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建立标准预防的意识,掌握标准预防的方法。
2.掌握锐器损伤的预防方法及接触后的处理流程。
3.掌握普通垃圾和医疗废物分类的方法。
医疗护理员由于职业关系,在照护工作中有可能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医疗护理员应建立标准预防意识,掌握标准预防的方法,做好职业防护工作。
医疗护理员婷婷负责内一病区5号房间的3位病人。她每次接触病人之前都会先洗手,然后再进行照护工作,并把物品整理得干净整洁。病人看见了觉得很放心,都夸她专业负责,纷纷向其他病人推荐。
1.婷婷洗手的行为属于清洁吗?
2.医疗护理员应如何在照护过程中保护自己和病人,避免成为病菌的传播者?
医疗护理员处于接触病人的第一线,清洁、消毒、灭菌、无菌、隔离等技术贯穿照护工作的各环节,是护理工作的基础,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基本措施。医疗护理员只有做好清洁、消毒等工作,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提供安全的照护。
清洁是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如洗手、用布巾将物体表面擦拭干净等。消毒是消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如对伤口表面用碘酒或乙醇(酒精)消毒等。
管理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防止交叉感染和传染病扩散。
(1)医疗护理员应在护士指导下做好日常清洁、消毒工作。
(2)凡接触病人皮肤、黏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一次性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一般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应专人专用,不能专用的医疗装置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3)频繁接触的物体,如床栏杆、床旁桌、卫生间、门把手等,应常规清洁消毒,每天至少2次。
(4)病人的生活用品,如餐具、毛巾、面盆、便器等,要保持清洁,专人专用,定期消毒;床单、被套、枕套一人一更换;衣服、床单、被套、枕套至少每周更换1次;遇污染时随时更换;扫床毛巾要一床一巾;病人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
(5)地面和物品有明显污染时,应先用大块抹布或手纸将污染物擦拭掉,或用带有一定浓度消毒剂的抹布覆盖在污染表面约30min后擦拭掉,再进行清洁和消毒,擦拭的抹布、地巾应分区使用。
见表1-1。
表1-1 常用消毒灭菌方法
手卫生是指从业者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的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洗手是指用流动水和洗手液(肥皂)揉搓冲洗双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微生物的过程。卫生手消毒是指用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因此,医疗护理员在工作中应自觉遵守手卫生要求,认真洗手,预防和减少细菌的传播。
牢记“两前三后”“5个指征”(图1-4)。
“两前”即接触病人前,清洁、无菌操作前(包括进行侵入性操作前)。“三后”即接触病人后;接触病人口腔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接触病人周围环境后(包括接触病人周围的床挡,被褥、生活用具等物体表面后)。
图1-4 手卫生的5个指征
符合手卫生的5个指征。
洗手液或香皂,擦手毛巾或擦手纸巾。
手卫生流程见图1-5。
图1-5 洗手流程
1.应当用洗手液(香皂)和流动水洗手,彻底清洗指背、指尖、指缝等部位。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可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3.当手部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应先洗手再消毒。
4.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步骤进行揉搓。
5.使用的香皂应保持清洁与干燥,擦手毛巾每天清洁,干燥备用。
6.戴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摘手套后应进行手卫生。
戴手套和卫生手消毒相结合是最优的消毒手方法,可以节约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但要注意,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本任务重点介绍了手清洁与消毒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手卫生的5个指征。医疗护理员应掌握正确的清洁消毒方式,养成及时洗手的良好习惯,预防交叉感染,保证病人和自身安全。
(王国华 马莉)
医疗护理员小李刚参加临床工作。她发现在医院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工作的同事每次进入隔离病房时都会在工作服外加穿防护服,戴帽子、口罩和手套,穿鞋套,并经常洗手,而在普通病区工作的同事则没有此类做法。经过培训,她明白了职业防护的相关知识,也掌握了不同情况下应做何种职业防护的做法。
1.穿防护服,戴帽子、口罩、手套,穿鞋套,并经常洗手的目的是什么?
2.医疗护理员应如何预防工作中的职业损害?
标准预防是根据普遍预防原则,医疗机构所采取的视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的一种预防手段。标准预防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血液、体液),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分泌物、排泄物)。
采取各种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疾病在病人和医护人员之间传播。
医疗护理员有可能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
洗手液或香皂,擦手毛巾或擦手纸巾、无菌手套、一次性口罩、帽子、一次性隔离服等。
戴手套、脱手套分别见图1-6、图1-7。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见图1-8;戴医用防护口罩见图1-9。
图1-6 戴手套
图1-7 脱手套
图1-8 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
图1-9 戴医用防护口罩
1.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手套。
2.发现手套有破损时,应立即更换。
3.脱手套时,注意不要污染双手。
4.脱去手套后要洗手。
5.照护感染病人或免疫力低下的病人时,要戴口罩。
6.口罩要遮住口鼻,不要用一只手捏鼻夹。
7.口罩破损、潮湿、有异味或被溅上血迹、分泌物等,应立即更换。一次性口罩要每天更换,一般使用时间不超过12h。
8.口罩不戴时,将紧贴口鼻的一面向里折好,放入清洁的袋子里。
9.摘口罩时,手不要接触口罩外侧面。
医疗护理员在工作中有可能接触到各种感染性因子,发生医院内感染的风险较高,因此必须掌握标准预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降低医院内感染的风险。本任务重点介绍了标准预防的概念,戴、脱手套和戴、摘口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希望医疗护理员能在日常工作中加以应用,保护自己和病人的安全,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王国华 马莉)
医疗护理员小张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工作。一天小张发现病人的输液针头脱落,于是报告护士,并用手捡起脱落在床边的输液针。在护士去取新的输液针头时,病人想翻身,小张着急协助病人,不慎被针头扎破手指,血立刻流了出来。护士立即帮小张冲洗伤口,挤压血液并消毒、包扎。
1.护士为小张冲洗消毒伤口的目的是什么?
2.医疗护理员应如何预防工作中的职业损伤?
3.应如何处理被病人血液污染的针头?
医疗锐器伤是指由锐器造成的皮肤或黏膜损伤,是职业暴露中的一类。锐器指能刺破皮肤的物品,包括注射针、穿刺针、缝合针、采血针、载玻片、破损安瓿、破损试管、义齿的钢丝等。
(1)工作粗心、紧张、繁忙、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2)用手直接接触锐器,将锐器投入不耐刺的容器中(垃圾袋)、随意丢弃放置锐器、碎玻璃等,是引起护理人员锐器伤害最常见的护理操作。
虽然大多数医疗护理员能正确认识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和梅毒等污染锐器损伤的后果,但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被感染的可能性不大。
对医疗护理员职业暴露缺乏培训、教育、管理、监督和指导,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缺乏有关锐器损伤的学习内容。
1.禁止直接用手接触被污染的破损玻璃制品,应使用刷子、扫帚、夹子、垃圾铲等用具处理。
2.禁止直接用手弯曲、分离被污染的针具,或双手回套被污染的针帽,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3.被污染的锐器应尽快投入专用容器内,容器应符合密闭、防泄漏、防刺破的要求并有明显标识,禁止直接将手伸入锐器盒内。
锐器伤部位是否有血液流出,锐器是否被病人血液、体液等污染。
护士:“呀,手怎么流血了?是被输液针刺到了吗?”
小张:“嗯,我怕针扎到病人,就想着从床边捡起来,等你回来换新的。”
护士:“别紧张,我先帮你把伤口消毒处理一下,以后不要直接用手接触针头,出血一定要先把血挤出来,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后再消毒包扎,幸亏这个病人没有传染病,不然就有风险了。下次一定要小心,我这就把针头放到锐器盒里面。”
小张:“好的,我明白了,谢谢您。”
医疗护理员应如何预防工作中的职业损伤?
强化风险意识,严格按照职业防护要求及相关规定操作,具体要求见上文。
医疗锐器伤(意外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处理流程见图1-10。
图1-10 医疗锐器伤(意外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处理流程
如果医疗护理员在工作中不慎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或医疗废物污染液溅入眼内,应立即反复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之后立即到专科进一步处理。若病人为传染病病人,应在30min内向本科室护士长报告。
锐器伤是导致医疗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疾病的原因之一,也是一种常见的职业伤害。本任务重点介绍了医疗锐器伤的预防措施及意外接触血源性病原体后的处理流程。医疗护理员应掌握锐器伤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流程,避免受到职业伤害。
(王国华 马莉)
医疗护理员小张在协助病人测体温时不慎将体温计打碎,水银在地上滚来滚去。正在小张不知所措时,同病室的另一位医疗护理员刘大姐过来,指导小张将破碎的体温计用镊子收起来,又将水银集中到一个有水的小密封瓶中,之后将碎玻璃和装水银的小瓶交给了护士。护士称赞他们做得很好。
1.摔碎的体温计属于何种废物?
2.小张应如何处理摔碎的体温计?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感染性废物是指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如使用后的棉签、棉球、纱布,使用后的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针管、塑料盘,各种引流管等。损伤性废物指能够刺伤或割伤人体的废弃医用锐器,如玻璃安瓿、玻璃碎片、针头、刀片等。
保护环境,避免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防止废物泄漏导致感染性疾病的传播。
包括生活垃圾,各种一次性医疗器械的包装袋、纸盒,与病人接触的物品,如输液器的外包装袋。
包括使用后的棉签、棉球、纱布;使用后的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塑料盘,各种引流管等;废弃的药品;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所有废物,放入双层医疗废物袋中密封。
包括空安瓿、针头、刀片等锐器。锐器盒为黄色,整体为硬质材料制成,密封,以保证在正常使用情况下,盒内盛装的锐利器具不撒漏。锐器盒一旦被封口,则无法在不破坏的情况下被再次打开。
血压计、体温计的水银泄漏时,立即收集到装水小瓶内加盖密封,交给医务人员统一处理。
打碎的体温计属于何种医疗废物,应采取适当方法处理。
小张:“护士您好,刚才3病房1床病人的体温计不慎打碎了,我把碎玻璃和水银分别收起来了,您看还需要做什么?”
护士:“你处理得很好,这些都属于医疗废物,把你收起来的碎玻璃和水银交给我处理吧,注意这些物品不要用手接触。以后遇到不会处理的事情,欢迎你来问我。”
摔碎的体温计属于何种废物?应如何处理?
(1)按照医疗废物分类原则,打碎的玻璃属于损伤性废物,水银属于化学性废物。
(2)碎玻璃应放置于锐器盒内,血压计、体温计的水银泄漏时应立即收集到装水小瓶内加盖密封,交给医务人员统一处理。
常见医疗废物分类标识见图1-11和图1-12。
图1-11 医疗废物分类标识
图1-12 医院常用的废物处理容器
医院废弃物主要为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盛装袋一般以黑、黄两种颜色区分,黑色垃圾袋装生活垃圾,黄色袋装医用废物。损伤性废物置于医疗废物专用的黄色锐器盒内。
医疗服务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垃圾,正确处理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是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的重要措施。本任务着重介绍了医疗废物的分类与处理。医疗护理员应能够熟悉医疗废物的分类方法,避免出现因垃圾处理不当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等问题。
(王国华 马莉)
(1)探视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等易造成飞沫传播疾病的病人时,应戴口罩并距离病人( )
A.0.5m B.1m C.1.5m D.2m
(2)为肠道传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病人喂饭后处理双手应( )
A.用清水冲洗
B.用洗手液或香皂清洗
C.用手消毒液消毒双手
D.先洗手再用手消毒液消毒双手
(3)关于戴、摘口罩说法错误的是( )
A.摘口罩时不要接触口罩前面
B.口罩遮住口部即可
C.口 罩不用时,将紧贴面部一侧向里折好,放入清洁信封或塑料袋内
D.戴口罩时要双手捏鼻夹塑形,使之与面部紧密贴合
(4)生活垃圾应该放入哪种颜色的垃圾袋中( )
A.黑色 B.黄色 C.红色 D.白色
(1)戴手套操作后可以不洗手。
(2)普遍预防就是将所有来源于人体血液或体液的物质都视作已感染血源性病原体而加以防护。
(3)碎玻璃应该放入黑色垃圾袋中。
(4)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
(5)手部没有肉眼污染时,宜使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6)医疗护理员为病人更换床单、被套时避免抖动是为了不打扰病人。
(1)手卫生的5个指征包括哪些?
(2)什么是标准预防?
(3)如何避免锐器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