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清晨,水晶般的天空上飘着棉花糖一样的云朵;绒毯一样的草地上,青草的叶尖还挂着晶莹的露珠,几个小朋友在草地上追逐嬉戏。我走在上班的路上,看到这温馨的景象,突然发现小朋友们都穿着短裙短裤。正想提醒他们的家长:“草地上玩当心蚊虫叮咬,最好穿长裤扎裤腿”,这时手机响了,我翻来翻去找不到手机,正着急……然后就醒了。
午休时间,我趴在办公室桌子上睡着了,正在梦中遐想,就被电话铃声拉回了现实——今天我值班。
“黄医生吗?你12床来病人了。”电话是护士台打来的。
“哦……你们先宣教,我5分钟后去。”我强忍着困意,打了个哈欠。
“嗯……好吧。不过这个人病得好像有点重,门诊病历上写了血小板只有73×10 9 /升。”
“哦哦,我马上过来。”
“好呀!跟你说下,这病人发烧,刚刚量了是39℃。”
新病人玉珍,是个来自浙江宁波的农民。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宁波虽地处平原,可也有不少的山地,一家人就在这山村中安逸地生活。听着她的描述,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自然风光。
平静的生活被4天前突如其来的发烧打破了。发烧来得很急,没几天工夫,体温已经接近40℃。烧得她迷迷糊糊,打不起精神也吃不下饭,却偏偏往厕所跑得勤,每天都得四五次,好几天也没见好。拉肚子严重到什么程度?有一天小孙女婷婷新学了《种太阳》这首歌,在家里唱“啦啦啦啦,啦啦啦啦,种太阳……”,好不容易从卫生间出来的玉珍一开门正巧听到这句,马上又来了“感觉”,皱起眉头又退回了卫生间。后来婷婷估计是被她妈教育了,再也没唱过这首歌。
玉珍觉得自己可能是吃不干净东西吃坏了肚子。夏天嘛,吃坏肚子不是常有的事嘛。就打算去镇上的卫生院输液。医生先给她查了血常规,一下子查出了好多异常:血白细胞计数1.34×10 9 /升↓(正常范围:3.5×10 9 /升~9.5×10 9 /升),血小板计数74×10 9 /升↓(正常范围:125×10 9 /升~350×10 9 /升)。医生看着报告跟玉珍解释说,她体内负责免疫的“卫兵”白细胞,还有负责止血的“防汛沙袋”血小板都严重不足,非常危险。加上玉珍的高烧和拉肚子还原因不明,镇上的医院怕是无法解决,让她赶紧联系去更好的医院。
玉珍大吃一惊,平常她对自己身体很有信心,哪知这就生了镇上都看不了的重病,顿时吓得腿肚子直转筋。玉珍的儿子找了在上海工作的熟人,一番打听两番折腾,最终住进了感染病科的病房。
问病史、体检结束之后,抽血、拍片又让玉珍结结实实忙活了一下午。下午四点多,在我第三次去找她的时候,终于看到了坐在病床上的玉珍。她的检查结果出来了一些,其中血小板比之前更低了,我得再来关心一下,同时补充问一下病史。
“最近刷牙出血吗?”
“没。”
“那你大便颜色有没有发红发黑?”
“这个不知道。我每天拉好多次,上好卫生间我真是一秒也不想多留,不要说看那个颜色了……不过应该没有吧,厕纸上好像颜色正常。”
我让她撩起衣服裤子,在她身上仔细搜寻。
“山里蚊虫多吗?发烧以前有没有被什么叮咬过?”
“虫子咬是常有的事情。”
“那有没有咬完了身上还留一个黑疤的?”
“这想不起来了。”
“医生,我这发烧拉肚子,就是胃肠炎吧?”这话听起来像是还抱着最后一丝侥幸。
“你发烧温度太高、血小板太低,不太像单纯的胃肠炎,拉肚子可能只是表面现象。不过你放心,我们肯定会尽力找出真正的病因的。”我不想打击她,但是又不能说谎,只好尽力安慰她。
走出病房后,我隐约听到同病房的病友们传授给她“经验之谈”——医生要是每天就查房的时候问候一下,那是好事,说明你病情平稳没啥大事;要是医生一天来关心你很多次,那就得当心了。
办公室里,关于玉珍病因的讨论也在进行着。
“发热伴腹泻,消化道感染还是要首先考虑的。粪常规、粪培养该做还是得做。”
“急性发热伴血细胞进行性减少,肝转氨酶还有点升高,炎症标记物却不高,符合病毒性感染的特点。EB病毒、巨细胞病毒,这些病毒检测要做一下。”
“会不会是肿瘤?毕竟患者年龄也比较大了。还有风湿病也得考虑,自身免疫抗体得检查。”
“血培养和心脏超声也要做,万一是心内膜炎引起的发热呢?可是炎症标记物不太高,这一点不像。”
“山里农村来的患者,有自然环境和动物接触史,有可能被虫咬过自己没当回事。虫媒病比如立克次体和新布尼亚病毒的检测也要联系。”
“不管怎么说,先用些多西环素吧。从这个病人的生活环境来看,还是很可能有蚊虫叮咬的,不典型病原体可以先覆盖起来。”
……
等待的过程总是煎熬的。由于玉珍的血小板复查还是比较低,我每天都要去关心她几次,每次都能感觉到病友们用“内涵”的眼神交流。为了不给她造成心理负担,我后来都悄悄把她叫到走廊里讲话。
这期间,她的粪常规、粪培养、血培养、自身抗体、病毒抗体、病毒核酸……一项项检查报告的都是阴性。每次和她讲话,她都问我千年不变的问题:“我报告怎么样啦?我是什么病啊?”看着她期待的眼神,我都有点不忍告诉她目前还没有明确结论。好在玉珍的血小板没有进一步下降,腹泻的次数也渐渐少了,这让她轻松许多。有一天我还看到她的孙女婷婷在视频聊天里给她唱那首《种太阳》。
终于在她住院第三天的下午,外送的检查结果回来了:新布尼亚病毒IgM抗体阳性,核酸阳性,立克次体抗体阴性。这下,玉珍发热、腹泻、血小板下降的原因就都可以解释了!
新型布尼亚病毒会引起发热、血小板减少、肝转氨酶升高,有的还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头痛、肌肉酸痛之类的症状。这种病毒主要由蜱虫叮咬传播,而蜱虫主要在山区、丘陵地带等草木较多的地方出没,因此这种疾病的患者也以山区、丘陵地带的农民为主。玉珍大概是在野外被蜱虫叮咬而感染的,但是自己没注意到。蜱虫叮咬之后通常会在人的皮肤上留下一个特征性的黑疤,不过也不一定都有,玉珍就没有这种典型的体征。这种病毒感染通常是自限性的,治疗上也没有针对性的抗病毒药物,一般都是对症治疗。对于重症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这时就需要多方面的积极救治。玉珍的各项指标没有进一步变差,所以只需要观察监测即可。
重要的是,蜱虫除了传播这种病毒之外,也可能传播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人嗜粒细胞无形体、巴贝虫等多种病原体,堪称“多面杀手”。其中,尤其是立克次体和恙虫病东方体最为常见,这也是我们在第一时间给她用上多西环素的原因。不过,根据后续各项检查结果以及我们的综合判断,基本排除了这些感染的可能。
告诉玉珍这个消息之后,她一脸惊愕,原来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竟然还有如此有杀伤力的虫子。我们告诉她:“防止蜱虫叮咬是最重要的,以后干活得多留个心眼儿,穿上长袖长裤,把袖口和裤脚扎扎紧吧!”
明确诊断是正确治疗最重要的前提。经过几天的对症支持治疗,玉珍的体温逐渐降到了正常,减少的血细胞也恢复正常了。
痊愈出院之后,闲不住的她还是会在山林中劳作,但是对这熟悉的大自然,她比以前又多了一层敬畏。
新型布尼亚病毒即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是我国2009年首先发现并报道,并由我国科学家于2010年分离鉴定的一种新型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目)。顾名思义,该病毒引起的疾病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可伴有胃肠道症状,重症病例则可能出现多器官衰竭、出血、休克等。对新型布尼亚病毒目前没有切实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因此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
新型布尼亚病毒主要通过蜱(主要是长棘血蜱)叮咬传播。此外,蜱还可以传播许多其他疾病。
由于长棘血蜱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森林地区,被叮咬的人群常是从事田间生产和户外活动的人群,因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也主要见于这类地区和人群。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和浙江等7省的报告病例数占全国的绝大部分,而这7个省份的病例也主要集中在部分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地区,发病高峰期为蜱虫相对活跃的5~7月。类似环境中,还有另一种虫子——恙螨也可以传播许多疾病。
蜱虫口下板有穿刺和附着作用。发现蜱虫附着后,需要第一时间将其移除,同时谨防遗留口器在皮肤内。应使用干净的尖头镊子,在尽可能贴近皮肤表面处将其夹住,保持稳定的力道,不要猛拉或扭转,轻柔而牢靠地将蜱虫向上拔出,然后用酒精或肥皂和清水洗手,对皮肤进行彻底消毒。取出的蜱虫用透明胶带封存,不要挤压、碾压或刺穿其身体,因为其体液中可能含有病原体。
目前并无可用的新型布尼亚病毒疫苗。在野外,防止蜱虫叮咬是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主要方法。
○着装:浅色调长裤长袖,上衣下摆塞进裤子,裤脚塞进袜子,袖口扎紧,避免留下缝隙。
○驱虫剂使用:用驱虫剂涂抹裸露的皮肤,或喷洒自己的衣物和装备。
○地理位置:远离灌木丛、生长茂盛的草堆或森林。
○检查:野外归来后尽快洗澡,并仔细检查皮肤是否有虫体附着,尤其要注意腋下、毛发间、耳后等隐蔽部位;检查衣物,清洗后可烘干或高温处理,预防蜱虫顺藤摸瓜进入室内。
○若发现蜱虫叮咬,应合理移除虫体:用镊子从尽可能贴近皮肤处捏住蜱虫,然后稳稳拔除,避免挤压或折断虫体,否则可能将口器留在皮内。
偶然被蜱虫叮咬并不一定会导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不必过于忧虑担心,可自我医学观察2周,如有发热等不适,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