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 柴胡

柴胡味苦,专主邪热,叶天士有“柴胡劫肝阴”一说,影响颇大,现临床用量多在6~12g。但究其清热之用却有别于其他苦寒泄热之品,用柴胡退热需明晓发热之机,只有在确切的辨证基础上,在“木郁达之”的治疗原则指导下临证遣药才可尽得其用。柴胡退热之用,归于其“达肝”之功,“木达则火自平”,无论是外感或内伤发热,随症配伍后皆可用之。

我们在临证中应用柴胡,陷下者用3~9g举陷,气郁者用9~15g开郁,如遇发热患者,上述剂量难以奏效,一般用量在30g左右,如遇高热不退(39~40℃),用量则可至50g,并同用大枣、生姜,抑制其苦寒疏泄太过的副作用,可保无虞。而作为升提或引经药时,用量可最小,疏肝解郁时用量稍大。

6.1 重用柴胡治疗左肝叶切除术后发热

[现病史]孙某,男性,63岁。因左肝叶切除术后低热2个月就诊。患者1995年B超发现左肝内结石,遂于7月初行左肝叶切除术。术后引流不畅,有较多积脓,经多次排脓,仍有少量脓汁无法抽出。患者术后低热2个月余,体温晨起正常,下午升至37.5℃左右,伴轻度畏寒,晚六时左右汗出热退。刻下症见:低热,乏力,小便微黄,大便偏稀,舌淡红,苔白厚腻微黄,脉沉弦略滑数。既往因胆石症于1994年底行胆囊切除术。

[西医诊断]左肝叶切除术后。

[中医诊断]内伤发热。

[辨证]胆腑郁热,少阳枢机不利。

[治法]和解少阳。

[处方]大柴胡汤加减。

北柴胡30g,炒子芩18g,清半夏6g,枳实15g,赤芍15g,大叶金钱草30g,蒲公英30g,鲜荷叶30g,生姜3片,大枣5枚。

上方1剂,体温复常,5剂服完,体温一直未再升高。因舌苔仍厚,上方加佩兰叶9g,淡竹叶6g,减柴胡、黄芩用量,继用5剂,舌苔亦退。复查B超积脓消失。

[按语]肝胆疾患,多属柴胡汤证。本例发热乃术后引流不畅感染所致,热虽不高,但午后发热,微恶风寒,傍晚汗出而解。特征类似柴胡证“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之发热。方中重用柴胡30g为君,意在取其退热疏解之功。柴胡用量不同,则各有攻专,小剂量长于升散,一般剂量用以疏肝,大剂量则重在清热。

6.2 重用柴胡治疗胆石症合并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现病史]狄某,男,56岁。2005年6月7日初诊。因右上腹疼痛反复发作11年,发作并伴高热、呕吐、黄疸1天,门诊以“胆石症合并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收入院。入院前1天,因进食油腻后出现右上腹剧烈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往来寒热,体温39.5℃。刻下症见:往来寒热,体温39.7℃,恶心呕吐,口干口苦不欲饮,巩膜及全身皮肤黄染,小便黄赤,大便两日未行,唇红干裂,舌红苔黄,脉滑数。B超示:胆囊多发结石,慢性胆囊炎。

[西医诊断]胆石症合并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中医诊断]黄疸。

[辨证]胆腑郁热,结石盘踞。

[治法]清热排石。

[处方]大柴胡汤加减。

北柴胡50g,炒子芩24g,姜半夏15g,杭白芍30g,枳实18g,川大黄6g(后下),大叶金钱草30g,海金沙30g,鸡内金12g,广郁金12g,茵陈60g,飞滑石30g(包煎),生甘草6g,生姜20g,大枣5枚。

急煎1剂顿服,次晨体温37.8℃,大便两次,腹痛大减,继进1剂,体温复常,后以原方加减调理2周,黄疸退净后,行胆囊切除术。

[按语]患者以“腹痛”,伴有高热、呕吐、黄疸为主症,为结石盘踞,胆道受阻,胆汁外溢,胆热波及胃腑所致,辨证当属肝胆湿热,阳明燥结。《伤寒论》云:“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本例具有典型的大柴胡汤证:寒热往来、呕吐腹痛、便结。仲景在原方中重用柴胡至八两,乃柴胡是少阳经解表之要药,苏颂云:“张仲景治伤寒,有大、小柴胡及柴胡加龙骨、柴胡加芒硝等汤,故后人治寒热,此为最要之药。”独其能入半表半里之地,清退邪热,若不重用,难以见效,故以50g柴胡专清郁热,量宏而力专,2剂即已收功。应用大柴胡汤时,用药剂量和药味应根据症状灵活加减。剂量上,热甚重用柴胡、黄芩;呕甚重用姜半夏;痛甚重用白芍;结甚重用枳实、大黄。在药味上,据黄疸、结石、湿热等不同情况分别伍用茵陈、四金化石丸、六一散等。中医之少阳病虽然与西医学之肝胆系疾病不能等同,但西医学诊为肝胆系疾病者,无疑为大柴胡汤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线索。

6.3 重用柴胡治疗胆囊切除术后发热

[现病史]付某,男,34岁。因右上腹疼痛反复发作伴低热、自汗、盗汗、乏力半年余,以“胆囊息肉合并慢性胆囊炎”收入院。系统检查,排除结核、肝炎及免疫系统疾病,而行胆囊切除术。术后1周,伤口恢复良好,腹痛消失,刻下症见:低热,体温在37.0~37.5℃,潮热不恶风寒,自汗,盗汗,衣裳湿透,形体消瘦,面色黄中隐红,口苦,食欲不振,脘腹微胀,小溲微黄,便干,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数。

[西医诊断]胆囊切除术后。

[中医诊断]内伤发热。

[辨证]胆腑郁热。

[治法]清少阳热。

[处方]大柴胡汤加减。

北柴胡30g,炒子芩18g,清半夏6g,枳实15g,赤芍9g,川大黄3g,桂枝12g,白芍9g,细生地18g,生姜3片,大枣5枚。

上方仅1剂,体温正常,自汗、盗汗亦减轻,继服5剂,体温一直正常。

[按语]胆囊疾患属少阳经病,六腑以通为用,故以大柴胡汤清郁热,通腑气。方中重用柴胡30g为君,清解少阳经热,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有良好的解热、抗炎、利胆、保肝等作用,故常用于肝胆系统炎症性疾病。

6.4 重用柴胡治疗化脓性扁桃体炎

[现病史]吴某,女,38岁。2005年8月30日初诊。因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高热5天,最高体温39.8℃就诊。曾在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留观,头痛,汗出,面红,口渴,恶心,无身痛及关节酸痛,扁桃体稍大,仍有小脓点,血常规正常,青霉素治疗无效。刻下症见:头痛,汗出,面红,口渴,恶心,扁桃体稍大,舌淡红,苔薄黄,脉沉数。

[西医诊断]化脓性扁桃体炎。

[中医诊断]乳蛾。

[辨证]热毒内蕴。

[治法]清热解毒利咽。

[处方]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50g,川大黄6g,枳实15g,黄芩15g,白芍15g,清半夏9g,生石膏30g,生地30g,滑石30g,生甘草6g,金银花30g,马勃15g,山豆根9g,竹叶6g。

下午1时服药,2h后热退,体温降至正常,继服1剂,疾病告愈。

[按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属于中医“乳蛾”范畴,乃火毒炽盛所致。本病热毒嚣张,病势较急,如不迅速退热,恐热扰神明,出现昏迷、谵语之危重变证,故治疗首务,当速清火毒,防止传变。方以大柴胡汤清热通下,使热从下行,并配以清热解毒之品,故一剂后邪热大减。方中柴胡,上行能解少阳火毒,《滇南本草》言其“退六经邪热往来”,本案重用之,故药能胜病,2剂收效。

6.5 重用柴胡治疗癌症术后发热

[现病史]刘某,男,70岁,胆总管癌(胆肠吻合术后1年),肝占位,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1月。刻下症见:高热畏寒,体温39℃,周身瘙痒,无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纳眠尚可,汗多,大便干,日1行,小便偏黄,夜尿4~5次/晚;舌质红,舌底瘀,苔厚腻,脉沉弱偏数。辅助检查(2014年2月16日):血常规:WBC 25.38×10 9 /L,NEUT% 91.51%,RBC 3.41×10 12 /L,HGB 112g/L,HCT 31.3%;(2013年11月29日)生化:ALT 114U/L,AST 229U/L,γ-GT 310U/L,ALP 121IU/L,LDH 68.3U/L,总胆汁酸22.8μmol/L,前白蛋白146mg/L,TC 4.76mmol/L,TG 0.68mmol/L,HDL 2.09mmol/L,LDL 2.27mmol/L,BUN 2.6mmol/L,Cr 585μmol/L。上腹部CT:腹部肝癌转移;胆囊切除术后引发胆管积气;腹腔积液。

[西医诊断]胆肠吻合术后;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

[中医诊断]内伤发热。

[辨证]胆腑郁热,少阳枢机不利。

[治法]疏利肝胆,和解少阳。

[处方]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30g,黄芩30g,清半夏15g,茵陈30g(先煎1h),生大黄6g,莪术30g,三七30g,西洋参6g,生甘草15g,生姜3片,大枣3枚。

二诊:患者服上方13剂后,发热已十去七八,现下唯每日傍晚17∶00—19∶00畏凉低热,体温37℃,皮肤仍瘙痒,尿色偏黄,夜尿5次。辅助检查(2014年3月5日):生化:Cr 44μmol/L,ALT 75IU/L,AST 40IU/L,HDL 1.86mmol/L,ALP 167IU/L,GGT 512 IU/L,TBIL 4.8μmol/L,淀粉酶82 U/L;血常规:HCT 36.8%,MCV 96.8fl,MCH 31.8pg,PLT 316.0×10 9 /L,单核细胞比9.3%;腹部CT:腹腔积液减少。体温基本复常,减柴胡、黄芩用量,酌加五味子15g以保肝降酶,患者面色隐红,戌时低热,皮肤作痒皆视为血分余热,加赤芍45g以凉血散热,继服30剂以巩固疗效。

三诊:患者继服20剂后随诊,诉服药期间发热1次,纳不佳,眠欠安,稍觉乏力,舌苔厚腐腻,柴胡继加10g,清半夏加至30g,1剂服后便觉诸症即得缓解,后继续服药,发热无犯,舌苔亦退,精神转安。

[按语]大柴胡汤,是治疗肝胆脾胰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效方。患者原患胆总管癌,就诊时肝占位,胆肠吻合术后1年,久病必虚,外感之因常难以觉察,但表证却形诸于外,提醒我们治疗时万不可被恶寒发热之表象所惑,应直捣巢穴,大量用柴胡退热。《普济本事方》即有应用柴胡散退热的经典记载:治邪入经络,体瘦肌热,推陈致新;解利伤寒、时疾,中暍伏暑,柴胡散:柴胡四两(洗,去苗),甘草一两(炙)。柴胡辛散为君,甘草甘缓佐之,经络伏邪只能和解。外感不单纯指外感表证的恶寒发热,此处凡内伤因素之外所致的发热均可归于外感发热,其多由实邪作祟,而实邪亦不拘于六淫。

柴胡退热之用,归于其“达肝”之功,“木达则火自平”,无论是外感或内伤发热,随症配伍后皆可用之。我们在多年业医从教的实践中深谙“伏邪”致病的隐匿性,认为其慢性疾病急性发作见恶寒发热者,可按伏气温病论治,专病专方常被首选,如:慢性泌尿系感染急性发作之八正散,慢性胆囊炎、胰腺炎急性发作用大柴胡汤,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用凉膈散,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用大青龙汤。

6.6 重用柴胡治疗不定时发热

[现病史]郭某,男,58岁,因“不定时发热1年”于2012年5月14日初诊。患者述1年前出现不明原因高热,体温最高达39℃,就诊于当地医院,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胸片等检查,均无明显异常。此后反复不定时发热,每次发热持续2~3日,每月发热3~4次,发热前常出现浑身酸痛,怕冷,热退后常头晕、纳差、失眠,无其他伴随症状。就诊于北京多家三甲医院查感染性指标、肿瘤标志物、风湿免疫指标等,均无异常。患者无手术史、无输血史、无传染病及疫病疫地接触史。既往有胆结石、胆囊炎、胃溃疡病史,否认特殊疾病家族遗传史。患者初诊时略头晕、纳差、失眠,每日睡3~4 小时,大便正常,小便次数多,舌细颤,苔厚腻黄白相间,脉沉细弦滑。

[西医诊断]发热待查。

[中医诊断]热证。

[辨证]湿热伏阻少阳,兼有气虚。

[治法]和解少阳,扶正祛邪。

[处方]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50g,黄芩30g,清半夏30g,生姜5大片,青蒿30g,知母30g,佩兰12g,苍术9g,生薏苡仁30g,西洋参9g,竹叶15g,生甘草15g。14剂,水煎服,分早、中、晚、睡前4次服。

二诊:服药14剂后,头晕较前好转,食欲好转,服药期间仅有1次手指酸痛(以前手指酸痛往往为发热前兆症状),但未发热,仍略有头晕、纳差、失眠(入睡困难),舌细颤黄厚腐腻苔,脉滑数。方药:上方加夜交藤30g,14剂,2日服1剂。

三诊:患者服药后再次就诊时头晕好转,睡眠好转,自5月份就诊服药至今未出现发热。患者仍略感头晕,休息10min后好转,纳食、睡眠可,小便频,略黄,夜间排尿1次。舌细颤苔黄厚腻,脉沉弦偏滑数。方药:2012年5月14日方减竹叶,加滑石30g(包煎),14剂,2日服1剂。

2013年2月电话随访该患者,患者自服药至今从未出现高热,现无特殊不适,纳食、睡眠可,大便调。

[按语]患者既往肝胆宿疾日久,邪伏少阳,外邪引动,少阳经气不利,相火郁而为热,又因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未有定处,往来无常,故可见不定时发热;肝胆宿疾,肝病久失疏泄,木郁土壅,脾失运化,运化失权,则可见纳差;运化失司则湿邪中阻,脾失散精,清阳不升,故可见头晕、失眠等症;湿邪中阻、湿热互结,则可见舌苔厚腻黄白相间。

综合辨为湿热伏阻少阳,治宜和解少阳、扶正祛邪,选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重用50g柴胡和解少阳,直中少阳胆经,直定震源。柴胡、黄芩、青蒿配伍清解少阳经腑之邪热,又能疏利肝胆气机;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并通过其辛散作用,兼助柴胡透达少阳之邪;西洋参、甘草益胃气、和营卫,扶正以助祛邪,祛邪为主兼顾正气,患者表现为高热,故加入清热生津之知母、竹叶,舌苔厚腻黄白相间,湿热之象较重,故加入化湿之佩兰、燥湿之苍术、祛湿之生薏苡仁。诸药共伍,则少阳经、腑同治,又旁顾胃,使气郁得达,火郁得发,则枢机自利。患者二诊时未出现高热,而失眠较重,故加入养心安神之夜交藤。患者3诊时小便频、略黄,故加入滑石,与甘草配伍取其清热利湿之功。

小柴胡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后世医家对此方应用较多。临床有巧用该方加减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柯萨奇腺病毒Ⅲ、Ⅶ型感染后长期低热的报道。《时方妙用》说:“方中柴胡一味,少用四钱,多用八钱。其剂量以大于人参、甘草一倍以上为宜”。该患者重在少阳伏邪,属于慢性炎症疾病的急性发作,应从“伏气温病”论治。伏气温病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理论,现代医学的许多疑难杂症,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败血症、急性风湿热等都与伏气温病有密切关系。伏气温病,病虽发于里,却有发于营血和发于脏腑之不同,因此要首先确定病源。邪从里出,如同地震的震源,震波可波及上下前后左右,凡属伏气温病,必先定震源是在上在下,在营在血,抑或在脏在腑。该类疾病的治疗原则是:清里热、定震源、除伏邪、顾虚实。 XLaE5ISTdPGm88DchKBOmyg79xboZu18U+r2XtymISrXXieRRkGv372bog7Kr5+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