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之名颇为奇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曰“名义未详”。根据甲骨文、卜辞、金文中的相关记载,结合植物形态学,甲骨文“以”字的繁体就是薏苡野生种的真实形象。“苡”是根据植物种子、种苗及成熟植株形态不断演化而形成;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谓“薏”,为莲子的心之意,薏苡形似莲子,外有壳内白心,故薏苡仁为苡这种植物的果实。“木禾”即薏苡,其籽粒像稻谷等谷物的结构,而茎秆在禾谷类作物中最强健,果实采收不像一般粮食一样收割,而是像粟、榛等木本植物那样扬摘俯拾。薏苡之叶与蠡实叶分散的形状相似,故名“解蠡”;与芑黍之苗形状类似而名“芑实”;“赣米”因薏苡籽粒坚硬;传由西域而入故名“回回米”;食之可引起马腹泻,故曰“马泻”。因果实、种苗、植株形状,食用后引起的反应,产地来源等原因,薏苡在史料文献、本草记载中有较多的名称。
薏苡仁为禾本科植物薏米 Coix lacryma-jobi L.var. mayuen (Roman.)Stapf的干燥成熟种仁。
原植物为一年生草本。秆高1~1.5m,具6~10节,多分枝。叶片线状披针形,长达30cm,宽大开展,无毛。总状花序腋生,雄花序位于雌花序上部,具5~6对雄小穗。雌小穗位于花序下部,为甲壳质的总苞所包;总苞椭圆形,先端成颈状之喙,并具一斜口,基部短收缩,长8~12mm,宽4~7mm,有纵长直条纹,质地较薄,揉搓和手指按压可破,暗褐色或浅棕色。颖果大,长圆形,长5~8mm,宽4~6mm,厚3~4mm,腹面具宽沟,基部有棕色种脐,质地粉性坚实,白色或黄白色。雄小穗长约9mm,宽约5mm;雄蕊3枚,花药长3~4mm。花果期为7—12月(图1-1)。一般为栽培品,生于屋旁、荒野、河边或阴湿山谷中,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图1-1 薏米
小贴士
薏苡仁原植物薏米的拉丁名,作为变种,区别于原种薏苡,“var. ma-yuen” 的“ ma-yuen ”,即为了纪念马援将军而命名。
薏苡仁是常用中药,应用历史悠久,疗效明确,品种稳定。历代本草均有记载。
《神农本草经》有收载,列为草部(上品)。
《名医别录》曰:“(薏苡)生真定平泽及田野。八月采实……”
《本草经集注》中论薏苡曰:“近道处处多有,人家种之。交趾者子最大,彼土呼为簳珠,马援大取将还,人谗以为真珠也。实重累者为良,用之取中人……”
《图经本草》曰:“……所在有之。春生苗,茎高三四尺;叶如黍;开红白花作穗子;五月、六月结实,青白色,形如珠子而稍长,故呼意珠子。小儿多以线穿如贯珠为戏……。今人通以九月、十月采,用其实中人。”
《雷公炮炙论》曰:“凡使,勿用粳米,颗大无味。其粳米,时人呼为粳
是也。若薏苡仁,颗小、色青、味甘,咬着黏人齿。”此处认为,薏苡仁以颗粒小、黏性强者为佳。
《本草纲目》(图1-2)中的论述最为详细:“薏苡人多种之,二三月宿根自生,叶如初生芭茅,五六月抽茎开花结实,有二种:一种粘牙者,尖而壳薄,即薏苡也,其米白色如糯米,可作粥饭及磨面食,亦可同米酿酒;一种圆而壳厚坚硬者,即菩提子也,其米少,即粳
也。”此处明确指出了薏苡仁与菩提子的区别,并认为薏苡仁质量好,菩提子不适宜药用。从上述本草记载看,薏苡仁品种与现代应用一致,均为禾本科植物薏米的种仁。
图1-2 本草纲目(清顺治版,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标本馆收藏)
古籍中论述薏苡仁的功效也非常丰富,对临床应用有指导意义。
《药品化义》曰:“薏米,味甘气和,清中浊品,能健脾阴,大益肠胃。主治脾虚泻,致成水肿,风湿盘缓,致成手足无力,不能屈伸。盖因湿胜则土败,土胜则气复,肿自消而力自生。取其入肺,滋养化源,用治上焦消渴,肺痈肠痈。又取其味厚沉下,培植部,用治脚气肿痛,肠红崩漏。若咳血久而食少者,假以气和力缓,倍用无不效。”
《本草述》曰:“薏苡仁,除湿而不如二术助燥,清热而不如芩、连辈损阴,益气而不如参、术辈犹滋湿热,诚为益中气要药。然其味淡,其力缓,如不合群以济,厚集以投,冀其奏的然之效也能乎哉?”
《本草新编》曰:“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视病之轻重,准用药之多寡,则阴阳不伤,而湿病易去。故凡遇水湿之症,用薏仁一、二两为君,而佐之健脾去湿之味,未有不速于奏效者也,倘薄其气味之平和而轻用之,无益也。”
《本经疏证》曰:“论者谓益气、除湿、和中、健脾,薏苡与术略似,而不知有毫厘之差,千里之谬也。盖以云乎气,则术温而薏苡微寒,以云乎味,则术甘辛而薏苡甘淡。且术气味俱厚,薏苡气味俱薄,为迥不相侔也。”
从上述古籍中可知,薏苡仁主要功效为利水渗湿,其次为健脾、清肺,故归脾、肾、肺经;因炒后健脾胃功效较佳,也有归胃经的说法。其药性平和,用量宜大,才能奏效。