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属于抑郁障碍的一种,又称为重性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精神疾病。抑郁症患者主要表现出抑郁的心境、兴趣减退、失眠、食欲下降、体重变化以及自杀意念等。
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情绪低落中。患者将情绪状态描述为“心情不好”“高兴不起来”,甚至感到绝望、无助。旁人可观察到患者不时流泪。
儿童和青少年可能表现为易怒,与他人冲突增多。
几乎每天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对几乎所有活动都缺乏兴趣,包括既往喜爱的娱乐活动、体育活动等。
几乎每天都食欲减退或增加。在未节食的情况下体重明显减轻或体重增加,如1 个月内体重变化超过原体重的5%。
几乎每天都失眠,或几乎每天都睡眠过多。两种状态都可能出现在患者身上,均属于睡眠紊乱。
精神运动性激越患者表现为脑子里反复思考一些无目的的事,常常是过往的一些不愉快经历,内容无条理。大脑持续处于紧张状态,行为上表现为烦躁不安。
精神运动性迟滞患者表现为思维发动的迟缓,患者描述“感觉大脑就像生锈的机器一样,转不动”。
几乎每天都感到自己毫无价值,或过分地、不恰当地感到内疚。认为自己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并不仅仅因为患病而自责或内疚。严重时可以达到妄想程度,即无法被事实和推理说服。
几乎每天都存在思考能力下降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的情况。
几乎每天都感觉疲劳或精力不足。
反复出现死亡的想法,不仅仅是恐惧死亡。反复出现没有特定计划的自杀观念,或有某种自杀企图,或有某种实施自杀的特定计划。
以上症状持续存在至少2 周,使患者感到痛苦,并造成社交、工作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应该考虑患抑郁症,需要及时向专业医疗机构寻求帮助。
当感到情绪差,不确定自己是否患抑郁症时,可以借助量表做初步判断。以9 条目健康问卷(PHQ-9)为例(表2-1)。
根据量表中的问题,在过去2 周里生活中以下症状出现的频率有多少,在符合实际情况的选项数字上画“√”。
表2-1 9条目健康问卷(PHQ-9)
9 个条目得分相加为PHQ-9 量表总得分。总分及建议:① 0~4 分,没有抑郁,无需特殊处理;② 5~9 分,轻度抑郁,关注情绪、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③ 10 分及以上,至少存在中度抑郁情绪,建议到专业心理卫生机构寻求帮助。
1.学习、工作效率下降。
2.人际关系紧张。
3.生活质量下降 负性情绪及各种躯体的不适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4.缩短有效生命时间 强烈的负性情绪导致患者出现自伤、自杀行为。
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是目前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方法。治疗主要分成两部分,一是急性期控制临床症状,二是恢复期预防复发。
抑郁症的全程治疗分为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
通常持续8~12 周,以控制症状为主要目标,尽量达到临床治愈,同时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急性期的治疗效果在抑郁障碍的预后和结局中起到关键作用。
通常持续4~9 个月,以防止病情复燃为主。此期病情不稳定,应保持与急性期治疗一致的治疗方案,维持药物的种类、剂量和服用方法。
持续规范的维持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抑郁症的复发率,一般认为至少2~3 年,对于多次反复发作或残留症状明显者,建议长期服药。维持治疗后,若患者病情稳定且无其他诱发因素,可缓慢减药直至停药,一旦发现有复发的早期征象,应迅速恢复治疗。
抗抑郁药是当前治疗抑郁症的主要药物,主要是通过调整大脑内部负责传递信息的物质即神经递质的分泌,来解除抑郁心境及伴随的焦虑、紧张的躯体症状。
1.临床上用的抗抑郁药物大致分为两类。
(1)传统抗抑郁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氯米帕明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苯乙肼、苯环丙胺等。
(2)新型抗抑郁药物: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文拉法辛、阿戈美拉汀等。
2.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抗抑郁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和腹泻)、坐立不安、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失眠不安、口干、嗜睡等。一般在用药初期及剂量增加时较为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机体会逐渐适应耐受。若症状持续存在,应及时向医生反映。
适用于有明显生活事件的抑郁症患者或重度抑郁症患者。具体措施如下:
(1)积极倾听:给予患者足够多的时间述说问题,耐心倾听。
(2)引导患者察觉自己的情绪,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绪。
(3)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客观地认识自身问题,从而积极乐观地面对疾病。
(4)增强患者信心,鼓励患者进行自我调节。
适用于各型抑郁症患者,主要是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并矫正自身的错误信念,缓解情感症状,改善应对能力,并减少抑郁症的复发。
常用的干预技术包括:
(1)识别自动性想法:通过提问、想象和角色扮演等技术,让患者识别自动性想法,尤其是识别那些在抑郁情绪出现之前的特殊想法。
(2)识别认知错误和逻辑错误:听取患者的自动想法和口头禅(我应该、必须等),帮助患者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建立合理的认知思维方式。
(3)真实性检验:让患者将自己自动想法当成一种假设,放在生活中检验,患者可能会发现这些消极认知或想法在绝大数情况下是与实际不符合的。
包括精神动力学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婚姻家庭治疗。
静脉用药使患者短暂丧失意识,再利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以治疗精神疾病。
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不能耐受药物治疗和存在严重的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
一个疗程包括6~12 次治疗,治疗频率通常为1 周2 次或3 次。
1)短暂的记忆力下降:
以近期记忆下降为主,与电流通过大脑的海马区域有关。通常在结束后数天至数月后记忆会自行恢复。
2)肌肉酸痛:
与治疗过程中肌肉痉挛有关,一般休息后即可恢复。
3)头痛、眩晕、恶心等:
通常是个体对麻醉药物有反应。随着治疗的结束会自行消失。
一种非侵入性无痛无创的疗法。利用电生理治疗技术,使用高频磁刺激大脑左背外侧前额叶,增强局部神经元活动;用低频磁刺激右前额叶,减弱局部神经元活动。两者均可产生抗抑郁作用。
生物反馈是运用仪器通过视觉、听觉等人们易于了解的形式进行展示,让人们根据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训练与自我调节,以控制情感、生物或认知能力。侧重于对个体的自我强化,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精神分裂症是以思维障碍和情感淡漠为原发症状;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为原发症状。
精神分裂症的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常常是不协调的,表现为言行紊乱、思维不连贯、情感不协调;抑郁症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下降,但思维的连贯性、表达能力和行为表现都是较协调的。
精神分裂症的病程多数为发作进展或持续进展,缓解期常有残留的精神症状;而抑郁症是间歇性发作性病程,间歇期的精神状态可恢复到病前水平。
抑郁发作也可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但抑郁症出现幻觉主要是在情绪低落的情况下出现的,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的精神病性症状与外界环境极不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