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疹(rash)是儿科疾病的常见体征,根据皮疹形态、分布、伴随症状及临床演变过程,可为儿科临床诊断疾病提供重要线索。
儿童时期以皮疹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种类繁多,可根据其发病年龄、患病季节进行鉴别;还需要根据其流行病学史、皮疹形态特点、皮疹与发热的关系、出疹时间,以及相应疫苗免疫情况进行进一步鉴别。
包括麻疹、风疹、幼儿急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手足口病、水痘、带状疱疹等疾病。
冬、春季发病,通常为本地区有麻疹流行,且患儿未接种麻疹疫苗。麻疹前驱期虽有类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但流涕、流泪等卡他症状较为严重,且有明显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等表现,仔细查体会发现口腔黏膜的麻疹黏膜斑,注意不要将其简单视为鹅口疮。麻疹发病3~4日后才出疹,出疹后伴高热,皮疹为红色斑丘疹,3~4日内从上至下逐渐蔓延。出疹前的早期诊断需要保持高度警惕,对卡他症状严重的婴幼儿重点查看可疑患儿的疫苗接种记录、麻疹黏膜斑。
较为稀疏的红色斑丘疹,发病1日即出疹,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
高热3~5日,患儿精神、食欲可,热退时疹出。发热时可伴有惊厥,血常规检查多正常或粒细胞减少。
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肝脾肿大为主要表现,皮疹一般情况下发生概率很低。但如果使用合成青霉素,皮疹出现的概率会大大增加,表现为红色斑丘疹,形态不规整。
主要为手、足、臀部,以及口腔出现斑丘疹和/或疱疹。口腔疱疹或溃疡常出现在悬雍垂、软腭,为小疱疹,周围伴红晕,疼痛较明显,影响进食吞咽。口腔的其他部位,如舌面、颊黏膜较少见,当牙龈、唇黏膜出现明显肿胀伴疱疹、溃疡时,需警惕单纯疱疹性龈口炎或口腔溃疡。
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的主要表现,发热1日内出现皮疹,首先出现于头皮、颜面或躯干。初期皮疹为红色丘疹,继之形成透明饱满的水疱,24小时后水疱混浊并出现中央凹陷,随之结痂。新的皮疹成批地不断出现,所以水痘的皮疹特征在于斑疹、丘疹、水疱疹和结痂等各期皮疹同时存在,称为“斑、丘、疱、痂四世同堂”。水痘的皮疹呈向心性分布,溃疡性皮损还可见于口咽、结膜及阴道等黏膜处。与水痘带状疱疹患者接触史,首次发病,以及典型皮疹形态可以确诊。
为病毒潜伏于脊髓根神经节并再次激活所致,表现为一个或几个相邻感觉神经纤维分布区的皮肤上出现成簇的水疱,可伴局部痒感和神经根痛。
湿疹患儿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出现大量疱疹或结痂样疱疹,又称为卡波西(Kaposi)水痘样疹。主要分布在原有湿疹部位,并成批出现,累及躯干、四肢,病变范围广泛,可出现高热等全身症状。
包括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伤寒和副伤寒、败血症、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征、脓疱疮等。
以高热、咽痛、渗出性扁桃体炎、杨梅舌、皮疹为主要表现。皮疹在发热24~48小时内出现,为皮肤潮红充血,毛囊凸起呈鸡皮疙瘩样,颈部、胸背部、四肢近端明显。腋下、腹股沟、肘部的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呈一条红线,称为帕氏线,皮疹伴有轻度痒感,退疹时伴皮肤脱屑。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
葡萄球菌局部感染后毒素导致的皮肤损害及松解剥脱。最初在口周或眼睑四周出现红斑,随后迅速蔓延到躯干和四肢近端,皮损处有明显的触痛。皮损在腋下、颈部、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明显。还可在红斑基础上发生松弛性大疱,在口周留有放射状皲裂。其他部位的表皮浅层起皱,稍用力摩擦,即有大片表皮剥脱,露出鲜红的水肿糜烂面,即尼科利斯基征(Nikolsky sign)阳性,类似烫伤。
在儿科很常见,为出血性皮疹,通常多见于四肢及臀部,对称分布,高出皮面,伸侧多见,可伴有关节肿胀疼痛、腹痛,甚至血尿、便血。
为血管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以风团或红色丘疹、疱疹为主要表现。可因食物、药物、吸入物等过敏所致,成批出现,伴明显痒感。速发过敏反应时突然出现,迅速消退,可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危险,未规避致敏物时可能反复发作。
为过敏性皮疹的严重类型,多为药物过敏引起,也可由病毒感染所致。主要表现为累及全身的红色斑丘疹,并伴有糜烂、大疱,黏膜的疱疹,以及表皮黏膜的松解剥脱。
皮疹特点为非固定性的红色斑丘疹,随体温升高而出现或加剧,热退后缓解,可出现关节受累症状。
可有一过性红色斑丘疹,但典型川崎病还可伴结膜充血、唇红皲裂、杨梅舌、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膜状脱皮。
面部有蝶形红斑,对日光敏感,可能伴有其他器官系统损害的证据。
可出现特征性的向阳性皮疹、Gottron丘疹。向阳性皮疹为上眼睑的紫红色皮疹,常伴有眼睑肿胀。Gottron丘疹是发生在指关节背侧面的鳞屑性红色丘疹。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皮疹多为湿疹样或脂溢性皮疹,分布于头面部、躯干,伴肝脾肿大、血常规检查异常。
不同年龄阶段以皮疹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有完全不同的疾病谱系。因此临床医师遇到皮疹患儿,首先需要结合其年龄思考可能的疾病。大多数病毒性疾病,如麻疹、风疹、幼儿急疹,均发生在婴儿阶段;而猩红热为急性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扁桃体炎所致,所以多为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风湿免疫性疾病通常在婴儿时期很罕见,故不作为首要诊断的考虑。水痘在各年龄段均易感染,卡波西水痘样疹是一种发生在婴儿期特应性皮炎受累皮肤上的快速播散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皮疹形态对疾病的诊断有很大帮助。根据形态特征,皮疹可分为斑疹、丘疹、斑丘疹、风团、疱疹、脓疱、大疱、出血点、瘀点、瘀斑、紫癜、糜烂、溃疡、浸渍、皲裂等。
斑疹为真皮内血管扩张所致,呈红色,不突出皮肤表面,按压可褪色,幼儿急疹、猩红热即为此类型。丘疹为表皮或真皮浅层内血管肿胀,炎性细胞浸润,故丘疹突出于皮肤表面,如湿疹、丘疹样荨麻疹。斑丘疹是指斑疹和丘疹同时存在,如麻疹、风疹。
为皮肤表面暂时性水肿隆起,常“突发突消”,反复发作,伴有剧痒。最常见于速发过敏,如药疹、荨麻疹等。
为表皮细胞的变性、损害导致皮肤结构分离,形成内腔,其含有液体,高出皮面的皮损。直径<0.5cm者称水疱,如单纯疱疹、水痘、手足口病;直径>0.5cm者称大疱,如大疱性类天疱疮、表皮松解剥脱性重症多形性红斑。疱疹中含有脓液呈黄色或黄白色浑浊状为脓疱,如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征、脓疱性银屑病等。
又称瘀点,指直径≤2mm的皮肤出血,通常不高于皮面,压之不褪色,多见于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为直径3~5mm的皮下出血,常见于血小板减少、功能异常和血管壁缺陷,如双下肢对称性紫癜伴腹痛、关节肿痛见于过敏性紫癜,皮肤紫癜伴有发热、休克、脑膜炎症状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为直径5mm以上的皮下片状出血,以及大片皮下出血伴皮肤明显隆起,常见于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
儿童期出疹性疾病大多有伴随症状,比较常见的有发热。发热与皮疹的关系是诊断皮疹疾病的常用诊断思路。皮疹伴随发热首先要考虑感染性疾病,而发热与皮疹出现的先后顺序也是诊断和鉴别诊断出疹性疾病的良好辅助方法。
水痘在发热当日出现皮疹;猩红热在发热1日以后出现皮疹;麻疹在发热3~4日后出疹,出疹后体温高峰显著升高;幼儿急疹在高热3~5日后出疹,出疹时体温即恢复正常,为“热退疹出”。
其他出疹性疾病与发热的关联性并不显著,但具有各自特点的其他伴随症状。风疹出现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过敏性紫癜往往伴有关节肿痛;川崎病还伴有结膜充血、唇发红皲裂、杨梅舌,以及指/趾端发红硬肿。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征伴有尼科利斯基征阳性,但不累及黏膜;重症多形性红斑黏膜损害明显。
血常规检查及CRP检测有助于细菌感染的鉴别,如猩红热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及CRP显著升高。通过病原培养、抗原或核酸检测、抗体检测可以对疑诊的疾病进行确认及鉴别,水痘、麻疹、EB病毒检测均可以实现病原学诊断。皮疹细胞学检查、皮肤活体组织检查能有助于非常疑难的皮疹疾病诊断,尤其是恶性肿瘤性疾病的诊断。
(朱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