3 左扁桃体癌T 4 N 1 M 0 患者强调适形放疗的靶区勾画、等剂量线及剂量体积直方图
A.靶区勾画及等剂量线;B.剂量体积直方图。
放疗前需要明确告知患者放疗的目的、放疗中会出现的急性放疗反应和晚反应组织损伤表现、是否需要合并同期化疗等。交代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需要注意的事项。育龄期女性患者需要告知治疗期间和治疗后2~3年内避免妊娠;有条件患者可以在治疗前进行生殖细胞储备。
预知和预防大出血/窒息发生的可能性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并与患者进行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有些患者原发肿瘤巨大,破坏和占据喉腔,挤压气道,导致呼吸困难,放疗时症状可进一步加重,必要时需先行气管切开。
放疗前需要进行口腔处理。建议患者在放疗前就诊口腔专科,待修补坏牙和拔除残根和洁齿等口腔处理完成后1~2周,创面愈合后开始放疗。
放疗前需要处理严重内科合并症、治疗已经存在的肿瘤合并感染、出血等情况,使患者达到能够耐受放疗的条件。
纠正治疗前存在的营养不良状态,做好营养支持准备工作。放疗前针对高危营养风险的患者,可置入鼻饲管、空肠营养管或行胃造瘘,其中胃造瘘效果更优。
患者一般情况尚可,血生化、心电图、肺功能检查正常,既往病史无特殊。可考虑手术治疗。行原发灶切除+同侧颈清扫(如有指征,进行重建),根据是否有术后病理不良预后因素行放疗+化疗或单独放疗。
术后病理不良预后因素包括淋巴结包膜外侵犯、切缘阳性、原发肿瘤pT 3 或pT 4 、淋巴结N 2 或N 3 、Ⅳ区或Ⅴ区淋巴结转移、神经周围侵犯、血管内瘤栓。
患者术前MRI示肿瘤侵犯范围广泛,术后分期为T 4a N 2c M 0 ,ⅣA期。患者一般情况可,心电图及肺功能检查均未见异常,可术后同步放化疗,以提高局部控制率,降低远处转移风险,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疗效。术后放疗主要针对瘤床及淋巴引流区予以补充照射,切缘阳性予D T 60~66Gy,颈部高危区予照射D T 56~60Gy,右下颈低危区予以照射D T 50Gy,化疗的药物以铂类为主。
一般要求治疗后2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2~5年内每半年复查1次,5年以后每年复查1次。复查项目包括一般体格检查,间接鼻咽、喉镜或光导纤维鼻咽/喉镜检查,胸片或胸部CT,腹盆腔超声或CT,骨扫描(必要时),咽部CT或MRI。
如有临床指征,推荐胸部影像学检查作为监测有无第二原发性肿瘤的手段。难以随访的疾病(即接受放化疗而未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建议在原发灶和颈部放疗后(3~6个月)行影像学检查了解基线水平,如体检中发现可疑的症状或体征则需重复影像学检查。如果随访使用PET检查,第1次应在术后12周后进行,以减少假阳性率。如果放疗范围包括甲状腺,应每6~12个月行TSH水平检查。如有指征,行言语、听力和吞咽功能评价及康复治疗。建议戒除烟酒。如有指征,口腔科随访。
根据不同分期,治疗方案可分为3大类:①T 1~2 ,N 0~1 ;②T 3~4a ,N 0 ;③T 3~4a ,N+或任何T,N 2~3 。
早期(T 1~2 ,N 0~1 )口咽部肿瘤可采取切除原发灶加颈清扫或根治性放疗。基于器官功能保全原则,更倾向于选择放疗。根治性放疗后残留或复发的肿瘤也可采取挽救性手术治疗。单独放疗适用于原发灶T 1 或T 2 加N 1 的情况。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应予术后放疗。两者最佳间隔时间不应超过6周。存在淋巴结包膜外侵犯和黏膜切缘阳性的不良预后因素的恶性肿瘤患者应给予辅助化疗/放疗。对于其他不良预后因素,如原发肿瘤pT 3 或pT 4 、淋巴结N 2 或N 3 、Ⅳ区或Ⅴ区淋巴结转移、神经周围侵犯、血管内瘤栓,需要根据临床情况判断在放疗基础上加用化疗或单独放疗。
对于晚期可切除的肿瘤(T 3~4a ,任何N或N 2~3 )有3种治疗方法可供选择,还包括功能评估的、含多种治疗模式的临床试验。3种方法分别如下。
(1)同步全身治疗/放疗(挽救性手术用于处理残留或者复发的肿瘤)。
(2)原发灶/颈清扫术/重建术后,根据是否有病理不良预后因素决定采用放疗+化疗或单独放疗。
(3)诱导化疗加化/放疗,目前该方法争议较大。对于同步全身治疗/放疗的方法,所有患者需在治疗结束后接受原发灶及颈部疗效的评估。如果患者开始治疗前有淋巴结受侵,治疗后原发灶及颈部获得完全缓解,则之后的治疗需要根据最初的N分期决定。N 1 的患者可继续观察,N 2 或N 3 的患者可选择继续观察或按计划行颈清扫术。然而,如果颈部有肿瘤残留(原发灶已经得到控制),则需要实行颈清扫术。原发灶有残留的患者应施行挽救性肿瘤切除术加颈清扫术。
思路4:
此外,对于T 4b ,任何N,或不可切除的N+,可选择推荐临床试验或接受标准治疗。标准治疗根据体能状态(PS)评分进行,对于PS为0~1分的患者,可选择同步顺铂化疗+放疗或诱导化疗继之化/放疗;对于PS为2分的患者,可选择根治性放疗±同步全身治疗;对于PS为3分的患者,可选择根治性放疗或最佳支持治疗。
口咽部癌变上皮组织中HPV感染率较正常上皮组织明显增高。口咽癌中HPV阳性率为41%。HPV 16是口咽癌中主要的感染型别,占所有HPV感染的90%,其次是HPV 18,占所有HPV感染的5%。HPV感染是口咽癌的重要致病因素。口-生殖器直接接触是口腔黏膜感染HPV的主要途径。HPV阳性的口咽癌患者对放化疗敏感,长期预后好。HPV感染是口咽癌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不管患者采用外科切除还是放化疗,肿瘤组织中HPV阳性提示更高的生存率。与HPV阴性的口咽癌患者相比,尽管HPV阳性口咽癌患者的发病年龄小、肿瘤病理分化程度差、区域转移早,但是对放化疗却更为敏感,局部复发率低,因而具有更好的生存预后。此外肿瘤组织中HPV拷贝数越高,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就会越高,肿瘤复发的概率越低。虽然HPV阳性口咽癌患者有较好的预后,但是如果患者有持续吸烟或既往有吸烟史,其生存期死亡风险和复发间隔时间等指标均劣于从不吸烟的HPV阳性口咽癌患者。2012年2月美国儿科学会发布了新的HPV疫苗指南,推荐男孩和女孩分别达到11~12周岁时接种HPV疫苗,其中男孩仅可接种四价HPV疫苗(主要针对HPV 6、HPV 11、HPV 16和HPV 18),女孩可接种二价(主要针对HPV 16和HPV 18)或四价HPV疫苗(主要针对HPV 6、HPV 11、HPV 16和HPV 18)。
(潘建基)
[1]李晔雄.肿瘤放射治疗学.5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8.
[2]爱德华·海普林,卡洛斯·佩雷兹,路德·布莱迪.放射肿瘤学原理和实践.朱广迎,李晔雄,夏廷毅.等译.5版.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2.
[3]汤钊猷.现代肿瘤学.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4]袁双虎,宋启斌.肿瘤精准放疗靶区勾画图谱.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5]南希·李.肿瘤放射治疗靶区勾画与射野设置(适形及调强放射治疗实用指南).陆嘉德,译.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4.
[6]南希·李.头颈部肿瘤精确放射治疗中危及器官与正常组织勾画及保护.王胜资,陆嘉德,译.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7.
[7] TABERNA M,MENA M,PAVÓN M A,et al. Human papillomavirus-related oropharyngeal cancer. Ann Oncol,2017,28(10):2386-2398.
[8] BHATIA A,BURTNESS B. Human papillomavirus-associated oropharyngeal cancer:defining risk groups and clinical trials. J Clin Oncol,2015,33(29):3243.
[9] MAXWELL J H,GRANDIS J R,FERRIS R L. HPV-associated head and neck cancer:unique features of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Annu Rev Med,2016,67:91-101.
[10] Marur S,Forastiere A A.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update on epidemiology,diagnosis,and treatment.Mayo Clin Proc,2016,91(3):386-396.
原发肿瘤(T)
T x :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is:原位癌
T 1 :肿瘤最大径≤2cm
T 2 :2cm<肿瘤最大径≤4cm
T 3 :肿瘤最大径>4cm或侵犯会厌的舌面
T 4a :肿瘤侵犯喉、舌的外部肌肉及翼内肌、硬腭或下颌骨
T 4b :肿瘤侵犯翼外肌、翼板、鼻咽侧壁,或颅底,或肿瘤包绕颈动脉
区域淋巴结(N)
临床区域淋巴结(cN)
N 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N 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 1 :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3cm且ENE(−)
N 2 :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3cm,但≤6cm且ENE(−);或同侧多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均≤6cm且ENE(−);或双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最大径均≤6cm且ENE(−)
N 2a :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3cm,但≤6cm且ENE(−)
N 2b :同侧多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均≤6cm且ENE(−)
N 2c :双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最大径均≤6cm且ENE(−)
N 3 :转移淋巴结最大径>6cm且ENE(−);或任何数目和大小的淋巴结转移且临床明显呈ENE(+)
N 3a :转移淋巴结最大径>6cm且ENE(−)
N 3b :任何数目和大小的淋巴结转移且临床明显呈ENE(+)
病理区域淋巴结(pN)
N 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N 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 1 :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3cm且ENE(−)
N 2 :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3cm且ENE(+),或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3cm<最大径≤6cm且ENE(−),或同侧多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6cm且ENE(−),或双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最大径≤6cm,且ENE(−)
N 2a :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3cm且ENE(+),或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3cm<最大径≤6cm且ENE(−)
N 2b :同侧多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6cm且ENE(−)
N 2c :双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最大径≤6cm且ENE(−)
N 3 :转移淋巴结最大径>6cm且ENE(−),或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3cm且ENE(+),或同侧多个、双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其中任何淋巴结呈ENE(+),或对侧单个淋巴结转移,任意大小且ENE(+)
N 3a :转移淋巴结最大径>6cm且ENE(−)
N 3b :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3cm且ENE(+),或同侧多个、双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其中任何淋巴结呈ENE(+),或对侧单个淋巴结转移,任意大小且ENE(+)
远处转移(M)
M x :远处转移无法评估
M 0 :无远处转移
M 1 :有远处转移
预后分期分组
0期:TisN 0 M 0
Ⅰ期:T 1 N 0 M 0
Ⅱ期:T 2 N 0 M 0
Ⅲ期:T 3 N 0 M 0
T 1 N 1 M 0
T2N1M0
T3N1M0
ⅣA期:T 4a N 0 M 0
T 4a N 1 M 0
T1N2M0
T2N2M0
T3N2M0
T 4a N 2 M 0
ⅣB期:T 4b 任何NM 0
任何TN 3 M 0
ⅣC期:任何T任何NM 1
组织学分级(G)
Gx:级别无法评估
G1:高分化
G2:中分化
G3:低分化
G4:未分化
原发肿瘤(T)
T 0 :未发现肿瘤
T 1 :肿瘤最大径≤2cm
T 2 :2cm<肿瘤最大径≤4cm
T 3 :肿瘤最大径>4cm或侵犯会厌的舌面
T 4 :中等晚期局部疾病
肿瘤侵犯喉、舌外肌、翼内肌、硬腭或下颌骨或更大范围(舌根或会厌谷的原发肿瘤扩展至会厌舌面黏膜并不构成喉的侵犯)
区域淋巴结(N)
N 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N 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 1 :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6cm
N 2 :对侧或双侧淋巴结转移,最大径≤6cm
N 3 :淋巴结转移,最大径>6cm
病理区域淋巴结(pN)
N 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pN 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pN 1 :不超过 4 个淋巴结转移
pN 2 : 4 个以上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M)
M 0 :无远处转移
M 1 :有远处转移
预后分期分组
Ⅰ期:T 0 N 0 M 0
T 1 N 0 M 0
T 2 N 0 M 0
T 0 N 1 M 0
T 1 N 1 M 0
T 2 N 1 M 0
Ⅱ期:T 0 N 2 M 0
T 1 N 2 M 0
T 2 N 2 M 0
T 3 N 0 M 0
T 3 N 1 M 0
T 3 N 2 M 0
Ⅲ期:T 0 N 3 M 0
T 1 N 3 M 0
T 2 N 3 M 0
T 3 N 3 M 0
T 4 N 0 M 0
T 4 N 1 M 0
T 4 N 2 M 0
T 4 N 3 M 0
Ⅳ期:任何T任何NM 1
组织学分级(G)
尚无适用于HPV介导的口咽癌的分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