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镜是一种在体观察皮肤表面及以下微细结构和颜色,主要针对色素性皮肤疾病的无创性辅助诊断仪器。它不是简单的放大镜,因可以直接观察表皮、真皮、表皮真皮交界处及真皮乳头,又被称为“表皮透光显微镜”“皮表显微镜”和“入射光显微镜”。皮肤镜被广泛应用于黑素细胞性与非黑素细胞性皮损的鉴别;此外,还用于血管性病灶、其他非色素性病灶及毛发疾病的观察与鉴别。
皮肤镜在黑素细胞性皮损中的应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判断皮损是否为黑素细胞来源;二是判断黑素细胞性皮损的良恶性。
最常见,特点是色素网覆盖绝大部分皮损,色素网看起来像不同线在不同底色(黑色、棕色或灰色)上组成的网格(图5-1-1A)。
黑素细胞性皮损中充满了大小不一、从圆形到椭圆形的结构。此模式见于先天性及获得性黑素细胞痣与Clark痣。点,d<0.1mm;球,d>0.1mm(图5-1-1B)。
以弥漫、均一的无结构颜色充满整个皮损为特征。颜色可以是黑色、棕色、灰色、蓝色、白色或红色。以蓝色为主是蓝痣的特征性标志(图5-1-1C)。
黑色细胞性皮损边缘有色素性条纹、小点和小球,呈放射状分布,是Spitz痣的特征性模式(图5-1-1D)。
图5-1-1 黑素细胞四种皮肤镜模式
A.网状模式;B.球状模式;C.均质模式;D.星爆模式。
组织病理是恶性黑素瘤诊断的金标准。皮肤镜诊断从主观到客观敏感性均大于特异性,为活检提供依据。
三分测评法,简便快捷,敏感性高于特异性。如表5-1-1所示,观察一例黑素细胞性皮损,满足两条以上者倾向行病理活检。
表5-1-1 三分测评法
国内外报道的色素性皮损的精确诊断法很多,主要有模式分析法、ABCD法、Menzies 11分测评法、7分测评法和CASH评估法。这些诊断分析方法的共同特点是依据皮损表现建立皮肤镜诊断标准,操作复杂,相对注重特异性。大多数皮肤病专家倾向于以“模式分析法”作为诊断依据。
模式分析法:
整体外观由多种组分构成,如一个特定皮损拥有三种甚至更多种不同的皮肤镜下表现,则需考虑黑素瘤。黑素瘤特异性阳性指征也可见于其他良恶性皮损,但对于黑素瘤更有特异性。发现一至两条阳性指征就足以支持行组织活检病理检查(表5-1-2)。
表5-1-2 模式分析法
面部黑素瘤通常发生在严重日光损伤的皮肤,当处于原位癌阶段时为恶性雀斑样痣,进展为侵袭阶段时称作恶性雀斑样黑素瘤。发生在面部的黑素瘤有如下皮肤镜特点(表5-1-3)。
表5-1-3 面部黑素瘤的“特异性”皮肤镜表现
由于肢端皮肤较厚,其他皮肤镜判断指标不适用于此部位。有四种诊断模式(表5-1-4)。
表5-1-4 肢端黑素细胞性皮损的四种模式
常为纵行条带,色素呈颗粒状(<0.1mm)分布。甲黑素瘤的高危皮肤镜指征包括颜色和结构不对称、不规则色素带、不规则污斑、不规则点球以及Hutchinson征。注意粉红色皮损时应排除无色素性甲黑素瘤。
常为非整齐的纵行条带,无结构,如感染、甲下血肿等。甲下血肿的皮肤镜特点包括颜色常为紫红色弥漫污斑、在污斑周围可见散在出血点等;如不随甲向外生长,注意排除肿瘤性出血。
表5-1-5 皮肤镜在非黑素细胞性皮损中的应用
表5-1-6 皮肤镜在秃发症中的应用
1.在拍摄过程中,注意仪器的清洁和消毒。
2.检查部位有外源性色素及较厚鳞屑时,去除干扰后再进行拍摄。
3.根据皮损大小及需要,对观察的皮损选择适当的放大倍数。
4.拍摄皮损较大时,选择多位点拍摄,保证皮损各处均被观察到。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俗称“皮肤CT”,是利用新一代反射模式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原理,在计算机辅助下,对皮肤病变部位进行扫描成像的新型皮肤影像学诊断技术。皮肤CT有很多优势,其中无创性是其最大优点,它是非侵入性的,可对皮肤结构进行实时、动态扫描成像,对皮肤疾病作出辅助诊断;同时维持了细胞组织的正常形态和生理功能。当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难于确定取材部位时,皮肤CT可以在一次检查中观察许多可疑病灶,无须取材及组织病理学复杂烦琐的处理过程,在自然生长状态下进行检测,省时省力,迅速得到结果。另外,可实时、动态地进行监测,可以对同一皮损进行多次成像,以对其病程的发展变化、治疗后的改善状态进行观察。皮肤CT分辨率高,特别是能观察皮肤血流的动态变化;成像迅速,数据易于存储和输出。
(1)开机并录入患者信息,安装贴片,换好干净的床垫,检查者戴手套及帽子。
(2)告知患者检查时注意事项。核对检查部位,嘱患者脱鞋后平躺在检查床上,取适当体位,充分暴露检查部位。
(3)将贴片黏合在金属圈上,并在其内侧加入适量耦合剂。
(4)在患处滴2~3滴蒸馏水,将贴片轻放在皮损处,检测探头与皮损需紧密贴合。
(1)检查仪器是否清洁和消毒。
(2)告知患者放松,避免过度紧张。
(3)检查过程中嘱患者尽量不移动检查部位。
(4)拍摄皮损照片时尽量对皮损进行平扫和竖扫,包括交界处皮肤的检查。
图像以明暗程度显示出不同的组织细胞结构,由于不同组织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系数不同,所呈现出的黑白深浅有所不同。皮肤各层结构皮肤CT结构特点:
在正常皮肤的角质层成像,由于该层含有大量的角蛋白,因此成像非常明亮,角质细胞的边缘清晰可见。
正常皮肤的颗粒细胞核呈黑色,位于细胞中央,周围是明亮的胞质。
正常皮肤棘层细胞排列呈蜂窝状,细胞核呈深色,细胞膜薄而明亮;棘层细胞比颗粒层细胞小,细胞间隔明显。
正常皮肤基底层细胞比棘层细胞小,明亮成簇分布,在真表皮交界处形成“花环状结构”,通常黑素细胞在真皮乳头顶端形成“帽状结构”,是真表皮交界处的特征性结构。
正常皮肤的真皮乳头层由于胶原对光的折射性强,常呈明亮色泽;另外,真皮乳头层中常见毛细血管中流动的血流。
正常皮肤真皮网状的胶原纤维显得大而粗糙,分布于血管周围。
皮肤CT非常适用于黑素细胞性皮损,因为大量的黑色素会使胞质呈现明亮色,形成较强的对比。黑素细胞痣表现为均匀一致的圆形细胞聚集成巢状,并可见微血管血流量增加;黑素细胞瘤则表现为细胞多形性,包括排列紊乱的不典型多形细胞和不规则的多凸起的细胞。
1)基底细胞癌:
癌细胞聚集成岛屿状分布,折光度高,中央的黏蛋白间质折光度相对较低,周边分界清楚,细胞核呈极性,血管丰富,管腔增粗,可见浸润或位于癌细胞周围的单核细胞以及迁移中的白细胞。
2)日光性角化:
可见增大而暗的细胞核,结构混乱,环以明亮的细胞质,角质细胞明亮的折射特性显示颗粒层大范围的角化不良。
(1)皮肤病组织分型及测量表皮厚度。
(2)观察和监测药物及化妆品渗透皮肤的过程。
(3)通过监测血流变化观察鲜红斑痣的疗效。
(4)光化性疾病、色素性疾病(如白癜风)、感染性皮肤病(如扁平疣,手足癣)等。
(5)其他常见皮肤病:银屑病、脂溢性角化、掌跖脓疱病、湿疹等。
超声成像技术早已成为临床医学众多领域重要诊断工具之一,因传统超声成像体系分辨率不够、深度不够浅表及探头过大(超声换能器)而未应用于皮肤病学。早期超声分辨率只有0.2~0.5mm,不足以分辨皮肤各层结构。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高频超声分辨率增加而逐渐用于皮肤病学。高频超声是指探头频率大于10MHz的超声。如超过50MHz以上的高频超声,又称“高频超声显微镜”。1986年世界上第一台商品化的A/B 20MHz高频超声系统DUB 20诞生,该设备专门为皮肤病学以及化妆品研发部门设计。
(1)询问患者皮损部位,嘱患者脱鞋后平躺在检查床上,取适当体位,充分暴露检查部位。
(2)在患处加入适量耦合剂,将探头垂直轻放在皮损处。
(3)移动探头,对皮损进行扫描。
1)可以先扫描皮损周围的正常皮肤,然后缓缓向病损处移动,整个过程要注视屏幕,观察超声图像的变化。
2)在得到理想的超声图像后,按黑色按钮停止检查,利用软件可以回顾整个检查过程中的所有图像。
3)在软件界面打开患者数据,选择一张理想的超声图像进行后期数据分析。
(4)正常皮肤可清晰分辨表皮、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
(5)皮损处可见低回声区,并且可利用机器测量方法测量肿瘤深度及边界大小。
(1)操作时压力不要太大。
(2)操作镜头尽量与皮损垂直。
表现为一条高回声线或带,因为角蛋白含量高。在手掌或足底部位,表皮在高频超声下显示为两层高回声线或带,因为在此部位基质层较厚。
表现为中回声带,但强度较表皮小,这部分主要因为胶原蛋白的含量,且不同部位的真皮回声强度、超声密度且厚度不同。
表现为高回声区,主要是真皮和脂肪的交界区。
表现为低回声区。
表现为高回声区,这部分主要为纤维组织组成。
具体见图5-3-1。
图5-3-1 皮肤超声在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图像特点
红色水平线与传播方向以及超声波束反射相对应:1—表皮;2—真皮;3—真皮下层,真皮和皮下脂肪之间的边缘区;4—皮下脂肪;5—浅筋膜。
1.正常皮肤厚度及回声的测量、皮肤老化的评估。
2.皮肤肿瘤的辅助诊断及边界确定,引导手术切除及组织活检。
3.炎症性疾病(如银屑病)的治疗前后的评估。
4.皮肤性病科治疗效果评估(激光、射频、光子嫩肤等光疗技术)及美容填充的探查。
(崔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