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药是一项基本的外科技术,感染、外伤、手术时应用,起到清创作用。
1.揭敷料动作要轻巧,外层敷料可用手去除,内层敷料应用无菌的无齿镊移除。若敷料已干涸而紧贴创面时,应用生理盐水湿润后再揭除。
2.消毒皮肤缝合的创面,用酒精棉球由中央向外搽洗周围皮肤。引流后的感染创面则是用酒精棉球由外向中央擦洗,一般擦2~3次。注意酒精棉球不可擦洗创面内面。
3.清洁创面用管钳钳住生理盐水棉球轻轻蘸创面内渗出物,使用几只棉球即可蘸净。但注意勿将棉球遗留在创面内。对继发感染的创面尤其要注意创面内有无线头等异物,一经发现应及时除去。
4.放置引流物,如果创面需要引流,应根据体位将纱布条、乳胶管等引流物置于创面的最低位,松紧适宜,并要将引流物的末端露于创面外。
5.固定创面覆盖无菌干纱布,胶布粘贴固定。创面大、渗液多的创口,可加用棉垫,若胶布不易固定时须用绷带包扎。
1.生理盐水有增进肉芽组织营养及吸附创面分泌物的作用,对肉芽组织无不良刺激。
2.过氧化氢溶液通常用2.5%~3.5%溶液,与组织接触后分解释放出氧,具有杀菌作用。用于冲洗外伤创面、腐败或恶臭的创面,尤其适用于厌氧菌感染的创面。
3.高锰酸钾溶液分解释放氧缓慢,但作用持久,具有清洁、除臭、防腐和杀菌作用。用于洗涤腐烂恶臭、感染的创面,尤其适用于疑有厌氧菌感染、肛门和会阴创面。临床上常用1:5000溶液进行湿敷。
4.0.1%乳酸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0.02%呋喃西林溶液,有抗菌和杀菌作用,用于感染创面的清洗和湿敷。
5.优琐溶液含氯石灰12.5g,硼酸12.5g,加水至1000ml,可溶解脓液和坏死组织,但对创面和皮肤有一定刺激性。
6.呋喃西林溶液常用1:5000溶液,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效。
7.新霉素溶液常用0.1%~0.3%溶液,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效。
1.严格遵守无菌外科技术,换药者应戴口罩、工作帽。如手已接触感染创口的绷带和敷料,不应再接触换药车,需要物品时由护士供给或洗手后再取,各种无菌棉球、敷料,从容器内取出后,不得再放回原容器内。污染敷料须立即放在弯盘或敷料桶内,不得随便乱丢。
2.先换清洁的创口如拆线等,再换感染轻微的创口,最后换严重感染的创口。
3.应注意清除创口内的异物、线头、死骨、弹片、腐肉等,并核对引流物的数目是否正确。换药动作必须轻柔,注意保护健康的肉芽组织和上皮。
4.感染创口换药后,应认真洗手,然后方可为另一患者换药。
湿敷是皮肤性病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选择具有清洁、收敛、抗菌、消炎作用的药物水溶液,可以减轻充血水肿和清除分泌物及痂等,对于治疗急性湿疹、感染渗出皮损、二度烫伤水疱破溃渗液面等是必不可少的方法。常用的有生理盐水、2%~4%硼酸溶液、0.05%~0.1%小檗碱(黄连素)溶液、1:8000高锰酸钾溶液、1:1000乳酸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0.2%~0.5%醋酸铝溶液、0.1%硫酸铜溶液等。
可分冷湿敷和热湿敷,又可分开放式和封闭式,皮肤性病科多采用开放式冷湿敷。
可使皮肤扩张的毛细血管收缩,血流减慢,降低新陈代谢,消除红斑,抑制渗出,吸收分泌物、清洁创面,并可以镇静、止痒。多用于皮肤充血、潮红、渗出性皮损。在疾病的早期应用可阻止疾病发展,减轻痛苦,促进康复。
使局部温热,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及疖肿成熟,有显著的消炎和镇痛作用。多用于较深的一些浸润性感染性炎症,如疖肿、蜂窝织炎、丹毒、结节性红斑等。
将室温的湿敷液倒入器皿中,把湿敷垫浸透,拿出拧干至不滴水为度,覆盖于患处,与皮肤紧密贴紧,每10~30分钟重新更换一次,连续30~60分钟,2~4次/d。每次更换湿敷液,湿敷垫用后消毒准备再用。
在开放性冷湿敷基础上,于湿敷垫上加棉花和油纸、塑料薄膜等,用绷带包扎,每2小时更换湿敷液,适用于夜间有较多渗液时和需要活动的情况。
就是在患处先涂一层凡士林,盖一层纱布,再将湿敷垫用湿敷液煮后,用镊子拧干至不滴水为度,温度不宜超过50℃,在湿敷垫上加厚的棉垫保温。根据情况,10~30分钟更换一次。
湿敷面积不要过大,不超过体表面积的1/3。面积过大应警惕药物吸收中毒。在冬季特别要注意保温,防止着凉、感冒。湿敷液应新鲜配制为佳。湿敷垫应有足够厚度,6~8层纱布为宜。热敷要避免烫伤。
封包是指采用无渗透作用的薄膜或其他材料(如保鲜膜、塑料袋、绷带、手套和医用辅料等)对涂敷药物的患处表面进行封闭式包裹,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常用药物包括抗角化药物、促水合药物、保湿药,封包时间一般不超过5小时,封包面积不超过体表面积的30%。常见不良反应为粟丘疹、萎缩纹、细菌或真菌感染等,若长期皮肤大面积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封包可能出现皮肤萎缩、色素沉着和毛细血管扩张等不良反应。
皮损内注射常用药物为糖皮质激素类,适用于瘢痕疙瘩、肥厚性瘢痕、囊肿性痤疮、环状肉芽肿、结节性痒疹、盘状红斑狼疮、顽固性肥厚性湿疹、硬斑病及斑秃等小面积皮肤损害。操作前先用75%乙醇消毒局部皮肤,在皮损内做点状注射(使注射处皮肤形成皮丘)或做病灶下封闭。注意以下禁忌证:对糖皮质激素或局部麻醉药过敏者、皮肤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患者、不宜用糖皮质激素者(如糖尿病、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等)。
冷冻疗法是应用深低温作用于病变组织,使其坏死或诱发生物效应,以达到治疗目的。
皮肤性病科常用的制冷剂为液氮,温度可达-196℃。冷冻后可见局部组织发白、肿胀,1~2日内可发生水疱,然后干燥结痂,1~2周脱痂。不良反应有疼痛、继发感染、色素变化等。
在液氮低温的迅速冷冻下,细胞内外的水分凝固成冰,形成的冰晶使细胞受损;在冷冻后冰晶的缓慢液化过程中,细胞间冰晶先熔化而大量吸收周围的热能,致使细胞内的冰晶再凝固,形成更大的冰晶,引起细胞更大损伤。
在低温作用下,细胞内外水分凝固结冰,致使组织液中的电解质浓度增高,引起细胞中毒死亡。
低温使血管收缩,血流减慢,血栓形成,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引起组织缺血、坏死。
低温使细胞的主要成分脂蛋白复合物变性,而致细胞破裂、死亡。
应用冷冻治疗疣、恶性肿瘤时,可致抗原释放和多种细胞因子形成,而使远处损害消退。
温度越低,组织破坏越大。
时间越长,组织破坏越大。
冷冻使组织结成冰块后,让其自然溶解,为一次冻融。多次冻融对组织破坏的深度及范围较一次为甚。
在冷冻治疗时,施加一定压力,减少局部血流,可增加冷冻的强度。
1.各类疣 对寻常疣的治愈率可达95%以上,但是多数需反复多次治疗。
2.对于皮肤良性赘生物性损害,冷冻是首选疗法之一;对于疣状痣、毛发上皮瘤、结节硬化症、面部皮脂腺瘤、汗孔角化症、脂溢性角化症等损害,冷冻治疗不但有效,还能达到很好的美容效果。
3.对于炎症性增生性疾病及色素性疾病亦有较好疗效。
冷冻治疗后1~2日内局部有疼痛感,尤以1~2小时内明显,疼痛明显者可遵医嘱服用镇痛药。
解冻后局部开始出现水肿,24小时达到高峰,3~4日水肿开始消退,水肿明显者可遵医嘱用糖皮质激素类霜剂外用。
冷冻时间较长者,术后2~3小时局部可出现水疱或大疱,严重者要及时去医院治疗。
较少见,常由术后形成的水疱破溃,不注意清洁卫生继发感染所致。
冷冻形成的炎症消退后,部分患者可继发色素沉着斑,一般数月后可自行消退。
1.每个瘢痕部位的治疗疗程为2~3次,时间约为30秒的“冻蚀—解冻”的循环操作,较严重的瘢痕需2个以上疗程,每个疗程中间应间隔25日。
2.术后创面保持清洁、干燥,以防止继发感染。
3.结痂后不要强行撕扯,要待其自然脱落。
4.结痂脱落后尽量避免日晒,防止皮肤色素沉着。
5.治疗后应清洁、消毒治疗器械,以免引起交叉感染。
用电解针对较小的皮损进行破坏,一般用6V、1.5mA的直流电。适用于毛细血管扩张和脱毛。
又称“电灼术”,一般用较高电压、较小电流强度的高频电源对病变组织进行烧灼破坏。适用于较小的寻常疣、化脓性肉芽肿等。
一般用比电干燥术电压低、电流强度大的高频电源,可使较大、较深的病变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适用于稍大的良性肿瘤或增生物。
微波可使组织中电解质偶极子、离子随微波的频率变化而发生趋向运动,在高速振动和转动中互相摩擦产生热效应和非热效应。适用于各种疣、皮赘、血管瘤、淋巴管瘤、汗管瘤等的治疗。
水疗法又称“浴疗”,是利用水的温热作用和清洁作用,结合加入药物的药效治疗皮肤病。常见的有淀粉浴、温泉浴、人工海水浴、高锰酸钾浴、中药浴等。适用于银屑病、慢性湿疹、瘙痒症、红皮病等。
放射疗法是用射线照射治疗疾病的方法,皮肤性病科常用的放射源有浅层X线、核素,常用核素主要为磷-32和锶-90等。适应证包括各种增殖性皮肤病如血管瘤(特别是草莓状和海绵状血管瘤)、瘢痕疙瘩、恶性肿瘤(如基底细胞上皮瘤、鳞状细胞癌、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等,也可用于脱毛、止汗等。在阴囊、胸腺、甲状腺、乳腺等部位进行治疗时,一定要注意对腺体的保护。
化学剥脱术又称“化学换肤术”,是利用各种酸、碱性化学物质将表皮或真皮腐蚀,进而促进皮肤再生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的有果酸、水杨酸、三氯醋酸、间苯二酚等酸性物质。根据所使用物质的种类、浓度及其作用深浅的不同,化学剥脱术可分深、中、浅三种,临床上用于不同病变深度皮肤病的治疗。
光谱是电磁波谱中的一部分,位于无线电波和X线之间,波长为180nm~1000μm。当光波照射至人体皮肤表面时可引起反射和折射,同时也可被组织所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化学能和生物能而引起一系列的理化反应和生物学反应。
红外线能量较低,波长范围为760nm~400μm,其中760nm~1.5μm为短波红外线,对组织有较强的穿透性;可达3~8cm;1.5~400μm为长波红外线,对组织穿透能力较弱,仅为0.5cm。
红外线被组织吸收后主要转变为热能,因此红外线疗法对机体主要产生热效应。
1.促进局部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营养和代谢功能,促进炎症吸收和加速组织再生。
2.增强白细胞浸润和单核吞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人体抗感染能力。
3.降低末梢神经兴奋性、松弛肌张力,从而起到解痉镇痛作用。
4.促使局部温度升高、水分蒸发,使有渗出的皮损干燥结痂。
1.各种炎症感染如疖、毛囊炎、汗腺炎、甲周炎等。
2.各种慢性溃疡。
3.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等。
4.冻疮、急性外伤等。
1.避免烫伤。
2.注意对眼的防护。
3.长期红外线照射,可引起皮肤发生火激红斑。
紫外线是波长短于紫光的非可见光,根据波长分为短波紫外线(UVC,波长180~280nm)、中波紫外线(UVB,波长280~320nm)和长波紫外线(UVA,波长320~400nm)。根据皮肤红斑和黑素形成作用的不同,UVA又可分为UVA1(340~400nm)和UVA2(320~340nm)。UVB和UVA应用较多,具有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维生素D合成,抑制细胞过度生长,镇痛、止痒、促进色素生成,促进上皮再生、免疫抑制等作用。适用于玫瑰糠疹、银屑病、斑秃、慢性溃疡、痤疮、毛囊炎、疖等。照射时应注意对眼的防护,光敏者禁用。
光化学疗法(PUVA)是应用光敏剂加紫外线照射引起光化学反应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常用光敏剂为8-甲氧基补骨脂素(8-MOP)、三甲基补骨脂素(TMP)和5-甲基补骨脂素(5-MOP),其中5-MOP引起的光毒反应较轻。
全身PUVA治疗:照光前2小时用光敏剂,或者浸泡20分钟后进行照光,可以避免药物所致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局部PUVA治疗:可于照光前1小时外涂光敏剂,但用药范围不宜过大。
PUVA对于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完全消退可达90%,PUVA和口服维A酸联合治疗是临床治疗银屑病的常用方法之一。PUVA也可以用于特应性皮炎、白癜风局限性皮损、掌跖脓疱病和手足湿疹及蕈样肉芽肿等。可出现胃肠道反应、白内障、光毒反应、皮肤癌等不良反应。目前应用较少。
波长为311nm的UVB。窄谱UVB是银屑病和特应性皮炎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也可用于白癜风、角层下脓疱病、蕈样肉芽肿等。照射方法与宽谱UVB相同,但安全性更高。在治疗中无须使用光敏剂,所以不会产生光敏剂带来的头晕、恶心、光毒反应等不良现象,对孕妇、儿童也较安全,但是动物实验并不能排除窄谱UVB的致癌性。
UVA1近年在皮肤性病科的应用越来越多,没有光敏剂所致的不良反应和光毒反应等。治疗特应性皮炎、硬皮病和蕈样肉芽肿等有较好的疗效;也可用于瘢痕疙瘩、斑块型副银屑病等。由于该疗法处于临床试用初期,因此仅适用于PUVA和UVB等治疗无效或不耐受患者。对于18岁以下患者、UVA和UVB高度敏感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服用光敏药物者、皮肤肿瘤患者、孕妇和哺乳期女性禁用。
系统或局部应用光敏剂后,光敏剂进入体内并在病变组织中聚集,在特定波长的光或激光照射下被激发,产生单态氧或其他自由基,造成病变组织坏死,而对正常组织损伤降至最低。
皮肤性病科应用最多的光敏剂是5-氨基酮戊酸(ALA),是一种卟啉前体,一般外用后3~4小时照射。另外一种是海姆泊芬,静脉注射后光照20分钟。
常用光源有氦氖激光、氩离子染料激光、脉冲激光等。皮肤性病科多采用直接照射,适用于浅表性皮肤病的治疗。照射前需清理创面及坏死组织和分泌物。
光敏剂在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中的分布和潴留时间明显不同,用光动力治疗日光性角化、基底细胞癌、蕈样肉芽肿、Bowen病等疾病的治疗效果较好,且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较小。此外,光动力疗法还可以应用于一些非肿瘤性皮肤病如痤疮、病毒疣等。由于治疗需要光敏剂,故可能产生某些光敏剂不良反应(如过敏、皮肤光毒反应及皮肤色素沉着等)。
组织吸收激光光能后,光能转化为热能,导致温度上升,产生温热、凝固、汽化和炭化等效应,具有理疗、止血、融合、切割、汽化等作用。由于不同组织对不同波长和能量密度的激光需求不同,不同的色基和组织结构的热弛豫时间均不相等,因此在治疗不同病变时要选择合适波长的激光及恰当的脉冲时间。
波长632.8nm,为单色红光,对组织的穿透深度为10~15mm。可改善皮肤局部微循环,加强新陈代谢,促进组织愈合以及毛发生长,能消除较轻炎症区域充血或水肿,提高局部免疫功能,加速致痛化学物质(钾离子、氨类物质等)的吸收,所以有镇痛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皮肤黏膜溃疡及斑秃、寒冷性多形红斑和带状疱疹的治疗。治疗以局部照射为主,功率密度为2~4mW/cm 2 ,每日或隔日一次,10~15min/次,20次一个疗程。
脉冲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Nd:YAG)波长为1064nm,为近红外线。在组织中以热效应为主,可穿透组织3~6mm。倍频Nd:YAG激光波长为532nm,属长脉冲,目前使用的倍频Nd:YAG激光大多安装了Q开关装置。适用于深在性真皮色素、文身等。
输出波长为585nm的黄光,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内皮细胞弥漫性损伤,主要用于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另外对于毛细血管扩张、静脉湖、蜘蛛痣、化脓性肉芽肿、扁平疣、跖疣和肥厚性瘢痕也有较好疗效。
输出波长为694nm的红光,这种激光只能被黑素吸收,脉宽小于黑色素小体的热弛豫时间,对于周围正常组织热损伤较少,是目前治疗泛发型良性和真皮色素性皮损较为理想的一种激光,如太田痣、雀斑、雀斑样痣及文身等。
输出波长为755nm的红光,为色素颗粒吸收波段,能够透入真皮深层,脉宽小于黑色素小体的热弛豫时间,对周围正常组织无损伤。主要治疗文身、太田痣,也适用于蓝痣、伊藤痣、异物色素沉着等。术后痂皮脱落后色素的消退过程缓慢,可长达半年至1年,尽可能避免日晒。
波长为2940nm的红外线,穿透能力较二氧化碳(CO 2 )激光更为表浅,对邻近组织的损伤更小。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汗管瘤、毛发上皮瘤、脂溢性角化、皮肤磨削除皱、表浅瘢痕及增生物等。术后将出现1~2日的创面红肿,属正常反应,可自然消退。面部损害区照射后不可化妆、敷面膜,且避免日晒。
强脉冲光属于非相干光而不是激光,但它与激光类似,同样可以达到选择性光热分离作用,对组织有选择性治疗作用。临床主要应用于治疗色素性皮肤病、血管性皮肤病、光子嫩肤技术及脱毛、痤疮等。
二氧化碳(CO 2 )激光是波长为10600nm的红外线,常用于治疗寻常疣、尖锐湿疣、跖疣、鸡眼、化脓性肉芽肿及良性肿瘤等。
1.治疗区域局部麻醉。
2.清除增厚的角化病灶。
3.正确选择激光和参数。
4.激光照射。
5.外用敷料包扎。
1.激光照射后创面保持清洁,早、晚两次用生理盐水或煮沸后的冷开水清洗患部,并将渗出液及原先所涂抹药膏洗净为原则,勿用力摩擦患处。
2.创面尽量保持干燥,痂未脱落前,不适宜上浓妆,避免患处感染。
3.面部创面愈合约7日,其他部位10~14日,切勿用手指刮除痂,让痂自然脱落,有利于皮肤愈合。
4.创面结痂脱皮后,应注意防晒。
皮肤外科治疗适用于皮肤肿瘤切除、活体组织取材、皮肤创伤清理、改善或恢复皮肤异常功能及美容整形、拔甲等。常见的皮肤外科手术如下:
包括游离皮片移植、皮瓣移植和表皮移植。
即通常所说的“植皮”,是皮肤外科的一种主要治疗手段,通常分为刃厚皮片(厚度在0.2~0.25mm)、中厚皮片(厚度在0.3~0.6mm)、全厚皮片(厚度为1.0mm,含真皮下血管网)的皮片移植。适用于烧伤后的皮肤修复、浅表性皮肤溃疡、皮肤瘢痕切除后修复等。
是将具有血液供应的皮肤及其附着的皮下组织一同移植,易成活,适用于创伤修复、较大的皮肤肿瘤切除后修复等。可以分为随意型皮瓣和轴型皮瓣。
是使用负压吸引法在供皮区和受皮区吸引形成表皮下水疱,再将供皮区疱壁移至受皮区并加压包扎,适用于白癜风、无色素痣的治疗。
毛发移植分为自体毛发移植和人造纤维毛发移植两大类,包括钻孔法、头皮缩减术等。适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脱发。禁忌证:存在潜在脱发病因、存在严重心肝肾疾病、供区毛发质量太差、患者对恢复期望不切实际等。
通常采用含肾上腺素1:20万的0.5%~1%利多卡因溶液局部麻醉,其总量不能超过规定剂量。手术分为传统的腋臭手术和微创腋臭手术,前者主要通过“Z”形或“S”形切口进行汗腺的清除,而后者手术切口要远远小于传统手术(一般为3~5mm)。
去除顶泌汗腺:沿着腋毛生长区做梭形切口,切口要深达真皮并用刀分离皮肤,以达到腋毛边缘为止,将长有腋毛的皮肤全部切除,最后缝合切口。
适合中度患者、未成年患者或做过除腋臭手术但不彻底仍有部分气味的患者。主要使用CO 2 激光及电离子治疗仪。在常规消毒局部麻醉下,对准腋窝部的毛孔逐一破坏,顶泌汗腺导管开口阻塞,同时得到永久脱毛。本方法痛苦小,操作简单,患者易于接受。
使真皮与皮下脂肪广泛分离,使汗腺导管变短或破坏部分腺体以阻碍汗液排出。
在内镜下,手术视野放大500倍,无残漏地清除所有臭汗腺,基本上无明显瘢痕及牵拉感,通过腋下小切口将汗腺根部破坏,使其丧失分泌功能。
指将切除组织立即冰冻切片进行病理检查,以决定进一步切除的范围。适用于体表恶性肿瘤如基底细胞上皮瘤、鳞状细胞癌的切除,此法的皮肤肿瘤根治率可达98%以上。
(栗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