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hematuria),即尿中有血,是儿科泌尿系统常见的症状及就诊原因之一。血尿包括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前者是指尿色正常,须经显微镜检查方能确定,通常离心沉淀后尿液镜检每高倍视野有红细胞3个以上;后者指尿液呈“洗肉水”色或血色,肉眼即能觉察。一般在1L尿液内混有0.4ml血液,肉眼即能觉察。
血尿的颜色因尿液中含血量的多少及酸碱度的不同而异,当尿液呈酸性时,尿色为深色或暗红色,而尿液为碱性时,尿色为红色。
引起血尿的原因很多,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肾小球基底膜完整性受损或通透性增加、尿道黏膜的损伤、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增高、全身凝血功能障碍等均可导致血尿。98%的血尿由泌尿系统疾病所致,2%的血尿由全身性疾病或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病变所致。
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遗传性肾炎、薄基底膜病、IgA肾病、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等。
肾结核、肾盂肾炎。
肾血管畸形、先天性多囊肾、游走肾、肾下垂、肾盂积水等。
肾胚胎瘤、肾盏血管肿瘤。
肾静脉血栓形成、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胡桃夹现象)。
肾挫裂伤及其他损伤。
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药物、水杨酸制剂、磺胺类、苯妥英钠、环磷酰胺等均可引起肾脏损害,从而产生血尿。
膀胱炎、尿道炎、结核。
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
肿瘤息肉、憩室、异物等。
DIC、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充血性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
猩红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伤寒,以及支原体、结核分枝杆菌、肝炎病毒、钩端螺旋体等所致的感染后肾炎。
维生素C缺乏症、维生素K缺乏症。
饮食过敏,如牛奶或菠萝过敏。
如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剧烈运动引起的一过性血尿、特发性高钙尿症等。
摄入含有大量人造色素(如苯胺)、某些食物(如蜂蜜)或药物(如大黄、利福平、苯妥英钠)等引起的红色尿,尿检无红细胞,可与真性血尿鉴别。
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卟啉尿,以及初生新生儿尿内的尿酸盐可使尿布呈红色,但以上尿检均无红细胞,可以此鉴别。
临床上根据尿红细胞形态的改变,将血尿分为肾小球性血尿及非肾小球性血尿两大类,这有利于血尿来源的定位和临床诊断。变形红细胞>30%支持肾小球性血尿的判断,变形红细胞<30%支持非肾小球性血尿的判断。肾小球性血尿常由肾实质疾病引起,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等原发性、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而非肾小球性血尿常来源于输尿管、膀胱、尿道或肾外因素,如泌尿道急性或慢性感染、输尿管或膀胱结石、肿瘤、药物等。
肾小球性血尿的鉴别诊断应注意详细询问血尿的伴随症状及体征。
(1)伴水肿、高血压、尿液中发现管型,以及蛋白尿应考虑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2)新近有皮肤感染,咽喉炎后出现血尿,首先要考虑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其次为IgA肾病。
(3)伴有夜尿增多、贫血显著时,应考虑慢性肾小球肾炎。
(4)伴有听力异常,应考虑Alport(奥尔波特)综合征。
(5)有血尿家族史,应考虑薄基底膜病。
(6)伴有感觉异常,应考虑Fabry(法布里)病。
(7)伴有肺出血,应考虑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8)伴有皮肤紫癜,应考虑紫癜性肾炎。
(9)伴有高度水肿和大量蛋白尿,应考虑肾病综合征。
(1)血液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anti streptolysin O,ASO)升高,并伴有补体(complement,C)3降低者,应考虑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
(2)伴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或乙型肝炎e抗原(+),肾组织中有乙型肝炎抗原沉积,可诊断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3)血清补体持续性下降,可考虑原发性膜增生性肾炎、狼疮性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
(4)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抗双链DNA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等阳性,应考虑狼疮性肾炎。
(5)血清IgA增高,提示IgA肾病可能,IgG、IgM、IgA均增高,可见于狼疮性肾炎、慢性肾炎。
(6)尿蛋白成分分析中以大分子蛋白尿为主,多见于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小分子蛋白尿为主,提示间质性肾炎。
肾活检病理检查对于血尿的病因诊断极为重要,如IgA肾病、薄基底膜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狼疮性肾炎、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Alport综合征等。
将全程尿分段观察异常,如尿三杯试验,用三个清洁玻璃杯分别留起始段、中段和终末段尿观察。起始段血尿提示病变可能在前尿道;终末段血尿提示病变可能在后尿道或膀胱;全程血尿提示出血部位在膀胱以上,即肾脏或输尿管。
(1)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应考虑泌尿道感染,其次为肾结核。
(2)伴有低热、盗汗、消瘦,应考虑肾结核。
(3)伴有皮肤、黏膜出血,应考虑出血性疾病。
(4)伴有出血、溶血、循环障碍及血栓症状,应考虑DIC或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5)伴有肾绞痛或活动后腰痛,应考虑肾结石。
(6)伴有外伤史,应考虑泌尿系外伤。
(7)伴有肾区肿块,应考虑肾肿瘤或肾静脉血栓。
(8)近期使用肾毒性药物,应考虑急性间质性肾炎。
(9)无明显伴随症状时,应考虑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特发性高钙尿症、肾结石、肾盏乳头炎、肾小血管病及肾盂、尿路息肉、憩室。
(1)两次尿液培养阳性,尿菌落计数>10 5 /ml,可诊断泌尿道感染。
(2)尿液培养检出结核分枝杆菌,对诊断肾结核有重要价值,并可通过3次以上的尿沉渣找结核分枝杆菌。
(3)全尿路X线检查在非肾小球性血尿诊断中非常重要,可及时发现泌尿系结石。
(4)对怀疑上泌尿道病变者可行静脉肾盂造影,该检查阴性而持续血尿者,应行超声或CT检查,以排除小的肾肿瘤、小结石、肾囊肿及肾静脉血栓形成。若超声或CT检查仍未发现上述异常,可行肾活检。
(5)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是非肾小球性血尿的常见病因,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确诊。
(6)儿童特发性高钙尿症也是非肾小球性血尿的常见病因,24小时尿钙测定>4mg/kg或尿钙/尿肌酐>0.2ng/ml,即可诊断。
(董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