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是指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够准确、逼真、可重复地表现出病例所要求的疾病特征、心理社会特征和情感反应,能够参与完成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沟通交流、人文关怀等临床能力教学和考核工作的人员。一名非常成熟的标准化病人可以同时发挥三重作用——即承担表演者、评估者和指导者三重身份。
充当表演者,其作用类似演员,专门扮演病人(甚至病人家属)。作为评估者时,标准化病人回忆与医学生的互动过程,依据一定的评分标准,公正而客观地评估医学生的行为和表现。作为指导者,标准化病人要就医学生的表现提供反馈信息,准确指出他们的优缺点,并指导他们如何做得更好,帮助年轻医生进步和提高。标准化病人工作时,至少需要发挥表演者这一重作用。而后两重作用的发挥,则根据教学或考试目标调整,也同时取决于标准化病人的培训程度。
其中“标准化”这一概念强调在教学和考核过程中的规范性。即标准化病人需要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表现出相同的言谈举止,执行相同的评分标准,从相同的教学目标出发,提供反馈,使学生的教学体验和考核标准相对一致。同时,“标准化”也指整个标准化病人群体。即在同一场教学和评价中,学生无论面对哪一个标准化病人,都能获得比较一致的病史信息,接受相同标准的评判,从而达到教学和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与标准化病人类似的概念还有模拟病人(simulated patient,SP)、模拟家属(simulated family member)、标准化参与者(standardized participant)、模拟客户或秘密标准化病人(simulated client or unannounced standardized patient)等。
1.解决临床医学教育的需求与病人的安全和法律伦理的矛盾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学习临床技能离不开与病人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和交流。然而,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患者的法律和维权意识提高,不论是病人安全的层面还是法律层面,医学生临床见习和实习都面临相对较大的阻力,标准化病人的应用能行之有效地解决以上棘手问题。
2.优化教学和考试方法
传统的教育和考试,学生在书本上学,在试卷上考,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操作,轻能力培养。标准化病人代替真实病人的教学,所呈现的临床场景和疾病,既可以配合学生的知识储备程度,配合教学和考核目标,又可以重复进行,保障病人安全。学生既有足够多的机会反复练习,又有犯错误机会,而不必担心后果。
3.强化医学生人文关怀理念
培养以病人为中心的关怀服务理念是一个优秀医生必不可少的职业素质。标准化病人可以洞察学生交流方式的细微差别,可以有效反馈病人的亲身感受,包括医方的职业态度、语速、语言、沟通技巧、查体手法、仪表礼节等,用最直接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同理心,帮助他们理解和践行人文关怀理念。
首位标准化病人诞生在1963年的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Howard Barrows医生培训一名艺术系的模特Rose McWilliams来扮演了一名截瘫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这名模特被公认为第一位标准化病人。此后标准化病人相关教学和考核不断发展,美国于2004年起在全美的执业医师执照考试(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USMLE)中增加了临床技能考站并使用了标准化病人。
标准化病人教育者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standardized patient educators,ASPE)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的国际性组织,旨在增进其成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推动标准化病人教学法的研究发展,推广标准化病人教学最佳实践方法。2014年,ASPE起草了标准化病人教学和评估领域最佳实践大纲,涉及标准化病人安全、质量保障、案例撰写、标准化病人培训、标准化病人反馈教学和专业发展6个领域。
标准化病人目前已在全世界临床教学、培训、评估、考核等多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医患沟通、病人教育和病情告知等技能培训,面向人群已从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住院医师、专科医师等,逐步扩大到口腔医学、药学等相关医学学科。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标准化病人中,志愿者甚至是分文不取的无偿志愿者占到了相当的比例,但也已经不乏职业化的标准化病人以及职业化标准化病人培训师,极大地提高了标准化病人的质量,保障了医师资格考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标准化病人在我国起步较晚,1991年才首次被引入中国。由华西医科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等三家医学院培训了我国的第一批标准化病人。2015年国家医学考试中心首次将标准化病人运用于国家级医学考试的探索和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标准化病人在我国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